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短文两篇》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语文:4.15 《短文两篇》课件(人教版九年级 )

语文:4.15 《短文两篇》课件(人教版九年级 )
2.词语积累 (1)怡情:使心情愉快。 (2)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3)诘难:诘问,为难。 (4)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 文字的推求。
(5)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课文中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8)不求甚解: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 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
视精神实质的理解。
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 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 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 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 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 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 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 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 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相亲 相亲
(2)文脉结构
谈 立读论书 读 读 读书 书 书目 方 作的 法 用: : :怡 浅 塑情 尝 造、 多 性傅 读 格彩 , 、、 粗 弥长 知 补才 、 缺讨 陷论,深钻、笔记
(1)主题思想
《见认识反弹
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

语文:4.15-《短文两篇》课件(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4.15-《短文两篇》课件(人教版九年级-)
。176复古传奇/
小时候,我觉得好奇好玩,常用竹竿去捅燕子,捅燕巢泥融。父亲知道后,我被狠狠地骂了一顿,说这是专吃庄稼害虫的益鸟,农民的朋友,你怎么好去伤害它们呢?并劈手 夺过竹竿,用双手按在弯曲的膝盖上折断,扔到火塘烧火了。之后父母对我进行了一番爱燕子的教育。母亲常说:“燕子在我们家做窝,说明我们家是好人家,会给我们带来福气 财气!”母亲前几年还对我说过这句话。因此,我从小便开始对燕子有了敬畏和爱护之心。
然让我更崇敬的是燕子的优秀品行,在我这么多年与其接触和相处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燕子偷吃农家粮食,不管是家里有人还是无人,不管是家里放着的生米、熟饭、菜等还 是贵重食物,它都毫厘不损,可以说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对此我经常会用其来象征红色年代里的好干部,以及好人。而且燕子也不损害庄稼,不啄一粒稻谷、麦子和一根禾苗。 燕子与麻雀对比,麻雀简直上不了燕子的档次。麻雀有嘴馋的嗜好,当麦子、稻谷等粮食置放门前和晒场晒太阳的时候,人稍不注意,一群麻雀便从空中而降偷食,赶走了过一会 又来,而且还会啄食庄稼,因此农民们不喜欢它们,但没有下过毒手,只是想尽办法驱赶它,如扎稻草人,或制作一个穿上旧衣戴上斗笠的假人,或在庄稼地里拉上红红绿绿的线 条,或有响声的易拉罐等吓唬吓唬麻雀而已。
பைடு நூலகம்

语文:4.15-《短文两篇》课件(人教版九年级-)

语文:4.15-《短文两篇》课件(人教版九年级-)
杜鹏程,在修建宝成铁路期间,专门来到灵官峡隧道实际采访后的得力之作。文章讲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描述的两个孩子宝成和成渝也是真实的。他将那个机器轰 鸣的风雪夜,宝成铁路工人顶着严寒风雪不畏艰险、忘我劳动、舍身奉献的时代精神凝于笔端,抒写了一篇影响深远的绝世佳作。当时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对灵官峡的认识不很清楚,对宝成铁路的艰 难修建只能在文中体会,虽曾幻想着有一天能走进灵官峡,走进杜鹏程笔下关于灵官峡的诸多故事,但终因种种原由,未能如愿。
顺着一座摇摇晃晃的吊桥往前走,脚下是滔滔奔流的嘉陵江水,对面是巍峨峻峭的秦岭山峰,早已废弃的灵官峡隧道,就藏在嘉陵江南岸的山峰之下。听导游说,当年的宝成铁路,修到此处,正是 凤县的灵官峡谷。两旁高山耸立,谷静幽深,奇峰怪石姿态万千,山泉涧溪抛珠撒玉。山上有张果老隐居的建真洞,洞顶有元始、灵官、太上老君各路诸神。人们为了纪念护法神将灵官的威名,故将此 峡谷命名为灵官峡,而修于峡谷中的铁路隧道,自然称之为灵官峡隧道。tt体育注册
随着吊桥的摇晃,我们一点点向前行走,虽然只有30多米的距离,却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被江对岸的悬崖绝壁吸引着:绝壁上的“灵官峡”三个鲜红大字,像三位身着节日盛装的美丽少妇,用 她们那优美大方又不失稳重端庄的礼节,招引着八方游客,讲述着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而占据了大半个绝壁的优美散文《夜走灵官峡》,则瞬间把我们带到了充满幻想和激情的学生时代。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合作 探究
理解文本
正确目的
谈 读 正确方法 书
重要作用
正面论述:三种目的 反面论述:三种倾 向 重 要 作 用 : 明 智 之 士 读 书 、 用 书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读法不同 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
塑造精神
弥补性格缺陷
学要 会多 读读 书书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 如何修剪移接。
(2)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 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 学使人善辩。
(3)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 了读书的三种倾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 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诘难:诘问,为难。 狡黠:狡诈。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 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短文两篇_ppt课件完美版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怡 情 ( yí )
练达( liàn )
聪颖( yǐng )
滞碍( zhì ) 狡黠(jiǎo xiá ) 诘难( jié )
吹毛求疵( cī) 味同嚼蜡( jiáo )
藻饰( zǎo )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短文两篇》课件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短文两篇》课件

《谈读书》语言特色与艺术手法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不同人对读书的 态度和行为,突出了读书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排比手法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 句,增强了语势,使文章 更具感染力。
引用手法
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名言警 句和历史典故,使文章更 具说服力。
《不求甚解》语言特色与艺术手法
平实自然
文章语言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 ,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
启发思考
通过讨论两篇文章的共性与个性,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读书生 活中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态度,提高阅读效果和自身素养。
THANKS
感谢观看
惯。
针对《不求甚解》的课堂互动与讨论
背景了解
介绍《不求甚解》的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
态度。
实例分析
结合实例分析“不求甚解”的 读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 方法的好处和局限性。
主题探讨
围绕“不求甚解”的态度展开 讨论,探讨这种态度在读书、 学习、生活中的意义。
思考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 习生活中运用“不求甚解”的 态度,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心
05
CATALOGUE
课堂互动与讨论
针对《谈读书》的课堂互动与讨论
问题导入
让学生思考自己对读书 的看法,分享自己的读
书经历和感受。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谈读书》中 提到的读书方法,探讨
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观点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对文中观 点的看法,引导他们辩 证地看待读书的意义和
方法。
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 与自己的读书实践相结 合,反思自己的读书习
01
02
03
04
作者介绍

九年级上册15、短文两篇PPT课件

九年级上册15、短文两篇PPT课件

2020年10月2日
8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
书2要020年反10月复2日 阅读。
21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
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
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
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
2020年10月2日
12
这几句话说明 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 性格的作用。
2020年10月2日
13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2020年10月2日
——【英】莎士比2 亚
《短文两篇》




—— ——


马 甚培 书


解根


2020年10月2日
3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短文两篇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 短文两篇ppt课件

不能扣大帽子。
优质课件
3.关于札记 本文选自邓拓《燕山夜话》,属于札记。这类文章短小、 内容集中、一事一议,由于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 题目,所以往往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又由于作者知识
丰富,旁征博引,所以文章往往引人入胜,特别是对青
少年很有教益。
优质课件
1.作者怎样质疑对方的观点? 2.作者又是如பைடு நூலகம்提出自己观点的?
优质课件
作者介绍
培根(1561——1626),毕
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哲学家、
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 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风格平 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 启人深思。
优质课件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
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典哲学,
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 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 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 《谈读书》就犹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导,
归 纳 论 证
优质课件
读书的正确目的
对比论证 立论 比喻论证 归纳论证
谈读书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优质课件
祝愿同学们都 能出人头地, 成为高层次的 人才!
优质课件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 激励后来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自拟读书格言。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优质课件
2.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哪些 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 史使人明智——皆有药可医)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 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 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PPT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 t课件 下载ppt 免费课 件ppt 精品课 件
马南邨,原名邓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 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作 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 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 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代表作 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 廖沫沙合著)等。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PPT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 t课件 下载ppt 免费课 件ppt 精品课 件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笔紧凑、老练、锐 利,警句迭出。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 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 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PPT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 t课件 下载ppt 免费课 件ppt 精品课 件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PPT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 t课件 下载ppt 免费课 件ppt 精品课 件
二 写一写字形
liàn( 练 )达
要jué( 诀 )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PPT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 t课件 下载ppt 免费课 件ppt 精品课 件
《短文两篇》PPT(完美版)PPT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 t课件 下载ppt 免费课 件ppt 精品课 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什么结构? 并列结构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7
读书的目的
怡情 傅彩 长才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 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0
这几句话从正 面说,读书有三 种不同的目的: 怡情、傅彩和长 才。重点阐述读 书的好处。
11
这几句话从反面 指出读书中的三种 偏向,用比喻生动 形象论证并论述读 书和经验的关系: 相互补充、相辅相 成。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 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 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 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 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9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大冶实验中学 黄斜文 设计
1
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 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
——【英】莎士比2 亚
《短文两篇》
读 书
便
不欣 然 忘求来自甚食解21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
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 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 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 中共地下活动。1934年插班到河南大学历史 系,开始研究中国经济史。1937年出版《中 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
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观点:读书与经验的作用及关系。
用比喻证明观点。
4、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
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16
体验反思:
对于作者的读 书观,你如何评价? 请谈谈你的认识和 感受。
17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 不必太滞。
18
鲁迅的“随便翻翻”
对 比
费时易惰 藻饰则矫 教条学究
比 喻
读书补才干 经验验不足 作用和关系
对 比
狡黠者鄙书 无知者羡书 明智者用书
读书的方法 谈读书
1.不可:存心诘难、迷信书本、寻章摘句(反), 应改:推敲细想(正)
2.不同的书要有不同的读法: 选读、浏览、精读、摘记(对比比喻)
3.读书、讨论、作文相结合(正反)
读书的作用
咀嚼( jué)
好读书(hào)


味同嚼蜡( jiáo) 读好书(hǎo)
5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要诀:重要的诀窍。
2、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 药可医”。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4、从“书亦可请人代读”到“味同嚼蜡
矣”。
15
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
最后加以归纳。
作用:使人信服。
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用比喻证明观点。作用: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
12
这几句话主张对 不同的书采用不同 的读法,或选读, 或浏览,或通读, 或精读,有的书可 只读摘要。
13
这几句话说明 各种学科的书籍, 阅读后都有塑造 性格的作用。
14
学习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揣摩文中的这几段文字,说说它们的观点是 什么,又是怎样阐述这些观点的。
1、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始祖”。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 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 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 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 西岛》等。
4
给下列生字注音: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诘( jié )难 要诀( jué)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 滞(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然贯通
塑造性格
读史-明智 ,读诗-灵秀 数学-周密,科学-深刻 伦理-庄重,逻修-善辩
才智滞碍,读书-顺畅
弥补缺陷
智力不集中-读数学 不能辨异-经院哲学
不善求同阐证-律师案卷
皆成性格 皆有可医
归纳
运动 治病 比喻
举例
8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 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 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 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一广泛的浏览式的读 书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 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 一下,或看序目,或读 几叶内容,不费力,不 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 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 拿来消遣。
19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诸葛亮与徐庶、 石广元、孟公威 等一道游学读书,
“三人务于 精熟,而亮 独观其大 略”。
20


有 会 意
—— ——






马 甚培 书


解根


3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 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 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 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
《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 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 “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 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 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 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 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