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材料——从诗歌意象中品味诗情
阅读诗歌 诗意的表达方式

阅读诗歌诗意的表达方式阅读诗歌:诗意的表达方式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欣赏,更是一种心灵的享受与沉浸。
本文将探讨诗歌的诗意表达方式,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一、意象的魅力在诗歌中,意象是诗意表达的核心之一。
通过生动的意象,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想象力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例如,诗人可以通过描绘春天的花朵和鸟儿的歌唱来表达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读者通过感受诗歌中的意象,能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获得一种超越语言的诗意体验。
二、音韵的和谐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音乐感吸引了众多读者。
音韵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朗诵更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音韵的存在,诗歌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产生共鸣,打动我们的感受和情感。
无论是平仄押韵的古诗,还是自由韵律的现代诗,音韵都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让诗歌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三、修辞的奥妙诗歌对修辞手法的运用非常讲究,这是诗意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
比喻、拟人、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语言表达,使得诗歌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通过修辞的运用,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通过简短的语句传达给读者,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
修辞的巧妙运用不仅使诗歌更具艺术感,也为读者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节奏的韵律节奏是诗歌表达的灵魂,它赋予了诗歌独特的韵律感和律动感。
诗歌中的节奏通常通过音节、词数和句子长度的变化来体现。
有些诗歌如同一首动人的音乐,通过起伏的节奏引导读者在文本中律动,享受诗歌带来的愉悦和艺术享受。
诗歌的节奏往往与其主题相呼应,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意。
五、情感的流露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诗歌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将作者的情感与读者进行了沟通和传递。
通过诗歌,诗人能够用简练的语言传递出他们对生活、爱情、自然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思考。
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开展高中古典诗词群文阅读

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开展高中古典诗词群文阅读(总3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课程论文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姓名:李卓元学号:课程: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任课教师:刘进财副教授/教授用意象分析的方法开展高中古典诗词群文阅读——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登高》为例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范畴。
意象是景物与情感的统一,它是经历了世代积累的人类情感的密码,其背后蕴涵了许多人类的共同情感,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破解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意象历来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傅道彬先生在《晚唐钟声》中列举了月亮、黄昏、森林、雨、门、钟声、烛光灯影、舟船、石头等中国文学中具有文化原型的意象。
并且通过考察这些意象的发展轨迹,通过对意象的原型分析,串联起这些意象在诗歌中不同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开展古典诗词的群文阅读,通过对比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中运用的模式,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进而学会由这一意象的不同组合分析意境。
下文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具体分析这种方法: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通过查阅大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发现,大部分教师中已经注意到了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尤其是首联与颔联)的意象,主要有“急风”、“高天”、“猿啸”、“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但是一方面在讲解前两联写景句时,将几个意象单独拆开进行讲解,没有注意到其在构成意境中的作用,没有开掘背后的深刻含义,只是简单的交代具体物象与抽象情感间的机械的联系,程式话的灌输标准答案。
另一方面,忽视了后两联抒情句中的“秋”、“台”、“霜鬓”、“酒杯”几个对抒情有重要作用的意象,没有提及本文最重要的“登高”的行为意象。
在利用意象分析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一、整体阅读朗读全诗,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诗中包含的意象;将全诗划分为写景和抒情两部分。
读懂诗中意象,感受诗情意蕴

读懂诗中意象,感受诗情意蕴一、诗中的意象是什么在读懂诗中的意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诗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通过对特定的事物和形象的描绘,诗人往往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鸣。
诗中的意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符号,它们通过诗歌语言的运用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中的花朵、树木、山水等自然景物,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美好和坚强;而诗中的孤独、沉默、梦境等抽象符号,则常常意味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具体的形象和符号,诗人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鸣。
二、诗中的意象如何产生诗中的意象是从诗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中产生的。
诗人往往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发现身边的事物和形象中蕴藏着深刻的意义和情感,然后用诗歌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
诗中的意象是一种现实的反映,是诗人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也是诗人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外化。
要读懂诗中的意象,并从中感受诗情意蕴,则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敏锐的感知能力。
我们需要有对诗歌的基本了解,了解一些诗歌常用的意象和象征,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和情感。
我们需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仔细品读和体味,来感知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在读懂诗中的意象时,我们需要从诗歌语言、文学背景和诗人生活经历等方面入手,来理解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我们还需要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具体描绘和象征表达,来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产生共鸣和共鸣。
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义和情感,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氛围的感知,来领略诗歌中的意象之美。
四、感受诗情意蕴的方法在感受诗情意蕴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对诗歌的整体感知,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品读和体味,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蕴。
最终,我们会发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不仅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还能带给我们思想和灵感的启迪,让我们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古诗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以部编九下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学为例

研究古诗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以部编九下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学为例张自萍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中华文明;滋润;传统文化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几年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古诗词阅读的一些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环节中学习古诗词阅读的方法。
一、初读:读音律感其情(一)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既然是“壮词”朗读时读出要读出“壮”的味道,大声朗读这首词,读出节奏和情感。
《破阵子》由上下两片构成,字数是六六七七五,六六七七五。
字数有起伏变化,情感上也有起伏变化,从“看剑”到“梦回”到军营生活、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回到现实,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这样陡然下落,嘎然而止,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
词句式多变,节奏感强,语言比诗更接近口语,诵读时更能体会并表现词人的情感。
(二)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同样的方式读出节奏和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很好地表现了上片出猎场面的宏大和下片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以此方式读另外两首词,在反复咏读中能让学生感受到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豪放词更读起来铿锵有力。
不断的朗读吟诵诗词,便能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再读:赏景物会其意宋朝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四首词,所描写的景物都很有画面感:1、《渔家傲·秋思》“边塞黄昏图”:“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号角、长烟边塞的景物赋予环境不幸悲凉的气质,而“落日”更增凄凉。
“四面”“千嶂”又极言这种悲凉气氛弥漫之广。
又与“孤城”相对又极言将士们远离故土,孤寂思乡之情。
高考语文品意象究词情《望海潮》《扬州慢》群文赏析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品意象究词情《望海潮》《扬州慢》群文赏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意象,探究词情2.了解两首词的艺术手法一、导入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载体。
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从意象角度探究《望海潮》、《扬州慢》两首宋词。
二、品读意象研究词情课堂活动一:细读《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赏析何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明确:《望海潮》: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青山(叠巘)、桂花、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箫鼓、烟霞《扬州慢》:春风十里、荠麦、废池乔木、清角、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赏析《望海潮》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的全貌。
它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
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
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钱塘,即杭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浓郁的柳枝披拂着画着图案的小桥,风儿吹动着珠翠串成的门帘,放眼望去,高低错落,有十万住户之多.“烟柳画桥”,烟柳,烟柳应是清明时节,柳叶稍微长出尚还嫩黄未绿之时,成片望去所呈现的状态,仿佛轻烟笼罩树冠,故而成名。
柳树的迷离朦胧之态。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风光旖旎,用笔妍蒨。
【群文阅读】九年级语文上册0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品味诗歌的语言

0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群文阅读品味诗歌的语言这首诗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的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意义,且以温暖的组合展示了温馨、柔美的情调。
【考点解读】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歌的语言来实现。
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01.主要有品味关键字词;02.赏析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03.从遣词和修辞的角度赏析语言,理解诗句含义。
【技法点拨】1.遣词用语。
揣摩诗意,结合语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推敲,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2.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分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简洁、精练、生动、隽永、工丽等多种,在分析诗歌语言时可灵活运用。
答题思路:解释字词+分析句意+主旨情感或形象塑造等表达效果归纳。
【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若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一一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01.结合全诗,说说诗中的雪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你是如何理解“雪花”这一形象的?一是自由,无拘无束:“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飞扬,飞扬,飞扬”。
二是执着:“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诗中的“雪花”其实是诗人自己的化身。
诗人通过对“雪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理想的孜孜追求。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与分析。
根据“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飞扬,飞扬,飞扬”可得雪花自由,无拘无束;根据“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等可得:雪花执着的特点。
“沉郁顿挫”中的苍凉——群文阅读之《登岳阳楼》《登高》《旅夜书怀》

教学视点•110“沉郁顿挫”中的苍凉——群文阅读之《登岳阳楼》《登高》《旅夜书怀》内容摘要 诗圣杜甫的诗歌登上了现实主义高峰,坎坷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他的诗风,在“沉郁顿挫”中,我们看到了他的仁者之心和中和处世之态。
因此,在学习诗歌时,要知人论诗,知世论事。
关键词 杜甫;沉郁顿挫;知人论诗1 教学内容登岳阳楼登高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 教学设想这三首诗是杜甫晚年生活的写照,其传达的情感复杂含蓄,但漂泊孤独、忧国苦闷却是共有的。
此外,这三首诗都能体现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因此,我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对杜甫同一时期,同一风格的三首诗品读。
3 教学目标了解杜甫晚年生活经历及对其诗风的影响。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诵读体悟这三首诗所表达的苦闷与忧思。
4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味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我们的目光仿佛凝滞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秋天,一位老者于落木萧萧中登高四望。
他,流离半世,孤苦无依,如沙鸥飘零;他,年迈多病,栖息孤舟,仍心系天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诗圣”杜甫,从《登岳阳楼》《登高》《旅夜书怀》三首诗中领略其“沉郁顿挫”诗风中的苍凉。
“沉郁”指感情深沉,意境苍凉;“顿挫”指语言跌宕起伏,韵律曲折有力。
(师生再一次配乐深情诵读)5.2 从诗人的人生经历中看“沉郁顿挫”的诗风预习:学生查阅资料明确杜甫的人生经历及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
分组讨论:杜甫晚年的生活经历与其“沉郁顿挫”的诗风之间的关系。
小学阅读练习题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

小学阅读练习题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第一节:诗歌中意象的含义诗歌是一种言语艺术形式,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传达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意象是指通过感官或直接描述去感受与传达思想、感情、景象和观念的形象。
在阅读诗歌时,理解其中的意象对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至关重要。
意象在诗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手法来构建,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形象来表达。
例如,一首描写夏日田园的诗歌中,诗人可以使用"阳光"、"蝉鸣"、"花香"等意象来描绘夏天的特征,以此来传达诗人对夏日田园的感受和情感。
意象的含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含有情感色彩和符号意义。
作者可以通过意象来传达自己对于生活、自然、爱情和人性等主题的思考和感受。
因此,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帮助读者抓住作者的情感和意图,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节:诗歌中情感的传达诗歌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常常通过运用意象来传达其情感。
情感是指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情绪状态。
诗歌中的情感可以是喜悦、悲伤、恐惧、沉思等各种情绪,通过语言的抒发和意象的运用,可以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通过注意诗歌中的词语、修辞手法和意象等方面来理解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
例如,在一首描写秋天的诗中,诗人可以利用色彩、季节和自然景物等意象来传达出哀伤、忧郁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离别的伤感。
情感的传达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和交流。
通过对诗歌中情感的理解,读者可以与诗人产生共鸣,体验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力量。
总结:阅读练习题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诗歌的主题和内在含义,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力量。
同时,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课文回顾
钱塘湖春行采桑子
(唐)白居易(宋)欧阳修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黄鹤楼春望
(唐) 崔颢 (唐) 杜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三、阅读体验
送友人咸阳城东楼
(唐)李白(唐)许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山坡羊·骊山怀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元)张养浩(唐)岑参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变做了土。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长沙过贾谊宅旅夜书怀
(唐)刘长卿(唐)杜甫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清平乐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五、总结:从诗歌意象中品味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