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县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

合集下载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由宿主性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寄生引起。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诊断1. 临床症状观察: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食草率下降、精神沉郁、贫血等。

在严重的病例中,奶牛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发热、心脏衰竭等。

2. 血液检查:奶牛血液检查是辅助诊断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血液细胞计数,可以观察到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形态异常、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等指标异常。

3. 红细胞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奶牛血液中的红细胞形态,可以发现寄生虫附着在红细胞上。

4. 血涂片检查:将奶牛血液制作成薄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寄生虫体。

5.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技术检测奶牛血液中是否存在寄生虫的DNA,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诊断结果。

二、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

常用的药物包括硫喹酮、呋喃妥因、伯氨喹酮等。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药物治疗:根据诊断进行药物治疗,常见的用药剂量为硫喹酮每千克体重7-10毫克,呋喃妥因每千克体重7-10毫克,伯氨喹酮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

给药方法可以通过口服或者注射。

2. 营养支持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患牛的食欲常常下降,为了维持其营养需求,需要给予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并增加饲养密度,增加饲料的摄入量。

3. 预防措施:在预防上,可以通过定期给奶牛进行体内和体外驱虫,保持牛舍和牧场的清洁,控制宿主虫的传播途径等措施来减少寄生虫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液检查、红细胞检查、血涂片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进行。

治疗则通过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和营养支持治疗进行。

预防措施是降低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Attached Red Blood Cell Syndrome,简称ARBC)又称“附着症”,是一种常见的牛只血液系统疾病。

该病主要特点是红细胞在外周血液中呈现大量团聚现象,导致牛只出现贫血、厌食、乏力等症状。

以下是关于ARBC的诊断与治疗的详细介绍。

一、诊断1. 病史询问:详细了解病牛的发病时间、饲养管理、饲料情况等,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为ARBC。

2. 体格检查:检查患牛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以及皮肤、粘膜的颜色和弹性等,观察是否出现贫血症状。

3. 血液检查:采集患牛的外周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查,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数量、浓度和平均容积等指标,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配合血涂片检查红细胞的聚集情况。

4. 特殊检查:可进行骨髓穿刺造片和骨髓细胞分类检查,了解骨髓细胞的生成情况,确定是否存在骨髓抑制。

二、治疗1. 营养支持:为患牛提供高能量、易消化的饲料,促进机体恢复。

可添加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等的饲料,以补充患牛的营养需求。

2. 输血治疗:对于重度贫血的患牛,可进行输血治疗。

选择健康的同种牛或异种牛作为供血者,将他们的经过特殊处理的血液输给患牛,以纠正贫血。

3. 药物治疗:可使用铁剂和维生素B12等药物进行治疗,以补充体内所需的铁和维生素。

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案可以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调整。

4. 预防措施:ARBC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和饲料营养不均衡有一定关系,因此改善饲养条件和饲料配方,保证牛只摄取的营养充足、均衡,可减少ARBC的发生。

在诊断和治疗ARBC的过程中,兽医的参与非常重要,他们可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牛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ARBC的发生也是关键,饲养人员应加强对牛只的管理和饲料调配,确保充足的营养供给,降低ARBC的发病风险。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因瘤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瘤胃内出现大量红细胞体。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将介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一、诊断1. 临床症状: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常出现食欲不振、腹泻、消瘦、饮水量增加等临床症状。

奶牛的乳量和产奶率也会显著下降。

2. 瘤胃穿刺液检查:通过瘤胃穿刺液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奶牛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正常情况下,瘤胃穿刺液中应该几乎不含红细胞体,而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的瘤胃穿刺液中会出现大量红细胞体。

3. 血液分析:通过血液分析可以了解奶牛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等问题。

4. 其他临床检查:在诊断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其他临床检查,如观察奶牛的体温、呼吸频率等情况,以及对瘤胃进行超声波检查等。

二、治疗针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可以给奶牛口服一些药物来改善其瘤胃的功能,并帮助减少红细胞体的生成。

常用的药物包括缓解瘤胃酸度的抗酸药物,如碳酸氢钠等,以及调节瘤胃菌群的益生菌等。

2. 饮食调整:对于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需要调整其饲养管理,包括饲喂高纤维、低精料的饲料,适当增加粗饲料的比例,减少精饲料的摄入等。

还需要确保奶牛有充足的饮水量。

3. 营养补充:为了帮助奶牛恢复健康,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营养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4. 疾病预防: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包括定期进行瘤胃检查,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奶牛患上附红细胞体病的风险。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其诊断与治疗措施比较明确。

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瘤胃穿刺液检查、血液分析等,可以帮助确定奶牛是否患有该病。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营养补充等方式,同时注重疾病的预防工作。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负离子营养不良引起的疾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牧场饲料中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导致奶牛体内红细胞稀释和破坏,从而引发贫血和其他严重症状。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和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早诊断和防治非常重要。

一、诊断1. 临床表现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患有疲乏、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毛色暗淡、粘膜苍白、乏力、呼吸困难、静脉充血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这些都是常见的临床症状。

在诊断时需要充分考虑奶牛的饲养管理状况和营养配比,结合临床症状来判断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发现患有附红细胞体病的奶牛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等情况。

还可以通过血液培养检查来确诊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3. 环境检测对牧场的饲养管理环境进行检测,确定饲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是否达标,以及牧场是否存在其他引发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二、防治1. 营养管理合理的饲料配比和营养管理是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关键。

在饲料中要保证铜、铁、锌、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符合奶牛的需求,避免因为负离子营养不良导致病发。

可以根据奶牛的饲养状况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合的添加剂,保证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2. 细菌感染管理细菌感染也是引发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强牛舍的卫生管理、定期做好牛只的消毒和晨晚清洗工作,减少细菌感染的可能。

3. 疫苗预防针对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血液原虫感染,可以选择进行疫苗预防,帮助奶牛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定期监测定期对奶牛进行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监测,确保其处于正常水平,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调节和补充。

5.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奶牛出现了附红细胞体病的临床症状,要及时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给予药物补充微量元素,改善其营养状况;或者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帮助奶牛尽快康复。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日常的养殖管理中,务必要加强对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早期诊断、及时防治是关键。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Anaplasmosis)是一种由负氧菌属(Anaplasma)引起的血液传染病,主要侵袭奶牛和其他牛科动物。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力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及时的诊断和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一、症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发病后,奶牛会出现以下症状:1.发热:奶牛的体温会急剧升高,甚至达到40-41摄氏度以上。

2.贫血:患病奶牛的粘膜、黏膜和眼结膜会呈现苍白色,毛色晦暗。

3.消瘦:患病奶牛会因为食欲不振而出现消瘦现象。

4.运动障碍:患病奶牛会出现运动缓慢、无力、倦怠等症状。

5.产奶减少:患病奶牛的产奶量会显著降低。

二、诊断当奶牛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诊断,确定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血液学检查:通过血液学检查,可以观察到患病奶牛的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

2.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可以直接检测出负氧菌属的存在,从而确定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3.临床症状:根据奶牛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和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分析,可以有效地确定奶牛是否患有附红细胞体病。

三、防治1.疫苗预防:为了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可以在奶牛出生后3-4个月时接种相应的疫苗。

接种疫苗后,奶牛的免疫系统会产生对病原体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环境卫生控制:保持牛舍的卫生,定期清理牛舍内的粪便和尿液,定期消毒,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药物治疗:一旦发现奶牛患有附红细胞体病,应尽快给予抗生素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土霉素等,同时应根据兽医的建议进行治疗。

4.隔离患牛:一旦发现有奶牛患有附红细胞体病,应及时将其隔离,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5.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奶牛的饲养管理工作,保证奶牛的营养充足,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和生产的疾病,及时的诊断和防治对保障奶牛健康至关重要。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Babesiosis)是一种由红细胞体虫属寄生在牛体内引起的疾病。

该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在温带地区也有发生。

病原体寄生在牛体内的血液系统内,可以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如发热、贫血、黄疸、浅层呼吸、食欲下降等。

在严重的情况下,该病可导致多器官的损害和死亡。

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牛的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诊断:1. 体检初步诊断可通过对患病牛的体检来完成。

体检可以包括测量体温,观察牛的精神状态、食欲和粪便情况等。

有时候,患有红细胞体病的牛可能表现出贫血、黄疸、脾肿大、肝病变和菌落扩散等症状。

这些症状都可以被体检发现。

2. 血液学检查血液学检查是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最可靠的方法。

这可以通过镜检血液样品来完成。

检测时,可以观察到血细胞内的病原体。

在某些情况下,检查血液样品可以诊断出其他常见的血液疾病。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体DNA。

这可以通过PCR或ELISA等方法进行。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更少的病原体,但它需要先从患牛获得合适的样本,如血液或组织样本。

治疗: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给牛抗红细胞体虫的药物,例如乙胺丁磺胺、吡嗪酰胺等。

但是,这些药物也可能会引起其他问题,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病原体耐药性。

因此,应该遵循以下建议来治疗奶牛附红细胞体病:1. 应该立即诊断病情,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2. 应该使用正确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在完全恢复之前持续使用药物。

治疗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用药量。

3. 与医生密切合作,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

在治疗期间,应该定期检查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

4. 注射药物针头需要采用无菌技术,注射时要注意并发症,并进行角膜保护。

预防: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有多种途径,包括:1. 新买入的牛必须定期进行检疫。

如果有发现病例,则需要开始隔离观察、治疗,并进行彻底的消毒。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病因及病理变化
附红细胞体病(Anaplasm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Anaplasma marginale)引起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征是红细胞体内有细小颗粒,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红细胞增多,出现贫血、发热等症状,以及发生血小板减少、脾脏肿大等病变。

二、临床症状
1. 急性病例:发热、口渴、厌食、体温升高至40℃以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反应迟钝,死亡率达10%以上,严重者可呈现黄疸、排尿减少、昏迷、肢体抽搐等症状。

2. 慢性病例:多表现为慢性发热、贫血、黄疸、体重下降,年龄较大的奶牛死亡率高。

三、实验室检查
1. 血液学检查:贫血、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核红细胞增多。

2. 血清学检查: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凝集素试验、血清学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变化等综合分析,做出初步诊断,然后根据血液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五、治疗
1. 抗生素治疗:三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治疗效果良好,剂量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情况选用,疗程7-10天。

2. 支持治疗: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加强免疫力,保持牛舍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3. 预防与控制:疫苗预防为主,定期免疫,加强免疫规划和防控措施;禁止交叉感染,对病例及时隔离,消毒环境。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牛群传染病,在兽医实践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病因病理变化,症状严重的患牛应采用药物治疗,同时也要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摘要】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本文主要对该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病因分析指出奶牛附红细胞体病主要是由于饲料不合理、环境卫生不佳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包括贫血、压力增大、食欲减退等症状。

诊断方法主要通过血液检测和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疗法,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饲养管理、定期检测等措施。

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和控制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病率,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

【关键词】奶牛、附红细胞体病、诊断、预防、治疗、病因、临床表现、结论1. 引言1.1 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噬血虫属寄生原虫引起的一种常见牛病。

这种疾病的发生对奶牛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奶牛的生命。

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工作,一般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临床检查,包括观察奶牛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等,以及检查血液样本中的寄生虫和红细胞数量。

在诊断时,还可以借助其他检查手段,如血液涂片、骑士-勒文森染色等,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针对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方法,一般包括抗寄生虫药物的使用、补充营养和调整饲料等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奶牛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

为了预防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养殖户应注意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奶牛进行体检和除虫等措施,以减少寄生虫的传播和感染机会。

科学合理地营养配餐,增强奶牛的免疫力,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防治工作,需要养殖户和兽医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奶牛,预防疾病的传播,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

2. 正文2.1 病因分析奶牛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由牛红细胞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牛群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微调 , 颗粒则变成淡黄色 的折光小点 ( 图 1 。30 0 见 ) 0 倍镜 下可见附红细胞体成链状排列 附着 在红细胞 的周边 , 或成 团 或散在附着在 红细胞 的表 面。红 细胞在 只有 1 ~2个附红细
2 临床 症状
临床症状不 明显 。主要表现为全群 牛营养状况差 , 重 严 消瘦 , 大部分牛的 后驱 骨骼 明显 突起 , 两腹 侧明显 凹陷 。患 牛精 神沉郁 , 被毛粗乱 , 贫血 , 可视粘膜 发黄或苍 白, 欲减 食 少, 低热 , 最后衰竭死亡 。临死前体温下降( 5 ) 31 。 2
其归为 立克 次 氏体 目( i etae) R c t l s元浆 体科 ( n pa nt— k sr A al raa s ce 附红细胞体属( prtr ̄ n 或血虫体 属。它可 由吸血 a) E eyho ) 节肢动物蜱 、 、 虱 蚊等媒介传播 , 通过污染 的针头 、 注射器 、 剪
附 红 细 胞 体 病 ( prtrzo oi) 由 附 红 细 胞 体 E eyhoo ns 是 s ( prtrzo ) E eyhoon 寄生于红细胞 表面 、 浆和 骨髓 而引 起的一 血
种高度传染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 又称 为红皮病 、 黄疸性 贫血、 类边虫病 、 兽体病 等 , 赤 能感 染猪 、 、 、 、 、 牛 马 羊 鸡 野生 动物等多种 动物 和人 类。 由于 附红细胞 体 既有 原虫 的某些 特点 , 又具有支原体的某些特征 , 与立 克次 氏体类 似 , 以 又 所 学术界对附红细 胞体 的分类 归属 问题 有一 定 的争议。有人 将其列为血液寄生虫 , 有人将它归 为支 原体。 目前较为普遍 的是采用《 伯杰 氏细菌鉴定手册)94 ) 7 年第 8 1 版进行分类 , 将
*为贵州省省长专项资金资助项 目: 黔省专合计字 (0 5 2 2 0 )1号 和科学基金项 目: 黔科合计 (0 4 3 7 2 0 )0 2号。
l 流行 情 况
20 04年贵州省思南县某养牛场购进 16头牛 , 中本地 2 其 黄牛 15头 , 1 荷斯坦公犊 牛 1 头( 源于贵 阳) 1 来 。到 2 0 0 5年 1 , 0月 死亡 4头 。据场主介绍 , 像是饲养了一群“ 牛” 既不 僵 , 长个 , 也不 长膘 , 牛严重 消瘦 、 生长发育 缓慢 , 部分重症 者死
维普资讯

8 8・
《 上海畜牧兽 医通讯ຫໍສະໝຸດ 2 0 年第 4 06 期 贵 州省 思 南县 牛 附 红细胞 体 病 的诊 断 *
肖芳萍 徐 洪忠 郝金 昌 叶 万荣
( 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1 ( 2贵州省思南县板桥乡兽防站
贵阳 50 0 5 05)
图 1 1 0 X数码显徽照片 20
刀等器械 间接传播 , 通过被 污染 的饲料 、 饮水 、 、 粪 尿等直接 传播 , 通过交配传播及通过胎盘进行垂 直传播等多种途径进 行传播 。一 般呈 隐性 感染 , 可造 成家 畜体质衰 弱 , 殖力下 繁 降, 生长迟 缓 , 饲料报酬 降低等 。 抵抗力下降 、 在 或在应 激因 素( 运输 、 疲劳 、 饥饿 、 风雨侵 袭等 ) 的刺 激下易发 生暴发 , 病 畜 以高热 (0 4 .1 )贫血 、 4 - 15 、 2 黄疸 、 肤发绀为特征 。不 同 皮 品种 、 年龄、 性别的动物和人均可感染发 病 , 轻者生 长发育 缓 慢, 重者导致死 亡 , 给养殖 业造成 很大 的危 害。牛附红细胞 体病在 世界范 围内 已有广 泛报道 , 在我 国吉林 、 宁夏 、 江西 、 河北 、 广东等省 份均 已有该病 报道。因此该病越来越 引起人 们 的广泛重视 。 20 年 1 月 , 05 0 贵州省思南 县某 养牛户饲养 的一群 牛( 品 种有杂交牛和荷斯坦 ) 发生一 起 以病 牛严重 消瘦 、 生长发 育 缓慢 、 部分重症 者死亡 的疾病 。我 们对该养牛场进行 了临床 检查 、 流行病学调查 、 病死 牛的解 剖并抽取 病牛 血样带 回实 验室检查 , 最后 确诊该 养牛 场发生 的疾病 为附红 细胞体病 。 现将诊 断结果报道如下 。
胞体附着时 , 附着点 明显 凹陷 ; 多个 附红 细胞 体附着时 , 有 红 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 变形 严重 , 至破裂 。附红细胞 体呈 月 甚
芽形 、 圆形或 逗点形 , 数为月芽形和 圆盘形 , 多 大小不一。月
3 剖解 变化
对病死的一 头牛进 行解 剖。主要 病 理变 化 为 : 血液 稀
3贵州省安顺市畜牧事业局畜禽品种改良站 )
薄、 色淡 , 血凝不 良; 皮下 组 织 和肌 间胶 样 浸 润 ; 肝肿 大 、 变 性、 黄疸 ; 肺水肿 、 黄 色 ; 肿 大 、 地柔 软 、 红色 ; 淡 脾 质 暗 肾肿 大 ; 巴结肿大 , 淋 质软 、 色淡 、 出血 ; 肠壁变薄 。
图 2 3 0 X数码显徽照片 00
图 3 6 0 X 数 码 显 徽 照 片 00
4 实验 室检查
无菌采集 患牛耳静 脉血 , 涂片 , 自然 干燥 , 甲醇 固定 , 分 别用 快速瑞 氏染 色 1n n和姬姆 萨染 色 2h 蒸馏水 冲洗 , f i , 自 然干燥后 镜检 。12 0倍镜 下可见 大量 红细胞 变形 , 0 变形 的
红细胞多 聚集 于 白细胞 或淋 巴细胞 周 围, 呈波 萝状 、 齿轮状 和多边形 , 少数呈星芒 状 , 且不 同的 区域红 细胞变形 程度不

亡 。荷斯坦牛感染发病率 为 3 .6 明显高于 本地黄 牛的 63 %, 感染发 病率 (0 。牛场饲养管理一般 。 2 %)

暗视野下 , 红细胞 表面或 周边 有深 色的小颗 粒附着 , 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