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06年高06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地理试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合集下载

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I地理试卷分析

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I地理试卷分析

2006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I地理试卷分析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地理试题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围绕能力考查来命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思路。

一、试卷分值的分布及难度文科综合试卷各科分值所占权重为1:1:1,地理试题总分为100分。

1-11小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36题和39题为综合题,共56分;36题分值36分,为地理学科内综合题;39题的第(3)、(4)、(5)小题,分值20分,为政史地三科的跨学科综合题。

总体上看,6、8、9、11小题难度较大,尤其是第9和11小题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而失分。

二、考点的“变”与“不变”今年地理考查知识点和去年相比有较大变化,去年自然地理部分的考点占65﹪左右,今年自然地理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人文地理比重上升(﹥50﹪),更加向人文方向延伸。

自然地理中往年的重点知识点,如宇宙环境、地球运动、气候、洋流等有难度的题目考查较少,主要涉及了日偏食、时间的计算和环境问题;而突出了(如农作物分布、能源消费地区分布等)人文地理考点,突出考查学生对地理区位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原理运用能力。

试题虽没有涉及当前人们特别关注的“八荣八耻”等热点问题,但对环境问题也给予特别关注。

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际性。

例如,第36题,以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沙尘暴为背景,以前不久北京的特大沙尘暴为平台,对沙尘暴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

三、地理学科特点鲜明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共有8幅地理图表。

有区域图、曲线图和柱状图等图表,符合地理学习和地理科学的规律。

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地理事项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加大了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考查,使地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充分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四、考查的知识点分析选择题1-2小题,是用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粮食作物的种类和产区,并间接考核了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3-5小题,针对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判断它们的分布规律等,该图虽然源于大学教材,但原理仍然在于高中教材(理在书中);6-8小题根据图表中有关能源消费与区域分布,来考查考生的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实际推理能力;9-11小题,依据日偏食出现的地区和出现的时间计算和判断地方时的分布和变化规律,虽然月食和日食是自然地理中的难点,但在教学大纲中属于研究性学习专题,也应属于考查范围,该题若考生能静下心来,保持良好的心态,从光照图、昼夜长短的原理也能应对自如,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高考地理对考生细致的学习心理品质的考查等。

2006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2006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Ⅱ)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维普资讯
20 0 6年 l 月 2
内蒙古师 范大 学学报
( 育科 学版 ) 教
De .。 0 6 c 20
第1 9卷 第 l 2期
Junl f ne n oaN r l nvri E uainl c ne o ra o n r I Mogl o i sy( d ct a i c) i ma U e t o Se
V0 . 9 No t 11 .2
20 06年普 通高考文 科综 合 ( 全国卷 Ⅱ) 地 理 试 题 分 析 报 告
0 徐 宝芳 , 王香东 , 萍 庞艳辉 陈 ,
(. 1 内蒙古师范大学 , 内蒙古 呼 和浩特 00 2 ;. 10 22 呼和 浩特 市第一中学 ,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 0 0 ) 10 0
试 题 是综 合考 查 了 自然 与人 文地 理 知识 , 因此 本 文 统计 是 一个 约数 。
作者简 介 : 徐 宝芳 , 内蒙古师 范大学地理课程 与教 学论硕 士点 负责人 , 男, 教授 ; 陈萍。 呼和 浩特 市 第一 中学地 理 高级教 师 ; 王香 东。 。 女 内蒙古 师范大学地 理科 学学院 20 0 5级 地理课 程与教 学论研 究生; 庞艳辉 , 。 女 内蒙古师 范大 学地 理科 学学院 20 0 6级地理课程 与教 学论研 究生。
内 容 摘 要: 本文以20 06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 全国卷 Ⅱ) 地理试题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地理科 学要素知识、
自然 地 理 与 人 文 地 理 知 识 、 图地 理 与 世 界 地 理 知 识 、 中与 高 中地 理 知 识 、 理 感 性 与 理 性 知 识 和 试 题 对 课 程 目 中 初 地

9 ・ 3

精品文档 (158)2006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总体分析与启示

精品文档 (158)2006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总体分析与启示

一、2006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分析(一)地理试题凸显主干性2006年全国各地地理试题考查的地理知识的简要分析。

全国文综1:“谷物种植及分布;雪线;能源消费;时间计算、沙尘暴与环境;运输中的区位”。

全国文综2:“产业迁移及其原因;日出时间、昼长;农产品的产地、产量及贸易;等温线;洋流分布;城市区位等”。

北京文综:“水温随深度变化;台风;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中国铁路和人口迁移;图示区域自然条件、农业工业区位;村落分布特点及其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天津文综:“时间与方向;等高线;天气;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城市地域结构、旅游;河流流向原因分析、大型水利枢纽的影响、城区规模扩大的自然条件分析及其影响;发展水产养殖业的自然条件分析”。

四川文综:“气候;人口再生产;太阳年辐射总量等值线;企业区位选择;我国区域旱情原因分析、水利枢纽、工业发展的条件、旅游;时间计算与方向、城市带区位分析”。

重庆文综:“时间计算、昼长、日影;气温、日照年变化;陆地自然带、温度、盐度;人口再生产、人口自然增长率;区域地形、气候区、能源、矿产资源及工业及其水污染(环境问题);农业及其区位”。

2006年全国地理试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符合考纲要求,但是从知识要点来看,自然地理中的时间计算、气候与地形、海水温度盐度、洋流分布以及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工业、农业、旅游等)分析、人口、能源以及环境问题等都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地理试题凸显学以致用的思想2006年全国各地地理综合题的设问角度分析:全国(文综1)36题:“沙尘暴形成的条件分析”。

全国(文综2)36题:“海水蒸发量增加,对同纬度东岸陆地造成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北京36题:“图示区域自然条件、农业和工业区位分析”。

江苏31.32题:“31题气温年较差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2题俄罗斯自然与人文条件分析;33题钢铁工业及其区位条件分析”。

天津36题:“河流流向原因分析、大型水利枢纽的影响、城区规模扩大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分析”。

精品文档 (142)浅析2006年高考文综I(地理部分)试题

精品文档 (142)浅析2006年高考文综I(地理部分)试题

第I卷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

读图1,回答1-2题。

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解析:考察初中二年级和高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国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和中国行政区划。

由于气温和降水的不同,我国的农作物从南向北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

秦岭-淮河是重要的分界线,此线以北为小麦、玉米,此线以南是水稻为主。

根据所给的三个省区的位置可以得出答案。

2.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解析: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和中国作物分布情况,安徽省在淮河附近,所以水稻和小麦各半,得出答案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

图2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

读图2,回答3-5题。

3.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解析:考察气候中的气温、降水分布规律以及受气温和降水影响的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曲线是课本知识的变式图,学生只要知道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即可判断出。

②为气温曲线,由赤道部分多雨,回归线附近少雨,可得出。

③为降水量的曲线。

①显然即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4.多年平均雪线高度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解析:只要做出了第3题,即可从图上看出答案;雪线在副热带地区最高,由副热带向高低纬降低。

5.依图示资料可知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解析:题目是要求依图示资料来回答,从图中一看就可以得知B、C答案都是错的,图中并没有反映陆地面积大小,所以D答案错。

表1为四个国家1998年能源消费情况。

读表1,回答6-8题。

6.表1数据表明A.①国以煤为主,且核电消费量最大B.②国矿物能源消费构成较均衡,且石油消费量最大C.③国以石油为主,且石油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D.④国以天然气为主,且天然气消费量在四国中居首位解析:本题是依据表格所给的数据进行判断,要充分应用好表格所给条件,根据各国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消费构成(%),快速计算出各个国家的各种能源的大致总量。

从近年高考文综试卷地理试题得到的教学启示

从近年高考文综试卷地理试题得到的教学启示

活实际, 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 培养学生创新潜能。 【 关键词】高考 地理 文综试卷 思雏能力 创新精神
心人 类生 存环 境 的意识 , 分体 现 了“ 充 新一 轮课 程 改革 ” 让学 生
学 习与生活相 关 的地理 , 习有用 的地 理 的教育教 学新理 念。 学 二 、 学 启 示 教
质 和 能力 , 以适应 高 考改 革 的新 形势和 新 要求 。
1 .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前提一
强化理解 : 地理思维以其

试题 主 要特 点
具 有 的综 合 性 、 发展 性 、 系 性等 特点 贯 穿于 平 时 教学 和 复 习 联
1注 重基 础知 识 、 干知 识 的考 查 , . 主 强调 基本 方法 、 本 技 基 能的 运 用 :近 年 文综 地理 试 题 都 反 映 了侧重 考 查 学 生对 基 本 概 念 、 本 原 理规 律 以及 基 本 解题 方法 、 图分 析 技 能 的掌 握 基 读 情 况 , 毫 不 回避 学科 基 础 主 干知 识 , 要是 属 于 学科 基 础 主 丝 只 干知 识 , 于 学科 关 注 的和 特 色 的知 识都 有 多次 出现 , 关 于 属 如 等值 线 问题 、地 形剖 面 图 、地 方 时换 算 和昼 夜 长短 时间 的计 算 、 气 层 及 气 温 变 化 、 温 水 平 分布 规律 及 成 因 、 星 风 系 大 气 行 模式 、 气候 类 型 及其 分布 、理 想 大 陆 自然 带 的模 式 、 源 结 “ 能 构 问题 、 世界 著 名海 峡 空 间位 置 、 人 口迁移 与 城市 化影 响 因 素 、 业 区 位 因 素 分 析及 区位 选 择 、 化扩 散 等 内容 , 这 些 工 文 而 内容 均 是学 生应 该 掌握 的重 要 知识 或 基本 方法 、 能。 技

教育最新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北京卷)

教育最新2006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答案(北京卷)

2006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试题以及参考答案(北京卷)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图1是西经170°附近本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1。

完成第1题。

1.三个观测站中A.①位于大西洋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D.0-1km之间,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图2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2,完成2-4题。

2.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A.35°B。

25°C。

20°D。

15°3.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A.①B。

②C。

③D。

④4.图示四个区域中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B。

②主要受寒流影响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D。

④主要受密度影响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中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肜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

图3中皮线的表中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他们的水分为4%和46%。

次图3,完成5-7题。

5.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A.①—②之间B.①—④之间C.②—③之间D.③—④之间6.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A.温度B。

孔隙C。

肥力D。

空气7.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C.黄滩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8.决定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基本因素是A.植被和气侯B。

气候和地貌C.地貌和水文D。

土壤和植物9.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将建设多条铁路快速客运通道读图4,完成9-11题。

A.哈尔滨—沈阳段B。

太原—石家庄段C.郑州—徐州段D。

广州—深圳段10.近20年来,人口流出量最大省的省会是A.太原B.兰州C.成都D.广州11.图中城市A.青岛比杭州白昼长B.北京比深圳日出长C.南京比长沙日落晚D.兰州比上海正午太阳高度小读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从高考卷中得出的教学启示

从高考卷中得出的教学启示

从高考卷中得出的教学启示福建尤溪第一中学陈玉芳通过对近三年全国高考统一考试文综试卷的分析,我收获不少,从中得出了对我们历史教学活动的一些启示,现把我的所得总结如下。

一、要让学生掌握课本、考纲等考试范围的内容。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本知识非常熟悉,能死记硬背的话也是可以的。

不管是不是考试范围的,都要去看。

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

如果连课本最基本的史实都不知道的话,谈何知识点之间的迁移,谈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如果对课本知识非常熟悉且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就会更懂得运用课本的知识来解题,也会懂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感觉做题目不会摸不着北,从而提高得分率。

如2014年高考卷第40题,如果不熟悉西方1687年左右的史实,又怎么能回答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

高考考纲范围的知识点要弄清楚。

不管是考纲、课标,还是年度新增的考点,都要熟悉,比如不能因为去年考过俄国农奴制改革,今年就把俄国农奴制给忽视了。

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押题、猜题上,学习本就是踏踏实实学习的过程,只要是考试范围的,都要弄地非常熟悉就是了。

不是考试范围的,也可以去涉略,在掌握考试范围的前提下,多增加知识面是非常有好处的。

考试范围的练习肯定是要去做的,文科练习做的越多越好。

只要是考试范围的知识点,老师要系统地讲给学生听,讲的时候要尽量细致,浅显易懂。

讲解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是不是听懂了,要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

课后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老师可以先去查看哪些网站、哪些书籍有相关的信息,然后把这些网站、书籍等告诉学生。

学生课后就可以去查找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说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这样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考试范围的知识点了如指掌了,在做题目的时候就会知道题目的考点是什么,这样就能提高考试的得分。

这一点在很多高考题目中可以得到印证。

二、要让学生先学好语文。

我觉得学生的语文要是好的话,这为他们学好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简单中见真谛——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试题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简单中见真谛——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试题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简单中见真谛——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试题特点
及给我们的启示
李福中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年(卷),期】2007()1
【总页数】4页(P15-18)
【关键词】地理试题;全国卷
【作者】李福中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试题浅析及启示 [J], 卢璐
2.难度适当注重能力——2016年高考全国卷I文综地理试题评析及教学启示 [J], 林月影;
3.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特点与备考启示 [J], 李红勋
4.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特点与备考启示 [J], 李红勋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谈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试题对模拟试题命制的启示 [J], 胡静;胡文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2006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地理试题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宋波于丽云
2006年的高考尘埃落定,纵观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的试题,其中地理学科的试题图文并茂,地理味道浓厚,学科特色鲜明,主干突出,坚持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对照学生考试结果,仔细回味,本文就1—4题作简要分析,对今后的教学启示谈几点体会。

【试题】图1是西经170°附近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读图1,完成第1题。

1.三个观测站中
A.①位于大西洋
B.②的纬度位置最低
C.③的海底地形是大陆架
D.0-1km之间,①的水温变化比②大

图1图2是北半球易形成台风海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2,完成2~4题。

图2
2.日界线附近,易形成台风海区的北界可达北纬
A.35°B.25°C.20°D.15°
3.影响美国的飓风(台风)多形成于
A.①B.②C.③D.④
4.图示四个区域中
A.①主要受风海流影响B.②主要受寒流影响
C.③是世界著名大渔场D.④主要受密度流影响
启示一:依据教材
作为试卷的开始,第1道题带给考生的是一种亲切感,这主要归功于试题中的图像,该图选自教材原图,图形熟悉而简洁。

地理试题中共有7幅地理图像,其中4幅是教材原图或在原图基础上加以改造的。

尽管第2题是以2005年最热点的台风为背景,但试题的实质都是教材中的内容。

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高三复习要回归教材,要把社会的热点与教材联系起来,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深入挖掘教材图像的内涵,并尝试进行思维发散。

启示二:抓住基础
仅本文所选的1-4题可以看出涉及到了世界海陆分布、大陆架、日界线、洋流及其分类等基础知识,海水温度的空间变化、洋流、渔场的分布等基本规律,以及读图、析图等地理学习的基本技能。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地理课的复习要抓住基础,落实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把握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专题复习时要以学科基础知识为中心加强知识整合,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启示三:注重过程
图1选自教材,但并没有以教材所给的结论为选项,即使学生记住该图的结论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图2是一幅新图,回答第2题需要通过正确的读图过程才能选出正确答案;回答第3题既要求正确识图,又要求掌握全球大气环流规律;回答第4题需要将洋流、渔场分布规律与具体海区相结合。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地理课的复习不是背记结论,而是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对概念的掌握首先要理解其内涵与外延,其次要理清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对规律、原理的掌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层次,要通过学习过程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

启示四:掌握方法
自然地理的专题复习应以原理、方法为主。

人文地理专题的复习重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思维的全面性,提高解题能力。

区域地理的专题复习先要准确定位,再抓住区域特点,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总结。

在复习一遍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是十分必要的,用看目录想纲目、看标题想要点的办法可以促使自己去思索、回忆,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弥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复习中努力做到图文结合,
启示五:培养能力
文科综合考试以能力立意,重点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项能力。

解答1—4题,离不开对试题中文字和图像信息的正确解读、有效提取;更离不开对所学知识的调动和运用。

如第1题,只有从图中读出海水表层温度②最高,再调动和运用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为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才能选出②的纬度位置最低这一正确选项。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高三复习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在狠抓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强化读图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同时精选试题,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审题解题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