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一线高考化学(鲁科版)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项突破18压强平衡常数Kp的计算方法含答案
化学:高三一轮复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教学案鲁科版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图象考试大纲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
掌握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
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能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思维技巧点拨解题一般方法:1.牢固掌握有关的概念与原理,尤其要注意外界条件的改变对一个可逆反应来讲,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在速度—时间图、转化率—时间图、反应物的含量—浓度图等上如何体现。
要能够画出有关的变化图象。
2.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有关的原理挂钩。
(2)看清起点,分清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一般生成物多数以原点为起点。
(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
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
例如,升高温度,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突变,v(逆)渐变。
(4)注意终点。
例如在浓度—时间图上,一定要看清终点时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增加量,并结合有关原理进行推理判断。
3.对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沙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
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
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2020版新一线高考化学(鲁科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7章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含答案

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1.自发过程(1)含义在温度和压强一定的条件下,不借助光、电等外部力量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①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②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称为自发反应。
提醒:自发反应(过程)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有自发进行的倾向而不一定发生,如燃烧反应是自发反应,但在常温下不一定燃烧。
3.熵与熵变(1)熵:描述体系的混乱度的物理量,符号为S。
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
(2)熵变:ΔS=S(反应产物)-S(反应物)。
(3)常见的熵增过程①同一种物质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S(g)>S(l)>S(s)。
②反应后气体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
③固体参加生成气体的反应,如C(s)+HO(g)CO(g)+H2(g)。
4.化学反应方向(1)三个判据(2)一般规律①ΔH<0,ΔS>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②ΔH>0,ΔS<0的反应任何温度下都不能自发进行;③ΔH和ΔS的作用相反,且相差不大时,温度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当ΔH<0,ΔS<0时,低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当ΔH>0,ΔS>0时,高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说明:对于一个特定的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熵变的大小取决于反应前后的气体物质的系数大小。
考法☆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分析1.(2019·西安模拟)下列有关化学反应方向及其判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非自发反应就是不可能发生的反应,自发反应就是能较快进行的反应B.高温高压下可以使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自发的化学反应C.由焓判据和熵判据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将更适合于所有的过程D.反应NH3(g)+HCl(g)===NH4Cl(s)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C[A项,反应的自发反应与反应的可能发生不是一致的;B项,自发的化学反应是指不受外力作用能发生的反应,石墨转化为金刚石需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该反应不是自发的反应;D项,低温时能自发的反应为ΔH<0。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专项突破16化学平衡的调控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教学案鲁科版

化学平衡的调控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1.化工生产适宜条件选择的一般原则(1)反应原理N2(g)+3H 2(g)2NH 3(g) ΔH =-92.4 kJ·mol -1反应特点:①反应为可逆反应;②正反应为放热反应;③反应物、生成物均为气体,且正反应为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
(2)条件选择①压强:10 MPa ~30 MPa 的压强。
压强越高,转化率越大,但对材料设备的要求越高,成本越高。
②温度:400~500 ℃的温度。
温度要适宜,既要考虑速率又要考虑反应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催化剂的活性温度。
③催化剂:使用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同时不同的催化剂有不同的活性和选择性。
④循环操作:提高原料利用率。
[综合体验]1.(2019·陕西名校联考)在一定条件下,利用CO 2合成CH 3OH 的反应为CO 2(g)+3H 2(g)CH 3OH(g)+H 2O(g) ΔH 1,研究发现,反应过程中会发生副反应为CO 2(g)+H 2(g)CO(g)+H 2O(g) ΔH 2,温度对CH 3OH 、CO 的产率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ΔH 1<0,ΔH 2>0B .增大压强有利于加快合成反应的速率C .生产过程中,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CH 3OH 的产率D .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减弱副反应的发生C [根据图像可以看出,温度越高,CO 的产率越高,CH 3OH 的产率越低。
]2.(2016·全国卷Ⅱ,节选)丙烯腈(CH 2===CHCN)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丙烯氨氧化法”生产,主要副产物有丙烯醛(CH 2===CHCHO)和乙腈(CH 3CN)等。
回答下列问题:(1)以丙烯、氨、氧气为原料,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丙烯腈(C 3H 3N)和副产物丙烯醛(C 3H 4O)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 3H 6(g)+NH 3(g)+32O 2(g)===C 3H 3N(g)+3H 2O(g) ΔH =-515 kJ·mol -1 ②C 3H 6(g)+O 2(g)===C 3H 4O(g)+H 2O(g)ΔH =-353 kJ·mol -1有利于提高丙烯腈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是__________;提高丙烯腈反应选择性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
化学:高三一轮复习化学平衡教案鲁科版

考试大纲要求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
掌握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
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相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等)时,一个反应分别从正反应开始,与从逆反应开始,最终所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否相同?答案:相同,因为化学平衡的建立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无关,而与反应时的条件有关,只要条件相同(温度、浓度、压强等),最终就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
2、一般认为:化学平衡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逆、等、动、定、变,你怎样理解的? 答案:逆,是指可逆反应,是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可能有平衡状态。
等,是指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v (正)=v (逆)。
动,是指反应在平衡状态时,v (正)=v (逆)≠0,反应仍在进行,是个动态平衡。
定,是指反应达到平衡时,v (正)与v (逆)各组成成分的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等不再发生改变,是一个定值。
变,是指化学平衡状态是有条件的,条件改变,平衡可能会破坏,然后在新的条件下建立起新的平衡,即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一、化学—平衡的建立 1、化学平衡的建立以CO+H 2O (g ) CO 2+H 2反应为例。
在一定条件下,将0.01 mol CO 和0.01 mol H 2O (g )通入1 L 密闭容器中,开始反应:(1)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的浓度 最大 ,正反应速率 最大 。
生成物的浓度为 零 ,逆反应速率为 零 。
(2)反应进行中: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小,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大,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
(3)肯定最终有一时刻,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此时,反应物的浓度不再变化,生成物的浓度也不再变化。
催化剂高温v时间tt 1v(正)v(逆)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2、化学平衡状态(1)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020版新一线高考化学(鲁科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1部分第7章第2节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含答案

第2节 化学平衡状态和平衡移动考纲定位核心素养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
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变化观念——从可逆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化学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2.平衡思想——从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及条件改变平衡的移动方向。
3.模型认知——认知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思维模型,并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
同时关注“等效平衡”的建立模型。
4.社会责任——根据平衡移动规律认识合成氨等工业生产的条件选择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原料利用率。
1.可逆反应定义 ⎪⎪⎪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特点 ⎪⎪⎪⎪①三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c.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
②一小: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填“等于”或“小于”)100%。
③表示: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用“”连接。
[示例] 含有2 mol SO 2和2 mol O 2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发生2SO 2(g)+O 2(g2SO 3(g),平衡时的O 2物质的量范围为1_mol<n (O 2)<2_mol 。
2.化学平衡状态 (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建立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
反应过程如下:反应开始时 反应物浓度最大,v (正)最大,生成物浓度为0,v (逆)为0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v (正)逐渐减小;生成物浓度逐渐增大―→v (逆)逐渐增大,v (正)>v (逆) 达到平衡时 v (正)=v (逆),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以上过程可用如图表示:若开始加入生成物,从逆反应建立平衡,则v -t 图为。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1章 教学案鲁科版【共4套57页】

本套资源目录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章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教学案鲁科版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章第2节氯及其化合物教学案鲁科版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章第3节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教学案鲁科版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1章第4节物质的量浓度教学案鲁科版第1节钠及其化合物考纲定位核心素养1.了解钠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Na2O2、NaOH等)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4.了解Na+、K +的检验方法。
1.宏观辨识——认识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2.微观探析——能从钠的原子结构理解其性质,领悟结构决定性质。
3.科学探究——科学领悟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方案,并实验探究过程。
4.社会责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钠性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考点一|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钠的性质1.化学科学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1)化学科学①概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的重要的自然科学。
②特征:a.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
b.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类、比较以及模型和假说等方法。
2.钠的物理性质(1)颜色: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2)密度:ρ(H2O)>ρ(Na)>ρ(煤油)。
(3)熔点:低于100 ℃。
(4)硬度:质地柔软,可以用小刀切割。
(5)传导性:可导电、导热。
3.钠的化学性质从钠原子的结构认识钠的化学性质——还原性:――――――――――→O2、Cl2、H2O、H+等失去1个e-Na+(1)与非金属反应⎩⎨⎧ O 2⎩⎪⎨⎪⎧ 常温:4Na +O 2===2Na 2O点燃:2Na +O 2=====点燃Na 2O 2Cl 2:2Na +Cl 2=====△2NaCl(2)与H 2O 反应:2Na +2H 2O===2NaOH +H 2↑。
高三鲁科版化学一轮复习教案 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第1讲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方向与化学反应的焓变与熵变之间的关系。
2.能够利用化学反应的焓变和熵变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3.了解可逆反应的定义。
4.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
5.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
考点一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1.自发过程(1)含义在一定条件下,不需要借助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2)特点1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体系对外部做功或释放热量)。
2在密闭条件下,体系有从有序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性(无序体系更加稳定)。
2.自发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外界帮助就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称为自发反应。
3.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依据(1)焓变与反应方向研究表明,对于化学反应而言,绝大多数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且反应放出的热量越多,体系能量降低得也越多,反应越完全。
可见,反应的焓变是制约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之一。
(2)熵变与反应方向1研究表明,除了热效应外,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另一个因素是体系的混乱度。
大多数自发反应有趋向于体系混乱度增大的倾向。
2熵和熵变的含义a.熵的含义熵是衡量一个体系混乱度的物理量。
用符号S表示。
同一条件下,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熵值,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熵值也不同,一般规律是S(g)>S(l)>S (s)。
b.熵变的含义熵变是反应前后体系熵的变化,用ΔS表示,化学反应的ΔS越大,越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3)综合判断反应方向的依据1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2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深度思考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能实际发生吗?答案不一定,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指出的仅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并不能说明在该条件下反应一定能实际发生,还要考虑化学反应的快慢问题。
题组一焓变与自发反应1.实验证明,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对此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所有的放热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B.所有的自发反应都是放热的C.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一种重要因素D.焓变是决定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唯一判据答案C题组二熵变与自发反应2.下列过程属于熵增加的是()A.一定条件下,水由气态变成液态B.高温高压条件下使石墨转变成金刚石C.4NO2(g)+O2(g)===2N2O5(g)D.散落的火柴的无序排列答案D3.下列反应中,熵显著增加的反应是()A.CO(g)+2H2(g)===CH3OH(g)B.CaCO3+2HCl===CaCl2+H2O+CO2↑C.C(s)+O2(g)===CO2(g)D.2Hg(l)+O2(g)===2HgO(s)答案B解析反应中若生成气体或气体的量增加,都会使混乱度增加,熵增加。
2020高中化学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教案

2020高中化学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教案目录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第三课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第二章碱金属第一课时钠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碱金属元素第三章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物质的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第三课时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第四章卤素第一课时氯气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卤族元素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第四课时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第五课时晶体的类型和性质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氧族元素第二课时硫硫酸第三课时接触法制硫酸第四课时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第七章碳族元素无机非金属材料第一课时碳族元素第二课时硅二氧化硅无机非金属材料第八章氮族元素第一课时氮与磷第二课时氨铵盐第三课时硝酸第九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第一课时化学反应速率第二课时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第三课时合成氨工业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第十章电离平衡第一课时电离平衡第二课时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值第三课时盐类的水解第四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第十一章几种重要的金属第一课时金属的概述第二课时镁铝及其化合物第三课时铁及其化合物第四课时金属的冶炼第十二章烃第一课时甲烷的性质与“四同”规律第二课时不饱和烃的性质与空间构型第三课时苯及其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第四课时有机物的燃烧规律及有机计算第十三章电化学原理第一课时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第二课时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第三课时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第十四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课时卤代烃的两大反应和基团的移动和保护第二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1)第三课时醇羟基、酚羟基与羧羟基的区别和联系(2) 第四课时羟基酸、氨基酸、脂肪酸的性质第五课时醛、酯的重要性质与拓展第六课时有机化学实验探究第十五章糖类蛋白质第一课时糖类第二课时油脂第三课时蛋白质第十六章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有机反应规律第二课时有机合成方法第十七章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一课时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二课时物质的检验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第一讲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配平【考纲要求】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及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突破(十八)压强平衡常数Kp的计算方法
1.K p的含义:在化学平衡体系中,各气体物质的分压替代浓度,计算的平衡常数叫压强平衡常数。
单位与表达式有关。
2.计算技巧:第一步,根据“三段式”法计算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第二步,计算各气体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第三步,求出各气体物质的分压,某气体的分压=气体总压强×该气体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第四步,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公式代入计算。
例如,N
2
(g)+3H2(g)2NH3(g),压强平衡常数表达
式为K p=p2(NH3)
p(N2)·p3(H2)。
[典例导航]
(2018·全国卷Ⅰ,改编)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 ℃时N2O5(g)分解反应:
2N2O5(g)―→4NO2(g)+O2(g)
2N2O4(g)
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
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
25242
2NO
2
(g) N2O4(g)ΔH=-55.3 kJ·mol-1
(1)若提高反应温度至35 ℃,则N2O5(g)完全分解后体系压强p∞(35 ℃)________63.1 kPa(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 ℃时N
2
O4(g) 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_kPa(K 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思路点拨](1)①2NO
2
(g) N2O4(g)ΔH=-55.3 kJ·mol-1―→升高温度、平衡左移―→气体增多―→刚性(恒容)反应器压强增大,②温度越高压强越大,根据①②分析
可知p
∞
(35 ℃)>63.1 kPa。
(2)恒温恒容反应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可用分压表
示组分的物质的量。
N 2O 5完全分解生成N 2O 4和O 2,起始p N 2O 5=35.8 kPa ,其完全分解时p N 2O 4=35.8 kPa ,p O 2=17.9 kPa ,设25 ℃平衡时N 2O 4转化了x ,则
N
2O 4(g)
2NO 2(g)
平衡 35.8 kPa -x 2x
35.8 kPa -x +2x +17.9 kPa =63.1 kPa ,解得x =9.4 kPa 。
然后求p N 2O 4和p NO 2最后代入K p =p 2NO 2
p N 2O 4。
答案:(1)大于 温度升高,体积不变,总压强提高;NO 2二聚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左移,体系物质的量增加,总压强提高 (2)13.4
(1)25 ℃时2NO
2(g) N 2O 4(g)的K p 为________。
(2)对于N
2O 4(g) 2NO 2(g)反应达到平衡时K p (35 ℃)________K p (25 ℃)(填“>”、
“<”或“=”)。
答案:(1)1
13.4 kPa ≈0.075(kPa)-1 (2)> [对点训练]
1.一定量的CO 2与足量的C 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
反应:C(s)+CO
2(g)
2CO(g) ΔH =+173
kJ·mol -1,若压强为p kPa ,平衡时体系中气体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650 ℃时CO 2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
(2)t 1 ℃时平衡常数K p =__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该温度下达平衡后若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 和CO 2气体,则平衡________(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 C(s)+CO
2(g) 2CO(g) 起始 a mol 0 Δn x mol
2x mol 平衡
(a -x ) mol
2x mol
2x
a -x +2x
×100%=40%
x =a
4,故α(CO 2)=a 4a
×100%=25%。
(2)t 1℃时CO 与CO 2的体积分数相等,均为0.5,K p =(0.5p )2
0.5p =0.5p (kPa)。
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 和CO 2时,二者的体积分数不变,平衡不移动。
答案:(1)25% (2)0.5p 不 再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O 和CO 2,平衡体系中二者的体积分数仍相同,平衡不移动
2.活性炭也可用于处理汽车尾气中的NO ,在1 L 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100 0 mol NO 和2.030 mol 固体活性炭,生成A 、B 两种气体,在不同温度下测得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以及容器内压强如下表:
活性炭/mol NO/mol A/mol B/mol p /MPa 200 ℃ 2.000 0.040 0 0.030 0 0.030 0 3.93 335 ℃
2.005
0.050 0
0.025 0
0.025 0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p ________(选填“>”“<”或“=”)3.93 MPa 。
计算反应体系在200 ℃时的平衡常数K p =_______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体积分数)。
解析:1 L 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0.100 0 mol NO 和2.030 mol 固体活性炭,生成A 、B 两种气体,从不同温度下测得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以及容器内压强数据可以看出:n (C)∶n (NO)∶n (A)∶n (B)=
1∶2∶1∶1,所以可以推断出生成的A 、B 两种气体为N 2和C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NO
N 2+CO 2。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p =
p (N 2)·p (CO 2)
p 2(NO ),容器的体积为1 L ,平衡分压之比等于平衡浓度之比,带入表中数据计算
得200 ℃时的平衡常数K p =9
16。
答案:C +2NO
N 2+CO 2 > 9
16
3.无色气体N 2O 4是一种强氧化剂,为重要的火箭推进剂之一。
N 2O 4与NO 2转换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 2O 4(g)
2NO 2(g) ΔH =+24.4 kJ·mol -1。
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v 正=k 正·p (N 2O 4),逆反应速率v 逆=k 逆·p 2(NO 2),其中k 正、k 逆为速率常数,则K p 为________(以k 正、k 逆表示)。
若将一定量的N 2O 4投入真空容器中恒温恒压分解(温度298 K 、压强100 kPa),已知该条件下k 正=4.8×104 s -1,当N 2O 4分
解10%时,v 正=________kPa·s -1。
解析: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v 正=k 正·p (N 2O 4),逆反应速率v 逆=k 逆·p 2(NO 2),其中k 正、k 逆为速率常数,平衡时,v 正=v 逆,k 正·p (N 2O 4)=k 逆·p 2
(NO 2),K p =p 2(NO 2)p (N 2O 4)=k 正k 逆。
若将一定量N 2O 4投入真空容器中恒温恒压分解(温度298 K 、压强100 kPa),已知该条件下k 正=4.8×104 s -1,当N 2O 4分解10%时,v 正=4.8×104 s -1×100 kPa ×0.9
1.1≈3.9×106 kPa·s
-1。
答案:k 正
k 逆
3.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