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闻还会“断篇”吗

合集下载

【原创2024年】传统新闻行业知识分析总结及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原创2024年】传统新闻行业知识分析总结及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原创2024年】传统新闻行业知识分析总结及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新闻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它通过报道和传播信息,帮助公众了解和认识社会事件、政治动态、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传统新闻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对传统新闻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新闻行业的数据。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传统新闻行业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处于下滑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新闻的崛起和日益普及,许多人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新闻。

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和读者群体逐渐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行业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压力。

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寻求创新和变革,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首先,他们加大了数字化转型的力度,将自己的内容和服务拓展到互联网领域。

这使得传统媒体能够吸引更多的在线读者和观众,并通过广告和订阅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收入。

其次,他们加大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注重培养具备互联网素养和传播技巧的新闻从业人员。

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未来,传统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媒体将进一步深化数字化转型。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已经转向移动设备。

传统媒体需要加强移动端的布局和服务,提供更便捷、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其次,传统新闻行业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习惯于在新闻事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传统媒体需要积极回应读者的反馈,并提供一对一的沟通和互动机制。

最后,传统新闻行业将更加注重内容的品质和可信度。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更需要可信、准确、有深度的新闻内容。

传统媒体需要加强新闻质量的管控,建立信任和声誉。

总的来说,传统新闻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但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只有适应时代的需求,加大创新和变革的力度,传统新闻行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未来,传统媒体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注重用户体验和互动性,提升内容的品质和可信度,以满足读者和观众的需求。

2024年新闻宣传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2024年新闻宣传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2024年新闻宣传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2024年新闻宣传上半年工作总结:在上半年,我们新闻宣传团队在宣传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新闻发布会和媒体活动,吸引了广大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我们的新闻稿件和新闻报道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在上半年的宣传中,我们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突出重点项目:我们重点宣传了一些重大的政府项目和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我们深入挖掘项目背后的故事,展示项目的创新、实用价值,提高了公众对项目的认知和参与度。

2. 强化媒体合作:我们积极与各大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及时准确的新闻资讯,确保我们的新闻报道能够第一时间传递给目标受众。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扩大了我们的宣传渠道。

3. 提高新闻稿件质量:我们注重新闻稿件的质量,力求公正客观、准确真实地报道事件,杜绝虚假和夸大宣传。

我们也加强对稿件的把关和审查工作,确保新闻稿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4. 场景化宣传:我们注重抓住公众的关注点和感兴趣的话题,采取更具创意的宣传方式和形式,如视频、图片等,增加了宣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同时,我们也尝试了一些新的宣传渠道和方式,如社交媒体平台等,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

下半年工作思路:在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提升新闻宣传的质量和影响力。

以下是我们的工作思路:1. 深化重大项目宣传:我们将继续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宣传,突出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加强合作,深入挖掘项目的创新点和实施情况,提供更丰富、深入的报道。

2. 加强公关活动:我们将继续开展各类公关活动,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和合作。

我们将邀请媒体记者参观重要项目和活动,提供更多的专题报道机会,增加新闻范围和深度。

3. 创新宣传方式: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宣传方式,在新闻稿件的基础上,加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新闻如何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

新闻如何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

新闻如何更好地实现二次传播作者:李力来源:《新闻爱好者》2021年第07期【关键词】二次传播;社交服务链;画面感;角色融入;细节一、什么是新闻的二次传播新闻的“二次传播”具有两个特质:一是指传播链条延伸,二是传播介质发生改变。

二次传播算不上新生事物,当传统媒体还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时,二次传播就已经存在:新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被受众接受后,它的传播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又通过口口相传的形态继续呈现。

这就是新闻的二次传播。

我们可以把这个转化过程比作田径接力赛,第一棒由媒体负责,第二棒则交给了民间,这种犹如接力赛的形式保证了新闻传播链的延续性,使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

在传统媒体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二次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人们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获取新闻,这些传统媒体充当了初次传播的介质。

初次传播在整个传播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是二次传播的基础,人们通过传统媒体获取新闻后,再口口相传,告知亲朋好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不容撼动,二次传播只能视为初次传播的补充;如果以角色来划分,初次传播是主角,二次传播是配角。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二次传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整个新闻传播链条中重要性凸显。

其地位的提高,得益于网络媒体的兴起。

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已发生重大变化,报纸、广播、电视的风头渐被移动客户端取代。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9.89亿人,这9.89亿中高达99.1%的人使用手机上网。

手机除了具备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的通信功能外,还是人们贴身的伴随式媒介。

相比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从手机上获取新闻资讯,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

新媒体传播的超时空特性、受众获取新闻的便捷性,为新闻二次传播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受众获取新闻便捷的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广度。

[1]移动互联网视角下的二次传播,主要是指网民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机制进行的传播。

伴随微博、微信的兴起,依托这种便捷的互动分享功能,人们得以酣畅淋漓地交流、沟通。

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报纸不会消失

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报纸不会消失

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报纸不会消失摘要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报纸不会亡,它的发展取决于记者、编辑等的素质和报纸内容、质量。

内容是报纸发展之王,质量是报纸发展之道。

提高报人和报纸的水平,改进、完善报纸的内容是报纸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关键词电子媒体时代;报纸;发展;素质;质量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13-0011-02电子媒体时代,我们的报纸不会亡,报纸将仍是各种资讯的重要信息源,报纸的作用、价值不会大幅度地消减,这是理性、科学的研判与定论。

新媒体对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来说,冲击力、竞争力与压力都较大,而且会更激烈、更明显。

为此,我们的报纸应如何顺应需求?怎样发展?如何继续抓住、吸引读者?这都需要报人及领导者认真地思考、探究。

1 报纸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提高报人素质和报纸质量在这个浮躁喧嚣,到处粗糙、去精准化或不讲究质量、缺乏认真精神的时代,始终重视并紧紧抓住质量这根红线,在文字、文章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时性和准确度、可信度上下功夫,此乃新媒体时代报纸生存、发展,提高其竞争力、影响力的关键与法宝。

报纸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它是最基础、最广泛和颇有影响的大众传媒,涉及千家万户、城市乡镇。

科学大时代,科技信息传播的多、快、准、实非常重要,报纸当在这方面再努力,以使报纸的科技资讯精实、正确和科学。

很多事例说明,时下一些记者、编辑科技知识结构不完整、存在缺陷或科技知识面有缺漏等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近代科技知识、理论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眼下上海媒体90%以上的科技记者都具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理工背景的只有5.6%。

显然,这对媒体的科技传播及质量提高是不利的,它存在诸多隐患。

报纸是社会公器,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益性、话语权与影响力。

报纸的内容及质量和有责任的传播是报纸发展的要素,如此才不致失去读者与社会的信赖。

业务水准与能力高于一切,良好的业务素质才能铸就、提高报纸的公信力。

热点新闻周期性......

热点新闻周期性......

热点新闻周期性...... “周期性”其实是媒体议程设置的必然。

美国学者伯纳德·科恩说过:“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的成功。

”但另⼀⽅⾯,当类似的热点事件周期性来袭,媒体仍然总能“惊⼈的成功”吗? 所以,窦⽂涛所说的周期性特征,并不是⼀种圆状回环,在热点事件的重⼤或严重程度上,它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是那么让⼈憎恨的⼀个字眼,却不是可以轻率加诸公众的指责。

⾄少在公众⼼理层⾯上,⿇⽊并不是遗忘,⽽是疼痛敏感度的降低,这实是⼀种正常的⼼理或⽣理的反应。

我们希望保持对社会的痛感,但也不得不⾯临痛感失灵的现实。

当审丑也变得疲劳,连愤怒也变得乏味,它所带来的⼀个变化是,维权者总是尽可能地“搏出位”,来吸引公众关注。

于是那些更⼤多数的权利事件便⽆⼈问津。

另⼀个变化是,惯常的丑闻或悲剧以娱乐化的⽅式呈现。

譬如在惨烈的延安车祸事件中,就出现了⼀个“笑场哥”兼“多表哥”,于是作为巨⼤悲剧事件的车祸本⾝反⽽迅速从公共空间淡出。

热点新闻周期性是不是“历史周期律”的⼀种?在每个热点新闻进⼊周期循环之时,常常跟随各种各样的“周期律”。

有⼀种欲哭⽆泪,就在这各种各样的周期性中。

⽶兰·昆德拉在其《⽣命不可承受之轻》中写道:“沉重便真的悲惨,⽽轻松便真的辉煌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

完全没有负担,⼈变得⽐⼤⽓还轻,会⾼⾼地飞起,离别⼤地亦即离别真实的⽣活。

” 如果说痛感是必要的⽣命之重,那么可以追问的在于,那种近似⿇⽊或娱乐的“轻松”,何尝不会是⼀种更加沉重的悲惨?如果仍缺乏有效的治理,真正的改变,那么热点新闻的周期性轮回必将继续。

很多的重,仍将在愈来愈轻淡、轻慢、轻飘中,变得不可承受。

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的基本规律。

以下是关于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几个基本规律:1. 多样化内容:新闻传媒业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提供丰富多样化的内容。

无论是新闻、娱乐、体育还是文化,都应该满足不同受众的兴趣和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用户也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内容,这对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科技创新:新闻传媒业需要不断引入科技创新来保持竞争力。

随着数字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新闻传媒业可以更好地分析受众需求、推送个性化内容、提高报道效率。

科技创新不仅能够改变新闻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也能够改变用户获取资讯的方式。

3.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社交媒体在新闻传媒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新闻信息、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新闻传媒业需要与社交媒体平台合作,增强社交媒体的内容传播效果,扩大受众范围。

4. 媒体融合: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趋势是多媒体的融合。

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已经逐渐向数字媒体和移动媒体发展。

新闻传媒业需要整合各种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新闻观感。

同时,也需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5. 用户参与:新闻传媒业需要积极倾听用户的声音和需求,鼓励用户参与新闻报道和讨论。

互动性和参与感可以增强用户对新闻传媒产品的认同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多样化内容、科技创新、社交媒体影响力、媒体融合和用户参与。

只有不断适应这些规律,新闻传媒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直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演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新闻传媒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和改变,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首先,多样化内容是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用户还可以通过网络、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新闻信息。

【半月谈时事政治】“断头新闻”,为何割了一茬又一茬?

【半月谈时事政治】“断头新闻”,为何割了一茬又一茬?

军转干考试【半月谈时事政治】“断头新闻”,为何割了一茬又一茬?
在媒体的连续追问下,南昌警方终于发布了女童被洗衣机绞死的尸检结果,这是媒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又一成功案例。

然而,有些社会热点事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被挖眼男童”案、王林案、潼关国土局长打记者等,在官方承诺彻查、整改后,至今进展仍不明朗,成为“断头新闻”。

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进行舆论监督是职责所系;大众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深远,确实能够推动一些问题的解决。

但媒体并非万能,一方面媒体的力量有限,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关注得到;另一方面媒体毕竟只是媒体,它代替不了也无法代替职能部门最终处理解决问题。

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是现代政府的职责所在。

对于关乎公众利益的事件,国家明文规定,要在一定期限内通告调查情况,给公众一个明确、负责任的说法。

我们承认,有些案件调查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问题处理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不是“断头新闻”存在的理由。

有些“正在调查”一“正”就是几个月,这就不让人不起疑:到底是能力有限,还是态度“有病”?
“断头新闻”和“正在调查”屡屡发生,一定程度上表明某些地方政府媒介素养不够,对自身职责缺乏清醒的认识。

对此,相关涉事单位的主管部门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好好过问并严肃追责,不然诸如“被挖眼男童”案、王林案、潼关国土局长打记者等“断头新闻”,只会割了
军转干考试一茬又一茬,并且在一拖再拖中将自身公信力损失殆尽。

须切记!更多半月谈时事政治请关注:军转论坛。

2024年新闻宣传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2024年新闻宣传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2024年新闻宣传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上半年工作总结:在过去的半年里,我们新闻宣传团队积极肩负起宣传责任,努力推动新闻传播工作的创新和进步。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面临了许多挑战和机遇,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我们加强了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始终坚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尽可能多的收集和核实信息,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此外,我们也加大了对新闻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养。

其次,我们注重了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通过市场调研和受众分析,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从而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制定相应的宣传计划。

我们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和渠道,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果。

另外,我们注重了传媒融合和资源整合。

我们加强了与各大媒体的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实现了信息的互补和传播的互助。

我们也积极参与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

总体上说,上半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面临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比如,时间紧迫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有时难以及时把握新闻热点和舆论风向,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和宣传的时效性和迅猛性。

此外,我们在新媒体传播上的创新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下半年工作思路:在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和进步,进一步提高宣传效果和满足受众需求。

以下是我们的工作思路和计划:1. 加强热点新闻报道能力。

我们将加强新闻报道的创新和敏感度,密切关注和跟踪热点事件,及时报道和解读,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开展深度调查和专题报道,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2. 提高新闻宣传的内容质量。

我们将加强团队成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

我们还将加强对新闻素材的挖掘和筛选,提高新闻内容的独特性和有价值性。

同时,我们还将注重多媒体形式的运用,提供更多形式的新闻内容。

3. 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日报/2013年/12月/19日/第014版
新媒体
近段时间,各方面加大信息公开新举不断。

这些令人欣喜的新动作,让公众有了更多期待——
我们的新闻还会“断篇”吗?
本报记者时雪张世悬
回顾2013年,一批曾引起公众强烈关注的热点新闻事件得到妥善处理,但也有一部分“断头”“烂尾”,不了了之,成为令人诟病的“断篇新闻”,让人们不禁要问:“断篇新闻”是如何断的?又如何让新闻不再“断篇”?
12月以来,政府部门加大信息公开新举不断:辽宁省建立“网络回应人”制度,专人及时回应公众提问;农业部建立健全涉农舆情回应机制;四川省省、市政府部门年内将全部开通政务微博……
这些令人欣喜的新动作,让我们对新闻不再“断篇”有了更多期待。

网络特性让公众“健忘”
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刷新“新近”的定义,从当日新闻到当时新闻,新闻事件正在加速更新来看一篇“断篇新闻”的诞生。

今年8月11日22时,@北京晨报发布微博“楼顶建超标别墅屋主自称不怕告”,舆情发酵。

次日,随着网友转发,“北京空中别墅”成为网络上的热议话题。

新华网对事件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全面报道,该新闻被新浪、腾讯等网站转发,单篇文章转载达到756次之多。

13日,传统媒体迅速跟进,媒体报道呈密集态势。

新京报刊发文章揭秘违建主人身份。

都市快报、重庆晨报、钱江晚报等媒体均就此发声,一时间舆论沸然……如今,4个多月过去了,新近的热点满眼都是,曾经的这个热点成为媒体上无声无息的断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说,“从该事件中可以看出,网络新媒体已经成为热点新闻的主要消息源和公众讨论平台”。

新媒体的出现不断刷新“新近”的定义,从当日新闻到当时新闻,新闻事件正在加速更新。

正如专家所总结,网络成为大多数热点新闻的来源,然后新闻经网络扩散形成舆论热点,加速传播速度。

求新奇快、关注度和点击率,成为许多网络新媒体的第一要务。

“新媒体的局限在于,往往注重把新闻传播出去,不注重传播效果;如做碎片化报道,受众难以形成逻辑上的完整认识。

”陈昌凤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也认为,受众关注时大量报道,而热点降低后则减少甚至不报道,正是网络媒体的一个典型特点。

新闻事件加速更新换代的同时,也加剧了公众注意力的变更和转移,变得“健忘”。

“江西南昌洗衣机绞死女童案发生后,有多少人还记得山西被挖眼男童?当重庆女孩电梯暴打男婴事件发生后,又有多少人记得洗衣机绞死的两个女童?新的热点出来后,上一个热点迅速被抛诸脑后。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

除了网络媒体特征,他从三方面分析了“断篇新闻”的产生原因。

首先,在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上,有的地方抱着遮和瞒的心态,担心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会影响地方形象和自身形象,会影响一方稳定;第二,在一些突发事件和敏感议题上,网民和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对事件性质的判定也有不小的差异;第三,舆论热点具有流动性。

主流媒体应发挥更大作用
专业媒体要为网络信息把关,为网络传言去伪存真,为网民情绪扶正抑偏
相对于新媒体消息源和讨论平台的功能,传统媒体则更多扮演了信息的接力者——核实信息,推动事件真相出炉。

比起新媒体,传统媒体成为对相关部门的主要接口,而新媒体更多是对接公众。

因此,传统媒体应当更自觉地承担起责任,阻止“断篇新闻”发生。

“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权威求证、进行深度报道,并给出专业的解读、评论;能够做专业的跟踪报道,更加注重报道的全局性和平衡性。

”姜奇平说,“传统媒体也应注意采访技巧,例如对事件要专题化、聚合化,让公众能够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如有关部门拒绝采访,可以把这一事实写进报道,虽不能给公众答案,但能够看出相关部门的态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刘津提出,“对于公众关切的新闻,首先媒体要做到持续跟进,其次不仅仅是报道现象本身,而且着眼于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如何推动社会的进步”。

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都理应在告知公众真相、舆论监督等方面有所作为。

就具体特点来说,新媒体更加注重的是事实或现象本身,且易受情绪影响;而传统媒体则更能够在全局范围对事件进行评估,更多考虑平衡性、全局性,且更注重于提出可解决的方案。

祝华新认为,新闻专业媒体要为网络信息把关,为网络传言去伪存真,为网民情绪扶正抑偏。

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发酵的过程中,新闻专业媒体是一个最重要的节点,其公信力和影响力超过大V,需要发挥专业媒体实地采访和理性评论的职能,媒体不能成为网络帖文的印刷版,媒体评论不能成为激进的网络“意见领袖”和民粹的尾巴。

阻止新闻“断篇”,新闻专业媒体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有关部门须回应公众关切
需要尊重民意,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对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到遇疑有复
如何使新闻不再“断篇”?这固然与媒体的报道相关,但归根结底解决问题的钥匙还是掌握在相关部门的手中。

“媒体的作用在于发现问题,而非解决问题。

”陈昌凤强调,“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时代媒体更需要回归自身,警惕媒体审判等现象的发生”。

事实上,相关部门也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但在实践中做得不够。

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副主任刘万永总结了有关部门回应突发公共事件的三种方式:一是拖字为上,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二是虽然回应,但是避重就轻;三是能够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并依法处理。

在洗衣机绞死女童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昌公安的每一次通报都让公众对政府的评价提高,而中间的一段拖延则导致之前建立起来的公信力受损。

相关部门的每一次及时回应都是对自身影响力的提升,每一次回避都是对自身影响力的削弱。

“针对有关部门的‘拖’字诀,关键在建立‘问政’机制,形成‘问、办、评、改’的处理流程。

”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雷强认为,媒体尤其要起到“问”的作用,对公众关切的问题不断追问;而相关部门针对追问进行“办”理;但“办”不是最终结果,接下来还要“评”,对事情处置进行评价,且这个评价不能由相关部门自己评判,而要请媒体、公众等第三方来评判;最重要的,相关部门要从事件中寻找规律,改正不足,“吃一堑,长一智”,使得信息有效有序流动。

正如大禹治水,要善于引导,而不是一味控制。

消除断篇新闻,需要尊重民意,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对于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到遇疑有复。

雷强提出,政府公布的信息要注重“起承转合”,每个事件都要有开端、有发展过程、有起因、有解决办法。

事实上,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已大大加快。

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而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中,从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机制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指导要求。

这些要求,正在化为方方面面的
行动,让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提速。

相信这些要求和行动,会让“断篇”新闻离我们越来越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