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药物设计性实验

合集下载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 LD50)测定的原 理和意义。
2.通过实验掌握药物LD50的测定方法、步 骤和计算过程。
实验原理
半数致死量( LD50)是指药物能使半数动物
死亡的剂量。它是以动物死活与否为指标,此种效应与
剂量间关系属于质反应的量效关系。将动物均匀分组,各
组动物给予不同的剂量,观察各组动物死亡的百分率。
作用于中枢神 经系统药物的
设计性实验
第四组
前言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种类繁多,但此类药 物作用持续时间长,以,应高度重视用药安全。
在任何反射活动中,中枢内既有兴奋活动又
有抑制活动。某一反射进行时,某些其他反射即
受抑制,例如吞咽时呼吸停止、屈肌反射进行时
2.动物权利组织一直批评以动物进LD50 测试。特别是一些物质可能令动物在长时 间痛苦下死去。一些国家如英国已开始禁 止口服LD50测试,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亦在2001年废除对口服毒性测试 的要求。
1
4
6
2
7
5
3
8
2.药液配制及剂量注射
剂量
■预试验 Dmax=7.5mg/ml,
Dmin=2.5mg/ml
实验剂量计算
公比公式: r=
D min
n1
D max
实验组数n=5,则r=0.76,各组剂量分别为: Dmax × 0.76n-1
药液配制 ■选择药物:原药抑制药 2g/100ml
伸肌即受抑制。
突触后抑制:在哺乳类动物中,所有的突触后
抑制都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 的。
分类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广
泛存在,尤其多见于感觉传入途径,对 调节感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ppt课件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以及脑神经和脊神经 。大脑是思维和感觉的中心,脊髓负责传输信号, 脑神经和脊神经则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
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身体各部 分的感觉信号,以及控制身体的运动。它还参与情 绪、记忆、学习和思考等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机制
影响神经递质
药物不良反应与应对措施
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可能产生各种不良反应, 如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医生在开具 处方时应向患者充分说明可能的不良反应, 并告知患者及时就医。
应对措施
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医生可以给予相应的 处理措施,如调整剂量、更换药物等。对于 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救 治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03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与进 展
Chapter
新药研发流程
靶点发现与验证
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 术手段,发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疾 病相关的药物作用靶点,并进行
验证。
药物设计与合成
根据靶点结构,设计并合成具有药 效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大分子药 物。
药学研究
对候选药物进行药学研究,包括剂 型选择、工艺开发、质量标准制定 等。
临床试验与审批
试验设计
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 征,选择合适的临床试验设计 ,如随机对照试验、开放标签
试验等。
伦理审查
确保临床试验符合伦理要求, 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临床试验数据,并进行统 计分析,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
审批与上市
向药品监管部门提交上市申请 ,经过审批后,药物方可上市
药物的用法用量与给药方式
用法用量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
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药物的设计 性实验
制药工程13 (2)班 钟冠杰 1303509216 陈建华 1303509217 熊豪战 1303509218 温银曦 1303509219 蔡旭威 1303509220
CONTENT
实验原理及 意义
实验过程
数据处理及 讨论
实验结论
CONTENT
实验原理 及意义
Part Two
Part Three
Part Four
一 实验原理及意义
1.药物特性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主要是影响递质和受体而发 挥作用; • 这类药物用药时间长; • 副作用出现频率高,有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后遗症; • 有的药物过量服用,还能引起致死性中毒。 • 2.意义 • 通过观察动物对药物反应,可初步区分药物特性。 • 通过药物ED50或LD100的测定,以分析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
实验使用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的 LD50=96.9014mg/kg 置信系数α=0.05时,置信区间为: 81.3824≤LD50≤115.3798
Thank you for watching
Adrain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

中枢神经抑制药的筛选及其LD50的测定黄悦广东药学院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制剂方向)11级1班摘要:LD50:半数致死量,描述药物毒性或有毒物质的毒性常用指标,LD50是指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之有害物质、有毒物质的剂量。

毒性的定量测定是把不同剂量的被试验物质导入老鼠体内。

足以使占全体数量50%的个体在试验条件下致死的剂量称为LD50,一般用每公斤体重所使用的毒物毫克数表示。

所以,如果大量老鼠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每公斤1毫克的剂量可使50%试验老鼠致死,对实验老鼠而言,这种毒物的LD50就是1毫克/公斤。

虽然人与动物不同,但通过做多种动物的试验,一般对多种动物毒性很低的物质,对人的毒性往往亦很低。

所以,测量半数致死量对了解药物对人的毒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药物毒性(toxicity) LD50(middle effective dose)一实验目的观察目标药物(中枢神经抑制药)一次给予各小鼠后产生的死亡情况,可测得药物的LD50来评定药物的安全性,以及学习药物筛选方法及药物LD50(middle effective dose)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预实验,筛选出目标药物;对15只小鼠给予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抑制药,观察一定时间内的反应和死亡情况,得出Dmin和Dmax大致范围;正式实验,50只小鼠通过分组观察给予不同剂量中枢神经兴奋药,在一定时间内的反应和死亡情况,进一步推测出药物的LD50及其95%可信限,评价该药物安全性。

三实验步骤预实验目的初步筛选出具有某种特定作用的药物。

初步探索0%和100%引起动物死亡剂量范围,以便正式实验时确定各组剂量。

实验动物小鼠18只器材和药品器材:电子称、注射器、针头、烧杯、鼠笼、吸量管药品:10—12号药品实验步骤1、随机选出3只小鼠用于药品筛选,按100mg/kg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10—12号药。

观察小鼠反应现象。

根据小鼠的反应现象,选取抑制药作为本次实验药物。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抑制)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抑制)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抑制)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LD50的概念,测定方法及计算过程。

了解急性毒性实验的相关内容,观察给予药物后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

二、实验原理急性毒性试验是指受试动物在一次大剂量给药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药物毒性的大小,常用动物的致死量来表示,因为动物生与死的生理指标较其他指标明显、客观、容易掌握。

致死量的测定也较准确。

在测定致死量的同时,还应仔细观察动物是否出现耸毛、倦卧、耳壳苍白或充血、突眼、步履蹒跚、肌肉瘫痪、呼吸困难、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等不良反应。

致死量的测定常以半数致死量为标准。

半数致死量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剂量,即药物半数致死剂量,用符号LD50 表示。

由于LD50的测定较简便、可靠,而且稳定,现已成为标志动物急性中毒程度的重要常数。

LD50 测定的方法有多种,如Bliss 法、改进寇氏法、简化机率单位法、累积插值法、机率单位-加权直线加归法等等。

三、实验器材及药品器材:电子称、注射器、针头、烧杯、鼠笼药品:三种药物(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生理盐水动物:小鼠(预实验18只,正式实验50只)四、实验步骤预实验:1、从未知药品中筛选出中枢抑制剂:随机选3只小鼠,称重,每只分别注射0.2ml/10g 的3种未知药品(腹腔注射)小鼠可能出现的反应:①变得暴躁,出现惊厥的症状,上下跳动,痉挛,呼吸加快,则注射的药品为中枢神经兴奋药物②安静嗜睡,呼吸微弱,没有出现翻正反射,则注射的药品为中枢神经抑制药物2、选小鼠15只,称重,分为5组,每组3只,剂量设计按2:1(组间剂量之比)探索该药物的毒性剂量范围(确定Dmix&Dmin)即:20mg/ml 10mg/ml 5mg/ml 2.5mg/ml 1.25mg/ml若觉得范围太广,则按照1:0.7比例即:20mg/ml 14mg/ml 9.8mg/ml 6.86mg/ml 4.802mg/ml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10g观察出现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及100%死亡率正式实验:1、根据预实验得到的结果,确定正式实验的组数(n)、组距及各组剂量(一般为5-8组,剂量间比值r在0.65-0.85之间)公式:r=(Dm/Dn)^[1/(n-1)]2、配制等比溶液(使每只动物在给药容量上相等)3、称重并标记小鼠,随机分配于各组4、给药:各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药液0.2ml/10g,注射后立即详细观察,记录小鼠出现的症状,死亡时间及死亡数【注意事项】1、小鼠注射量为0.2ml/10g2、用药剂量(药液容量)、药物浓度必须核算准确,以免给药出现差错。

地西泮的实验报告

地西泮的实验报告

地西泮的实验报告地西泮的实验报告一、引言地西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镇静催眠药物,常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症状。

本实验旨在探究地西泮在小鼠身上的镇静效果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使用健康成年雄性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2. 实验组分配:将小鼠随机分为地西泮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3. 实验药物:地西泮以注射液的形式给予实验组小鼠,对照组小鼠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4. 实验过程:实验组小鼠在注射地西泮后,通过观察其活动情况和行为表现来评估地西泮的镇静效果。

三、实验结果1. 行为观察:地西泮组小鼠在注射后不久表现出明显的镇静效果,活动减少,呈现出较为安静的状态。

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出现类似的反应。

2. 活动能力测试:通过旋转杆实验来评估小鼠的活动能力。

结果显示,地西泮组小鼠在注射后的旋转杆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运动受限,无法像对照组小鼠那样保持平衡。

3. 躁动度评估:使用开放场实验来评估小鼠的躁动度。

结果显示,地西泮组小鼠在注射后的开放场实验中,表现出较低的活动水平和躁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

四、讨论地西泮作为一种镇静催眠药物,其在小鼠身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镇静效果。

这可能是由于地西泮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减少小鼠的活动能力和躁动度。

这与其在临床上治疗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效果相一致。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只针对小鼠进行了观察和评估,其结果可能无法完全推广到人类身上。

此外,地西泮作为一种药物,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如可能引起依赖性和药物滥用等。

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监测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地西泮作为一种镇静催眠药物,在小鼠身上展现出明显的镇静效果。

然而,其在人类身上的应用仍需谨慎,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监测患者的反应。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地西泮的药理机制和副作用,以提高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效果。

戊巴比妥钠实验报告

戊巴比妥钠实验报告

戊巴比妥钠实验报告戊巴比妥钠实验报告引言:在医学领域中,药物的研究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戊巴比妥钠的药效和副作用,以期对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戊巴比妥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动物模型,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

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了戊巴比妥钠和生理盐水。

通过观察小白鼠的行为、生理指标以及脑电图等数据的采集,我们可以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进行评估。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小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保证两组之间的基本特征相似。

同时,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药物和仪器设备。

2. 注射药物:将实验组的小白鼠注射戊巴比妥钠,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

注射剂量根据体重和药物的推荐剂量进行计算,确保每只小白鼠接受相同的药物浓度。

3. 观察行为变化:在注射后的一段时间内,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变化,如活动度、食欲、睡眠等。

记录下每只小白鼠的行为表现,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

4. 生理指标测量:通过体温计、血压计等仪器设备,测量小白鼠的生理指标,如体温、血压、呼吸频率等。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戊巴比妥钠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5. 脑电图记录:使用脑电图仪器对小白鼠的脑电活动进行记录。

观察戊巴比妥钠对脑电图的影响,以了解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行为变化:实验组的小白鼠在注射戊巴比妥钠后表现出明显的镇静和嗜睡状态,而对照组的小白鼠则保持正常的活动水平。

2. 生理指标:实验组的小白鼠在注射戊巴比妥钠后,体温、血压和呼吸频率均有所下降,而对照组的小白鼠的指标保持稳定。

3. 脑电图:实验组的小白鼠在注射戊巴比妥钠后,脑电图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形,表明戊巴比妥钠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了抑制作用。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戊巴比妥钠具有明显的镇静和嗜睡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失眠和癫痫等疾病。

药物化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

药物化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人体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负责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活动和功能。

而药物化学中的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究则是指通过化学手段合成、改良和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的药物。

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探讨,介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种类、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前景。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根据其药理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类别,例如镇静安眠药、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这些药物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1. 镇静安眠药镇静安眠药主要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紧张和抑郁等症状。

常见的镇静安眠药有地西泮、劳拉西泮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使人体达到镇静、安静的状态,从而帮助人们入睡。

2. 抗焦虑药抗焦虑药主要用于缓解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

常见的抗焦虑药有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起到镇静和抑制焦虑的作用。

3.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治疗抑郁症及其他情感性障碍。

常见的抗抑郁药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改善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4. 抗精神病药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

常见的抗精神病药有氯丙嗪、奥氮平等。

这些药物通过作用于大脑的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从而减轻或消除精神病症状。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方法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借助多种科学手段和技术方法来进行。

1. 合成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合成是一个关键的研究环节。

合成药物需要考虑到分子的结构、稳定性、毒性等因素,同时还需要保持药物的选择性和亲和力。

化学合成的目标是合成纯净的药物分子,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2. 结构优化药物的结构优化是在合成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改进分子结构,以提高其活性、选择性和药代动力学等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设计性实验
实验目的:从未知药物中筛选出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的目标药物,并测定其LD50,以评价该药物的安全性。

中枢神经系统(CNS)药物主要包括全身麻醉药、镇静催眠药、镇痛药、抗癫痫药、抗惊厥药、抗精神失常药和中枢兴奋药等。

实验方法:皮下注射未知药物观察小鼠反应,初筛出中枢神经药物并探索0%和100%动物死亡的剂量范围;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皮下注射目标药物不同浓度的药物,观察小鼠反应,计算小鼠死亡率。

采用Biss法计算目标药物的LD50。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2 实验方法
1.2.1中枢神经兴奋药的筛选
抽取生理状况接近的小白鼠9只,标记称重。

随机将小白鼠均匀分成3组,观察一般活动(翻正反应是否存在,静卧还是活动不止),并记录。

分别皮下注射给予①-③号3种未知药物(0.1ml/10g),给药后连续观察40min,并记录下列指标:①一般活动;②翻正反应是否消失以及消失时间,恢复时间;③惊厥先兆(竖尾、跳跃、尖叫、咬齿等);④静卧出现的时间及消失时间。

1.2.2探索0%和100%动物死亡率的剂量范围
随机选取生理状况良好的小白鼠12只,标记称重,分为4组。

选择组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皮下注射给药,观察小白鼠出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和100%死亡率(至少应找出引起20%~8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1.2.3 药品溶液的配制
以引起0%死亡率剂量为最小剂量(Dmin),100%死亡率剂量为最大剂量(Dmax),设剂量组数n=6,计算剂量公比为r:
r=(n-1)√Dmax/Dmin
确定各组剂量Dmax*r^(k-1),k为第几组。

按照各组剂量将药品原溶液稀释配制成六种不同浓度的药品溶液。

的测定
1.2.4 目标药物ED
50
将小鼠雌雄分开。

分别称重,同一重量段小鼠放入1个笼内,标记。

雌、雄小鼠分别按重量顺序分层,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

分别皮下注射上述配制的6种不同浓度药品溶
液(0.1ml/10g),给药后观察30min,记录动物中毒症状、死亡时间和数目。

运用Bliss法处理数据,算出目标药物的LD50和95%置信区间。

注意:
1、实验中对目标药物进行精确稀释,以避免因注射量小而导致的药物剂量不准确,和因药物浓度高且注射过快而可能出现假阳性反应。

2、在0%最大无效量和100%最小有效量的探索中,药物溶液的稀释应遵循“等倍量稀释”原则,否则对后续目标药物ED50的测定有较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