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概诉

合集下载

浅谈对六经八纲的认识

浅谈对六经八纲的认识

半表半里阳证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 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 的反应,故凡病见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确 断为少阳病。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所谓表、里、半表半里者,均属于对病位的反应; 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对病情 的反应。
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半表半 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应。病位与病情 的叠加,出现六种基本类型,即所谓的六经。
病位病情与六经 八纲 六经 表 病位 阳 太阳病
病情
阳 阳

里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阴证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大意是说,厥阴病常 以消渴、气上撞胸、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反映出来。反病见此一系列 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下, 尤其阴证更当严禁,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 利不止之祸。
病案举寓 胡希恕医案: 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近 一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 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营卫、理气化痰,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0g 赤芍10g 生姜10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杏仁10g 厚朴10g 结果:4月23日告知,上方服2剂咳即止。
里阳证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 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 里证的治疗阴阳异法,方药各殊,分别讨论。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

伤寒实战思路:六经八纲辨证篇八纲是临床辨证的总纲,本次以八纲与六经相互结合,避免了单纯对八纲的理解,其实对于一名合格的中医医生来讲,六经八纲有效結合并娴熟运用,方是辨证的尖端!先大概讲讲我学医行医的过程,我大学毕业后,就在基层行医,最初是用学院里的东西去治疗,后来发现与临床不太符合,疗效不是很好。

曾有位老师告诉我:“要想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做一个很好的中医师,必须学《伤寒论》,我为了一个梦想,做一个好的中医师的梦想,十多年前,我就开始习读《伤寒论》原文,那时没人推广它,我基本是自学,我从条文不熟悉到熟悉,从不连贯到连贯,反复的临床看书,看书又临床,所以呢也有一些自已的见解,直到现在,我的临床基本离不开它。

为了帮助西转中的同仁们快速地掌握好中医的基本思路,而八纲又是中医辨证的最基本思路,所从我先从“八纲”切入来讲。

该怎么讲?怎样讲才能讲清楚?我一直在想,因为我平时看病,八纲都会不自觉一起运用,本身也应该一起运用,那讲八纲,却要分开来讲,比较难。

我会尽自已最大的能力去讲。

毕竞我不是专业的讲课老师,其中也有我个人的观点,讲的不清楚及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谅解。

八纲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我们的六经及脏腑辨证等都来自于八纲,你要学好了,会用八纲,才算是入了中医的门。

既然八纲在临床这么重要,那我们不管是初学还是老师们,我们一起来学习!——八纲是什么?八纲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相对的组合体!有人说,看病得先分阴阳,对吗?当然对!但实际临床中,如果你把表里,寒热,虚实分清楚了,阴阳自然就出来了。

所以今天我们先从表里开始讲,什么是表证?什么是里证?——1表证与里证中医是根据疾病的深浅来分表证和里证。

表指外,里指内,那么事物的发展变化中会出现没有绝对的表和绝对的里,这时应该怎么办?疾病的发展变化同样也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怎么定?定表,定里都不合适。

所以在临床运用过程中,还有个半表半里证。

我们根据疾病的深浅,临床上我们把疾病划分为三层,一.表证;二.半表半里证;三.里证用什么标准、什么办法去分辨她们呢?靠西医的检查吗?显然不是靠人体解剖的层次吗?显然也不是!我们是依靠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去辨别。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

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中医爱好者必看)八纲辨证这里是中医辩证的基本框架,八纲辩证,给中医爱好者和初学者看的,也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情况有个了解,里面都是最基础的内容。

文章有点长,可以收藏了慢慢看,码字不易,多多鼓励支持哈(一)八纲辨证概说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纲即纲领。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进行辨证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在八纲中,阴和阳是总纲,表、热、实属阳;寒、里、虚属阴。

表和里是辨别疾病病位的浅深及病势的轻重的两个纲领。

寒和热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两个纲领。

虚和实是辨别病体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所以,八纲辨证包括互有联系的四对辨证纲领。

疾病的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均可以八纲综合归纳。

根据疾病证侯的类别,可归纳为阴证与阳证;根据疾病证候的病位,可归纳为表证与里证;根据疾病证候的性质,可归纳为寒证与热证;根据正邪的盛衰,可归纳为虚证与实证。

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溯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以指导治疗。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时,首先辨表里,以识病位深浅及病势轻重,次辨寒热及虚实,以明病性及正邪的盛衰,最后别阴阳,以概括疾病总体上的性质和发展趋向。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总是遵循它内在的规律而进行。

临床运用八纲辨证,要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发展规律,同一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差异,而有所侧重。

例如:在外感病辨证中,辨清表里是首要的,若表里不明,误表为里,妄攻其里,伐无过,必致表邪内陷入里。

对久病和重病的辨证,辨明虚实尤为重要,此时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形势,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表里情减轻。

表里1、表证,指外邪经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时所产生的证候。

因此,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病势轻。

[临宋表现]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

常兼见头瘌、身痛,或鼻寨流涕、咳嗽等症状。

[证候分析]表证的病机是外邪犯表,卫气被遏。

张介宾说: '表证者, 邪气自外而入也。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

六经八纲方证解析《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医学著作,它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在《伤寒论》中,内容丰富,但也有复杂的构架。

在当今的医学研究中,《伤寒论》的内容要得到准确解释,六经八纲方论是不可或缺的。

一、六经《六经》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发展重要的原点,是中国古代医学科学及后来儒家医学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典范。

经囊括了古代医学技术的基础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以及《青囊经》等。

二、八纲“八纲”是古代中国的医学术语,是指诊断病情的八个方面,包括病因、证候、温度、病度、辩证、治则、病症和实质。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特点,是古代中国医药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在当今中医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方论方论也称方剂论,是研究药物治疗的基础理论。

方论认为,药物的治疗效果不仅受到病因的影响,还受到病人的体质和诊断的影响,以及药物的药效特征影响。

《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科学的精髓,其中的理论体系和观念深入探讨了疾病的发生、治疗和预防。

而对于《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和内容的理解,六经八纲方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六经,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并根据六经提出的有关医学理论来探索《伤寒论》的内容。

六经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和《青囊经》,从总体上了解《伤寒论》,深入理解它的理论体系,更好地建立诊断准则和疗法,以及更精准的治疗。

从八纲的角度来看,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被引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从而使药物的使用更加精准、规范。

“八纲”概括了诊断的八个方面,包括:病因、证候、温度、病度、辩证、治则、病症和实质,涵盖了常用的诊断状态,它是找到病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另外,《伤寒论》中也包含了种种技巧、技术和方针性指导,这些恰当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内容,更好地应用他的理论观点,引导我们制定更恰当的临床治疗方案,以达到更优良的治疗效果。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经方学堂,一个编织光荣与梦想的地方。

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经方学堂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与您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论及《伤寒论》,很难回避六经的问题,历代学者对六经的实质说法各执一词,有以标本气化立论者,有以脏腑经络立论者,有六经地面学说,有六经阶段学说,诸家各有依据。

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学习哪一类为好,同时可以兼收别家所长。

比如以脏腑经络解释六经也有其长处,记得山西学者赵明锐在其著作中论述治疗肢体偏侧疾病按少阳经部位而选择柴胡汤,我在临床曾遇一患者右侧大腿外侧麻木,舌苔黄腻,据此断为少阳湿热,经治疗而症状全失,此患者典型少阳见证不多,而参考经络辨证少阳取效。

当然也有患者采用六经八纲辨证一目了然,而用脏腑辨证繁冗不清。

因此笔者觉得各家要彼此学习借鉴,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临床水平。

有些挚爱《伤寒论》的学者想以六经辨证统摄所有疾病,即提出六经钤百病之说。

我个人觉得理论上也许可能,但实践中未必是一种好的方法。

毕竟在祖国医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诸多辨证方法,各自有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适用范围,各自有其优势和不足,倘若用一种方法统一起来,难免有时会有牵强附会之感。

各种辨证方法都是人们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模式,与人体实际都有差距,难说哪一种辨证方式是完美的,因此我个人意见六经钤百病之说不可提的太过,能用六经辨证固然好,用其他辨证方法能有效指导临床也好。

在多种六经辨证方法中,以笔者看来,胡希恕先生之六经八纲理论于临床较为切合,且简洁易懂,颇为实用。

下面就其中一些问题再进一步探讨。

一、太阳病是表阳证太阳病既然是表阳证,为何反而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之药,感受寒邪,为何仍属阳?其实胡老早就说过:“阴即阴性,阳即阳性。

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

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浅谈十大病机,重酌六经八纲

鲍艳举六经辨证丨浅谈十大病机,重酌六经八纲

鲍艳举六经辨证⼁浅谈⼗⼤病机,重酌六经⼋纲暑假已接近尾声,怀着⼀颗感恩之⼼,感谢鲍⽼师良苦⽤⼼,感激两位班长的⾟苦劳动及同学们的学习交流。

没有你们,我可能还在原地,从未前进。

学习了鲍⽼师的六经体系,我觉得仿佛重⽣,打开了新世界的⼤门。

收获满满,⽆法按捺住内⼼激动的⼼情!⾃认为感受最深的是最近才学习的⼗⼤病机,关于⼗⼤病机,有些⾃⼰的体会。

跟随鲍⽼师学习了⼗⼤病机,总结了其⽅证,⽓⾎津液阴阳寒热虚实都有涉及。

⽓滞⽤四逆散、逍遥散、越鞠丸;⽓虚⽤厚朴⽣姜半夏⽢草⼈参汤、四君⼦汤;⾎瘀⽤桂枝茯苓丸、⾎府逐瘀汤、抵挡汤;⾎虚⽤四物汤、当归芍药散、当归补⾎汤、归脾汤;治痰⽤⼆陈汤、温胆汤、半夏⽩术天⿇汤;治饮当⽤⼩青龙汤、苓桂术⽢汤、茯苓杏仁⽢草汤、⼩半夏汤;治⽔⽤五苓散、五⽪散、越婢加术汤、实脾饮、真武汤;治湿⽤羌活胜湿汤、平胃散;⾷积⽤保和丸、枳实导滞散;津液虚⽤增液汤、益胃汤、麦门冬汤;阳虚⽤理中汤、四逆汤;阴虚⽤六味地黄丸、麦门冬汤;实寒⽤⿇黄汤、葛根汤、四逆汤、吴茱萸汤。

⽼师说的对,我们的基本功得扎实,这样开出⽅⼦⾃⼰⼼⾥才有底!但我想强调的是,专病专⽅很不可取。

这只是针对某些病⼈,对于⼤部分⼈其实并不适⽤。

每个⼈的病情不⼀,调理⽅案因此必须量⾝定做!此⼗⼤病机突破了教材上的六淫以象为因的层次,直指证的根本⽭盾(即⽓⾎阴阳和病理产物),回归到了中医的朴素概念。

正是因为这种病机的还原,让⼗⼤病机在更⾼的层⾯上囊括了我们已知的病性,和六经(病位)相结合,构成了完备的辨证体系,让我们在辨证时有了坚实的依靠。

⾼屋建瓴的辨证体系,具有极⼤的包容性,可以吸收其他医家的⼀⽅⼀法,更重要的是能给这些学到的⽅法在⾃⼰的辨证体系⾥找到位置,⼼中有数,临床上才能⽤活⽤好。

总⽽⾔之,各种疑难杂症都离不开六经⼋纲的辩证!!!殊不知,体系对于我们临床学习是⾮常重要的。

有了体系我们只辨病机,不辨病,只要把握好病机,⽤六经的⼀套辨证体系,我们⽆所畏惧。

八纲辨证新说(原创)

八纲辨证新说(原创)

八纲辨证新说(原创)八纲辨证新说(原创)八纲辨证新说作者罗文新八纲辨证是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抽象地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属于一级辨证。

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以阴阳再演化为寒热、表里、虚实。

所以也可称为二纲六变。

按照面向对象的观点[1],八纲辨证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层次。

“症”是指单个的症状,中西医认识是一致的,如头痛,发热,咳嗽,心慌,恶心…等。

“病”,是指病名,中医所说的病名中有部分与西医病名完全一致,如麻疹,白喉,破伤风,哮喘,痢疾,中暑等。

“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而是一组征候群,是以症状为主线的临床综合证。

证也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诊断方式。

就我看来,“证”是一组特定的系统化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

中医诊断疾病的特色有许多,辨证只是其中一种。

虽然现在的辨证,有脸谱化、狭隘化的倾向,但因研究充分,采用广泛,仍然是中医应该继承的特色。

中医辨证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学中的学者提出辨证特色说后,中医辨证的方法,得到了很大发展。

目前,辨证的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精津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

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第一层次,也称为总纲。

八纲辨证是根据临床表现,分析、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状况的过程。

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大类证候,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也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的共性,在诊断疾病过程中,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作用。

八纲辨证就是把千变万化的疾病,按照朴素的一分为二或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加以分析,分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这四对关系,这就是八纲的基本精神。

一、阴阳阴阳是按照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参见阴阳理论新说)。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

详解六经八纲辩证体系上一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张仲景的六经辩证体系,不能用《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必须用八纲理论来分析六经辩证体系。

可以说,六经是来源于八纲的,六经是从八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用八纲解释六经体系?一、什么是八纲?八纲的内容最早可以见于《黄帝内经》,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张仲景将八纲运用于六经辨证体系。

关于八纲的记载,还有很多,下面列举几条重要的:《医学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

《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又: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

《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

《医宗金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可以说,历代医家,都特别重视八纲。

八纲辩证,是各种中医辩证方法的总纲,包括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八纲的定义:临床医生根据望闻问切取得患者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以得出疾病病位、疾病的病性、机体反应的强弱以及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二、为什么要用八纲来解释伤寒论呢?1.八纲精神,贯穿整个伤寒论《伤寒论》中,虽然没有提到八纲的字眼,但却处处可以看到八纲的精神,下面举出一些条文: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第11条: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军洋大夫(陶大公子)的六经八纲朴素辩证观念最近陶军洋老师想把自己的一些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

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陶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

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补充。

仓促整理,未加润饰。

以后继续完善补充。

希望有缘者,珍惜。

南京中医药大学陈国强写于陶大夫门诊老店自然界有两个人,一男一女,谓之两合,两合成为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男三女,此为六合,合成八个数,谓之八卦。

又叫天地人。

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

这是六十四卦的起源,也就是易经。

人有两脉六气,两脉是父母之精气,精气走于里,六气走于外,合为一体,为一个人,这叫做活,这叫做脉气人气先天气,动之有形很正常。

何谓脉气?脉是什么?脉是人活着的信号,是人生死的信号,病与不病的信号,生命长短的信号,脉在人体上起这个作用,他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数不够而病,停则死,达不到四个数,不够数,就叫做病,停则死,所以叫做生生不息。

六气是什么?三阳气走外,三阴气走里,后边为太阳气,前面为阳明气,左右为少阳气,三气合为一体,加上内源三阴之气,人才有造型,两脉不足,六气就病,两脉不病,六气不病,人体动之有形,站如青松,坐如泰山,精神豪爽,气质昂扬,一身正气不败,这叫做动之有形。

动之无形,若要太阳经病了,人体型不正,人向后栽,向后仰,比如仲景杂病“痉病”有汗为柔,无汗为刚,发病时候就后仰,反张,咬牙啮齿,瞪眼。

这就是太阳经病了。

阳明经有病,人走路向前栽,跑得快,停不住,稳不下,站不稳,这就是动之无形。

少阳经病了,人左右摇摆,不是左歪就是右歪,不是左瘫就是右痪。

这也是动之无形。

六气之中,三阳气在外,三阳气好比千斤柱,支撑人体气血,人体骨架,人体不晃不倒,走路正常,一旦三阳经衰败,人体走路姿势就异常。

内三阴气衰败,人之肚腹五脏就病,人就失去原来的形状,人体脸色变,面色无光,动之无形,气不接续。

六气是什么?来源于黄帝内经,就是六经,六经就是六气,六气在解剖看不到,针灸刺激试验就看到了,太阳经走于后,针刺太阳经络就会上下传感,到头到脚,太阳之气,这是肉眼看不到的,肌肉解剖也看不到。

这是前人用高招探测出来的,六经就是这样探测出来的。

没有六气两脉,人就是死肉一堆,人就不行了。

人的六气六经多麽重要,所以人无六气,就没有人的造型,人没有两脉,人必然要死,这就是六脉六经六气六病。

张仲景借助黄帝内经,写出了六经辨证,这是医学大道,这才是真正大道,张仲景对内经了如指掌,写出六经是人体根本道理,人活就是因为有六经而活。

任督两脉不病,六气不败,人体不会生病。

张仲景悟出大道,写出六经,辨出条文。

六经不病,不出现条文,六经病后,才出现新条文。

仲景伤寒论是这样写出来的。

我们后人往往不理解六经六气。

每一个人学习伤寒论方法不一样,有人从背诵脉诀、背诵汤头开始,有人从条文开始,各有不同的学法,我以前也在条文上下了很多功夫,但是最后在临床上疗效不佳。

诊断慢,辩证不准,我才在医宗金鉴看到了张仲景六病大道,六经六气,仲景写六经是笼统写,伤寒杂病是一体之作,六经六气合为一体,读下来都记住,是很难的,不好读不好记忆,条文繁多,上下连贯,难读难记,所以清朝吴谦他们等大医高手群英荟萃,为了后人容易学,编写出六经大纲。

据听说,医宗金鉴成为清朝医学教科书,可是今天很少有人重视学习医宗金鉴,伤寒论都在读,很多人读读就放弃了,有人说伤寒,写伤寒,写六经,讲六经,却在临床上用不上六经,就不按照六经辨证,方子写不到位,症状认识不到位,仲景柴胡汤中柴胡八两,为何要用八两?白虎汤证为何是石膏一斤?主症一出现,老祖爷就有确切把握,没有八两厚朴,疾病不能到位,厚朴七物汤厚朴也是八两,桂枝二两,甘草三两,看看八比二,我看后人有的书厚朴用到20g,那么桂枝怎用?炙甘草怎么用?所以在临床上不按仲景原方比例开方,效果不但不佳而且会有反作用,这就叫做脱纲离体。

我今天提出六气,就是张仲景六经,六经即是六气,六气即是六经,仲景提出六个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那是名称,那是疾病定位。

太阳经就是走于后背,从足部小拇指开始向上走,窜到了颈椎。

所以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然,自汗出恶风,鼻鸣干呕,恶风,怕冷。

所以仲景定下六个病名。

太阳病一发作,就会循经到颈椎。

太阳病病于后,阳明病病于前,二拇指外面有个内庭穴,内廷向上循经,过了足三里向上行走,走过肚脐两边往上,从下颌到面部,交汇到眉棱骨。

这叫做太阳经走于后,阳明经走于前。

前后症状出现了,脸上难受,必然是阳明表证,颈椎难受,必然是太阳风证,两侧耳朵难受,头眩目眩而耳聋,必然是少阳经表证,我们临床上抓住三阳,我们诊断就快了。

不会出错。

病人来到,第一句问,后脑勺颈椎可难受?如果难受,那就确定太阳病。

眼上脸上额头上可难受?如果难受,这就是阳明经病了。

耳朵难受,背气,头晕头眩,那就定位少阳病了,医生临床先把大三阳病抓到手,第一步,我们症状才有头,干什么都要有头。

今天三阳经我从中间讲,两阳不谈。

太阳走,阳明守,少阳等。

我今天谈论阳明经表证,何谓阳明表证,各位翻开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第一句话,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一对夫妇生下六个儿女,三阴三阳,就是三男三女,这六个儿女,加上父母,就是八个数。

这六个儿女,父母都给起上名字,第一经大儿子大名叫做太阳,小名叫做膀胱,这是父母给孩子起的两个名字,一个大名一个小名。

太阳为大名,膀胱为小名。

太阳经功能是什么?主外不住里,好比边防战士一样,保护治安,保护人体外围,外边风寒不能侵犯人体,太阳经的工作就是这个,保护人的外围。

可是这个大儿子天生有一种病,不足之处,他有一种病,就是怕冷,一辈子就害这个病,太阳经的本质就是怕冷。

三阳性格各不一样。

二阳阳明主内,干什么呢?三顿饭做饭烧饭,全靠阳明经料理,人三顿能吃能喝,就靠阳明经。

阳明经本性怕热,怕热不过刹那间一时就过,阳明经主热,他就是怕热。

少阳经是个小阳,是个弱体,他的作用可大了,他的主要功能就是调和,像个调解员一样,调和五脏六腑,三阳经受外邪之后,少阳经可以调和,他可以调和十一经水道,十一经不足以及垃圾之处,就像下水道一样,就像清洁工一样,他来调和。

少阳本性主病不足是既怕冷又怕热,寒热来往,说冷就冷,说热就热,这是少阳经的不足。

我们应该记住三阳的本性,我们学伤寒论就容易进门了。

阳明本性怕热,太阳本性怕冷,少阳的本性寒热来往,既怕冷又怕热,他的作用就像调解员,调整三阳,十一经垃圾以及不足之处,到了下水道他来清洁,少阳就像打扫卫生的清洁员一样,所以三阳不和,小柴胡汤用过了,三阳就调和了。

少阳就起这个作用。

三阳是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还有三个闺女。

太阴是大闺女,厥阴是二闺女,少阴是三闺女,这三个闺女属性也不一样。

太阴在五行中属土,土喜干燥,怕寒冷,经典上讲:脾气干燥,遇寒就发。

她喜温,怕受凉,受凉肚子就胀,人爱吐食。

这是太阴不足,本性与弱点。

厥阴本性就是怕邪干扰,怕冷,怕凉,她温度少,阳热不能侵犯,受热侵犯就生病,全靠少阴先天之气供养,肝脏才不寒冷,肝脏常寒而不温,厥阴有病大纲身怕冷,肝藏血,怕热怕冷。

少阴,少年之少,这个了不得,延年益寿,返老还童,它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可是我们后人往往不够重视。

一般人结过婚,就肾亏了。

这是肾亏骨空,少阴天天不足,少阴不足,三阴借不到少阴阳气,三阴就病了,三阴一病,膀胱能量达不到,膀胱化寒气,少阴不供养。

少阴病,太阳病,经典上叫做两感伤寒,经典上又叫做直中伤寒。

人过了发育年龄,成年之后,两感伤寒就常年携带。

每个人身上都有。

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太阳经未罢,传入少阴。

少阴本不该发烧,怎么还发烧呢?这个发烧是从太阳发上来的,有人感冒了发烧,有人不发烧。

少阴本性不足,也是怕冷,少阴怕冷部位不同,厥阴怕冷四肢厥,少阴怕冷在背后,少阴病,背恶寒,口中和,但欲寐。

什么叫做口中和,无论少阴病多严重,病人不耽误吃喝,口中味道还好。

背恶寒,背后就像有凉水一样,吃什么药都不管用。

但欲寐,是睡不够,不够睡,吃完饭就想睡,这种困倦,不耽误吃,不耽误喝。

北方人叫做懒病,睡不过瘾,越睡越舒服。

其实这不是懒病,这是少阴病。

三阳热盛也好睡,三阳热盛归于脏腑,也嗜睡,睡的不一样。

是昏昏欲睡,睡着了脸上淌油汗,睡着时间久了口中发燥发干。

这是三阳热盛昏昏睡。

少阴病是但欲寐,三阳热盛是昏昏睡。

我们要分开。

要知道人好睡觉是什么原因。

三阳热盛昏昏睡,少阴好睡觉是吃着饭也要睡,不睡就心里难过,头晕乎乎,睡一觉起来就舒服。

若是内热长期不懈,来个新感冒,坏了,三阳热盛招来外感,不发烧,这人昏昏欲睡,能睡几天几夜。

关键是三阳热盛昏昏睡,少阴病但欲寐,把他要分清。

学伤寒论就好学了。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这个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我看了一些西医书籍,病毒的携带,没有发现有明确某个药物可以让病毒转阴,这个学生很钻研,不知道张仲景伤寒论有没有论述甲肝乙肝,老祖爷有没有确切的方子可以让病毒转阴?我看中医界也没有某个名医的方子可以确切让病毒携带转阴。

我困惑了很多年,我就去找经方。

张仲景可讲到甲肝乙胆,病毒携带?我回答:仲景祖师没有直接谈到甲肝乙肝,但是张仲景不是这样讲的。

他又问:六经辨证可能把病毒转阴?我说,可以阳转阴,不超过一个月,就可以阳转阴。

西医这个甲肝乙肝这个病名,是依靠什么起的?(关于西医命名甲肝乙肝这一段蔡老理解很可能有错误,敬请谅解。

)医宗金鉴上面有。

人世间,十天干代表干,十二地支代表地,放在一起就是六十甲子。

西医命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医宗金鉴上有一段口诀,是这样的: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乡,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

十个天干和五脏六腑靠起来了。

甲五行为木,在东方,就是胆,就是少阳,乙就是肝,就是张仲景厥阴经,丁是心脏,戊是胃,己为脾,庚是大肠,辛是肺壬是膀胱,癸是肾脏。

所以医宗金鉴命名脏腑,靠十天干,是这样起的名字,所以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已脾乡,庚是大肠辛属肺,壬是膀胱癸肾藏,你把三阳辨透了,辨好了。

那么甲肝乙肝就可以治愈了,甚至可以药到病除。

甲肝乙肝是怎么来的呢?按照仲景三阳学,病毒携带是表证长期不解除造成的,太阳经不解除,阳明经不解,少阳经不解,三阳经不解除,时间长了经化热气,热气时间长了就化成毒,化成这个毒,在经络里面出不来,就化成了病毒阳性。

这就是阳性来源。

张仲景可具体提出哪一个方子呢,有,你们有兴趣记一下,回家做一个实验,我一辈子治疗不少,一般一个月就可以转阴。

第一个方子,柴胡桂姜汤,你要加减好了,这个大三阳就可以转阴。

里面热盛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两个方子交替吃,不超过一个月,一般就能转阴,今天我讲到,好与坏,大家共同参考,大家回去试验。

我觉得甲肝乙胆不是难题。

大家看看,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不是三阳病方子?我平时,加上葛根,加上麻黄,加上茯苓,大家看看这个方子一组合是不是走三阳啊?有桂枝,有柴胡,我加上葛根,再加上麻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