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年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归园田居素材pdf
《短歌行》《归园田居》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短歌行》《归园田居》知识梳理成语、文化常识、一词多义、表现手法、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慨当以慷: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
2.对酒当歌: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
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
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3.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4.山不厌高:山不嫌其高。
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5.周公吐哺:指周公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接待贤士,形容求贤心切。
6.一匡天下:意思是消除混乱局面,使天下安定下来。
7.青青子衿:字面意思为服饰,后引申为渴望得到有才能的人。
8.返璞归真:返:回归。
璞:璞玉,没有加工的玉石。
真:纯真,原始状态。
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到原来质朴、纯真的状态。
9.大巧若拙:拙:笨。
指真正灵巧的人,因不爱炫耀,表面上倒像很笨拙。
10.封妻荫子:荫:封建时代朝廷给予功臣子孙后代以入学或做官的权利。
君主时代功臣的妻子得到封号,子孙得到世袭官爵。
旧时指为官的荣耀。
11.虚室生白: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也常用以形容清澈明朗的境界。
12.鸟入樊笼:意思是比喻不自由的境地。
飞鸟进了笼子。
比喻自投罗网,陷入困境。
13.华屋秋墟:比喻兴亡盛衰的迅速。
二、文化常识1.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是近体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体裁。
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特点。
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3.众家评曹操:汉末名士许绍《魏书》:“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归园田居》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同步知识梳理系列——《归园田居》一、时代背景1.背景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2.解题:《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二、作家作品1.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2.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三、文本详解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六首。
末首诸家以为非陶诗,而苏轼以为陶作,并评曰:“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七课《归园田居·其一》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较终熟读成诵。
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
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有位有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
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高一语文归园田居2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 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 歌。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 思想变化。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 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 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 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 白描般的图画中,表达了诗 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 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 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 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 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 /
大理石机械构件 00级大理石检测平台 大理石方尺
大理石平台 ; 2019.1 ;
多の念头.念头转过后,柯遵便拿出传讯法宝:“洪涛!”柯遵给洪涛传讯,洪涛也是暗影楼の修道者.暗影楼进入黄泉洞窟の两个人,分别就是柯遵和洪涛.“柯遵兄,你给俺传讯做哪个?俺正在搜寻黄泉翠玉.”洪涛那边回应.柯遵吸了口气,继续说道:“洪涛,速速来俺呐里, 快!柯遵长老,哪个情况?莫非你遇到危险了?”洪涛听出柯遵语气不对,所以也变得严肃起来问道.“不是俺碰到危险,你快来,俺没事间解释.”柯遵焦急道.“好吧,那俺现在就过去.”洪涛答应道.洪涛所在地方距离柯遵其实挺远の,不过他能通过传讯法宝确定柯遵の位置.他 呐样顶级の善韵修道者,即便是在黄泉洞窟呐样の环境中,也是能够瞬移赶路の.很快,洪涛便到了柯遵所在位置.“柯遵兄,你急着叫俺过来做哪个?俺们两个人进入黄泉洞窟,分开寻找黄泉翠玉才是最好の.在壹起,只会影响效率.”洪涛皱眉说道.“轰!”洪涛话音未落,就感觉 到地面壹震颤动,而后便有巨大の声响从地下传出.狂风卷起の黄沙,在黑色沟壑上空宛若壹道土黄色壁垒.洪涛脸色壹变,目光看向那壹条琛琛の沟壑.“哪个情况?下面有人?”洪涛说话事,申念也是覆盖了下去.而后他の脸色是真の变了,目中先是震惊,随后就是狂喜申色.大型 黄泉翠玉矿脉,呐下面居然有大型黄泉翠玉矿脉.“洪涛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16)《归园田居》(其一)

温故知新必修上知识点总结笔记(16):《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潜课前自主预习一、作者介绍生平陶渊明(352或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
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加之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度不满,毅然辞官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开创了田园诗,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作品诗歌:《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等。
辞赋、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评价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二、创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才不过八十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三、常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
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四、积累1.古今异义(1)依依墟里烟古义: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2)复得返自然古义:今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副词,表示理所当然;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一必修)

归园田居(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概述:本课文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诗三首》的一首。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已在必修1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诗词课文,并且在必修2中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所以学习这首诗歌,前面已有了较好的鉴赏基础,需进一步明确写景状物的方法,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叙述了自己从出仕到归园田的缘起。
接下来“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生活极端厌恶的心情。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表达身在宦海心系园田的心情。
“方宅十余亩”至“鸡鸣桑树颠"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述。
“户庭无尘杂”以下四句,是对归返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否定。
“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表示自己长久的愿望到今天才真正成为现实,即使一草一木也感到格外亲切,大自然的一切都令人神往。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智能广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做一道选择题: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归园田居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一

归园田居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一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描述了人们离开喧嚣都市,回归田园之间过上宁静而简朴的生活。
这一主题在中国文学、绘画和哲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归园田居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主题。
首先,归园田居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从古代至今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归园田居的描写。
例如,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归田赋,他在作品中描绘了自己辞官归隐的经历和生活场景。
此外,还有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元代文学家郑板桥的《归园田居》等等,都是对归园田居主题的细腻描摹。
其次,归园田居也是中国绘画中常用的题材之一。
中国古代画家常常以田园风光为背景,表达他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田园画作品通常以山水为主,描绘了宁静的乡村、绿意盎然的田野和清澈的溪流。
代表性的画家包括北宋画家王希孟、元代画家黄公望等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回归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
除了文学和绘画,归园田居在中国哲学中也有着深刻的内涵。
归园田居被视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人们返璞归真、回归本源。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和处世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归园田居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强调自然、简朴、宁静的生活,以及对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的重视。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归园田居的追求与关注仍然存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喧嚣的都市生活感到厌烦,开始回归自然、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
这种趋势在城市人口中变得越来越明显。
许多人时常会选择到乡村或养老院度过他们的晚年时光,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情感的满足。
此外,归园田居的理念也受到了旅游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乡村旅游,感受乡村的清新空气,领略宁静的田园风光。
综上所述,归园田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它在文学、绘画和哲学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归园田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高一下册《诗三首》课文)

《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及注释(人教版高一下册《诗三首》课文)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通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翻译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三十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1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4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
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归园田居》一、作家、作品简介《归园田居》是晋宋(南朝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二、写作背景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三、重点字词1.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
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煳。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樊,藩篱,栅栏。
16.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17.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四、整体感知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五、诗句赏析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赏析: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
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开,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赏析:人生常不得已。
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
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
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
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心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赏析: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
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
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赏析:“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赏析: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赏析: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
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
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7.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赏析: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
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
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
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
8.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赏析: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
六、问题探究1.从何而归?回答:尘网、樊笼。
1.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回答:官场生活,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分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回答:性本爱丘山(本性)。
2.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回答:“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分析: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3.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回答: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
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分析: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4.归向何处?回答:归向田园。
4.1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回答: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5.归去如何?5.1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回答:“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5.2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回答: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分析: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七、总结全文《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