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 (5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

1、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比喻官场 对官场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
做官不能实现政治理想,不能建功立业,是 一大失误,违背本性。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轻松,和平,怡然自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诗人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有哪些?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细品田园情趣 从你最喜欢的句子中赏析景物描写的 妙处。
看图联想诗句
看 图 联 想 诗 句
看图联想诗句
看图联想诗句
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写一 篇关于“陶潜农庄”的解说词, 200字左右。
《归园田居》羽泉
再翻一座山 渡过一条河 就是外公外婆的村落 喝一口泉水 唱一支老歌 看那袅袅炊烟舞婆娑 采一朵野菊 插在你酒窝 酿出牛郎织女的传说 吹一首牧笛 暖在你心窝 看那斜阳 笑山坡
为了什么才离开 又为什 么而归来
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 胸怀 要走几段路 犯过几个错 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太多 要恨几个人 伤过几次心 才了解为了爱要怎么做 一座城市 又一个城市 才知道流浪的路多颠簸 一次成功 又一次坎坷 才懂得陶渊明先生的快乐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开 心 农 场
陶渊明的田园 诗数量最多,成 就最高。陶渊明 是田园诗的开创 者。钟嵘《诗品》 列陶诗为中品, 称陶渊明为“古 今隐逸诗人之 宗” 。
思考: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 题眼是哪个字?
归
理解诗歌,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用诗中的句子)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 课的内容,作者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
本文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歌,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陶渊明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诗歌艺术风格,对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能力有积极的影响。
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然而,对于陶渊明这种古典文学作品,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能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其一)》,学生可以积累诗歌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意识。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对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陶渊明的诗歌,了解东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传承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描绘、作者的情感表达、词语的运用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诗歌意境的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
3. 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音、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导学生对陶渊明产生兴趣。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Βιβλιοθήκη ———《桃花源记》陶渊明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归
为何而归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园田
意象
见:方宅、草屋、
榆柳、桃李、 →
村庄、炊烟 闻:鸡鸣、狗吠
意境
恬淡 自然 清新 安谧
讨论:如此普通平常的农村景 物,为何在陶渊明笔下显得如 此恬淡优美?
➢内在情感融入 ——情景交融
➢外在手法表现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白描手法
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 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 一人。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 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 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 或与家人团聚,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 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 化为美妙的诗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注: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 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 中,依然向往长留。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居
心灵的栖居
园田—— 农家田园 精神的家园 自由的世外源
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归园田居》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整体理解,分析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归园田居》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2. 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艺术特色把握。
2. 教学重点:诗歌整体理解,鉴赏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田园生活宁静与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韵律美。
3. 知人论世:介绍诗人陶渊明生平,帮助学生解诗歌背景。
4. 整体理解:分析诗歌题目、结构,概括诗歌内容。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6. 艺术特色: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田园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题目:《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内容概括4. 意象分析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二,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描绘,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赏析。
2. 答案:《归园田居》其二诗人:陶渊明内容概括:诗人描绘田园生活宁静、和谐,表达对田园生活热爱。
意象分析: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绘优美田园风光。
艺术特色:本诗运用对仗、韵律等手法,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讲解诗人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但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解读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解读诗人形象。
2、以“还原法”培养学生走进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思想情感,解读诗人形象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还原法、讨论法、诵读法、品味法、比较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悟陶渊明“追求精神独立和自由”的人格魅力。
2、学习陶渊明“求真、守性”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观察一组图片,谈图片呈现的陶渊明和学生心中的陶渊明形象。
以激趣和引发思考。
(二)初步感知1、学生齐读诗歌,思考: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诗是?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欣慰欢悦2、引入背景(1)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说:“当束带迎之。
”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
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守节情不移”(2)《归去来兮辞》节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评陶渊明:心有惆怅,决心归隐明确:《归园田居》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次年3、还原诗人创作情景,将学生引入诗境展开想象还原诗人创作时情景:何时何地何景何境何情4、生小结诗人形象明确:厌弃官场,热爱田园(三)深度探究1、既然“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为何还要出仕?(原文诗句回答)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本性使然,而是失误。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诗歌与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对《归园田居》的背景了解,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对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及对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归园田居》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理解。
重点:诗歌主题、意境的感悟,以及对关键词语、句子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2)引入诗人陶渊明: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
(2)小组代表发言: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
4. 例题讲解(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尝试创作一首以田园为题材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归园田居》其一2. 内容:(1)诗人简介(2)诗歌主题:田园生活的向往(3)意境:宁静、和谐、美好(4)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归园田居》中的表现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田园生活的认识。
2. 答案:(1)表现手法:对比、象征、借景抒情。
(2)开放性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归园田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 《归园田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全诗,把握诗歌大意。
2、品读全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习作者超然的心态和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1、把握诗歌大意。
2、品读全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学习难点品读全诗,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四、学习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哪位大诗人写的诗句?(让学生自由回答。
)你从中读出一个怎样的陶渊明?(让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适当补充。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朝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直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
他的典型故事有“不为五斗米折腰"。
有名的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通过学习这首诗,来感受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三)初读感知1、请同学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2、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
3、全班齐读全诗。
(四)品读全诗1、诗歌标题为“归园田居”,应该扣住哪个词?明确:归2、为什么归?请从原诗中找出对应句子、翻译,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翻译:年少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我)天性原本就热爱山林。
(不小心)误落在世俗的种种束缚中,一转眼就是三十年。
被关在笼中的鸟留恋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池里的鱼思念遨游过的深潭。
(3)品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俗韵”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无适"指无法适应,可见作者的不俗与特别。
年少的时候就无法适应逢迎世俗、周旋应酬的本领。
因为天性就喜欢山林。
2《归园田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归园田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
《归园田居》共五首,约作于从彭泽弃官归隐的第一年,时年作者陶渊明42岁。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归园田居(其一)》写他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表现了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画面,反复诵读,把握诗人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描摹诗歌画面,把握诗人情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是一只飞鸟,他酷爱饮酒,他独爱菊,他自称“五柳先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就是——有“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之称的陶渊明。
二、诗人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一说寻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三、解题1.“归园田居"可以改成“归田园居”吗?《陶渊明诗集》(注评者:徐正英阮素雯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2013年5月第2次印刷)第78页,【注释】:1.园田居:陶渊明居舍名,在庐山附近,渊明少时曾居住于此,三十年后又重归此处居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归 去 如 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自由、安逸、喜悦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 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 的自由和独立。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照应开头。诗人似乎在 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 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 “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 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 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 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 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 喜。
再次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 鱼”是陶渊明自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 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 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 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 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 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 个字?
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 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 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学习目标
1、 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 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 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 光,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 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 归 向 何 处?
明确:归向园田 那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 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 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 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 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
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 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 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 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知人论世
谈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五柳先生 世外桃源
发山 展水 脉田 络园
诗 派
晋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唐
王 孟 山水田园诗派
5、总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 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 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 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 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 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 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 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2、为何归来?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 大失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 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 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 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兼有儒家和道 家两种思想,入世与处世)
请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 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彻底逃离官场,内心舒适 放松,愉悦。景与情互通,诗意盎 然。恬静、幽雅,宁静、和谐。
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 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 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 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 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 平静、和谐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