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公开课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PPT课件

4、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 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16
思考: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园田的景色特点: 恬静 祥和 幽雅 朦胧。 情感: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 的 厌恶 之情。
2、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守拙归园田。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 特点、手法、情感) 明确:1、“羁鸟”是笼中的鸟; “池 鱼”是池塘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 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 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 去自由。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ài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fán
4、析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 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往往能够传达 出许多有效的信息。
请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 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归
二、合作探究: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 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 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 他,应该穿戴整齐去恭 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 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 腰向乡里小儿!”即日 便辞官归田。从此过上 隐居躬耕田园的生活并 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 诗歌。
5
关于作品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 后第二年(公元406年)。分别从辞官场 、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 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_(上课)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听音乐结合《归园田 居》中的写景的诗句写 一篇300字左右关于田 园风光的散文。
3
二、诵读
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 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 fè i 吠 jī
荫后檐
暧暧 墟
yì n
à i xū
桑颠 樊笼 守拙 方宅
diān fá n
zhuō zhá i
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2.“归园田居” 题眼是哪个字?
归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农村特有的声音,让宁静的乡村更显迷蒙与幽静,以动 写静,使人耳听其声而忘情,目睹其形而忘返。这纯朴、 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 鲜明的对比。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
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轻松,自由,怡然自得
思考: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 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点,体会诗歌意境之美 3.明主旨: 厌恶世俗 向往田园 远离尘杂 渴望归隐
4.看表达技巧 ①写景技巧 ②抒情方式 ③语言特点
讨论:
• 面对困境,屈原选择了投江、曹操却锐 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 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 隐?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 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园田居
黑暗、腐败 官场: 尘网 樊笼
厌 弃
田园:闲适、幽美
《归园田居》公开课课件

晚年生活
弱年逢家贫,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有会而作》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 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 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 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 ——萧统
情语
1、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如释重负的轻松,失而复 得的亲切,重归田园的欣喜 3、平静、淡雅、怡然自得的 心境的自然流露
景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探讨研究
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消 极的表现,是一种随随便便的 放弃和对现实软弱无力的妥协。 有的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一种 积极的表现,是经过慎重思考 的明智选择。你是如何看待的?
归的社会背景
1、社会动荡,时局不稳 (3个朝代,10个皇帝) 2、政治黑暗,门阀森严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3、官场结党隐私,勾心斗角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
归隐的过程
29——42岁 五次出仕,五次归隐 第一次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景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景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归园田居公开课一等奖

归园田居公开课第1 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考勤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三、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陶渊明《归园田居》精品课件(公开课)

陶渊明生活在充满战乱的
时期,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 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 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 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 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 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没有指望,为其与黑暗的势力 同流合污,不如摆脱官场的羁 绊,退归田园,保全自己的品 格和气节。
三、细品田园情趣
在陶渊明看来:
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远胜 ? 朴素村落远胜 ? 鸡鸣狗吠远胜 ? 清静悠远远胜 ?
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 树环花绕远胜前呼后拥 朴素村落远胜繁华闹市 鸡鸣狗吠远胜车喧马嚣 清静悠远远胜摧眉折腰
平淡的田园因 充满了真挚情感, 便有了盎然诗意!
四、深味卒章显志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何谓“自然”? 何谓“返自然”?
返自然:
田园 (物质家园) 回归
本性 (精神家园)
五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其一)
从何而归?
污浊官场
归向何处?
田园农村
为何而归?
归 热爱田园 厌恶官场
归去如何?
悠闲自在 愉悦欣喜
陶诗“人性之光”:
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 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 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何谓“羁鸟”、“池鱼”? 何谓“旧林”、“故渊”?
羁鸟、池鱼——官场中的诗人 旧林、故渊 ——诗人久违的田园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守拙”并非 诗人自谦语!
愚拙,实乃流俗之讥。 面对流俗讥讽,仍然坚守 不变,便有一种“让别人 说去吧,走自己的路”的 战斗意味!
三、细品田园情趣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2分钟)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二、鉴赏步骤(一)知人论世(3分钟)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
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
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
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
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
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归园田居公开课课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
2.寻找并感知本单元要求
3.朗读课文
4.(1)自由发言
A.寻找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情感,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
B.寻找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情感,了解比喻、拟人手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远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近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听—以动衬静
D.归去如何?
a.归纳田园风光的特点?
幽雅温馨安宁安静
闲适简单自由……
b.问题设置:作者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问题设置:本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抒情:对比、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写景: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修辞:比喻、拟人
5.拓展延伸
(4)问题设置: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选择?
猛志逸四海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苏轼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
6.作业
练笔:以“归去”为题写一篇赏析文章。
陶渊明
五柳先生自号
靖节先生私谥
田园诗人诗风
隐逸诗人诗旨
2.呈现学习目标
3.朗读感知
4.课文讲解
思考:
诗题的诗眼:归
(1)问题设置: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写归?
归纳总结: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A.从何而归?
《归园田居》公开课优秀教案

拓展学习方向
建议学生可以从文学史、艺术鉴 赏、文学创作等角度进一步拓展 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
美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表现诗人归隐后的闲适和自在,没有世俗的 纷扰和烦恼。
总结全诗,表达诗人对回归自然的喜悦和满 足。
赏析诗歌艺术特色
朴素自然的语言
诗歌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琢,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田园生 活的美好和宁静。
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歌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动物活动,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 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对比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诗歌内涵,培养学生的诗 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热 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培 养学生的隐逸情怀和淡泊 名利的精神境界。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 介绍作者及背景,第二课时讲解诗 歌内容,第三课时进行拓展阅读和 讨论。
陶渊明作品风格及影响
作品风格
陶渊明的作品风格朴实自然、清新脱俗。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 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同时,他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影响
陶渊明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派,成 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同时,他的作品所体现的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也对后世的文 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他们追求精神自由的重要典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03
运用对仗和拟人手法,描绘出田园风光的优美和生机。
逐句解读,深入理解诗意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黑板展示:偶数组(2、4、6、8、10)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
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 有 效的信息。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 字? 2.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3.小组合作梳理诗意, 写下疑难点。
积极思考铸就积极人生。你准备好了吗?
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朗读感知
1.根据你的理解,随着音频自由朗读。
第一遍: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第二遍:想象诗歌所绘之景,感受诗中浓浓 的田园气息以及诗人的“性本爱丘山”人生 志趣。 2.优秀朗读展示。
预习检查
任务: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
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 有 效的信息。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 字?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 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 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
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 后的感受和对农事的喜忧 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 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 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 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 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 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 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 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3.《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试从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语言三个角度作简要分析。(2、7、9、11)
1.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官场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自 己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 的感情色彩。 2.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 平易如话,让人感觉到田园生活的朴素、宁静,充满诗意。 3.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 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但 更是心境,是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 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4.语言平淡冲和,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 明白如话,“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小结及反馈
问题生成——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答案去生活 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诶记下你的问题, 或不同学、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解决。
作业
1.熟练背诵《诗三首》,坚决消灭错别字。 2.完成《导学案》小红、小白相应练习题。
合 作 探 究
1.诗人将自己比作什么,将官场比作什么,这
些比喻反映了诗人的什么心情?(1、4、6)
诗人以“羁鸟”和“池鱼”自比,把官场比作“樊 笼”和“尘网”,说明自己像“羁鸟”和“池鱼”一样, 在官场的束缚中痛苦不堪,早有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 强烈愿望。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生活的 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 什么显得那么美? (3、5、8、10)
拓展延伸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消极避世,也有 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你如何看待陶 渊明的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 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 下,很难要求他去兼济天下。他能够放弃自己“猛志 逸四海”的人生志趣,与政治决裂,是勇敢的;能够 不向世俗屈服,坚守自己“爱丘山”的本性,躬耕自 资,是高洁的。
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尤其是在他彻底 摆脱官场束缚之后,对田园生活更增添了感情。作者 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农村朴素宁静之景, 情景交融,构成一个和谐的诗境,给人恬淡悠闲的感 觉和美的享受。而且,作者在写景中善于炼字炼句, 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两句,“荫”和“罗” 的使用,让人感觉到榆柳和桃李几乎是含情的,备感 亲切。
学习目标
【知识不能力】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艺术特色; 【过程不方法】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不价值观】 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领悟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 生志趣不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
谈一谈你所知道的的陶渊明?
(提五柳先生”。晋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陶 少年时代“游好六经”,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 是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 不堪吏职。陶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 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 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 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 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隐的道路。 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lĕi)文时,经与 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 兊已”为“节”,敀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 生”。
陶渊明年少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 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日 后,陶渊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乢多,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 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 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 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乢”。
预习检查
3.理解诗意: 1)“俗”:世俗,这里指做官求禄。 2)“拙”:拙,不巧也(《说文》)。愚拙,并非诗 人自谦,实乃流俗之讥。面对流俗讥讽, 陶渊明仍
然固守节操,丌学巧伪,丌争名利。
3)“颠”:名词,顶。
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1.诗人将自己比作什么,将官场比作什 么,这些比喻反映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1、4、6) 2.《归园田居(其一)》里描写的农村 生活的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 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3、5、8、10) 3.《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色有 哪些?试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 三个角度作简要分析。(2、7、9、11)
2.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3.小组合作梳理诗意, 写下疑难点。
预习检查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 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 有 效的信息。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 字? 归 2.这首诗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 第一层:1-8句 作者的个性和思想,即归田园的原因: 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第二层:9-16句 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第三层: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回归自然的闲适、 舒畅。 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