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7 第23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整合课件

中国近现代史整合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
阶段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年)——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
阶段特征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 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
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 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5
(2)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 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 逐步走向解体,但比重仍很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 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 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
(3)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 技以制夷”,但基本没有付诸实践。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9
视角 3 从文明的碰撞与融合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 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 化艰难起步。 (2)政治领域: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 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 关。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
精品
教学课件资料精选
14
政治上:列强侵华加剧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君主 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方案,开始探索政治民主化道路。
经济上: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 国”思想推动下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第 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迎来“黄金时期”。
精品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综合训练(七) Word版含答案

专题综合训练(七)一、选择题1.(2018·广州一模,29)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
这种现象反映了()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纺织分离,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自觉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仅仅是出于价格低的吸引而用西方的洋纱,故D项错误。
2.1877~1889年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与两家英资轮船公司三次签订“齐价合同”,议定统一价格和货源分配方案,共同垄断中国水运。
此个案反映出洋务运动()A.利用西方技术维护统治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奠定了制度变革的基础答案A解析轮船招商局(洋务企业)与外商企业签订“齐价合同”,共同垄断中国水运,反映了洋务企业(民用工业)刚刚起步,在与外商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利用西方技术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
3.(2017·湖南长沙高三期末,1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发生金贵银贱变动,西方各国都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货币,而中国仍采用银本位制货币。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B.西方各国开始对华资本输出C.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D.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空概念,可知中国已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西方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说世界金融金贵银贱,而中国的银本位相当于中国的货币贬值,故对外贸易可能会增长,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国际金融的变化关系不密切,故D项错误。
4.(2018·泉州一模,28)下表所示为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专题7专题总结

专题总结
专题一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
自然经济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
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
体,新中国成立后被
消灭
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
主导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
不平等条约
以商品输出、资本输
出为主要表现形式,
1949年后消亡
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
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
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
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
后,清政府面临着内
忧外患的局面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创办近代工业,在甲
午中日战争后覆灭
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
加速自然经济解体;是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
解,外商企业刺激,
洋务运动诱导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
生,发展曲折,1953~
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
会主义国营经济
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
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
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
主要力量和动力
官僚资本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对练:专题7+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

命题角度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1.(2017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艾罗补脑汁”广告宣称“一国之进步”“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善谋卫生”,结果“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说明追求爱国、进步、精神、卫生等成为社会时尚,故选B项。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故A项错误;仅仅一个产品畅销,不能说明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可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故排除D项。
2.(2017全国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喜字纱灯”和“蓝袍黑褂”等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习俗,“钢琴曲”和“白纱”等反映出西方习俗,由此可见,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故B项正确。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实现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仍存在门当户对观念,不可能被颠覆,故C项错误。
题干材料仅仅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婚姻习俗的变化,D项说法是对题意的错误理解。
新题演练提能·刷高分1.(2018河南八市联考)清人在《清稗类钞》中记载:广州已有盛筵之时“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价甚昂”。
材料表明在当时的中国()A.部分人已注意饮食卫生方面的问题B.各种特色菜肴深受食客欢迎C.中国民众已普遍接受分餐之习D.清人的饮食习惯被西洋饮食风尚取代“间有客各肴馔一器者,俗呼之曰每人每”,清朝时期广州出现每人用一套器具,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各种特色菜肴,故B项错误;题目中体现的只是在清代的广州,并非普遍接受,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西洋的饮食风尚并未普遍传入中国,“取代”无从谈起,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第七单元单元综合提升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提高专题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 (1860 ~ 1895 年 ):主假如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是其指导思想。
政治近代化没有提上日程,教育近代化开始。
洋务运动先期以“自强”为旗帜,创立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帜,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此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民族财产阶级开始创立近代工业。
2.初步发展阶段(1895~ 1927 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改革社会制度相联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
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季。
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国共产党拟订民主革命大纲;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热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点。
3.波折发展阶段(1927~ 1949 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织的复杂环境中寸步难行,波折发展。
公民政府统治先期的经济政策推进了近代化进度,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挡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期间,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挡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严重受阻。
专题二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一样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命运家思想相联合①封建固执权力比较强盛, 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财产阶级上原由层拥有两面性; 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利用孔子的威望来论证财产阶级维道目的新变法的合理性不足表现了财产阶级的脆弱性之处实质 宣传财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专题三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1.19 世纪 40~ 90 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2)洋务派与固执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涉及封建制度。
2.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1) 由财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财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接踵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K12教育学习资料】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文档:必修2 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

第23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白银价格大幅上涨。
1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
国民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被迫改革,于1935年11月发布了法币改革令。
主要内容: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银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
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
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这次货币改制,就统一中国货币及初步稳定金融秩序而言,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
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
(2)过程①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
②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
③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
(3)影响①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
②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
③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理。
考点一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1.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1)列强侵略: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2)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实业救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精神: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精品复习讲义:必修第二册 专题8 专题总结

专题总结专题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专题二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存在诸多弊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深化理解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专题三比较苏联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不同之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
高考历史一轮综合复习课件:第23讲(人教版)

主题2 各国应对危机的对策
• (1)美国:采用罗斯福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同 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 (2)英法: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 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 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 (3)北欧国家: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 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 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 多种合作。
•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成效,标志着资本主 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
• (1)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 到恢复和改善。
•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缓 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使美国避免 走上法西斯道路。
•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迎来 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时期。
夺,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 二、罗斯福新政
• 1.背景
• (1)___胡__佛_政__府____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 ①措施:依旧推行“自_由__放_任________”经济政策。
• ②结果:危机继续恶化。
• (2)罗斯福在1932年大选中,以绝对的优势当选。
•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 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政府对经 济全面干预,同时采取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 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 (3)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私人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
• (4)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
主题3 罗斯福新政的成效
• 【关键点拨】 政府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要发 挥应有的作用,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 则就会给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造成阻力甚至破 坏。1929-1933年,美国的胡佛总统执政就是 例证。注意自由放任不同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中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
(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①特征: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
(4)改革开放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
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
③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④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四、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更新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①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④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建成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①发展速度快。
②多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2.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
②发展: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①原因: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
②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③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2)广播影视①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②电影: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③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①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
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
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
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个方面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1.论从史出:女子生活变化背后的社会变革史料近代女子的生活变化结论变化:从缠足到放足;从衣着的陈腐、呆板到体现女子的形体美;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学习西方先进知识;从足不出户到关心国家命运;从礼教束缚到个性自由等等。
2.史由证来: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进行论证说明史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
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赋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论证答案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
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
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等的保留。
考点二近代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发展的原因、特点与影响1.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成因及影响(1)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事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③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影响①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2.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①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②外因:西方报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
(2)影响①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②制造舆论、唤醒民众。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③娱乐大众、传播新知。
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
1.论从史出:近代男女平等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史料上海竹枝词有“申江好,男女不妨嫌,榻上横陈同倚枕,内不垂帘,任从观瞻”;成都竹枝词有“汽车更比包车好,男女相逢坐一堆”;北京竹枝词有“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结论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传统思想,传播了男女平等观念与民主科学精神。
2.获取材料信息:根据下面材料概括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特点材料在近代中国,先后建立了各项文化事业如学校、报刊、出版机构、图书馆、文化团体等。
这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表现,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结果。
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文化事业大体藉传教士发端并受其支配;从总体上看,戊戌维新运动时期,中国自身独立的各项文化事业才真正建立;到民国初年,文化事业稍具规模,并有了初步发展。
——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主要信息答案起步晚,发展快,阶段明显;受西方影响大;肩负反帝反封建、谋求民族文化独立发展的使命。
江苏卷5年考题统计1.命题点:近代知识界对妇女生活的关注(2017·江苏单科,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解析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
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在清朝专制统治下是不可能言论自由的,故B 项错误。
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
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说法正确。
2.命题点:近代妇女生活的变化对传统观念的冲击(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