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习惯与兴趣的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习惯与兴趣的评价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鲜明的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各个学校教学谈论的焦点。

为了更好的教到学生,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主体地位;实施教学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内外结合,培养自学能力等,为学生学会学习创造良机,把实践教学的水平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本课是上海市新教材(试教版)第八册第47页的内容,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知道了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

折线统计图的制图原理与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而且还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案例描述:
一、丽丽运动服装店去年四个季度游泳衣的销量统计表: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把下面这张统计图补充完成吗?(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1)交流汇报(一名学生上黑板回答)
(2)教师媒体演示
二、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制作一个统计图,仔细观察,告诉我们的信息和上一张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该如何画?(边说边出示)
出示:第47页某日气温的变化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上你们了解了哪些信息?(某日8时至17时这个时间段的温度变化情况)学校气象小组测量某天气温并汇总成统计表,由于气象小组的同学上体育课10点钟忘记测量。

那么请大家思考如何根据这个统计表来画出一张简明、美观、合理的折线统计图?(在方格纸上补充完成。


(1)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四人一小组)
(2)交流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画这张统计图的?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横轴写什么,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
2)纵轴写什么,表示什么,以什么为单位?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多少?
3)每个黑点点在哪里?
4)标题写什么?
5)为什么10时没测量,在横轴上也要标出?
(横轴必须等间隔的标时刻) (等间隔的概念介绍一下)
讨论怎样的统计图是合理的?(出示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比较)

师:请你们自己来确定纵轴上每一小格的刻度是多少最合适?(小组讨论)
生1:每一大格表示20分,每一小格表示4分画出来的统计图
生2:每一大格表示25分,每一小格表示5分画出来的统计图
生3:画出了带有省略空白部分的统计图。

师:小巧和小亚也有不同的画法,我们来比较一下谁画得更合理?为什么?(媒体出示)学生讨论
(一张是生1画的、一张是生3画的。


生:小巧画的统计图,每一小格表示4分,所以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中体现得比较模糊。

例如81分在80上去一点点。

而小亚画的统计图省略了0~79,最小刻度取80,最大刻度取100,每一小格表示一分,能够很清晰的反映出小丁丁的成绩。

所以小亚画得更合理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么小亚是怎么想到最小刻度取80、最大刻度取100的呢?她的依据是什么?
生:小亚仔细的观察了统计表中的数据,因为她知道纵轴上的最小刻度必须等于或者小于统计量的最小值。

她发现表中最小值是81,所以她确定了纵轴上数据的下限为80。

纵轴上的最大值必须等于或者大于统计量的最大值,表中数据最大值是99,所以她确定了纵轴上数据的上限为100,省略空白部分一格后,还剩下4大格,共20小格,从80开始正好推算到100。

所以每小格表示1分最合理。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示或者自己来总结)
师:说的非常好,合理的确定纵轴上数据的位置,我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最大值、最小值来确定一个最接近于他们的整数作为纵轴的上限和下限,然后再进行推算
调整。

师: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为小丁丁这个学期的五次测验制作一个统计图。

(出示统计表并出示半成品的统计图,横轴上已经有数据而且带有省略空白部分的)
学生试画后汇报确定纵轴数据的方法。

生:数据中的最小值是40,我在纵轴上的最小值就取40、统计表中的最大值是75所以纵轴上的最大值取80,空白部分省略后还剩4大格,所以我推算出
每一大格表示10分,每一小格表示2分最合适。

(学生汇报完之后教师媒体演示)
师:你们从这个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
生:小丁丁的学习成绩在明显退步。

师:小丁丁出现了什么问题?谁来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小丁丁上课肯定不认真听讲。

生2:小丁丁回家作业肯定不认真做。

生3:小丁丁太贪玩了,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

生4:小丁丁迷上了网络游戏,所以没有心思学习了。

案例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不可否认的是,现实教学中,我们还存在着过分关注知识本身,忽略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从而造成了教师面面俱到地讲,学生却没兴趣听,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大量存在。

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鉴于四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不强,生活经验欠缺,但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突出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

通过合作探索,归纳概括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画法并说明怎样的折线统计图是合理的,形成操作能力。

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主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
内交流自己制作统计图时遇到的问题或者找到的经验。

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的结合,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找到折线统计图的正确画法并加以总结,对他们今后学数学使很有帮助。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本着习题设计要有层次、要梯度、难易得当的原则,在此设计了一道模仿练习,以及三道选做练习题。

一方面要注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另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应用的广泛性,统计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合理的决策和判断,同时也体会到了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同时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最后,学习制作折线统计图,在小学阶段还是第一次出现,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虽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对于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比较多。

所以在课后设计了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收集你认为有意义的事制作成折线统计图,看看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的知识更扎实,更富有意义,比教师在课堂传授的知识感受要深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