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复习

耕作学复习耕作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耕作学:又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土保持,土壤耕作和农田保护。
简答:1.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①通过合理匹配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与其他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满足社会需求。
( 增产)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 增收)③科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①多熟种植:一地多作,一年数收②节水农业③保护土地④营养管理:综合植物营养管理⑤综合防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⑥农制改革:混合农作制度及农作多样化战略⑦高新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精确农业3.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目标①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就须靠科技、教育。
②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③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小城镇建设。
(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农村、农业)④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第二章作物布局名词解释:作物布局:是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对作物的结构(种类、品种)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还包括秧田布局。
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即解决种什么作物、种多少与种在哪里的问题。
范围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
生产结构: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林、牧、副、渔各业种类与比例而言。
含义比作物布局宽。
影响作物布局的因素有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条件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耕作学复习题及问题详解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对于学习耕作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耕作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耕作学主要研究农田的土壤管理、田间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土壤管理耕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管理。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的调节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土壤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耕作的方法可以分为机械耕作和人工耕作两种,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田间作业措施。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耕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例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和移栽、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耕作系统和其特点。
例如,传统的耕作系统包括旋耕、轮作和休耕等,而现代的耕作系统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不同的耕作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六、耕作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复习资料可以包括耕作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耕作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出现,为耕作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耕作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
也叫重茬。
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
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
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不仅包括生物在群落中占有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态位)等。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第一章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4、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5、耕作制度的功能:(1)技术指导功能: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
(2)宏观决策功能: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科学配置各种资源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及各种社会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资投所需;通过宏观调控,处理好国家与地区、政府与农民、城乡工农、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章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人既可以建设它,也可以破坏它(受人类控制,人造的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3)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受人工培育和选择,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林业对农业的作用:森林的生态效应:(1)调节气候,改善环境;(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森林被破坏后的恶果:(1)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限制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3)造成气候异常,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4)干旱老地区土壤沙化或变成沙漠。
3、作物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光、温、水、气、养分是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基本生活因素,具有同等重要性,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相互之间是不能代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四季均可开花。
番茄、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四季豆、黄瓜、菜豆葡萄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铃薯、蚕豆光性不同):小麦、大麦、棉饱和度耐碱(ESP) 花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中度耐碱:水稻·喜凉作物极端敏感:柑桔敏感:豆类喜凉耐寒型a冬小麦、冬大麦、黑麦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b喜凉耐霜型作物:豆科富N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作物:禾本科N 富碳耗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 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喜温作物油菜、燕麦、大小麦、能开花。
苜蓿、温凉型a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b温暖型7.间套作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 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 i?Y i1?ii 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 :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深度1. 厘米。
一般不超过10重茬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做畦、种植方式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
起垄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度间6.轮作和连作2.换茬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深度一般不同一田块先后种植不同作物的作物超过10接茬(连接)方式。
可指一年内,也厘米。
可指年度之间7.连作同一田块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3.种植制度种植方式的种植方法。
:一个( cropping system) 种植制度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8.轮作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在同一田块上按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养地制度4.: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9.套作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在同一田块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植方式5.基本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10.复种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施。
一般在种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6.次级耕作三、简答部分又称表土耕作,是在初级耕作基础1.耕作层的分类、每层范围和特点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覆盖层:0-3cm, 水肥气热与大气交消灭杂草,平整土地、旨在破碎土块、保护种子, 换.播种层、种床层:3-10cm,种子发产面积max :玉米芽生根层,下层供水,上层供气。
总产(前二层又统称为表土层)max:玉米单产max:水稻稳定层、根际层:10-30cm,根系生5.复种指数复种指数:衡量耕地复种程度与利用长、吸收水肥主要层次效率高低的主要指标2.影响土壤根性的因素套作计入复种指数,间混作不计入复种指数和温度、热量、光照的关系3.6.轮作能减轻病虫草害的原因·热量轮作主要防治具有专营或兼营寄生热量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性的土传病虫害首要条件·通过抗病作物与感病作物的轮作,积温:在考虑复种方式时,一般使土中病原菌失去寄主而逐渐减灭要在保证当地主导作物对热量需求满·利用不同作物形成不同区系的根际足的基础上,再确定适宜的复种作物土壤微生物遏制病菌发生℃日数10生长期:无霜期与≥·改变病菌、害虫及杂草生存环境,(如界限温度:指作物各生育时期不利于其生长与繁衍发芽、开花、抽穗、灌浆、成熟等)·协调土壤水分养分供应,改善作物的起点温度、生育关键时期的下限温营养,植株健壮生长,抗性增强度及作物停止生长的温度。
7.春耕、秋耕、伏耕在南北方的区别及单4.产量、我国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使用.·翻耕时期有伏耕、秋耕、春耕之分产区、东北集中产区、西南丘陵集中产区,最大产区省是黑龙江、吉林、·依据气候、熟制等因素选择辽宁、内蒙古,单产最高省是北京、·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伏耕优于秋吉林、新疆耕又优于春耕,有利于蓄积雨水、减·薯类:少径流、土壤熟化、防除杂草-甘薯主要分布于四川、·南方,多在秋冬翻耕,干耕晒袋,冬山东、河南、安徽、广东,四川产量最大;季冻融,加速土壤熟化-马铃薯集中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积温8.甘肃、陕西、云南,内蒙古为最大生积温指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产省;长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豆类平均温度的总和。
积温分为有效积温主产区包括东北产区和黄淮海产区,和活动积温。
最大生产地为黑龙江,单产最高为江苏、北京; 2 9.主要农作物在全国的分布特点题·油料作物·水稻主产区为南方雨量充沛地区,包-油菜主产区:长江流域产区,单产括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其他还有海最高省:江苏、湖北河流域、河套平原、三江平原,产量最大为湖南省;-花生主产区:山东、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四川、安徽、江苏、江·小麦主产区为黄淮河流域,包括淮河西、湖南、流域、黄河流域,最大产出省有河南辽宁,产量与单产最高省:山东省省和山东省,单产最高为山东省;芝麻主产地河南、安徽、江西、湖-·玉米三大集中主产区:黄河流域集中北12.旋耕的优点与缺点*-向日葵主产地内蒙古、山西、新疆特点:·耕作浅,10-12厘米新疆棉区、·纤维作物中,棉花主产区:·节省能源、费用、时间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适应性广,水田为主,旱田也可·糖料作物缺限:多年连续易导致土壤耕层变浅甘蔗主产地:广西、广东、云南、-与理化性质变劣海南13.保护性耕作甜菜主产地:内蒙古、黑龙江、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疆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且分布分散,面积较少,·青饲料作物: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内蒙古最多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嗜好类作物烟草主产地:云南、贵州、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福建、四川、湖南、河南、山东、黑龙江14.复种特点和作用作用:一熟制与多熟制的区别10. 间作特点:11. 热三熟·增加作物播种面积,提高作物年产量,℃以上的南亚热7000℃积温10在≥是我国作物增产的重要途径带地区,包括闽南、粤中南、桂南、·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有利于种植业滇西南和台湾省,冬季已无霜,形成各作物全面增产,同时协调农、林、甘薯—稻—稻、花生—稻—稻等全为牧、加各业关系,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喜温作物的三熟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高产a化学因素·营养物质的偏面消耗与水分消耗稳产·来自作物根系及残体的有毒物质积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产生自毒作用间套作在时间上、空间上、生物上15.·土壤还原性有毒物质的积累的互补和竞争b物理因素间套作复合群体内的种间关系,包·土壤物理性状恶化、土壤结构变劣括互补和竞争两个方面,二者相伴存c生物因素在。
·病虫害蔓延加重,特别是土传性的伴空间上表现:生性与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互补:增加了采光数量、提高了光·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不利CO 合效率、改善通风与的供应状况2变化竞争:高位对矮位作物的遮荫减轻连作危害: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时间上表现:具体方法:土壤消毒、增施肥料、品互补:套作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效种轮换更新、改良耕作方法果显著,实现时间上的集约。
间作也17.深松耕的特点强调时间上的一定互补生物上表现:18.翻耕的特点间套作可以互为补充地、全面均衡19.热三熟中麦-玉地利用地力,间套作也存在作物间对-薯的种植模式分布区域以及特点水肥的竞争边行优势及边行劣势的关系20. 连作的危害以及如何消除16.边行优势:间套作中的高作边行通风条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边行劣势: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内行的现象第一章第一节四、论述部分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坚持试验示范与辐射推广相结合,积极引导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2.间套作、混作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这个明显不考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