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1、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二、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3、教学重点与难点: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参考书[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1、教学目的: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一、农业生产的实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四、农业生产结构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三、因素的综合利用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一、农业资源的类别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土地生产力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3、教学重点与难点: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参考书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第三章作物布局1、教学目的:者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耕作学

耕作学

耕作学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一、耕作制度的含义、内容及目的(一)耕作制度含义与内容耕作制度(农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组成配量,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种植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等。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的综合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1)土壤耕作:土壤的常规耕作以及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与养分管理、有机质平衡等;(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及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等。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

一个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促进农作物持续增产稳产,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

并能够有效地协调农户、地方与国家需求关系;从种植业角度促进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综合发展,使区域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提高和改善。

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一个合理的养地制度能够保障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保护资源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研究耕作制度的目的1)提高土地与农作物生产力2)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3)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能力二、耕作制度的功能(一)技术功能1)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布局技术2)复种、间套作等多熟种植技术3)轮作倒茬技术4)农牧结合技术5)土壤耕作技术6)区域耕作制度优化设计技术(二)宏观布局功能1)种植业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2)耕作制度结构分析和调整3)耕作制度分类及区划4)农业生产综合发展及技术体系构建第二节、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一个地域耕作制度形成与发展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来源。

06172 耕作学 自考考试大纲

06172 耕作学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耕作学课程代码:06172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农业技术应用学科,在农业生产的组织和农业开发工作中具有独特的统帅全局的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技术专业的骨干专业课之一,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在一定气候—作物—土壤—社会条件下的农田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

初步具有因地制宜,科学决策种植制度、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杂草防除技术的能力。

学习本课程可使学生掌握:资源辩识与评价技术;种植制度与耕作制度的设计、制订及评价技术;作物布局技术;复种、间混套作、立体种植及调控技术;土壤耕作技术及评价、水肥平衡技术等。

培养学生组织生产和种植业宏观管理、技术组装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耕作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气象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农化分析等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解耕作制的技术功能和宏观布局功能。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理解掌握在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根据。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重点)识记: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理解: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内容,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应用: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二)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次重点)识记:现代化农业的基本特征,中国农业历史与演变。

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可持续化和多元化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及其理论根据;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级耕作学教学大纲

高级耕作学教学大纲

XX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任课教师XX:曹国璠课程名称:高级耕作学课内学时数: 54 学分数: 3.0使用院系部和专业:农学院农学系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开课学期:第一学期开课时间:教学第 2 周—教学第 15 周课程要求及目的: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设计和管理方法。

先修课程: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作物营养与施肥授课方法: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既保持课程基本内容的相对基本稳定,又要根据学科的变化掌握一定的灵活性,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Introduction 1 学时1 hrs有关的基本概念 Several related concepts;耕作制度的功能 Role of farming systems;中国耕作制度的特点 Features of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Resources,environment andfarming systems 2 学时2 hrs第一节自然资源与农作制度的关系 Relations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s base and cropping systems1 光资源Solar radiation2 热量资源Temperature3水资源Water resources4 地形地貌Topography5 土壤资源Land and soil6 生物资源—植被 Biological resources—Vegetation第二节社会经济因子与农作制度的关系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economical factors and cropping systems1 地理位置 Geographic location2 科学技术水平 Level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3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第三节耕作制度区划 Zoning of cropping systems耕作制度的类型Types of cropping systems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Cropping systems zoning第三章作物布局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2 学时2 hrs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和步骤 The rol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designing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1 作物布局的概念和意义Concept and role of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2 作物布局的原则 Principles of designing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3 作物布局的步骤 Procedures of designing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4 生产结构调整 Adjustment of production structure第二节作物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crops1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solar radiation2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temperature3 作物对水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water4 作物对土壤肥料的适应性 Crop adaptability to soil5 地形地貌对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影响effects of topography on crop adaptability第三节中国与XX的作物布局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Hebei1 粮食作物布局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taple food crops2 经济作物布局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ash crops3 果品蔬菜布局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4 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第四章复种 Sequential cropping 2 学时2 hrs第一节复种的意义The role of sequential cropping第二节复种的效应 Effects of sequential cropping1 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solar radiation2 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thermo-resource3 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water resource4 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land resource5 复种与多种经营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diversification of production6 复种与经济效益 Sequential cropping and economical return of production第三节复种的条件Conditions for sequential cropping1 热量条件与复种 Thermo resource and sequential cropping2 水分条件与复种 Water resource and sequential cropping3 肥料地力条件与复种Fertilizer and land resources and sequential cropping4 动力条件与复种 Draught power and machinery and sequential cropping5 经济效果与复种Economical return and sequential cropping第四节复种的技术 Techniques for sequential cropping1 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 position of crop species and varieties2 复种季节的超额利用 Extra utilization of sequential cropping season第五节中国和XX的主要复种方式Major sequential cropping patterns in China and in Hebei中国的主要复种方式 Major sequential cropping patterns in ChinaXX的主要复种方式 Major sequential cropping patterns in Hebei第五章间、混、套作 Intercropping 3 学时3 hrs第一节间套作的意义 Role of intercropping1 间套作的概念 Concept of intercropping2 间套作的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Role of intercropping in agriculture第二节间套作的效应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1 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Spatial petition and pensation2 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Temporal petition and pensation3 对养分和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petition and pensation in nutrients and water4 生物他感作用 Allelopathy第三节间套作的技术 Techniques for intercropping1 作物与品种选配Crop and cultivar position2 田间配置Field position3 田间管理 Field management第四节中国和XX的主要间套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intercropping patterns in China and Hebei1 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row intercropping patterns2 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relay intercropping patterns第六章轮作与连作 Crop rotation and continuous cropping 1 学时1 hrs第一节轮作换茬的作用 Therole of crop rotation1 基本概念 Concepts2 轮作换茬的作用 Therole of crop rotation第二节连作Continuous cropping1 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Responses of different crops to continuous cropping2 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 Harm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and avoiding approaches3 连作的应用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cropping第三节作物茬口与茬口特性Chakou (previous crop with its stubble fiel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kou1 茬口特性的形成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kou2 不同类型作物的茬口特性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kou of different crop types3 茬口顺序的安排 Arrangement of crop sequence in a rotation第七章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Mixed farming2 学时2 hrs第一节农牧结合的概念和意义 The concept and role of mixed farming1 农牧结合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mixed farming2 农牧结合的意义 The role ofmixed farming第二节农牧结合的效率与模式 Efficiency and patterns of mixed farming systems1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oduction2 农牧衔接方式与效率 Patterns and efficiencies of mixed farming第三节适应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s coinciding in mixed farming systems1 包括饲料生产的种植制度 Cropping systems involving forage production2 非耕地利用途径 Approaches of non-arable land utilization for forage production第八章农田养护 Land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2 学时2 hrs第一节农田建设 Land construction1 高质量农田的基本要求Criteria of high quality farmland2 低产田改造 Improvement of low yielding lands第二节土壤培肥 Improvement of soil fertility1 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 Nutrient cycling and balancing of crop fields2 不同种植制度下的养分平衡动向 Trends of nutrient balance in different cropping systems3 土壤培肥的措施 Measures for improving soil fertility第三节农田保护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1农田保护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2 农田保护的措施 Measures of land and soil protection第九章土壤耕作(土壤管理)Soil management 2学时2 hrs第一节土壤耕作的目的 Role of soil tillage1 调节耕层三相比 Adjusting the water-air-solid proportion in topsoil2 创造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苗床 Creating deep tilth and suitable seed bed3 翻埋残茬、肥料和杂草Burying crop stubbles, fertilizers and weeds第二节不同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1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Mechanical effects of soil tillage2 基本耕作措施 Primary soil tillage measures3 表土耕作措施 Top soil tillage measures第三节常用的土壤耕作制度(耕法) Tillage systems1 平翻耕作制度 Plowing tillage system2 深松耕作制度Chiseling tillage system3 垄作耕作制度 Ridging –and-furrowingtillage system4 少耕耕作制度 Reduced (or minimum ) tillage system5 免耕耕作制度 No-till tillage system6 砂田耕作制度 Gravel mulched tillage system第十章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与改革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reform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 1学时1 hrs1 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ropping systems2 耕作制度改革 Reformation of cropping systems实验1 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Determining crop species and patterns of sequential cropping 6学时6 hrs2 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一—原理与基本方法 Optimizing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I—Rationale and the primary approach 6学时6 hrs3 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Optimizing crop 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II —Application ofputer software for optimization 6学时6 hrs4 轮作制度的设计 Designing crop rotation system 6学时6 hrs5 土壤耕作制度的设计 Designing soil tillage system 6学时6 hrs6. 施肥制度的设计.Design of fertiligation syotem 6学时6 hrs主要教学参考书1 X巽浩主编.耕作学.: 中国农业,1994年第1版3 X巽浩主编.中国的耕作制度.: 中国农业,1993年第1版4 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农业,1981年第1版5 Abraham Blum 编著,李晶宜等译.农业的教与学. : 中国农业大学,1997年第1 版6曹敏建主编.耕作学.面向21世纪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中国农业,2002.127X巽浩主编.中国农作制.:中国农业,20058X巽浩主编.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2005.9。

耕作学-1

耕作学-1

3)生态农业(有机农业):20 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 )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人口增加、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突出。逐 渐形成了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 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有机农业 生产制度。 4)可持续农业 )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20世纪80年代 : 由美国发起,90年代提出。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农业 与环境会议上,FAO确定实现持续农业发展的三个战 略目标:①要积极增加粮食生产;②促进农村综合发 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③合理利用 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 1993年北京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讨论会上, 有人提出可持续农业是一种满足社会需要,不断发展 而又不破坏环境的农业。 • 但不同国家、专家的认识有较大出入。
3、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性质:自然科学,但含有社会科学(宏观布局 宏观布局) 性质:自然科学,但含有社会科学 宏观布局 内容,综合性应用学科。 内容,综合性应用学科。 相关学科: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 相关学科: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 生态学、农业经济学、 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系统工程学等学科 为基础, 为基础, 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 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在 农艺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农艺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
1)生产程序机械化 ) 2)生产技术科学化 ) 3)科学生产高效化 ) 4)产供销加社会化 ) 5)农业主体知识化 ) 机械化替人畜力; 化学化代替有机农业; 机械化替人畜力 ; 化学化代替有机农业 ; 水利化代替 雨养农业; 高产品种代替旧品种; 雨养农业 ; 高产品种代替旧品种 ; 新耕法代替旧耕 法;集约持续性发展;高科技的应用等为特征。 集约持续性发展;高科技的应用等为特征。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耕作学:第1章 绪论

耕作学:第1章  绪论
(二)耕作学科的形成 耕作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归之于前苏联的B.P.威 廉斯(1863-1939年)。他在1947年出版的《普通耕作学 附土壤学原理》是耕作学的起点.
第2节 耕作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1章 绪论
二. 我国耕作学的发展
(一)引进试用阶段(20世纪50年代)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引进苏联《普通耕作学》教材
耕作学与栽培学的区别
作物栽培学研究的重点是具体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理论依据和 技术体系,耕作学则重点研究种植业整体组合装配的理论基础与技 术体系,从而提高作物生产的综合效益,解决持续发展问题。
第1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1章 绪论
一. 耕作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三)耕作制度的要概念与内容
边际 产量与总 产量曲线 的形态
总产量(TP):与一定的生产资源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AP):总产量与相对应的生产资源投入量之比
边际产量(MP):产品产量的增量与相对应的资源投入的增量之比。增量是 指变动量,即增加、减少和等于零三种形态。因此,边际产量可以表述为:每 增加(减少)一单位生产资源投入量所引起产量的增加量或减少量。
第3节 耕作制度基
(二)农田生产力 农田生产力是以农田为载体的在多种资源条件下所表现 出来的产品产出性能. 评价农田生产力的指标 农田物质生产力 一般般用经济产量、生物产量、营养价值产量等指标 来表示。
农田经济生产力 一般用产值、净产值、净收入、利润等指标来表示。
生产单位经营规划
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
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
3.综合性
三. 耕作学的任务
第1章 绪论
研究和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 分析区域资源特点优势、优化作物生产布局 研究作物群落规律、开发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作物—土壤互作规律、建立完善养地制度 分析作物生产一经济互作规律、确定区域发展战略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八、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教学内容: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2耕作制度的功能3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4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5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6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8耕作学的学科地位9总结教学方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课时分配:2学时师生活动设计:讲课提纲、板书设计作业: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

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

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作物布的原则、间套作的效益原理、轮作连作的运用、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学生具有运用耕作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2、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水分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3、间作、套作的经典模式及南疆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间作类型;掌握土地当量比的计算公式。

4、掌握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及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能够准确绘出4种复种方式的种植历。

5、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及消除的途径;不同作物的茬口特性。

6、掌握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土壤耕作措施的种类及技术特点,并明确其作用机理,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7、掌握农田培肥的措施、水蚀风蚀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难点是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

第2章作物布局(6学时)
教学目标: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难点是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3章间混套作(6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的特点,掌握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立体种植、立体种养的概念,掌握间混套作的农业技术,能准确区分农业生产中的间作、套作类型;掌握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间作、套作的经典模式及南疆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间作类型;正确理解与区分间作、套作的判别标准及进行土地当量比的计算是本章的难点。

第4章复种(3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复种的意义及发展动向,掌握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及争取复种季节
超额利用的技术,掌握复种指数的计算公式,能够准确绘出4种复种方式的种植历。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及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难点是4种复种方式种植历的绘制。

第5章轮作与连作(6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物轮作作用、生产上连作障碍的原因,掌握轮作、连作、复种轮作、复种连作、茬口的概念,能对生产中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能提出解决连作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列举南疆生产实践中连作带来产量、品质下降的具体实例,使同学们对农业生产的连作现状和弊端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使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及消除的途径。

难点是对复种连作的理解,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第6章土壤耕作(7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农业生产中土壤耕作所使用的农机具及作用,掌握土壤耕作的概念、土壤耕作措施的种类及技术特点,并明确土壤耕作措施作用的机理,归纳整理出犁地质量的验收标准及播前整地的要求,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重点、难点:本节重点是土壤耕作措施的种类及特点。

难点是土壤耕作的机理及如何正确选用土壤耕作措施,并且正确组配农机具。

第7章农田养护(8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田培肥、农田保护的重要性,掌握农田培肥的措施、水蚀、风蚀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通过举例说明南疆频繁发生的风蚀及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农田环境的恶化,使同学们认识到防治风蚀的重要性,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重点、难点:本节教学重点是农田培肥的措施;教学难点是如何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和防治风蚀的措施来改善农
田生态环境。

第8章耕作制度的演讲与分区(2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耕作制度的现状、耕作制度区划,掌握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规律。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规律;如何正确理解用地养地始终贯穿在耕作制度发展全过程是
本章的难点。

四、作业、练习和安排与要求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通过布置作业、安排调查研究、翻转课堂等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1、作业:在每一章结束,布置4-5题作业,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考试结束后收上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方面。

2、调查研究:设置两个专题,安排学生进行调查研究:(1)当地农业资源基本现状调查;(2)南疆种植模式调查。

学生利用课程实习期间和课余开展调查。

五、教材
1、《农作学》,李军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2版;
2、《耕作学》,曹敏建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3月,第2版。

六、考核
1、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笔试,闭卷。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考勤、提问、作业等),笔试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