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

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四季均可开花。

番茄、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四季豆、黄瓜、菜豆葡萄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铃薯、蚕豆光性不同):小麦、大麦、棉饱和度耐碱(ESP) 花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中度耐碱:水稻·喜凉作物极端敏感:柑桔敏感:豆类喜凉耐寒型a冬小麦、冬大麦、黑麦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b喜凉耐霜型作物:豆科富N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作物:禾本科N 富碳耗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 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喜温作物油菜、燕麦、大小麦、能开花。

苜蓿、温凉型a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b温暖型7.间套作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 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 i?Y i1?ii 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 :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

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

(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对于学习耕作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耕作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耕作学主要研究农田的土壤管理、田间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土壤管理耕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管理。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的调节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土壤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耕作的方法可以分为机械耕作和人工耕作两种,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田间作业措施。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耕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例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和移栽、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耕作系统和其特点。

例如,传统的耕作系统包括旋耕、轮作和休耕等,而现代的耕作系统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不同的耕作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六、耕作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复习资料可以包括耕作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耕作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出现,为耕作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耕作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大全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大全

耕田种田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耕地选址**1. 土壤要求:新耕地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性良好的土地,不要选择盐碱地或瘠薄土壤。

2. 地形要求:平坦且有利于水源灌溉的地块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对于斜坡地或者存在严重侵蚀的地块应该进行改造后再进行耕种。

3. 阳光要求:充足的阳光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应该选择充足阳光照射的地块进行耕种。

**二、耕地准备**1. 翻地:耕种前需要将土壤翻耕,翻耕可以改良土壤质地,增加土壤通风性和水分渗透性。

2. 松土:为了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可以松土,让土壤更松软。

3. 平整地表:在播种前需要将地表平整,避免不必要的泥土排水。

**三、施肥**1. 有机肥: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化肥:适量施用化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要的养分,但不可过量使用,以免土壤生态失衡。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施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肥料,以保证作物的生长需要。

**四、播种**1. 播种时间:不同作物的播种时间各不相同,应该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间。

2. 播种方式:可以选择直接播种或者育苗后移栽,需要根据不同的作物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

3. 播种密度:根据作物的生长特性和产量要求确定播种密度,避免种植密度过大或者过小影响产量。

**五、灌溉**1. 灌溉时间:早晨或者傍晚是比较理想的灌溉时间,避免在正午的烈日下进行灌溉。

2. 灌溉量: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土壤湿度确定灌溉量,避免灌溉不足或者灌溉过量。

3. 灌溉方式:可以选择滴灌、喷灌、滚筒灌溉等不同的灌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六、病虫害防治**1. 预防为主:通过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合理密植,保持地面无杂草,结合选种、轮作等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预防。

2. 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扩散。

3. 合理施药:对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情况,可以选择合理的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控制用药量和频次,避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宜耕期:⼟壤适宜耕作含⽔量范围的时期(2)⼟壤耕性:⼜叫⼟壤宜耕性,是指影响⼟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壤属性。

(3)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壤耕作次数或在全⽥间隔耕种,减少耕作⾯积的⼀类耕作⽅法。

(4)作物布局: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复种:是指在同⼀⽥地上⼀年内接连种植⼆季或⼆季以上的种植⽅式。

(6)间作: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详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7)净作:在同⼀块⽥地上种植⼀种作物的种植⽅式。

(8)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套种、串种。

(9)混作:在同⼀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10)轮作:是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不同复种⽅式的种植⽅法。

(11)连作障碍:同⼀作物在同⼀⽥地上连续种植,引起产量、品质下降的现象。

(12)化感作⽤: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物之间的相互作⽤,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产⽣对⾃⾝和其他⽣物直接或间接的作⽤。

(13)⽓候产量或作物⽣产潜⼒: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能充分供应、病⾍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是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14)耕作制度:是指⼀个地区或⽣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5)绝对优势:⽣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别⼈低。

(16)⽐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产某种物品.则表⽰它在该物品的⽣产上拥有⽐较优势。

(17)机会成本:⼈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的⼀个。

⼆、思考题1.从我国⼟地、⼈⼝国情,⽤能量⾦字塔的观点看我国农业⽣产结构、⼈民膳⾷结构的基本趋势和发展趋势?答:我国⼟地及⼈⼝国情:中国⼈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均⼟地⾯积1/3,⽽每年⼈⼝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能量⾦字塔分为基础⽣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从下⾄上能级越⾼遵守1/10定律即能量级愈⾼,保持的能量愈少能够维持的⽣物量愈少。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种植制度、养地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养地制度:是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它包括农田建设、农田保护、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土地培肥等。

耕作学:是研究一定生产经营单位或区域农田生产系统整体性规律及综合技术管理体系的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比例及其在农田上的分布(或作物结构及配置方式所做出的选择和安排)。

(宏观、总体、管理概念)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这一原则要求:1)因地种植: 2)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作物布局的原则1.需求原则,与市场有效对接2.生态适应性原则(因地制宜)3.注重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4.可持续发展原则5 . 要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6. 技术可行性原则★作物生产适宜区划分的方法:主导因素法。

★四级作物生态经济适宜区的划分:最适宜区所有环境条件都在最适范围适宜区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次适宜区个别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不适宜区大部分特别是关键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对物种遗传变异长期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结果,是作物生长的一种遗传习性。

依据作物对光照度不同要求,可将其分为喜光作物和耐阴作物。

典型的喜光作物如棉花、高粱、谷子等;比较耐阴的作物如黑麦、马铃薯、豌豆、生姜、荞麦、大豆等。

临界日长——是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日照和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

也叫重茬。

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

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

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

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不仅包括生物在群落中占有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态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绪论什么是耕作学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

(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如何种何时种——熟制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耕作制度的功能技术、宏观布局★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目前趋势: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5、养地制度:单一化的无机投入农业挑战:人口——粮食安全;城市化——耕地资源;产量——水资源;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小规模经营——制约现代化。

耕作制度问题:复种指数下降,闲田增多;机械化不足;种植结构单一,连作严重;土地质量★(论述)自然、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的关系资源:泛指人类从事社会活动所需要的全部物质与能量的来源。

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光、热、水、土、生物)农业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技术装备和各种农业基础设施。

(人口、经济水平、科技水平、投入及市场)资源与环境状况决定一个区域耕作制度形成与发展我国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光热水一,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水是大部分地区的限制因素。

★年辐射量最多:青藏高原160kcal/cm2以上★全年日照时数华南:一般1800小时,日照百分率45%长江中下游:分别为2000-2200小时及40-45%华北:分别为2600小时与65%内蒙、西北各地:3000小时及60-70%最多的中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内蒙西部、宁夏、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和西藏西部地区,全年日照时数达3100-3300小时,日照百分率达70%。

二,雨热基本同季,夏季光、热、水共济。

三,热量和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气候灾害频繁。

四,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强烈,地方性气候明显。

五,光热水匹配不协调,地区差异显著。

社会:人口:人口多、农村人口过剩经济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市场容量小农业资金不足,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大设备:有效灌溉面积40%;化肥用量大;机械化耕地70%;现代装备水平不足,农用能源增长较快科技:提高快,不平衡;传统农业技术水平高、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基本普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相对差距大第二章作物布局★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配置。

广义:特定区域的种植业区划,即作物的地理分布,它要求作物能够很好地适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环境。

包括:作物总体布局、品种布局、秧田布局。

狭义:一个生产单位(农场、农户、村镇等)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及分布情况。

作物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作物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间上的分布。

★内容:作物、品种、田块、熟制的布局步骤:1、明确:社会对农产品需求2、调查:当地资源环境、生产条件状况3、根据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划分生态经济适宜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4、确定:作物组成、面积比例5、确定:种植区、田间配置6、可行性鉴定作物布局的意义1、农业布局的基础2、因地制宜:合适的作物类别、品种、比例种养结合、生态平衡3、确定合适的作物结构4、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农、牧、渔结合)★★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和依据1、基本:首先满足社会需求2、作物:服从作物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3、市场:符合市场需求4、农民:要有合理的经济效益5 . 搭配:兼顾多样性与专业性,适当集中,灵活多样。

6、灵活:根据生产、经济、技术条件变化不断调整7、生态:用养结合、综合平衡作物生态适应性:特定地区,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环境的吻合程度。

作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种的系统特性+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结果。

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

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和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存在,甚至灭绝。

对于具体生物而言,各种环境因子存在一个生物学的适应上限和下限(也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大小决定了该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忍耐范围。

★光适应性C3作物特点:★光饱和点低、CO2补偿点高、光合效率较低;举例:小麦、大麦、水稻、棉花、大豆、马铃薯、西红柿、葡萄C4作物特点:光饱和点高、CO2补偿点低、光合效率较高举例:玉米、高粱、甘蔗、谷子、苋菜耐阴作物&喜光作物耐阴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低;喜光作物:光饱和点、CO2补偿点高现在栽培的大田作物绝大部分是喜光作物。

一般收获籽粒喜光性强,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稍少,茶叶、咖啡等耐阴性稍强喜光作物:水稻、棉花、大豆、谷子;耐阴作物:叶菜类、马铃薯、豌豆、萝卜。

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超过12h以上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区。

短日照作物:某生育阶段日照长度低于12h时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南部的低纬度地区中日照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实长日照作物:麦、油菜、甜菜、萝卜、三叶草短日照作物:水稻、玉米、谷子、甘蔗、甘薯。

中日照作物:番茄、菜豆、四季豆、黄瓜及水稻、棉花、烟草考:长/短日照作物南/北移生育期提前or推后;温度适应性★喜凉作物要求:温度低,生长盛期适宜温度为15~20℃,整个生长期需要>10℃积温1500~2 200℃。

分布:在无霜期较短的北方或者南方山区,在暖温带或亚热带冬春季节的复种作物或填闲作物。

喜凉耐霜型:油菜、豌豆、春小麦、大白菜、胡萝卜、芜箐及箭舌豌豆、毛苕子等绿肥作物。

喜凉耐寒型:适宜生长温度为20℃左右,冬季可耐-18~-20℃的低温。

冬小麦、冬大麦、黑麦、青稞(裸大麦)。

★喜温作物要求:温度水平较高,生长发育盛期适宜温度为25~30℃,需要>10℃积温2 000~3 000℃,不耐霜冻。

温凉型:生长适宜温度20~25℃,10℃积温1800~2 800 ℃。

大豆、糜子、甜菜、红麻。

温暖型:生长适宜温度25~30℃,水稻、玉米、棉花、甘薯、黄麻、蓖麻、芝麻、苎麻。

耐热型:忍耐30℃以上的高温,高粱、花生、烟草、南瓜、西瓜。

亚热带作物要求:年平均温度高于20℃,1月份平均温度不低于0℃。

冬季的极端最低温度是不低于-7~-15℃我国:茶、油茶、柑桔、油桐、马尾松、杉木、和甘蔗。

热带作物要求:最冷月平均温度18℃以上才能生长,5 ℃左右即受冻我国:橡胶、油棕、椰子、可可水旱适应性喜水耐涝型:水稻喜湿润型:陆稻、燕麦、黄麻、烟草、甘蔗、茶、毛竹、黄瓜、油菜、马铃薯中间水分型: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耐旱怕涝型:谷子、甘薯、糜子、花生、向日葵耐旱耐涝型:高粱、田箐、草木犀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耐瘠型:豆科作物;根系强大、吸肥能力强的作物(高粱、向日葵、荞麦、黑麦等);及根系和地上部不太发达,但吸肥能力较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谷、糜、大麦、荞麦、胡麻、芝麻)喜肥型:小麦、玉米、西瓜、杂交稻、蔬菜。

中间型:这类作物需肥幅度较宽,适应性广。

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适砂土型:花生、甘薯、马铃薯、西瓜、南瓜等作物;沙打旺、苜蓿适壤土型:棉花、大麦、油菜、豆类、麻类、烟草;小麦、玉米★适粘土型: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小豆、蚕豆对土壤酸碱度pH的适应性宜酸性作物:pH5~6,黑麦、燕麦、马铃薯、芝麻、甘薯、荞麦、小花生、油菜、烟草、绿豆。

宜中性作物:pH6~7,小麦、大麦、玉米、大豆、油菜、豌豆、向日葵、棉花、水稻、甜菜、高粱。

宜碱性作物:pH>,棉花、甜菜、草木犀、高粱、苜蓿。

对土壤盐碱度的适应性耐盐性较强的作物:稗、向日葵、蓖麻、高粱、苜蓿、紫穗槐耐盐性中等的作物:棉花、黑麦、油菜、黑豆、甜菜不耐盐或忌盐的作物:糜、谷、小麦、甘薯、燕麦、马铃薯、蚕豆耐碱作物:小麦、大麦和棉花地势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影响集中表现在作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上。

1、地势升高——温度减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积温减少150℃,相当于纬度北移一度多(纬度每北移一度,积温要少110~140℃)。

2、地势升高——雨量增加。

总结:地势的高低影响熟制布局。

高寒地区只能一年一熟,低海拔地区可以复种。

北坡:多为耐寒、耐阴、喜湿的作物,如马铃薯、蚕豆、豌豆、油菜、燕麦、甜菜等;南坡:多为喜阳耐旱与喜暖的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糜、大豆、甘薯、棉花等。

第三章多熟种植1. 多熟种植熟制:表示耕地利用程度,主要包括一年一熟制,多熟制:三年四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两年五熟,一年三熟。

多熟种植(multiple cropping):同一田地上、同一年内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作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集约化。

★类型:包括复种、间套作两个方面。

复种单作:在同一田块一季种植一种作物。

特点:小麦、水稻、大豆;作物单一、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劳动生产率高。

★复种: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按收获季数分为:二茬复种、三茬复种和四茬复种。

主要形式:直播复种、移栽复种、再生复种、套作复种等。

间作(Intercropping):同一田块、同一生长期、分行或分带同时种植多种作物。

符号:‖要求:主要生长期共生,超过2/3;特点:集约利用空间;作物可以单行、多行,成行成带分布;多样丰富、★尚好管理、土地生产率较高;但由于间作作物不同,因此★不便于机械化(宽带型尚可)、劳动生产率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