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第二单元__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重点难点解析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重点难点解析1、关于春秋战争时期的战争:(1)实质:奴隶主之间掠夺和兼并战争。
(2)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为急需土地、人口和对其他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3)影响: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积极意义:第一,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第二,虽以“攘夷”为号召,但对于阻止夷狄等游牧民族的入侵,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直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第四,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第五,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
总之,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它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进步,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制度的产生,民族融合加强等创造了条件。
(4)“春秋无义战”并不能概括此时期战争的实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改革(1)改革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
(2)主要的改革运动: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成效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3)改革的内容: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的改革,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消除奴隶制土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4)效果: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战国初期变法运动实质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3、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学习商鞅变法。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

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有利条件: ◆ 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 ◆ 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 ◆ 民风:质朴、尚武; ◆ 秦孝公支持 。
国
商鞅变法
的
强
上层建筑的变化
强兵之法
大
各国的变法
旧贵族的抵制
商鞅之死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 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 基础。
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社会转型)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 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商鞅变法的评价
(一)积极性
1、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建设从此开始
商鞅改革的措施
经济: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有利地主利益,推 动封建经济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提高生产积极性 增强秦国的实力
统一赋税有利 经济交流文化
军事、政治: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 打击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共23张PPT)

各国都致力于变法以图富国强兵
4、文化:私学兴盛,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主张变革; 主张依法治国。
法家学说最 合乎当时社 会发展的需 求,成为各 国推行变法 改革的思想 理论武器。
春秋时期的改革
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已经陆续推行了一些变 革措施。先是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农工 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 相地而衰(cui)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 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后来其他国家也实行了类似的税法。公元前594 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 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秦国 军队的战斗力。
“民勇于公战, 怯于私斗”。
——《史记》
三、政治方面(集权) 1、建立严密的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作用: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强化了统治。
2、普遍推行县制。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制定秦律。
作用: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和巩固变法成果。
云梦睡地虎秦简
四、思想文化方面:“燔诗书而明法令”
作用: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们的思想。 实质:文化专制。
五、风尚习俗方面
禁止父子及用: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也加强了集权统治。
第三篇 改革评价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嬴驷)。 他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走投无路的商鞅最终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 都咸阳车裂示众。不过,“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秦始皇陵兵马俑
那么,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究竟起过什么作用? 它的影响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原创4: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探究四:如何看待商鞅的“燔诗书” ?
积极:从当时来看,要更好地执行变法,必须排除复古 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 要排斥儒家,“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消极:从历史长河来看,文化典籍的损失。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2.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投身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未受魏惠王重用 后来,秦孝公重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强大。公元前 340年,商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 交还过去夺走的河西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 之言也。”
3.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1)献策 秦孝公求贤,商鞅投奔秦国,建议改革变法,富国强兵。
比较:井田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措施:鼓励农民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者,免 除徭 役;限制工商业,经营工商陷于贫困者,全家都投入 官府为奴婢。
如何评价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呢? 积极:重农主义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 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为秦统 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二: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等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 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呢?
(1)战国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2)王道即儒家治国理论(以礼治国,实行仁政),不符合时
代要求。 (3)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变法改革,以法治国),符合孝公
称霸需要。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其人 战国中期政治家,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 卫鞅。他从小好学,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第2单元 商鞅变法

第2单元商鞅变法【课标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背景1、必要性:(1)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经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军事:诸侯争霸,战乱不断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
(2)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2、可能性:(1)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并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之士;(2)商鞅投秦,主张变法:3、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3)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4)其它国家的改革变法为秦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4、历史机遇:(1)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二、过程1、开始:从公元前356年开始,卫鞅两次在秦国全面推行变法3、结果:“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4、积极作用:(1)政治:(2)经济:(3)军事:(4)对后世: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5、消极影响(1)(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3)改革不彻底,并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巩固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商鞅变法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商鞅变法这一领域,大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这对于理解商鞅变法有一定的帮助。但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学生可能不太清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
7.地图资料:秦国地图、战国时期诸侯国分布图等。
8.角色扮演道具:古代服饰、道具等,用于模拟商鞅变法过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商鞅变法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商鞅变法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及其在秦国崛起中的关键作用,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强调商鞅变法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商鞅变法的意义和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第二单元:秦国的商鞅变法

“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请阅读以下几组材料:
材料1:“商君虽死,秦法未亡也。”
材料2: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 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 威诸侯。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 多怨望。” 材料4:商鞅的主张太吓人了,他无比激进。激进到什么程度 呢?在他那里,“从容易地方着手”等等,全是废话。……丝毫 没有考虑过“渐进”这个字眼,也不需要论证什么“社会承受 力”。商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 价值观念和家庭生活等所有领域全盘出击,一个也不落下,齐头 并进,锐意突破,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上述方面,把秦国全 盘改变,彻底改变,变出一个你从来不认识的秦国。
孝公求贤,商鞅入秦
秦孝公下令求贤(想象画)
商鞅入秦(想象画)
与旧贵族的论战
商 治世不一道, 鞅 便国不法古。
PK
旧 圣人不易民而教, 贵 知者不变法而治。 族
商鞅立木为信(想象画)
徙木立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城南 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商鞅 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 居一室,强制分家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 庭政策
发展小农生产,增加财政收入;巩固统治
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作用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 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韩国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重点: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难点: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 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改革历史风潮:变法的历史背景
1、时代的需要:大动荡(争霸战争)大变革(奴 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
⑴经济上: 农工商发展迅速,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产
重在改革经 济(税制),
鲁 初税亩
“履亩而税”,公开 承认土地私有
没有触及政 治制度
战 国
魏
⑴尽地力之教;⑵平籴 李悝变法 法; ⑶制定<法经>,加
强法制
涉及经济.政治
⑴改变世袭分封制;⑵变 军事等领域 楚 吴起变法 相没收贵族土地;⑶削减
官吏俸禄;⑷整顿吏治
3、秦国的机遇 ⑴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受到认 同、民风质朴尚武;
1、下列各项,最能体现春秋时期历史发展本质趋 势的是:
A 青铜农具的使用 C 周天子势力衰微
B B 公田转化为私田
D 诸侯争霸不断
2、“商君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 本因素是
B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小家庭政策
(旁白:一农户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主人忙 着迎接客人,邻里纷纷道贺)
张三:祝贺你啊,同魏国这一仗,你立了大功,郡守 赏你二级爵位,还有9亩田宅,真羡慕你啊!
主人:同贺同贺!去年你向国库上缴了那么多粮食, 不也被郡守奖励了吗!
李四:新法以来,咱老百姓安心务农,生活改善很多. 今年,我又买了几亩良田,高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要点:合理!从战争目的而言,春秋的战争都是为了争夺土 地人口和争霸,满足奴隶主的个人私欲,无正义可言;从战 争的影响而言,春秋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破坏,给人民带来 了痛苦更无“义”可言;
但它的客观作用不可忽略,争霸促进了各国内部生产的发展, 削弱了旧势力,为封建地主发展创造了条件;大国兼并小国 实现了局部统一,为秦的统一提供了条件;使华夏族与其他 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和。
大发展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生产力 决 定 生产关系 上 层 建 筑
经 济 基 础
决定
1、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 (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 自耕农
由公田到私田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水利事业的发展:桔槔、芍陂<淮河> 都江堰<长江>、郑国渠<黄河>
(”天府之国、八百里秦川)
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铁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
2、青铜制造业: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技术 (莲鹤方壶)
3、漆工艺:采用夹纻技术
4、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必要条件——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
风起云涌的改革
富国强兵
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
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 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重要条件:商鞅来秦
商鞅变法
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 宗旨 富国强兵; 性质 地主阶级的改革; 范围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5、酿酒:用曲酿酒 6、专著:《考工记》(战国时齐国官营手工业)
{我国最早的一部手工业技术汇集}
商业和城市
1、商品种类繁多
(中原市场:南方象牙、北方马、东方鱼盐、西方皮革)
2、商业城市兴起
(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
3、商人活跃,富比王侯
(越国的范蠡、秦国的吕不韦)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经济 井田制瓦解
旁白:孝公对商鞅的富国强兵之术, 听得津津有味,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 烦。公元前359年,孝公起用商鞅主持 变法。
秦孝公 商鞅
旁白:开始的两次会见
治世不一道 ,
便国不法古。
——商鞅
圣人不易民而教, 知者不变法而治。
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 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 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 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 百姓便之。。” ——《史记· 秦本纪》
商鞅(约前390~338),出 生于卫国没落贵族家庭,原 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 后因在秦变法有功,被封在 商地,尊为商君,故史称商 鞅。商鞅尊崇李悝的学说, 少年时就立志革新政治。公 元前361年,商鞅看到秦孝公 的《求贤令》后,便带着李 悝的《法经》,只身入秦。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战国)韩非子 “(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桑弘羊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 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宋代)王安石
徙 木 立 信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在公布法令前,又立木于栎阳 城南门,发告示称徙木之北门者,赏十金,以此来取信 于民。商鞅克服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 年两次实行变法。秦国获得大治。
“南门立木”,不仅达到了彰显秦国朝廷诚信的目 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商鞅变法的舆论和民意基础, 为变法措施的推行奠定了良好的诚信基础。
五 霸
齐桓公:“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宋襄公
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诱敌深入) 秦穆公
楚庄王:楚王问鼎 注释—鼎: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体现王权集中 和至高无上,反映国家统一民族昌盛 齐桓公 晋文公 五 楚庄王 大动荡 霸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春 1、背景:王室衰微(经济基础开始动摇 分封制阻碍了经济发展) 秋 2、目的:争夺土地、人口,争做霸主 诸 3、性质:奴隶主之间的争霸战争 4、过程:齐桓公首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 侯 A、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B、加速了奴隶制的衰亡,为社会 争 发展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霸 5、影响 C、争霸形成了局部的统一,为大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经济
井田制瓦解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井田 私田
国有
产品要向周王进贡 不用进贡 私田越来越多
奴隶主私人占有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 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 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 隶制的消亡。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经济 井田制瓦解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
风起云涌的改革
富国强兵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选修1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 史机遇 2 “为秦开帝业”──商 鞅变法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
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 争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 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 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 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 的新纪元。 当时的秦国面临哪些历史机遇能 够最终完成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经济
井田制瓦解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2、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经济
井田制瓦解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一、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被破坏 (1) 大发展: 政治:阶级关系变化,面临社会变革 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表现、影响) (2) 大动荡: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战争频繁,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民族融合 (3)大变革:经济、思想文化、生产力等方面
( 二 ) 处 在 十 字 路 口 的 秦 国
落 后 权力集中
…………迫切性
法家学说 …………条件 民风质朴 邻国削弱 …………机遇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士人游说
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上了历史舞台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一)历史大环境:
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性 (经济) 兼并战争的需要——必要性 (军事)
实质:生产关系的转变 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 量的出现 角色转换 私田的大
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 自耕农 地主
平民和逃亡奴隶 贵族、商人
影响:小农经济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1、铁农具的使用:春秋开始,战国扩大
(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牛耕技术:牛耕犁“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书》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大 动 荡 、 大 变 革
1、经济 井田制瓦解 铁器 农业发展 牛耕 手工业商业发展
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2、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争霸、兼并 封建土地私有制 ( 理 3、思想: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 法家顺应时代需求— 论 武 4、秦国处在十字路口 器 ) 客观原因——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
齐 管仲 国 改革
鲁 初 国 税 亩
不论公田和私田, 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都征收实物税 (按亩收税)
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战国时期)
国家 名称 内容含义 政治:“选贤任能”,改革 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经济:“尽地力之教”的农 业政策充分开发利用土地 “平籴法” 法律:制定《法经》,加强 法制 政治:限制贵族权力;免 余官,减俸禄,禁私托 经济:变相没收旧贵族土 地; 军事:养兵,奖励军功 成效 改善了吏治,削弱了 旧贵族特权 建设农田水利,事实 上破坏了井田制 我国第一部法典; 维护秩序稳定政局
3、变法纷起
大变革
大变革时代,路在何方?
李 悝
国家
齐国 魏国 楚国
主持者
管仲 李悝、吴起 吴起
赵国
吴起 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韩国 齐国 燕国
赵列侯
申不害 邹忌、晏婴 乐毅
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改革 名称 内容含义 经济:大力发展工 商业,改革赋税制 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 军备 作用 ①增加国家赋税收 入,加速齐国井田 制瓦解 ②使齐国率先成为 中原霸主
魏国 李悝
楚国 吴起
对外兼并战争中 连连获胜;使“秦兵 不敢东向”
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的代 表?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思想主张?
法家学说的主要主张 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 • • •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商鞅入秦
大王 : 依我们法家的 旁白:前两次会见,商鞅所谈 大王 : 你要治理天下 大王 : 治理国家 ,就 , 哈哈!先生之言正 观点,要称霸天下 , 并非本意,他是故意大谈儒家 就要学习古代圣人 要实行仁政 , 体恤人 合寡人之意,来来, 有没有搞错,现在 的“王道”治国理论。不久, 就要发展经济,实 尧、舜、禹的仁义 民 ,靠武力和强硬不 靠近些,给寡人细 啊?尧(鸟)、舜 可是打仗的年代呀 , 商鞅又第三次求见秦孝公。 行强兵政策,要 … 之道。 行 , 要以德服人。 细道来。 (树)、禹(鱼), 这些迂腐的话语 , 这是什么玩意儿。 寡人听了直想打瞌 睡. 哈…啊…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