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中地理2.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检测练习鲁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答案+解析】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单元检测试卷【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B.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全部分布在亚洲C.世界上的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D.世界人口稠密区大多在北半球中纬度的近海地区答案:D解析: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东亚(其中包括日本)、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其中东亚的日本、西欧的国家和美国均属发达国家,故选项A是错误的;平原地区的人口也并不都是很稠密,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亚洲北部的西西伯利亚平原等,或是由于过于湿热,或是由于过于寒冷,是人烟比较稀少的地区;而北半球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则是人口分布比较稠密的地区。

故选D。

右图为人口分布比重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图,读图,完成2~4题。

2.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形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3.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区,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土壤D.交通4.除自然方面的原因外,影响人口分布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宗教信仰B.生产活动方式C.交通运输条件D.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2.A 3.B 4.D解析:第2题,由图可知,海拔0~200米的范围内集中了56.2%的人口,因此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形是平原。

第3题,热带多雨地区,低地气候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而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凉爽,适合人类居住。

第4题,除自然方面的原因外,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

读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面积和人口比重图,回答5~6题。

5.如果以距海岸线超过200 km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 A.大洋洲B.南美洲C.亚洲D.欧洲6.非洲距海岸200 km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小的原因是( )A.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炎热B.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C.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D.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答案:5.A 6.C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读出,大洋洲居住在距海岸200 km之内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95%以上,这在各大洲中比例是最大的。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题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题

一、选择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耕地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答案:1.A 2.B“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

“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据此回答3~4题。

3.“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A.地理环境决定思想B.人定胜天思想C.和谐论思想D.人地对抗论思想4.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D.人地关系和谐,地理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解析:第3题,由题意可知,“宇宙飞船经济”是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这体现了人类不破坏环境,而环境又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符合和谐论思想。

第4题,该人地关系思想是和谐论思想,其观点是人地关系和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既作用于环境,又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而环境的发展是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向发展。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习题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习题含答案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一、选择题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已经有大约46亿年的时间。

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基本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年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B.不同年代的地层往往含有不同的化石C.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D.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其形成的地质年代2.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发展史,主要依据的是( )A.对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B.当时的海陆分布状况C.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D.对各地地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的研究3.如果岩层是由淤泥等组成的泥质页岩,并含有芦苇化石,说明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A.炎热干旱的环境B.温湿茂密的森林C.热带浅海环境D.湖泊或沼泽1.C2.C3.D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4~6题。

甲乙4.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物理演化B.化学演化C.大气演化D.生物演化5.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原核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6.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①B.②C.③D.④4.B5.D6.C(2021·山东淄博实验中学高一上期中)读地质年代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地质年代依次是( )A.古生代、中生代、前寒武纪、新生代B.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C.古生代、前寒武纪、中生代、新生代D.中生代、新生代、前寒武纪、古生代8.出现在③地质年代的生物有( )①三叶虫②恐龙③蕨类植物④鸟类⑤原始鱼类A.①③⑤ B.②④C.①④⑤ D.②③⑤7.B 8.B1984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寒武纪生物化石群,证明当时发生了以多细胞动物在海洋中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为特征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

据此完成9~10题。

9.根据地球历史划分,前寒武纪不包括( )A.冥古宙B.太古宙C.元古宙D.显生宙10.含有该生物化石群的地层所属的地质年代是( )A.前寒武纪B.古生代早期C.古生代晚期D.中生代11.该次生命大爆发时期地球表层出现了大量的( )A.单细胞生物B.无脊椎动物C.爬行动物D.哺乳动物9.D 10.B 11.B(2021·济南高一上学期期末)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下图),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 000万年前,它与恐龙属于同一时代,曾经是海洋里的一代“霸主”。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鲁教3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鲁教3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特点.2.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一、地理环境决定论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3.历史局限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历史局限和影响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三、人地伙伴论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3.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人地伙伴论后工业文明时期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谋求人地和谐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人地关系趋向和谐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对点演练]1.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解析:选B图示内容为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人类不再依赖自然、崇拜自然,而是改造自然。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训练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2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基础训练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级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D解析: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①对;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级,②错;由于海陆变迁,陆地地层也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而海洋地层也可能含有陆地生物化石,③错;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④对。

故选D。

2.下列关于地球的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B.研究地球的历史,最主要的途径是看地层中同位素的含量C.科学家把地球的历史划分成代和纪两级时间单位D.目前地球正值演化的幼年时期答案:A解析:据科学家研究,地球形成于大约46亿年前,A正确。

研究地球的历史,最主要的途径是研究地层与化石,B错误。

地球历史的时间单位不只是代和纪两级,还有宙,C错误。

目前地球已度过幼年时期,正值壮年,D错误。

3.下列叙述中,反映古生代自然环境重要特征的是(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B.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C.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D.人类发展的重要时期答案:C解析:古生代时蕨类植物繁盛,A错误。

中生代时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B错误。

古生代时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C正确。

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D错误。

4.根据地球历史划分,前寒武纪不包括( )A.冥古宙B.太古宙C.元古宙D.显生宙答案:D解析: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1984年我国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寒武纪生物化石群,证明当时发生了以多细胞动物在海洋中大量出现并迅速发展为特征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练习含答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练习含答案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基础过关练题组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024江苏南京六校联合体调研)下图为沿20°E经线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大气环流形势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若下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地高低空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2.在c风带的影响下,当地旗帜飘向()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2024江苏淮安涟水一中月考)下面为某同学绘制的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绘制完全正确的只有一幅图,它是()A.①B.②C.③D.④4.上题完全正确的图中的气压带为()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5.该图代表的半球和季节正确的是()A.北半球、夏季B.北半球、冬季C.南半球、夏季D.南半球、冬季6.图中②⑥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分别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题组二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7.有关a气压带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高纬流向低纬,大气冷干B.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流暖湿C.气流受热膨胀上升D.高空大气堆积下沉8.此时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高温多雨B.炎热干燥C.寒冷干燥D.温和多雨下图为地球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下列关于图中M、N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M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B.N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C.M气压带控制地区多阴雨天气D.N气压带控制地区天气炎热干燥10.下列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受P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B.受Q影响,欧洲西部全年高温多雨C.地中海气候区受M和Q交替控制D.热带沙漠气候区受N和P交替控制题组三季风与季风气候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地球运动的意义测评试题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乙),完成1~2题。

1.甲图M点的纬度和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A.30°、1月B.60°、7月C.60°、1月D.30°、7月2.当公转线速度为N时( )A.自转线速度变快B.自转线速度变慢C.公转角速度较快D.公转角速度较慢右图中D地此时是2021年12月21日的正午,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

据此完成3~4题。

3.轮船出发时,与A地处在同一天的日期范围约占全球的比例( )A.等于1/2B.大于1/2C.小于1/2D.等于04.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A.2022年1月6日16时B.2022年1月5日8时C.2022年1月5日16时D.2022年1月6日8时5.下图中,实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虚线表示运动物体的实际方向,正确的是( )A.①B.②C.③D.④我国北方地区某中学地理教师上班途中,每天7:20经过湖边一条南北向沿湖小路。

一年内不同季节他发现右手方向太阳的方位有三种情况(见右图)。

据此完成6~8题。

6.对图中方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A.该教师每天上班自北向南通行B.小山位于湖泊的东边C.一年内,②情况下的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D.上班途中,太阳从该教师的右前方移动到了右后方7.当太阳位于位置①时( )A.太阳直射北半球B.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C.北京日落于西北D.北京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8.太阳方位从①到③的过程中( )A.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B.南半球可能昼先变长后变短C.北半球的河流开始结冰D.非洲草原上的动物正在大规模南迁某同学将太阳能热水器支架进行改造,使之可以升降。

据右图完成9~10题。

9.将支架改造至可以升降后,可以保证更充分地利用太阳能,其主要依据的地理原理是( )A.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B.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C.昼夜长短的日变化规律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10.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应该是( )A.海南岛B.四川盆地C.青藏高原D.东北平原右图反映的是北半球M、N、P三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情况。

高中地理 教案1 单元综合测试题鲁教版新课标高中必修1

高中地理 教案1 单元综合测试题鲁教版新课标高中必修1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单元综合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各组行星中,都属于类地行星的是()A.地球和火星B.水星和木星 C.金星和土星 D.火星和木星2.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A.昼夜长短相同B.地方时相同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气候类型相同3、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各图表示正确的是()4.下列几个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哈尔滨 B.北京C.广州D.南极长城站5.下列节气或月份,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A.7月初B.夏至日C.冬至日D.1月初6.在晨昏线上()A.时刻为0点 B.时刻必然是6点或者18点C.太阳高度等于0 D.看不到太阳7.东经121°比东经120°的地方()A.区时早 B.地方时早C.一定先看到日出D.地方时晚8、南半球昼长于夜的时段是()A.冬至到夏至B.春分到秋分C.夏至到冬至D.秋分到春分9.下列因素中,利于使地球上形成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的是()A.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B.太阳日的时间不太长C.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10.从冬至日到夏至日()A.赤道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B.赤道以北的地区白昼越来越长C.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越来越慢D.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11.开发宇宙能源资源,主要是指开发()A.风能B.重力能C.天体引力能 D.太阳能12.下列能源中不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是()A.煤炭B.地热C.风能D.水能13、下列地理现象中,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现象是:()A、昼夜的交替B、昼夜长短的变化C、春夏秋冬的更替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4.关于太阳活动的正确叙述是()A.许多地方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的相关B.黑子多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C.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D.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干扰有线通讯15、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地位于:()A赤道上 B、北回归线上 C、北极圈上D、南回归线上16.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时整,某地地方时是10时20分,它的经度是()A.东经140度B.东经145度 C.东经105度 D.东经95度17.郑州市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按日期的排列,正确的是()A.7月1日,5月1日,3月1日,1月1日B.5月1日,3月1日,7月1日,1月1日C.3月1日,1月1日,5月1日,7月1日D.1月1日,3月1日,5月1日,7月1日18.下列现象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是()A.傅科摆(单摆)摆面的旋转运动B.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的变化C.月球始终只有半个月面朝向地球D.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19.当我国长江南北正值“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季节时()A.澳大利亚正值春季B.地球的公转速度最快C.地球正运行在黄道上的春分点前后D.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到处都发生极昼现象20.当黄赤交角等于零时()A.同一经线各地日出日落时刻相同B.地球上无昼夜更替现象C.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不变 D.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21.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A.5月1日B.7月1日C.8月1日D.10月1日22.沿35°N纬线向西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应偏向()A.低纬度方向B.高纬度方向C.北纬35°纬线南侧 D.北纬35°纬线左侧23.对广州市和南昌市的正确叙述是()A.二市均有太阳直射现象B.二市均为亚热带季风气候C.冬季,南昌昼大于广州D.全年广州昼夜变化小于南昌24.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A.24时 B.365日6时9分10秒 C.23时56分4秒D.365日5时48分46秒25、若黄赤交角变为23°,则会引起()A.北极圈范围减小,南极圈范围扩大B.热带范围减小,寒带范围扩大C.回归年变短,极圈内出现的极昼天数减小D.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减小三、综合题(共6小题,50分)1.读下图,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C点的地方时为12时,完成下列要求(6分)(1)在图的右上方用箭头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2)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斜线画出夜半球(3)若A点所在经线为东六区的中央经线,那么C点的经纬度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单项选择题
图1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 采集与渔猎
B. 耕作与灌溉
C. 采矿与冶炼
D. 建坝与筑路
2.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 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 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 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 寻求人地协调
图2为“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 、b 、c 分布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
A. a 为森林破坏严重区
B. b 为酸雨严重区
C. c 为荒漠化严重区
D. 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4.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 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 )
① 森林的砍伐 ② 工业排放的废气 ③ 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 汽车的尾气 ⑤ 家庭炉灶烧煤 ⑥ 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④⑤⑥
D. ②⑤
5.图3中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 扩大湿地面积
B. 大量排放污水
C.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图4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1
图2
图3
6. 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 崇拜
B. 依赖
C. 征服
D. 友好
7. 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图5为“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8题。

4. 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 荒漠化
B. 臭氧层空洞
C. 水土流失
D. 全球变暖
二、综合题
9. 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序号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
②,
③,
④。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

(3)据图分析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4)据图说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图6
图4
图5
【检测练习】参考答案
B 2.
C 3.B 4.
D 5.D 6.C 7.B 8.C
9. (1)臭氧层空洞酸雨气候变暖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2)生态破坏
(3)人口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

(4)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国际协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