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一中教育集团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 语文

合集下载

郑州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郑州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概念混淆。

“它随着城中人口的聚集和居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而产生”有误。

根据文意,早期的“市”并非城市生活的产物。

)2.C(以偏概全。

“商人和手工业者则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有误。

原文说“但在‘市’周围的坊里,往往由于有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所以有所例外”,可见“可在所居住的坊里开店经营”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只是少数个例。

)3.C(曲解文意。

“这一过程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肃宗至德年间”有误。

根据原文,应是发端于“唐代中叶以后”的某个时期,开始是“在一些坊内开始出现商贸活动,有的甚至破坏坊墙而临街设店”,到肃宗至德年间“人们纷纷穿破坊墙而临街设铺”,对坊市制的破坏已经较前更甚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C(初州兵三万,悉取给于度支。

侑一岁而赋入自赡其半,二岁而给用悉周,请罢度支给赐。

而劝课多方,民吏胥悦,上表请立德政碑。

)5.B(“朔”还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6.C(“认为应……宽大为怀”理解有误,原文是说殷侑主张对“助逆”的王廷凑宽容,而对李同捷则要专力讨伐。

)7.(1)殷侑一直站立着不动,(直到)宣布朝廷的旨意完毕,可汗责备他傲慢,扬言要扣留他而不让他回朝。

[5分;译出大意给2分;“宣谕”(“宣布命令;晓谕”)、“倨”(“傲慢”)、“宣言”(“扬言,宣扬”)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凡是有关朝廷的得失,(殷侑)都加以陈述论奏,(终)因言辞激烈切直,而被调出京城任桂管观察使。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悉”(“都,全”)、“以(“因,因为”)”、“出”(“出任,一般指京官外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①滞留他乡、思归不得的惆怅(归乡的渴望)。

2016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2016届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郑州一中教育集团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目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A (A项是讲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与题目中“作者建议‘建立南海文化博物馆’的依据”无关。

)2、D (范围有误。

原文的“民众”不仅指“国内外的游客”,还应包括“当地居民”。

)3、B (“沉睡着多条古船”不能反证“大洲岛地理位置特殊”及“自古以来便是海南岛以东海域航行船只的避风港”。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古文4、D (解答文言断句的题目,要注意考虑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如“殷富”的主语是“天下’,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死官”的,中间不能断开;而“受”的主语是“妻子”,宾语是“之”,可以判断“妻子”前、“之”后要停顿。

)5、A (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6、C (导致其死亡错,是家奴逃跑;另外,致使尹公大怒的原因还有原涉没有拜见他。

)7、(1)宾客都争着问应该怎样做才行,原涉于是侧着身子坐着,削竹片子作为记事牌,详细地记下所需的衣服寿被棺材,一一吩咐(或分配托付)宾客准备。

(“所当得”“具”“分付”各1分,大意2分)(2)申屠建觉得蒙受了耻辱因而对原涉怀恨在心。

他假意说:“我要和原巨先共同镇抚三辅一带,怎么会因死了一个小吏就改变主意呢!”(“恨耻”“阳”“易”各1分,大意2分)(二)古诗8、俞诗写翡翠和鹭鸶鸟的“闲”居,刻画鸟栖宿的状态,是静景;王诗写月下鸟鸣,着意于写声,是动景。

(2分)俞诗用鸟“闲”居来衬托诗人的“闲”望,是正衬(或以静衬静);王诗用鸟鸣来衬托春山月夜的幽静,是反衬(或以动衬静)。

(3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解读,言之成理即可)9、诗歌前三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1分),描摹了一幅静美恬淡的水村图,表现了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2分);尾联抒怀(直抒胸臆)(1分),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打印版

河南省八市重点高中2016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p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 i5.B. £9.15.C. £9.18.答案是B。

1. What is the man interested in?A. Fashion.B. Computers.C. Novels.2. How will the woman go back home?A. She will walk home.B. Her father will pick her up.C. Sue’s mother will drive her home.3.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woman?A. She is making noises at midnight.B. She wants to make rude remarks.C. She can’t put up with her roommate.4.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A. A heavy rain.B. A rat.C. Cats and dogs.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河南省郑州一中教育集团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教育集团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郑州一中教育集团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试题数学(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复数1z i =+,则1z z+(其中z 表示复数z 的共轭复数)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为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2、已知命题12:1,log 0p x x ∀>>,命题3:,3xq x R x ∃∈>,则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A .p q ∧B .()p q ∨⌝C .()p q ∧⌝D .()p q ⌝∧3、已知数列{}n a 和{}n b 都是等差数列,若22443,5a b a b +=+=,则77a b += A .7 B .8 C .9 D .104、以下四个命题中①为了了解800名学生对学校某项教改试验的意见,打算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0的样本,考虑用系统抽样,则分段的时间间隔k 为40;②线性回归直线方程ˆˆˆybx a =+恒过样本中心(,)x y ,且至少过一个样本点; ③在某项测量中,测量结果ξ服从正态分布2(2,)(0)N σσ>,若ξ在(,1)-∞内取值的概率为0.1,则ξ在(2,3)内取值的概率为0.4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A .0B .1C .2D .35、若,x y 满足20200x y kx y y +-≥⎧⎪-+≥⎨⎪≥⎩,且z y x =-的最小值为4-,则k 的值为A .-2B .12-C .12D .2 6、如图,网格纸的各小格都是正方形,粗线画出的一个三棱锥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则该三棱锥的正视图可能是7、已知1021001210(1)(1)(1)(1)x a a x a x a x +=+-+-++-,则8a 等于A .-5B .5C .90D .1808、函数ln x xx xe e y e e ---=+的图象大致为9、将函数()sin 2f x x =的图象向右平移(0)2πϕϕ<<个单位后得到函数()g x 的图象,若对满足12()()2f x g x -=的12,x x ,有12min3x x π-=,则ϕ=A .512π B .3π C .4π D .6π 10、已知集合{1,2,3},{1,2,3,4}M N ==,定义函数:f M N →,若点(1,(1)),(2,(2)),(3,(3))A f B f C f ,ABC ∆的外接圆的圆心为D ,且()DA DC DB R λλ+=∈,则满足条件的函数()f x 有A .6个B .10个C .12个D .16个11、如图,,A F 分别是双曲线2222:1(0,0)x y C a b a b-=>>的左顶点和右焦点,过F 的直线l 与C 的一条渐近线垂直且与另一条渐近线和y 轴分别交于,P Q 两点,若AP AQ ⊥,则C 的离心率为A .2B .3C .1134+ D .1174+12、已知函数()2ln(2)(2x f x x a a=--为常数且0a ≠),若()f x 在0x 处取得极值, 且20[2,2]x e e ∉++,而()0f x ≥在2[2,2]e e ++上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422a e e ≥+ B .422a e e >+ C .22a e e ≥+ D .22a ee >+第Ⅱ卷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卷的横线上。

2019-2020学年郑州一中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郑州一中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郑州一中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脑中的旅行彭程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

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

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

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

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

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

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

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

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

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

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

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I)卷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I)卷

郑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赣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学以“事”为研究对象,文学以“人”为描绘中心,各有侧重。

历史上所有的“事”都是“人”做的,。

所以,必须把“人”写透彻,才能把“事”说清楚,这是优秀的史学著作所追求的境界。

司马迁便把这境界提升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此前的先秦史著,编年体的《春秋》《左传》,国别体《国语》《国策》,总体上都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所作的记录,都没有注重突出历史事件中的人。

到《史记》,我国史著的面貌才和以往的,“本纪”“世家”“列传”皆围绕人为中心,简称为“纪传体”。

这体例非司马迁莫属。

《史记》的贡献()。

《史记》注重人物的性格、禀赋与细节,这是司马迁用笔的着力之点、精彩之处。

《商君列传》中,魏相公叔座向魏惠王推荐商鞅为接班人,惠王默然不语,公叔座说:“鞅有奇才;您若不任用他,就该把他杀了,千万不要让他为别国所用!”后来,公叔座又把这话告诉了商鞅,劝他赶快离开,以防不测。

商鞅听后莞尔一笑,说:“既然大王没听信您的话来任用我,又怎能听信您的话来杀害我呢?”如此,商鞅的形象便。

这便是《史记》的细节与性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本纪”“世家”“列传”皆以人为中心,被称为“纪传体”。

B . “本纪”“世家”“列传”皆以人为中心,称为“纪传体”。

C . “本纪”“世家”“列传”皆围绕人,被称为“纪传体”。

D . “本纪”“世家”“列传”皆围绕人来写,称为“纪传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表现在体例上之后,接着表现在性格细节上B . 不是表现在体例上,而是表现在性格细节上C . 表现在体例、性格和细节上D . 不仅仅表现在体例上,更表现在性格细节上(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 . 毫无二致迥然相异开始入木三分B . 无一例外千差万别开始跃然纸上C . 无一例外迥然相异首创跃然纸上D . 毫无二致千差万别首创入木三分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6·钦州港模拟)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一本在中国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在日本却成为畅销书,人们竞相阅读﹣﹣100多年前《海国图志》的命运,为中日两国此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6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6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郑州一中2016届新高三年级调研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卷上。

3.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骆冬青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这种对“文字”的共通感。

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

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

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

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

汉字则不然。

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寝多也。

”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

“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

“字”所包含的“孳乳”义,与西方的“字母”不同,是以“字子”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完成了一种飞跃。

河南省郑州一中教育集团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

河南省郑州一中教育集团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答案

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B A.不合文意。

原文中“它已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文学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中的“这个历史时期”当指宋朝时期。

C.原文中说的是“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

D.无中生有。

“后者传诵至今的佳作居多”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2.B A.强加因果,前后无因果关系。

C.不合文意,张炎属于该流派。

D.“苏词一定要关西大汉执铁板歌唱,而周词绝对不能这样歌唱”的表述过于绝对。

3.D“其词的艺术价值稍逊于苏轼词”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A5.B昆弟,指兄与弟6.C“且南越君民同心”于文无据7.(1)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

(2)(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诗中叙述了老年苦况令人怜悯:体瘦、发稀、眼昏、病多,无法读书,经常针灸。

诗中也指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阅历丰富,对社会、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细细思量,对一切都能释然。

9.相同。

都以树为喻,传达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酬》诗中以“病树”比喻自己,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对世事变迁和仕宦沉浮,表达出豁达的襟怀。

本诗用“桑榆”比喻晚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太阳折射出的晚霞还可以照满天空;表达了对生死问题清醒乐观的认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选BC。

A项小说“语言含蓄隽永”在结尾和标题处有所体现,但从全篇看,说“语言含蓄隽永”不合适,另外“理想主义的色彩”说法不妥;D项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不恰当;E项说妈妈“做人的虚伪”略显失当。

(2)①无私热心,乐于助人。

小蒙在课余时间主动承担班级工作,还帮助不相识的卡车司机捡回掉落的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说明: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将第I卷的答案代表字母填在第Ⅱ卷的答题表中。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劍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章乐,成为一种长每短句的诗体,并以格律诗的面貌流传至今。

人们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可见它已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文学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

最初词的全称是“曲子词”。

“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

”所以,“曲子”和“词”都是它的简称。

后来“词”终于占据了优势,成为通用名称,与诗并列为韵文中的一体。

曲子词包括民间曲子词和欧阳炯所称的诗客曲子词。

前者可以晚清在敦煌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及其他曲子的残卷为代表,后者可以《花间集》为代表。

试将二者加以比较,便可明了词的产生及其初期发展情况。

敦煌曲子词绝大部分是无主的作品;而《花间集》里的作者除少数外,皆有行实可考。

就语言方面比较,花间词派诗人的作品重词藻典雅,而敦煌曲子词则用朴素语言。

词的内容原很丰富,敦煌曲子词保存了原始词的风貌,而《花间集》存词则显示出所谓“诗客”们接受民间曲子词的形式而加以发展的情状。

词在民间初创阶段,体式尚不怎样严格。

到了诗人手里,便从章句、声韵上去考究,使得形式渐渐固定下来。

经过这样一个阶段,词固然渐失其民间文学本色,但由于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奠定了后来其在两宋大发展的基础。

词是乐章,因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视其与音乐关系如何,形成了不同的两条道路: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的内容。

北宋柳永、周邦彦等通晓音律,既本古乐以翻新调,又善于创作谐合音谱的歌辞。

但张炎评论周邦彦时,还嫌他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可见婉约派对于合乐要求之高。

与此相反的一条道路就是黄庭坚所谓“寓以诗人之句法”,要求“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这样的豪放派把协律放在第二位。

苏轼“以诗为词”更为明显,他简直在词的发展中划下了一条分界线,给词另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前人对苏词的评价大都很高,看法也大体相近。

晁补之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苏轼词的特点是音律渐疏,而内容更为丰富。

作者的性情抱负更能表现于字里行间,因而词境扩大,词体始尊。

因此,苏轼及其同派词人的贡献是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延长了词的生命,使其获得新的发展。

他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些爱国词人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上述两条道路虽各有所偏,但在创作实践中名家仍力求兼顾。

如苏轼的词并非不能歌唱,不过要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晁以道尝见其酒酣自歌《阳关曲》,便说“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至精于音律的词家如周邦彦、姜夔、张炎等,也是词章能手,写了很多传诵至今的词作。

这两条道路一直贯串在词的发展史中并明显影响了词的风格。

大体说来,重视音乐关系者词多婉约,不受束缚者词多豪放。

1. 下列关于词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词,作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讲究格律,流传至今,人们向来把唐诗、宋词并举,可见它已成为唐宋时期文学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

B.词在民间初创时,体式尚不怎样严格,但具有民间文学本色,后来诗人从章句、声韵上去考乘究,才使得词的形式渐渐固定下来,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

C. 词是乐章,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创制新调,还是恢张词体,均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把协律放在第一位。

D.大致沿着两条道路发展,风格迥异,重视音乐关系者词多婉约,不受束缚者词多豪放,二者各有千秋,但后者传诵至今的佳作居多。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词在民间初创时,体式尚不怎样严格,但具有民间文学本色,后来诗人从章句、声韵上去考究,使得词的形式渐渐固定下来,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

B.词大致沿着两条道路发展,风格迥异,重视音乐关系者词多婉约,不受束缚者词多豪放,二者各有千秋,但后者传诵至今的佳作居多。

C.柳永、周邦彦属于主张并实践创制新调、追求合乐,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的婉约派词作者,而张炎、苏轼则不属于这一流派。

D.周邦彦的词能歌唱,苏轼的词也能歌唱,不同的是苏词一定要关西大汉执铁板歌唱,而周词绝对不能这样歌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其词内容丰富,词境扩大,大大提高了词的地位,影响深远,尽管人谓其词多不谐音律,但自有特色。

B.词在发展过程中,先是因“诗客”们接受民间曲子词的形式从事创作而得以发展,后来又沿着两条道路革新发展,最后到宋代繁盛一时。

C.“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这些话可印证苏词以诗为词、风格豪放的特点。

D. 南宋爱国词人深受苏轼影响,继承并光大了豪放词风,留下了丰富多彩的词篇,只是其词的艺术价值稍逊于苏辑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足区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②踦:同“崎岖”。

4.对文中划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癯/夷种宗族/使偏袼将卜行众醮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B.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偏将将十万众桩越/越则杀王己降/汉如反覆手耳。

C.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胳越/越则杀王己降/汉如反覆手耳。

D.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己降汉/如反覆手洱。

5.下列对文中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在古代“中国”一词是指黄河流域这一中原地区,有逐鹿士原,得中原者得天卞之说。

现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B.昆弟:在文言中同“昆仲”,指弟弟,也可比喻亲密友好。

C.蛮夷:古代泛指中华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

D.五帝三王:西周王朝之前的中国上古历史其中的两个时期。

五帝指的是:黄帝、顓顼、帝镘、唐尧、處舜:,王是: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6.不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3分)()A.陆资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伦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背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尉佗原本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7.把文文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炙: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8.诗中叙述了怎样的老年状况?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用到了“树”的意象,作用是否相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比喻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细委婉,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2)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问上各有各的所长,从而强调了人与入之间应该相互学习的道理。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两句,写景用典,描写了边塞地区秋天的风光,表达思归之情。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阴影与阳光徐慧芬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

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

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里搬来了一张凳子。

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气窗,看到了人家教室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赶他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也都被搜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