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服饰文化与政治渊源
唐宋元明清的服饰文化论文素材

唐宋元明清的服饰文化论文素材引言: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的朝代,每个朝代都有独特的服饰文化。
本文将探讨唐宋元明清的服饰文化,并提供一些关于这些朝代的论文素材。
唐朝服饰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服饰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其服饰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和文化特点。
比如,唐朝的妇女喜欢穿着宽大的旗袍,旗袍上常常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这些女性服饰展示了唐朝女性的自信与优雅。
论文素材:1. 唐朝的权贵阶层通过服饰来展示自身地位的独特方式。
2. 唐朝的妇女服饰在设计和款式上有何特点?3. 唐朝皇帝的服饰在象征意义上有何含义?宋朝服饰文化: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知识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其服饰文化也继承了前朝的传统,同时也有了新的变化。
宋朝的服饰注重细腻和精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雅致与俗世之间的和谐。
论文素材:1. 宋朝士人的服饰在传统文化和新潮流之间如何平衡?2. 宋朝女性服饰与社会地位有何关系?3. 宋朝皇帝的服饰在样式和配饰方面有何独特之处?元朝服饰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朝代,其服饰文化融合了多元的民族元素。
元朝的服饰多样且独特,展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论文素材:1. 元朝服饰文化对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如何?2. 元朝宫廷服饰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3. 元朝贵族和平民的服饰有何区别?明朝服饰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明朝的服饰文化受到了前朝和外来文化的影响。
明朝的服饰注重华丽和豪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论文素材:1. 明朝官员的服饰如何体现职位和地位?2. 明朝妇女的服饰与唐宋元时期有何不同?3. 明朝服饰设计中欧洲元素的影响有多大?清朝服饰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其服饰文化也是多元的。
清朝的服饰注重典雅和庄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秩序和正统。
论文素材:1. 清朝官服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2. 清朝皇后和贵妇的服饰中的传统元素有何涵义?3. 清朝平民的服饰与官方规定有何不同?结论:唐宋元明清作为中国历史上五个重要的朝代,其服饰文化在社会风尚、文化特点和传统元素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唐朝文化服饰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走进一个辉煌的时代——唐朝,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时代。
唐朝,不仅以其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政治、多元的文化而著称,更以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唐朝服饰的魅力。
一、唐朝服饰的背景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国力强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频繁,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唐朝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
二、唐朝服饰的特点1. 多样性与包容性唐朝服饰具有极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当时,汉族、鲜卑族、突厥族等多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唐朝的版图上,他们的服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服饰风格。
例如,唐朝的服饰在色彩、款式、图案等方面都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点。
2. 崇尚华丽与精致唐朝服饰讲究华丽与精致,无论是皇帝的龙袍,还是百姓的日常衣着,都体现了这一点。
服饰的材质多为丝绸、锦缎,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刺绣工艺精湛,给人以美的享受。
3. 等级分明唐朝服饰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
皇帝、官员、百姓的服饰在材质、色彩、款式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体现了唐朝社会的等级观念。
三、唐朝服饰的分类1. 皇帝服饰唐朝皇帝的服饰是最高等级的服饰,包括龙袍、龙冠等。
龙袍是皇帝的专用服饰,以黄色为主,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龙冠上装饰有金珠、宝石,彰显皇家的尊贵。
2. 官员服饰唐朝官员的服饰以官职高低分为不同的等级。
例如,三品以上的官员穿紫袍,四品以下穿绯袍。
官员的服饰上通常绣有表示官职的图案。
3. 百姓服饰百姓的服饰相对简单,以日常穿着为主。
女性服饰多为宽袖衫裙,色彩鲜艳,图案丰富。
男性服饰则以袍服为主,款式多样。
4. 胡服胡服是唐朝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胡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便于骑射。
胡服的款式多样,有长袍、短袍、裤子等。
四、唐朝服饰的影响唐朝服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服饰文化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艺术魅力的主题——唐朝服饰文化。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服饰文化上也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服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走进那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唐朝,感受其服饰文化的韵味。
一、唐朝服饰的起源与发展1. 唐朝服饰的起源唐朝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等朝代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朝服饰。
唐朝服饰在继承前代服饰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外来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风格。
2. 唐朝服饰的发展唐朝服饰在唐朝全盛时期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色彩斑斓:唐朝服饰以色彩丰富、绚丽多彩著称,红、黄、绿、紫等颜色被广泛运用。
(2)款式多样:唐朝服饰款式繁多,包括冠帽、衣裳、裙、裤、鞋、袜等,满足了不同身份、场合的需求。
(3)装饰华丽:唐朝服饰装饰华丽,金银丝线、珠宝玉器、刺绣等工艺在服饰制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等级分明:唐朝服饰在等级制度上有严格的划分,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二、唐朝服饰的分类与特点1. 冠帽类唐朝冠帽种类繁多,有唐冠、乌纱帽、幞头等。
其中,唐冠为唐朝皇帝及贵族所佩戴,其特点是装饰华丽、造型独特。
2. 衣裳类唐朝衣裳分为袍、衫、襦、袄等,其中袍为男子常服,衫为女子常服。
唐朝衣裳的特点是宽松肥大,领口较高,袖子宽大。
3. 裙裤类唐朝女子喜欢穿着裙子,有曳地裙、百褶裙、马面裙等。
裙子色彩斑斓,款式多样,体现了唐朝女子的优雅气质。
男子则穿着裤子,以窄腿裤为主。
4. 鞋袜类唐朝鞋袜制作精美,有云头鞋、靴、鞋、袜等。
其中,云头鞋为女子常穿,靴为男子常穿。
三、唐朝服饰的文化内涵1. 体现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点唐朝时期,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服饰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融合了本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唐朝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唐朝服饰的来历和特色唐代衣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样式加倍考究,幞头形制富于变更;腰带有銙(带扣版;品色衣形成轨制;女服美丽多彩;注重打扮打扮。
五代十国时间较短,衣饰大要沿用唐制。
男子衣饰——官服:唐代皇帝的衣饰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帻、白帢等。
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宇宙时穿的礼服,包含弁冕和礼服。
弁冕双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以示不听无益之言。
群臣衣饰:一品官服衮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时服爵弁,武将朝参时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
圆领袍衫: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它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为襕衫。
武则天时出现一种新式服装,即在差别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差别的图案。
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绣走兽。
这可以说是明代补服的发轫。
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读书人尚末进入仕途时穿的服装。
唐代新科进士也穿白袍。
普通庶民的穿着是相当毛糙和简单的,牵强遮体御寒而已。
唐代农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两旁开衩较高。
唐代猎人,戴毡帽,圆领开衩齐膝衣,麻鞋。
唐代舟子,戴斗笠,着小袖短衣,高高开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带,长裤,着草鞋或麻鞋。
佳衣饰——襦裙、衫、帔:唐代女服要紧有襦裙、衫、帔等。
妇女们着小袖短襦,有的裙长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内部,肩上披着长领巾同样的帔帛。
幂篱:关于幂篱的形制,有人觉得,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纱罗制成,披体而下,掩藏全身。
有人觉得,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相似斗篷一类的粉饰。
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衣饰相关。
由于西冬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材,障蔽风尘。
有人觉得,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避免男人窥视。
有人觉得,它是男女通服。
长裙:盛唐往后,女衫衣袖日趋广大,衣领有圆的、方的、斜的、直的,另有鸡心领、袒领。
袒领,即袒露胸脯。
有些女服很美丽,纹饰变更许多。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古今中外服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显示出开放性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
唐代女装款式上由遮蔽而趋暴露,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服饰图案上由简单趋于复杂,服饰色彩上由简朴趋于奢华,色彩丰富而艳丽。
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
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推动唐代服饰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中国服装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标签:唐代;服饰风格;服饰图案;文化一、前言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
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
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
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二、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服饰的空前繁荣,表现出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流与大融合盛况,显示出“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无所顾忌的改革与创新”。
唐代服饰的繁荣,突出体现在女子服装上,其主要特征是中美华丽、雍容大度的服装款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穿着方式,配套齐全、种类繁杂的装饰妆扮。
(一)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在唐朝以前,妇女一直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笑不露齿、站不依门。
到了唐代,妇女的穿着打扮有了革新性的变化。
唐朝服饰是对美的释放,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不已。
“惯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装束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
初唐时宫中渐渐流行低领露胸的服饰,在盛唐时风行,民间也纷纷效仿。
《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长裙提至胸前袒露胸背、裸臂、仅披纱罗的着装形象,就是最典型的“大袖纱罗衫”的形式。
唐朝的汉服介绍

唐朝的汉服介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古时代的巅峰之一。
在唐朝,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了独特的服饰风格。
汉服作为传统的中华服饰,在唐朝时期更是达到了华美绚丽的巅峰。
本文将深入介绍唐朝时期的汉服,揭示其风采和文化内涵。
一、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1.1 政治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繁荣、文化最为昌盛的一个时期。
政治稳定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1.2 经济繁荣唐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1.3 文化繁荣唐朝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唐诗、唐画等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二、唐朝时期的汉服特点2.1 布料与色彩唐朝时期的汉服以细腻的丝绸、亮丽的颜色为主。
丰富多彩的颜色展示了唐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而细腻的丝绸则体现了时代的文化底蕴。
2.2 剪裁与款式唐朝汉服的剪裁注重曲线美,以突出女性身体曲线为主。
宽袖、长裙、大袖口的设计,展现了唐代服饰的宏伟和端庄。
2.3 配饰与发饰唐代的汉服注重配饰的搭配,头上常佩戴金银首饰,颈间系有彩带或珠串。
女子还会在发髻上插花、别簪,以突显妆容的华贵。
三、汉服在唐朝社会的地位3.1 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唐朝社会,汉服是地位的象征,穿着讲究是一种社会礼仪。
官员、贵族、文人都有其特有的着装规范,通过服饰展现自身身份和地位。
3.2 文化内涵的表达汉服在唐朝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服饰的细节、配饰的搭配,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吉祥寓意、节令风俗等。
3.3 艺术的体现唐朝汉服在设计和制作上注重艺术性,不仅仅是简单的穿戴,更是一种身体的艺术,展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感。
四、唐朝汉服的演变与影响4.1 汉服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服饰也在不断演变。
唐朝时期的汉服逐渐演变为宋、明、清等后来的服饰风格,但唐代的华美和宏伟的特点仍在后来的时代有所延续。
论文开题报告有关唐代服饰

论文开题报告有关唐代服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唐代服饰以其丰富多样、华丽精致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唐代服饰的历史背景、服饰特点、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唐代服饰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唐太宗时期,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种繁荣的背景为唐代服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服饰特点1. 丰富多样唐代服饰的种类繁多,男女装饰各异。
男子常穿长袍、褂子、裤子等,而女子则常穿长衫、裙子等。
此外,还有各种不同场合所穿的官服、礼服等。
唐代服饰的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多元化。
2. 华丽精致唐代服饰注重细节的装饰和华丽的图案。
男子常常穿着色彩鲜艳的袍子,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
女子的服饰更是精致华丽,常常用金线、银线、珠子等装饰,使得服饰更加美观。
3. 强调身份地位唐代服饰在设计上注重彰显个人的身份地位。
官员穿着的官服、士人的文士服饰、贵族的华丽服饰等都体现了不同阶层的身份标志。
这种身份地位的体现,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展示,更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
三、社会意义1. 文化交流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的时期,与世界各地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文化交流也影响到了唐代服饰的发展,使得唐代服饰融合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服饰风格和外来文化的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2. 繁荣经济唐代服饰的丰富多样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
制作服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从纺织、染色、剪裁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
唐代服饰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纺织、染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当时的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3. 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唐代服饰的设计注重彰显个人的身份地位,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官服、士人服饰、贵族服饰等都是通过服饰来展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标识。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唐代服饰的设计和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分化。
唐代政治对服饰的影响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
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
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代表。
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
同时,唐朝服装与亚洲诸国服饰的交流融合为人类服装交流发展作出了贡献。
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一、唐代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
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1.服装款式开放,追求时尚2.服饰图案回归自然3.服饰色彩丰富鲜艳二、唐代服饰是其加强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重视反映社会秩序的文化形式,服饰一直是统治阶级“严内外,辨亲疏”的工具和维护“人有差等”的形象表征。
唐代尽管社会风气开放,但对于服装中传统的“礼”、“仪”、“等级尊卑”等观念的继承丝毫没有减弱,反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1.以服饰树立帝王的尊严和地位先秦时期即确立了黑、白、青、红、黄五色为正色,到汉朝又确立了黄色的最高位置。
天子开始将黄袍作为专用常服也是始于唐代。
唐太祖当政时期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因此确定了明黄色为帝王的专用色,后又怕柠黄等其他黄色与之相混,于是唐高祖武德初年开始禁止使用各种黄色。
后来赵匡胤夺得后周政权,以“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使“黄色”、“黄袍”不仅在以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地位,而且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服饰文化与政治渊源作者:黄雨龙孙庆国郝瑞闽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03期基金项目:常熟理工学院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隋唐服饰的形制研究与工艺复原》(201310333037Y);常熟理工学院课堂教学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专题立项“产业人才需求导向的服装结构、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X11012144)摘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民族强大的自信心,使得隋唐的服饰文化受到不同文明的滋养,在此基础上唐代服饰逐渐形成一种旷世恢宏、大度包容的风格。
唐代兼容并蓄的政治文化与其灿烂辉煌的服饰文明为世界服装史掀开了又一个崭新的篇章。
关键词:服饰;政治;胡服;冠服;女服服饰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服饰形成于不同的政治氛围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服饰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时代气息。
尤其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反映尤为明显而强烈。
这是因为,一方面政治氛围影响着人们的着装风格与服饰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上层统治者需要依靠服饰制度为其封建统治提供保障。
这样看来,服装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其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大力发展,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化的唐代服饰艺术。
政局的稳定,国力的强大,与外来文化的频繁接触,为中国的封建服饰史掀开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多种文化的碰撞之下,产生了民族服饰交融的现象,如胡服的流行、女着男装等现象。
在经济的繁荣与开放的着装思想引导下,逐渐形成了唐代女装雍容大度、兼容并蓄的服饰风格。
同时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封建统治,强化了服饰的等级性,在前朝服饰的基础上,对冠服制度加以完善,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贯穿了整个唐代历史。
一、开放共融的对外政策导致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主要是指北方少数民族及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在内的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到了后期泛指除了汉服以外的服装样式。
其特征是服装的下摆较为宽大,服装分别包裹四肢和躯干的意识明显,其服饰风格干练,便于行动,这是由少数民族的游牧或畜牧的生活方式和外向的民族性格所决定的。
自先秦始,胡服对中原汉民族的服饰影响就一直存在。
但历代王朝对其往往采取排斥态度,使得胡服在汉民族间的转播范围和影响十分有限。
唐代的胡服流行主要有两个时期,即初唐以及盛唐时期,但是最为盛行的时间应为开元、天宝年间,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有记载曰:“天宝初,贵族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1]。
当时典型的胡服装扮是窄袖的袍衫,袍衫上配翻领,对襟,服饰上绣有花纹,下穿竖条纹裤子,头戴各式胡帽,大致有毛皮帽、镶珍珠帽、花帽等。
晚唐以及五代时期流行着一种被称作“回鹘装”的民族服饰。
五代后期花蕊夫人所做:“宫词有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的诗句[2]。
诗中所描写的就是这种服饰,由此可见当时的回鹘装已经影响到了皇宫中的仕女了,从而也体现出君主对于胡服的喜好。
甚至胡服的样式也影响到了官服,文武百官前代宽松肥大的款式也变得逐渐合体,同时出现了少数民族特色浓郁的腰带和靴子等配饰。
唐代胡服之所以如此流行,与其共融开放的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代有着当时世界上最进步的经济文化,又有着强大的武装力量,因此采取的政策相比较前朝更加的宽松怀柔,诸如册封、和亲、互市及优待边境各族等政策。
这样的政治氛围,为各民族服饰的交融提供了可能与便利,胡服的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载,当时在长安的百万人口中有将近千名的外国学生或者商人。
与唐朝有过政治来往的国家最多时有三百多个,最少的时期也有七十多个,在长安居住的除了汉人,还有吐蕃人、日本人、朝鲜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等,当时的朝廷还有专门人员去接待外国的使者,《新唐书》云:“殊俗人入朝者,始至之州给牒,覆其人数,谓之边牒……承传者日四驿,承驿者六驿。
供客食料,以四时输鸿胪,季终句会之[3]”。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日益频繁,加之政府的大力倡导,使得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甚至与西方国家间的服饰交流与影响也迅速发展到鼎盛之势。
二、严格的等级秩序下的服饰体制中国历代的封建统治进程中,封建王朝的发展总是在积极地巩固和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中进行的,唐王朝也不例外。
尽管这一时期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但社会等级的差异仍被统治者所重视。
自古以来,服饰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工具之一,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严格的服饰等级制度,使服饰成为衡量人们社会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种存在于服饰中的等级差异的表现,发展到隋唐时期,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向,反而更加显著。
(一)等阶森严的服饰制度不断巩固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后,与历代封建王朝一样积极进行服饰等级差异的维护,并通过颁布服饰制度等手段明确规定不同的人需穿着与身份阶层相符的服饰。
仅以服色为例,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颁布《定服色诏》,曰:“车服以庸,昔王令典。
贵贱有节,礼经彝训。
自末代浇浮,采章讹杂,卿士无高卑之序,兆庶行僭侈之仪……朕继踵百王……思宏典制……其冠冕制度,已备令文。
至于寻常服饰,未为差等。
今已详定,具如别式。
宜即颁下,咸使闻知[4]。
”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年)鉴于仍有不按社会等级穿着服色的现象,皇帝又诏敕曰:“如闻在外官人百姓有不依令式,遂于袍衫之内,著朱紫青绿等色短衫袄子……贵贱莫辨,有斁彝伦。
自今以后,衣服上下,各依品秩。
上得通下,下不得僭上。
仍令有司,严加禁断[5]”,说明对于僭越服色的现象,统治者认为有悖于社会等级制度,造成了“贵贱莫辨”的后果,必须加以禁止。
至唐玄宗时期,有了“借色”一说,本意是允许低品官员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借穿高品官员的服色,事毕归还,如立功的将领、被派遣的蕃使等。
但由于这种“借色”在实际使用时,有不归还,继续僭越使用的现象,这被统治者认为严重影响了尊卑秩序,必须严禁,就有了后来唐代宗、敬宗、文宗等皇帝屡屡颁布禁令,严加纠察,由此可见服色制度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规范之一了。
(二)以严格的衣着服饰规范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从隋唐时期的历史来看,可将这一时期的社会等级分作六大阶层,分别是皇宫贵族、一般官吏、平民、军人、普通劳动者、其他(包括乐舞人、僧侣等)。
各阶层的服饰从样式、材料、色彩、图案等皆有对应身份的着装要求,不得违反。
隋唐时期的冠服制度期初制定时主要针对的是第一种人,即皇帝以及五品以上的官吏,唐代的冠服制度大致沿袭的是汉魏的服制,但是相比前朝更为详细和繁琐。
唐初,唐高祖制定《衣服令》,并于武德七年颁行。
武德年间的《衣服令》颁行以后,虽然历经高宗、武后的修改,但是大致的范围不超过武德令的范围。
皇帝在当时主要是穿着袍衫,除非是参加典礼时需要穿着冕服,而且主要是黄色,确切应该是赭黄。
于是明黄色从唐代开始便成为了统治者的专用颜色,因怕柠黄等其他黄色与之混淆,唐高祖武德初年开始便禁止使用各种黄色。
《旧唐书·舆服制》载:“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6]”。
黄袍,于是也就成为了帝王的象征。
上层阶级的服饰面料精细、装饰繁复,且以服饰细节如配绶的长短、巾帽样式、服饰配件等来区分身份地位。
以常服为例,就规定了其服色及图案的分别,五品以上官员服绯、紫二色,三品以上穿着紫色,五品以上则穿着绯色。
韩愈诗“佩服上色紫与绯” [7],就是形容这样的一种现象。
同时为了更好的标示贵族这一等级,从唐代的中叶以后开始在常服上增加了一些图案,如山形、动物图案等,并有走向制度化的趋势。
刘禹锡任苏州刺史时,紫袍上绣有“鹘衔瑞带冲天”的图案。
一般官吏是指六品以下到九品的普通官吏。
从服色制度上来看,六品和七品着绿袍衫,八品九品着青色袍衫。
隋末唐初一般官吏还能穿着黄色,《隋书礼仪志》载:“有司请备法驾,高祖不许,改服纱帽、黄袍,入幸临光殿。
”又载:“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着黄袍,出入殿省。
高祖常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8]”。
后唐高宗于上元年间下令:朝参行列,一切不得着黄。
从此官吏中能够穿着黄色的只有三种人,一是流外官以及无品的参选者,二是宫内的低品宦官,三是里正等各种胥吏。
平民商贾就是无官的老百姓,但与体力劳动者有所区别,隋代起规定庶人服白、屠商服皂,将商人和百姓区别对待,到了高祖武德四年规定庶人服黄。
体力劳动者以及奴隶社会阶级较低,《礼部式》说奴及部曲通黄、白、皂,客女及婢通服青、碧,所以有人称婢女为青衣。
隋炀帝规定军人服黄色,后唐改为军人服黑色。
一般是指正规的军官,至于禁军就不受限制。
在这样的严格服饰等级秩序下,通过不同服饰的穿着,使得着装者的社会地位变得一目了然,区别明显,最终形成了唐朝以服饰为形象表征的封建社会秩序,等级尊卑的观念透过服饰一览无余。
三、稳定的政治环境下华丽女装的形成唐代的女子服饰品类丰富,风格华美,对后世女装影响深远。
盛唐时期,政局稳定,国泰民安。
女性以肤白、体态丰腴为美。
如李白的《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杜甫的《丽人行》:“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描述的正是这种风尚。
与此相对应的女服审美主张色彩绚丽、风格华美、款式大胆。
盛唐时期,流行衣料透明、坦领露胸的女服样式,一般可见到胸前的乳沟,这也是中国女装发展史中较为罕见的服饰和穿着方式。
方干曾有《赠美人》曰:“粉胸半掩疑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月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
”这些诗句中所描绘的就是这种装束。
又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描绘的大袖罗衫配以长裙,即将裙腰上提,形成抹胸长裙的款式,外披透明轻薄的罗衫,以使衣下肌肤隐隐显露。
与此相对应的女子妆容,也呈现出色彩绚丽、富有生机的特点。
中晚唐以后,政局动荡,社会风气不似以往,服饰也由此变得日益拘谨、保守,与之相应的妆饰也呈现出怪诞奇特的特点,出现了如“啼眉妆”、“三白妆”等奇特的妆饰手法。
这固然与当时由来已久的胡服影响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政治风气与时代精神。
唐代妇女服饰在穿着上的大胆,不仅仅体现了当时思想上的开放,同时也能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的繁荣。
【注释】[1]姚汝能(唐):《安禄山事迹》,下卷[2]花蕊夫人(五代):《花蕊夫人宫词》[3]宋祁,欧阳修(北宋):《新唐书》,卷四[4]董诰,阮元,徐松(清):《全唐文》,卷五[5]王溥(宋):《唐会要》,卷三十一[6]韩愈(唐):《送区弘南归》[7]魏征(唐):《隋书礼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