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服装史(最终版)
汉服演变--唐朝篇

什么是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从黄帝“垂衣裳而天 下治”起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
汉服是汉朝的衣服?
•汉服的“汉”指的是汉族; •汉朝的服饰属于汉服系统,但汉朝的服饰不能概 括汉服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朝是 我国古代服饰发展的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 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 饰空前繁荣。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 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 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 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 峰。
谢 谢 !
胡服的盛行深层次的原因与唐代实行的开放政策密 不可分,唐代对待异域文化上的政治策略一直表现为交 融吸收。
男装:唐朝服饰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 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女着男装首先盛行于宫中,此风气 的盛行可能是受了胡人男女同装的启发。
《虢国夫人游春园》
图案花纹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 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 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 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 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 袖袍衫。
服装款式 图案花纹
服装款式
襦裙服 胡服 男装
襦裙服: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 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 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 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 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 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 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 的感觉。
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 唐的较宽阔一些。
唐女裙普通是 用六幅布
帛制成,唐文宗在提倡节俭 的前提下,曾要求“妇人裙 不过五幅” ,五幅之裙其周 长 亦可合2.65米,在今天看 来也是相当肥大的。
唐朝服装ppt课件

唐诗有云:“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莫
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同样,这种袒领装依然是在
特定场合下穿戴的,并不是一个风骚的娘们随意在大街上这样16 袒露,招摇过市。
后人以为唐 诗中有这样 的记录,就 说明唐代女 性如何不知 廉耻,在大 街上风骚展 露,完全没 有那样的事 情。
Costume in The Dynasty
•唐朝服装的纹样 •唐朝女服 •佩饰 •唐服欣赏
1
范冰冰的 《武媚娘传奇》 开播大热荧屏, 片中女子们身着 的一件件袒胸露 乳的服饰引发了 大众的争议。短 暂下线之后, “波涛汹涌”的 场面再不复见。
2
3
唐人的裙, 为束胸、曳 地大幅长裙, 领口之低、 胸部之袒露, 实为当今妇 女常服所不 及。但是唐 代女性袒露 服饰,也是 在特定场合 下穿戴的,
5
簪 花 仕 女 图
6
《虢国夫人游春图》
7
从那些唐代 的仕女画中我们 还可以看出,女 性日常穿着的低 胸装和抹胸装都 是非常飘逸宽松 的,追求的是吴 带当风的飘逸感, 崇尚身体的自由 发展,充满活力, 这也符合唐代 “以肥为美”的 审美标准。
8
唐 人 尚 肥
理 应 有 线
9
那么,唐朝的女装真的如此的大胆开放吗?图中宫女身穿 “V”、“ U” 字形短衫、披帛、半臂、长裙,袒露胸前肌肤。
宝
用性骨骼,圆周饰联珠作边饰,圆心饰
相
鸟或兽纹,圆外的空间饰四向放射的宝
花
相纹。盛行于北朝至唐代中期。
纹
22
宝相花最早的
母体为莲花。
这些花纹,都离 不开一个“圆” 字,外形多是正 圆,花瓣圆润丰 满.这是唐代图 案造型十分鲜明 的特征.
中国唐代服装史(最终版)[试题]
![中国唐代服装史(最终版)[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8f2267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f.png)
服装史论文题目中国唐代服装史姓名梁丽斯所在学院广州大学专业班级09服装设计与工艺(1)班学号************指导教师李菡日期2009年 11 月 5 日中国唐代的服装史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
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中.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
所以,在中国传统中,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
但人类的服装文明,自走出了惟一实用目的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变得复杂了。
尤其在中国,古时服装制度也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
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
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
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
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这正应验了服饰文化是潮流文化的代表CFP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中国服装史唐宋元明清近代

在清代服饰中,既可以看到满族文化的影子,也可以看到 汉族文化的影响。这种交融体现了满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06 近代服装
近代服饰变革背景
西方文化的传入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政治运动的推动
近代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服饰变 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服饰与等级制度
唐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等 级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体现了尊卑 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观念
服饰与外来文化
唐代服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波 斯、印度等国家的服饰元素在唐代服 饰中有所体现,展现了唐代文化的包 容性。
唐代服饰注重表现人体美,追求华丽 、鲜艳的审美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审美观念。
服饰与礼仪
02
明代服饰在礼仪场合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也
有所不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观念。
服饰与审美
03
明代服饰在审美上追求自然、和谐,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
05 清代服装
清代服饰特点
服饰等级制度森严
清代服饰严格遵循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穿着的服饰有 明显差异,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明代男女服饰
男子服饰
男子服饰以长袍为主,搭配马褂、直裰等。官员服饰根据品级不同,图案、颜 色等有所区别。
女子服饰
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包括袄裙、背子、比甲、霞帔等。发饰也极具特色,如发 髻、发簪等。
明代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与身份
01
明代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穿着的服饰在颜色、图
案、材质等方面有严格规定。
中国历代女装演变史,初唐和中晚唐女装竟然差这么多!(含视频)

中国历代女装演变史,初唐和中晚唐女装竟然差这么多!(含视频)艺术有你商周礼制十五而笄;西汉深衣制,上襦下裙,街市罗衣飘飘;南北朝衣身紧贴,对襟直领衣袖窄,胡服风范;唐中前期小头鞋履窄衣裳,披帛半臂兴盛;晚唐时世宽妆束,衣裙宽松;宋尚素雅;明霞帔比甲兴盛;清传统服饰终结,满族特色旗袍影响至今…中国历经朝代更迭,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历朝历代的衣着服饰均各具特色,女性服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各个朝代大放光彩。
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这是秦汉时期女子服装比较普遍的风格。
先秦时期,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
汉朝,女性不穿裤子穿裙子,最有名的是留仙裙(即有绉褶的裙),而且汉朝女人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3层,名曰三重衣。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
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此时的女装款式多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感;加上丰富的首饰,反映出奢华靡丽之风。
隋朝时期最为流行的女子服装样式为小袖高腰长裙,裙系到胸部以上。
发式上平而较阔,如戴帽子,或作三饼平云重叠、额部鬓发剃齐。
唐代女装的基本穿着是三件套:裙、衫、帔。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汉服装束。
隋唐时期,微胖界女性的福音。
披帛是当时的潮服,看上去像只搭了一半的披肩。
唐朝贵家女出门佩戴一层皂纱,将自已从头到尾遮起来,人过留影,引来无数富家子弟侧目。
宋朝受程朱理学影响,这个年代的女子以理性美为准绳,可用窄、瘦、长、奇来形容。
唐朝服饰的发展历程

唐朝服饰的发展历程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也是服饰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唐朝的服饰发展中,可以看到从初唐的简朴、朴实,到盛唐的繁华、豪华,再到晚唐的复古、典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服饰风貌。
初唐时期(618年-690年),由于战争和国家重建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服饰也相对简朴。
当时的男子服饰主要有直裳、束腰、大襟等。
直裳是一种类似于现代长袍的服饰,材料多为轻薄的纺织品,颜色以素淡为主。
束腰是一种束腰带的服饰,能够强调男子的腰线,更加突出帅气的形象。
大襟是一种宽大的长袍,多用于正式场合。
女子服饰则以襦裙和弁饰为主,襦裙是一种类似于上衣的服装,多用纺织品制作,款式简洁大方;弁饰是一种头饰,用来固定发髻和装饰头发。
进入盛唐时期(690年-755年),唐朝社会进入一个繁荣的阶段,服饰样式也随之丰富。
男子服饰注重豪华和装饰,尤其是朝廷官员和贵族士农工商,他们在服饰上表现出热衷于繁华的追求。
服饰的颜色更加丰富多彩,融入了丝绸和宝石的装饰。
袍袖的设计变得更加宽大,尤其是官员的服饰,代表了其社会地位的象征。
女子服饰则更为华丽,注重细节的装饰和流苏的装饰。
绣花、金银丝锦织品成为女子服饰的重要元素,服装的颜色也更加多样化,既有鲜艳明亮的颜色,也有淡雅温婉的颜色。
到了晚唐时期(755年-907年),唐朝开始逐渐衰落,服饰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男子服饰重新回归到简朴朴实的风格,追求古风古韵。
宽大的袍袖逐渐变窄,颜色也以素雅的黑白为主。
女子服饰也回归到古典的风格,多用轻薄的纺织品制作,款式简单大方。
制作细节日益精致,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曲线的效果。
总的来说,唐朝时期的服饰发展呈现出从朴素到繁华再到复古的趋势。
初唐时期的服饰简约大方,盛唐时期的服饰繁华奢华,晚唐时期的服饰复古典雅。
这一时期的服饰不仅在造型上具有独特性,还表现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积淀,为后世的服饰发展奠定了基础。
灿烂衣裳唐朝服饰及其特点(一)

灿烂⾐裳唐朝服饰及其特点(⼀)⼤唐盛世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王朝,共历⼆⼗⼀帝,享国⼆百⼋⼗九年,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
唐代陌⼑阵图隋末天下群雄并起,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发动晋阳兵变,次年在长安称帝建⽴唐朝,因皇室姓李,故⼜称为李唐。
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
唐⼤明宫-复原图唐⾼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之后武则天⼀度以周代唐,神龙⾰命后恢复⼤唐国号。
唐⽞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经济繁荣、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公元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五代⼗国。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由隋⼊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丝绸之路重开,中西结合,⽣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
⽽这⼀时期的⼥⼦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不暇接。
⼤唐⼆百余年的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汉服中的衫裙、圆领袍服与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唐朝吐蕃服饰变⾰唐朝的汉服(即汉族服饰)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
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变⾰。
与前两次服饰⼤变⾰所不同的是,这⼀次的服饰⼤交流是由南北⾛向向东西⽅向流动。
丝绸之路唐朝服饰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
⾸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
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的发展。
⾄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唐朝⼥⼦服饰唐代服饰,特别是⼥⼦装束,不光为当时⼈们所崇尚,甚⾄于今⽇⼈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
这⾥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
展现在⼈们⾯前的,是充满朝⽓,令⼈振奋⼜使⼈⼼醉的服饰。
唐朝⼥⼦装束-复原图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与伦⽐的⽂化艺术与精神风貌。
服饰_女子_唐代_演变史_课件PPT文档共31页

长带
长巾 (披帛
披帛又可称作“画帛”。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服饰,在唐代得以盛行。形状为一条长 条形状的巾子,披与肩上,背部捎下落,再将其缠绕在手背间,材料多是纱罗制成, 上面印有花纹,或是金银线织成的图案,已婚未婚女子所用披帛形状不一。未婚女子 披帛较细长,走起路时,随风起舞,妩媚美观。
大袖衫---《簪花仕女图》描绘得是贵族妇女在庭中散步采花, 捉蝶时的情景。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其它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 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装束。对照文献记 载,这种服饰应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以纱 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不穿内衣,仅 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
另另一一种种是是 大大袖袖纱纱罗罗衫, 衫是,将是裙将腰提 裙高一腰掩抹提乳胸高或后加, 掩仅乳直或披加纱罗, 一肌抹肤胸隐后隐,可 仅见直,披可纱谓 罗“,绮肌罗肤纤缕 隐见隐肌可肤见”,。
可谓 “绮
罗纤缕见
肌肤”。
胡服 唐代的胡服,实际上是指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比较常见的胡服形式是翻 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透空软锦靴和锦绣浑脱帽, 有的还佩有蹀躞带。唐代女着胡服俨然成为一种风尚 正如《旧唐书·舆服志》所记:"唐朝则杂以戒夷之制,? 止唐有长帽短靴,合胯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虽谒见 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
唐文化的开放,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 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 宗教文化与隋唐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造就了唐人兼容 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的社会心理,使人民自我认同感加 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大家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史论文题目中国唐代服装史姓名梁丽斯所在学院广州大学专业班级09服装设计与工艺(1)班学号************指导教师李菡日期2009年11 月5 日中国唐代的服装史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地位,使人人各守本分,不得僭越。
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中.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分。
所以,在中国传统中,服装也是政治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超出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
但人类的服装文明,自走出了惟一实用目的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变得复杂了。
尤其在中国,古时服装制度也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
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
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是天子、诸侯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全穿着制服,因为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艳羡的对象,所以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
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生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
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三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越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越多.可以用的颜色越多。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影响而生成的。
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这正应验了服饰文化是潮流文化的代表CFP美国人类学家英菲的论断:”一个文化项目是外来渗透的结果,还是自然独立发明的产物,这个问题对于那些注重历史遗产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所有文化中,90%以上的内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渗透的形式出现的。
唐代服饰的特点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
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
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
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
“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
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
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
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
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
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
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
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
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唐装与传统装饰文化唐装的色彩体现了传统装饰的色彩观念色彩作为一种物理性现象与传统文化观念相关联,被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加以比附。
色彩与特定的观念相关联的原因,与人的时间活动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客观自然界生命循环的特征也表现在自然界有规律的色彩的变换上。
星转斗移、四时交替、日月晨昏、天地互映,这一切自然现象把自然装扮得五彩斑斓,先民对大自然的现象予以描述、总结并加以附会,将色彩分为青、红、黄、白、黑五种:“青,生也。
象物生时之色也。
”“赤,赫也。
太阳之色也。
”“黄,晃也。
晃晃日光之色也。
”“白,启也。
如冰启时之色也。
”“黑,晦也。
如晦冥之色也。
”(刘熙《释名》卷四)人们从自然现象中获得了这五种基本的色相,并体会到这五色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时间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所以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并赋予其吉利祥瑞的意义。
中国传统装饰由于较多地使用正色,从而成就了艳丽浓烈、丰富鲜明的色彩气象。
现今流行的唐装也基本上是正色:以斑斓的红、蓝、黑色为主,兼有明黄、金黄、墨绿等。
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的色彩观念。
如:青色为植物初生之色,象征着青春和生命。
黑色在上古时代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
夏、商、周时天子的冕服为黑色。
后来随着封建集权专制的发展,人们把对天神(黑色)的崇拜转向对大地(黄色)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黄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颜色就是黄色,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我们中华民族又是黄色人种。
其次,黄色是中国历代皇帝的专用颜色,不论是皇帝的“龙袍”,还是皇宫的装饰、用具都是以黄色为主。
可以说黄色既代表“权力”又代表“霸气”。
再次,黄色是中国最崇拜的神物“龙”的基本颜色,它也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既代表神圣,又代表吉祥。
红色是中国的颜色,是喜庆的颜色,红色有很多种。
中国红:是最具中国传统的色彩。
尤其家逢喜事都要大量使用红色,因为只有热烈的红色才最能表达人们心中快乐的心情。
玫瑰红:今年除中国红之外,玫瑰红色是唐装中最美的色彩。
夹有紫色气质的玫瑰红色比红色少一些激昂,但又多了一丝神秘和优雅。
深红色:色彩比大红暗一些的深红色除具有红色的底蕴之外,沉稳及雍容则又更胜一筹。
白色在中国许多民俗活动中象征着惨淡悲哀,是一种不吉利的色彩。
而西方婚俗中则崇尚白色,如白色的婚纱,白色象征纯洁。
现在唐装并不乏白色之作,说明唐装也融入了西方的、流行的因素。
色彩的象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与人们的认知方式相联系,并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营造观念。
唐代服饰的图案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
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
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
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
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唐装的图案体现了传统装饰的吉祥意念一个民族的装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装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
中国则以团花状的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等团花,不仅隐喻着图腾崇拜,而且抒发着“龙的传人”的情感;又如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等图案,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希望。
中国的唐装图案也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的团花为主。
所谓团花,就是花纹呈四周放射或旋转式纹样,可以由牡丹、梅、兰、竹、菊等花卉分别表现,也有福、禄、寿、双喜等文字图案,还有“万”字花、蝙蝠、石榴等图案。
这些图案都是中国传统装饰用来象征吉祥、喜庆的符号。
如蝙蝠取音“福”,石榴取意“多子”。
最高“级别”的,莫过于龙、凤图案了,这些历代只有帝、后专用的符号,如今已归还百姓。
龙因为威武勇猛,并且多与气候天象相联系,加上古代帝王对它的神权附会,它便在文化上获得了神圣、勇猛、吉祥的审美意义,成为吉祥图案中长盛不衰的装饰主题。
凤以其百鸟之王的位置与婉约美丽的女性寓意,也成为吉祥图案中的永恒题材。
龙的威严与凤的淑美,二者常被结合描绘成大团花、小团花或双龙戏珠、凤舞牡丹、龙凤成祥的纹样,用织花、提花、绣花、贴补花的工艺和丰富的色彩,让美尽情挥洒,让吉祥尽情流溢。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大袖衫---《簪花仕女图》描绘得是贵族妇女在庭中散步采花,捉蝶时的情景。
图中人物的服饰,与其它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装束。
对照文献记载,这种服饰应是中晚唐时期的样式,并一直流传到五代。
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
尤其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
中晚唐女服--宽袖对襟衫,长裙,批帛穿戴。
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服饰,一般多在重要的场合穿著,如朝参,礼见以及出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