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装学院服装史(中国服装史、西洋服装史)笔记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复习课程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一、中国服装史1、服装起源的四种说法。
A、羞耻说B、装饰说C、性吸引说D、保护说2、原始人类的三个服装阶段是什么?答:裸态、毛皮、纤维3、旧石器时代的服装一般用何种材料制成?(毛皮)4、我国远古居民缝制衣服的开端以?为标志。
(骨针)5、运用动物纤维蚕丝为首的国家是?(中国)6、中国古代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阴阳)7、中国古代“褐衣”的材料是?(麻)8、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是?朝,鼎盛时期是?朝,废除时期是?朝。
(夏、周、秦)9、设立“司服”之职掌管帝王服饰开始于()朝。
10、什么是冕服“十二章”纹,象征意义各是什么?十二章纹: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11、帝王冕冠有几旒?玉珠多少颗?正确戴法是?答:帝王冕冠为十二旒,共有玉珠144颗(前后相加288颗);正确戴法是前低后高。
12、仅次于冕冠的帝王冠是?13、周朝时,天子燕居、诸侯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穿的衣服是?(玄端)14、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式是?(深衣)15、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
16、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式区别于汉族服式的最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
17什么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南朝王公、名士、百姓崇尚宽衫大袖——“?”的服饰。
(褒衣博带)19、“杂裾垂髾”服出现在()时期。
中西服装史

(4)大衣。此时的大
衣多用裘皮或呢料制作 ,里面还习惯穿一件旗
砲。
第四节20世纪50年代
4.1 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 全社会流行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 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 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 ,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 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 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 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 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 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 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 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 彩依然比较单调。
衣外面还加穿一件背心。下面的裙装变成十二裥或二十四裥的样式,裙
长至足,裙边和裤门右孃饰。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20世纪20年代初的旗
袍,袖口逐渐缩小, 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
宽阔。
2.2典型服饰及形象
除了民国初年以来就有的 样式,还出现了具有重大 变革意义的新装。 (1)中山装,这是在学生装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款式 。此时的中山装后背开缝 ,下端开衩,后背腰节处 装有横带,前身做4个明 袋,其中下面2个大袋为 琴式袋,各袋都有皱裥和 袋盖,门襟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 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 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 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 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 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 是男女通用的服装。 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 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 ,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 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 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 细褶裙、喇叭裙等。
西洋服装史重点内容,李当岐

西洋服装史——李当岐编著第一章史前人类的穿衣文化第一节兽皮衣服的穿用一、旧石器时代的克罗马农人已经用骨针缝合兽皮。
第二节织物的出现一、新石器时代的湖上住居已经有了麻织物和毛织物。
二、纺线技术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创造。
三、在欧洲,新石器时代初期才出现石制或陶制的纺轮。
第三节欧洲的史前文化一、欧洲最古老的衣服是件皮革做的丘尼克,是吊带式、肩上系结、衣长及膝,外套斗篷,头戴半球形帽子,脚穿短靴,上半身半袖毛线衫,下半身短裙,裙摆有流苏装饰,外罩毛织物长裙,系腰带,前有带扣。
第四节关于人类穿衣动机的学说一、物理的保护—保护说-气候适应说、人体保护说。
二、心理的防护-道德性的-隐蔽说-羞耻说、礼仪说;宗教性的-护符说-巫术说、魔力说。
三、心理的表现-艺术性的-装饰说-猥亵说、性的魅力说、拥有说、象征说。
思考题:1.人类最先使用的衣料是什么?2.人类何时使用纤维做衣料?简述纤维的使用过程。
3.关于人类穿衣的动机有哪几种学说,简述各学说的主要观点。
4.在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当中,为什么说羞耻说是最站不住脚的?第二章古代服装第一节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一、古代的范畴1.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分为两大块:一是古代东方世界(包括地中海南岸、非洲北部的古埃及、地中海东岸的南亚地区);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二、古代文化的性格1.古埃及是平静的,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跃动的。
三、古代服装文化的特点1.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是构成服装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2.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古代服装的共同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
与北欧日耳曼人的窄衣文化相对,地中海周围是南方型的宽衣文化。
第二节古埃及衣服一、古埃及的服装特色1.古埃及的服装构成及其单纯,种类很少。
造型本质上分两种形式:无垂褶(丘尼克)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
2.埃及的服装美是由相对固定不变的样式和多变的表面装饰交错而成。
3.古埃及的主要衣料是亚麻织物、羊毛、优质的皮革、棉布、丝绸;加工技术有浆硬、织花、压褶、起皱加工、漂白、染色、刺绣、滚边等。
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史考研笔记

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史考研笔记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史考研笔记西洋服装史——李当岐编著第五节流行的多样化时代一、多样化时代的巴黎高级时装业(1)20世纪60年代,由于社会动荡,年轻消费层的崛起,以否定传统为特色的反体制思潮的蔓延和发展,以及新的价值观的形成,彻底改变了20世纪时装流行的方向。
东西方服饰文化在这时又一次相互撞击、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一个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时代到来了。
(2)1973年10月,高级时装协会、高级成衣协会、法国男装协会三个行业组织统合起来,组成了现在的法国服装联合会。
这项组织上的改革对于扩大法国时装界的活动领域和制度化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3)1976年,专为高级时装设计师设立了一个荣誉大奖-金顶针奖。
(4)法国政府采用鼓励、补贴、对外开放的政策。
(5)90年代后,由于设计师群体构成是国际性的,设计文化自然也是混合型、开放型的。
(6)尽管高级时装危机四起,困难重重,但世界各地设计师、面料、辅料、成衣厂家、新闻记者、高级顾客仍届时云集巴黎,巴黎时装仍对世界流行发挥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
(7)法国总统密特朗,大力扶植时装业,把高级时装发布会集中到卢浮宫美术馆举行;授予伊夫?圣?洛朗荣誉勋章;巴黎市长夫人亲自颁发金顶针奖。
二、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女装的变迁(1)石油危机与宽松时代1.石油冲击使世人目光集中于中东地区,巴黎高级时装店中,阿拉伯顾客迅速增加,女装中出现了来自东方的异国情调的宽松样式。
2.高田贤三、三宅一生登上了世界时装舞台。
他们不强调合体、曲线,宽松肥大的非构筑式设计,与西方传统的构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
3.高田贤三,以一个东方人特有的观察和表现方式,把欧洲、非洲、中国、日本等完全异质的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充满着轻松、愉快、幽默、和年轻朝气。
4.三宅一生,他应用了多样化方法,配合多样化意义,顺着身体曲线设计,礼用平面直线裁剪制作而成,是一种自由穿着的构造。
西洋服装史考研笔记

西洋服装史讲义服装史概论○31.为什么要学习西洋服装史?首先,许多流行现象,包括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以及着装讲究和常识大多来自西方服饰文化,主动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的“洋为中用”。
其次,不断的反复或重复是服装流行的一般规律。
服装史不仅是一部人们穿衣戴帽的历史经过,而且蕴含着许多创作灵感。
薇薇安伍埃斯特伍德曾说:“过去的服装中凝聚着许多刺激我去创造的东西”。
2.中西服装史的区别?中国服装史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伴随着文明的进展和朝代的更替而形成的,属于个体发生性,西洋服装史则是伴随着文明的移动,跨越亚非欧,最后落脚到西欧诸国,属于系统发生性,其历史背景更加错综复杂,文化形态也极为丰富多彩。
3.东西方服装的差异?○1材质:东方普遍采用透气吸湿性好的纤维材料,如丝绸、棉、麻。
西方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2造型:东方多采用平面,西方多采用立体。
○3审美:东方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在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和性别,故在服装中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
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大第二性征。
○4裁剪:东方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宽松飘逸。
西方多用立体剪裁。
○5功能:东方多为散热,西方多为保暖。
服装起源学说○1保护说:○1服装的御寒作用;○2服装的保暖作用;○3保护皮肤的作用。
羞耻说:○1圣经中的夏娃;○2《五经要义》云:“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瘦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
”护符说:装饰品的使用被解释为对神秘力量的崇敬,是原始的图腾崇敬或巫术现象。
装饰说:动物的本源性冲动,希望引得异性注目,炫耀自我。
○1文艺复兴德意志风时期,男子布里齐兹(breeches)上的科多佩兹(codpiece)。
○2文艺复兴以后,女子紧身胸衣,裙撑和臀垫的使用。
古代服装服装史上的“古代”是人类进入有史时代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在那里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古代东方世界,主要指埃及和西亚;另一块是地中海北岸,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考研中外服装史模拟试题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一、绘图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请绘出宋代男子服饰及方心曲领示意图和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示意2请画出浪漫主义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和巴斯尔时期的女装特色;注:形式不限(线描或单色明暗均可);无须着色;是否画人物自定,以准确、美观为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简述汉代的服饰纹样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2•什么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简述巴洛克时期的服饰特征。
3.试简述荷兰风时期的服装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 •宋代理学对当时审美特征和服饰有何影响。
5 •简述旗袍的发展历史及审美特征。
6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阐述女装的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通过文革时期人们的服饰特征论述政治与服装之间的关系。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二)一、绘图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请绘出唐代小袖短襦加紧身长裙示意图和明背子' 比甲示意图;2•请画出德意志风时期的流行的男子着装和新洛可可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注:形式不限(线描或单色明暗均可);无须着色;是否画人物自定,以准确、美观为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简述周代的服饰特征。
2简述xx时代的服装特征。
3•简述明代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
4•简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女装的区别与联系。
5•中山装在中国经历过几个发展时期,分别有何特点。
6•简述70年代到90年代的服装特征及其相关文艺思潮。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1949年后中国服装的发展轨迹。
2. 阐述现代男装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三)1. 清绘出民国时期中国男子常见服装款式示意图(至少两种);2•请画出洛可可风时期的流行的女子着装和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注:形式不限(线描或单色明暗均可);无须着色;是否画人物自定,以准确' 美观为宜。
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史考研参考书讲义

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史考研参考书讲义第二节欧主文化黑暗时代的服装文化一、日耳曼人的服装文化(1)为了御寒形成了封闭式、窄小紧身、四肢分别包装的体形型样式,是上衣和下衣的二部式结构,需要裁剪。
(2)女子上身穿短小紧身的丘尼克,筒袖长及肘部,裙子为筒形,用带穗的带子系扎;男子上身穿无袖的皮制丘尼克,下穿长裤,膝下系着绑腿。
(3)受罗马文化影响,男子在丘尼克和长裤外穿上了罗马式萨古姆(斗篷);女子沿用了罗马末期的达尔玛提卡,卡拉比变成沿领围一圈后中心一条的形状,为御寒,常两件达尔玛提卡重叠穿用,内层窄袖口的紧身长袖,外层为宽松的半袖或喇叭状的长袖,袖口装饰带状刺绣纹样,系腰带,头包长及下摆、披肩似包住双肩的贝尔,贵族妇女在贝尔外戴冠。
二、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服装文化(1)墨洛温王朝:长及膝丘尼克,腰系皮带,男穿长及膝或踝的裤子-不莱,小腿十字交叉式捆扎。
女穿长丘尼克,外罩前开式长长大袖子的长袍,腰带很长,头戴面纱,脚穿黑皮鞋。
(2)加洛林王朝:丘尼克外穿达尔玛提卡,外罩长袍。
(3)昂格鲁撒克逊:男上身穿短丘尼克,下穿半截裤,外披斗篷;女穿内衣是叫“卡特尔”的贯头衣,外套叫“萨科特”的贯头穿长袍,外披斗篷。
第三节罗马式时代的服装文化(公元11-12世纪)一、罗马式在建筑上表现为:半园形拱顶、十字形交叉拱顶,厚实的墙壁,狭小的窗户,雕塑造型抽象,超自然,形成一种宏伟的,超世的神秘感觉。
二、罗马式时代的服装(1)一方面,形式上继承了古罗马和拜占庭的宽衣、斗篷、风帽、面纱,宗教服和礼仪服原封不动继承拜占庭样式;另一方面,保留了日耳曼系腰带的丘尼克和长裤等紧身窄样式。
这个时期,世西洋服装从古代宽衣向近代窄衣过渡徘徊于两者之间的阶段。
表现在服装上,即不显露体形,从头上垂下面纱,把全身掩盖起来,罗马式后期,女服出现出现收紧腰身、显露体形曲线的举动,这是显示性差的前兆,预示着明朗造型的哥特式来临。
(2)罗马式时代的服装特征是:除了男子穿裤子外,男女同形,几乎没有性差。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考点一:走进中国服装历史★★1服装服装,俗称“衣裳”、“衣服”。
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
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
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考点二: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