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服装
先秦深衣

中国服装艺术史之先秦深衣何佳仪服表0801 080630110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深衣有四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
女式深衣模拟图冠服深衣流行于先秦。
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居家便服,亦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
当时深衣,以白色麻布为之。
其用途极广,是朝祭之外的士吉服,庶人的唯一的吉服。
其特点为上衣和下裳相连,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
因其前后深长,故称深衣。
深衣边缘通常镶以彩帛,其形制、规格皆有严格规定,历代解释者甚多,说法有不一致处。
及汉代,妇人礼服用衣,裳相连续,与古代深衣同。
其样式,对后代的服饰产生极大影响,唐代的袍下加襕,元代的质孙服、腰线袄子,明代的曳散等都采用其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今之连衣裙,也是古代深衣制的发展。
深衣不同于过去不相连属的上衣下裳,而是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
它的另一特点是“续袵钩边”。
“袵”就是衣襟;“续袵”,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深衣改变了过去服装的裁制方法,不在下摆开衩,而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
在长沙楚墓出土的帛画和湖北云梦出土的男女木俑服饰上,可看到这种深衣的式样。
特点:1.上下衣连体的一种设计2.设计保守(宽大、长袖、不开胸)3.色彩以冷色调为主4.三代时期的男女正装样式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衣襟向左掩谓左衽,右掩为右衽。
中原习俗为右衽。
祛:袖口袂:袖子裳:裙子曲裾:由服装环绕形成的裙子样式。
名称由来: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中国服装史】服装起源和先秦服饰PPT课件

▪ 3、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使得割据的诸侯各国、各民 族间,在衣冠服饰及民俗习惯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影响着 人们当时的服装态度。
26
商·青铜饕餮纹
41
▪ 冕服构成
冕冠
舄屦
42
▪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稚鸟)
绘之于衣,还将宗彝(yí)、
藻、火、粉米(白米)、黼
(fǔ,斧形)、黻(fú,双
兽相背形)绣之于裳。图案纹 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43
十二章纹的含义
▪ 日、月、星辰——照耀 ▪ 山形——稳重 ▪ 龙形——应变 ▪ 华虫(稚鸟)——文采华丽 ▪ 宗彝(yí)——忠孝(慎终追远) ▪ 藻——洁净 ▪ 火——光明 ▪ 粉米(白米)——滋养(养民以天) ▪ 黼(fǔ,斧形)——果敢决断 ▪ 黻(fú,双兽相背形)——明辨
53
▪ 胡服: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与当时中原地区 宽衣博带式的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多穿 短衣、长裤、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
54
穿胡服的女子(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铜俑) 55
窄袖短袍 加束革带 的胡服示 意图
56
绣罗单衣展示图(参照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图绘制)
57
58
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穿戴展示图 (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佩饰18?三纺织衣料时期?距今1万4万千年前第四冰河期结束新石器时代采集狩猎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出现天然纤维葛纻大麻毛等主要纺织原料出现原始织机19?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三块葛布残片这块罗纹织物证明远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就有原始织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6900年前的苎麻织物残片?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前的陶器发现100余件麻布或编织物?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蚕茧表明距今5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利用蚕茧了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青海诺兰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平纹毛布与毛毯表明在5000年前古代游牧民族和边远的牧区部族开始使用毛纺织物20?贯口衫穿贯口衫的原始人甘肃辛店彩陶纹饰21?其他着装形式青海大通县出土彩陶盆上为我们展示的佩尾饰与辫饰的原始人22穿圆球形下裳的原始人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出土彩陶盆23?佩饰24?纺轮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的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pdf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探讨中国古代服装、服饰的演变及特点,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及演变1、先秦时期服饰:先秦时期的服饰以「小编」为主,采用单色调来搭配,一件衣服上会有多种颜色并以中间黑色为基调。
此外,先秦时期还有以《楚辞》为代表的「千古服饰」,即长袍式穿着,特别适合于炎热的天气。
2、两汉时期服饰:从汉朝开始,服饰开始出现自由裁剪,布料质感也更高。
在此期间也出现了许多明显的差异性服饰,包括敝布袍等商人服装、通行礼服、传统的汉族服装等。
3、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服装,如西汉朝的服装纹饰,民族特色的袈裟等,都在这一时期一定程度进行了改变与演变。
此外,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随时间发展来符合贵族服饰风格的礼服。
4、唐宋元明清时期服饰: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服饰发展到了更加成熟,更加多样化的阶段,从常见的宽大大袖衣服到古朴西装,从礼服到婚礼服装,演变到夏季仕妇服装等,形态各异,令人瞩目。
二、中国古代服饰特点1、面料特点:中国古代使用的服饰面料大多数是天然面料,如丝绸、棉布等,既轻松舒适,又轻盈舒适,也蕴含着淡雅的中国传统风格。
2、服装结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以裹身宽袖服装为主,侧裆带和大肩膀设计,以修饰人们强大的身体曲线。
此外,西装式服装也在当时被广泛采用,以补充宽袖服装的不足。
3、出行服饰:中国古代的出行服装分为两种,一种是骑马的服装,另一种是步行的服装。
骑马的服装通常是宽松有安全性的衣服,而步行的服装则是宽大的袍子或裹身裙。
4、发型饰物特点:中国古代的发型饰物也有许多种,如男性的发带,女性的头冠等。
男性的发带通常是头盔状的,而女性的头冠则以柔美的玉石为主。
三、对中华文化理解及认知中国古代服饰表达了中国人民传统的服装素养,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让人们在服饰上更深层次的理解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精神,从而增进理解和认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发展。
2先秦服饰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 草裙
屈原《九歌·山鬼》中用树叶为裙、鲜花为饰的山鬼形象
(刘辉煌摹当代李少文作品)
4
旧石器时代中期
▪ 兽皮披
在纺织技术尚 未发明之前, 兽皮是人们服 装的主要材料。
5
旧石器时代中期 原始服饰图(上古毛帔制 太昊伏羲氏像 黄辉绘)
6
旧石器时代中期
穿兽皮的远古人类
7
旧石器时代晚期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54
战国浅黄绢刺绣对凤对龙纹面衾
55
战国浅黄绢刺绣蟠龙飞凤纹面衾
战国浅黄绢刺绣凤鸟花卉纹 56
战国红棕绢刺绣凤凰花卉纹镜衣
战国绿色绢刺绣花鸟纹残片
57
小结
1.中国早期服饰的发展主要以少量考古和 神话传说为依据进行研究。
2.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 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 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对 后世影响深远。
13
新石器时代 ▪ 第一个被用作纺织衣料的植物纤维是麻、葛韧皮
类天然纤维。 ▪ 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植桑养
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嫘祖始蚕
14
新石器时代
新时代晚期,服装逐渐向整体配套完善, 产生了发式、帽子、衣裳、鞋子、首饰等从头 到脚、披覆全身的完整装束,为以后服饰形制 及典章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40
41
战国时期中山国妇女的服饰
42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43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44
45
▪ 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 带相异的北方少 数民族服装。
46
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胡人银像冕服
47
穿胡服的女子(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铜俑) 48
中国服装史先秦—魏晋时期

01
地域差异对服饰的影响
先秦时期,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
水平等因素都对服饰产生了影响。
02 03
民族特色在服饰中的体现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着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在服饰 上得到了体现。例如,北方民族的服饰以皮毛为主,而南方民族则更注 重纺织品的运用。
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2
CATALOGUE
先秦时期服饰概述
先秦时期服饰特点
服饰的起源与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兽皮、树叶 等自然材料制作服饰,并逐渐发展出 纺织技术。
服饰的阶级性
在先秦时期,服饰已经成为区分社会 地位和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同阶层的 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服饰的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饰逐渐呈现 出多样化的特点,包括款式、颜色、 图案等方面。
肥大的衣裳。
文化交流
随着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也相互影响 、相互借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
服饰文化。
04
CATALOGUE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
魏晋时期服饰特点
服饰风格转变
魏晋时期,服饰风格由汉代的古朴大气逐渐转变为追求飘 逸、自然,体现了当时士人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风 貌。
宽衣博带
06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服装起源与演变
先秦时期,中国服装经历了从兽皮草叶到纺织品 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上衣下裳、深衣等基本服饰 形制。魏晋时期,受玄学、佛教等思想影响,服 饰风格趋向宽博、飘逸。
服装制度与礼仪
先秦时期,服饰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等级尊卑观念。魏晋时期,服饰制度虽有 所松弛,但仍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先秦服装

第一节 概述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夏、商、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 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由于织物质料不及陶、铜器那样久存不朽,因而资 料相当少)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人类早期的服装款式: 1.裙(最常见) 2.遮挡住前胸后背的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
配饰: 1.项饰(最普遍) 2.头饰,臀腹部垂饰
原始人服饰:颈间挂着虎齿做成的项饰,腰部垂 着豹尾,头上披散着头发并带着饰品。 新石器时代的贯头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 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 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
服装质料:1.植物纤维 2.蚕丝(决定了以后中国服饰的艺术 风格)
第三节 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自周代开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已经趋于完备。 冠服最典型的代表:冕服 (一)冕冠 (二)衣裳 (三)舄屦 (冕服制度自西周以来,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 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衣裳相连,被体 深邃”。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 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 腰间缝为一体。
复习与思考: 1.认真掌握冕服的种类、样式与纹样。 2.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服饰风格与基本结 构。
五代武士
宋代武士 辽代武士
金代武士 元代武士
明代武士 清代武士
视频赏析:上古服饰欣赏
第五节 小结
先秦服装的地位: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 下连属等中国服饰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 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 化意识。
本章重点: 1.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 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 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 到封建社会末期。 2.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 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先秦的服饰模特图

• 商代骨笄(传世实物,原件现藏上海博物馆)
• 商代笄饰男女(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人)
玉佩
• 孔子认为,玉的美可以象征君子的高 贵品德,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佩戴玉制 的饰物,玉佩的种类也因此丰富多彩。先 秦的玉佩有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兽 纹佩等,也有将多件玉佩用彩绳串联悬挂 于腰带上的组佩,还有透空活环套扣的玉 佩,可谓精美绝伦。
笄
• 笄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和冠帽的,材 料使用骨、蚌、玉、铜、银、金等,上面 也常有绿松石做装饰。中国古代女子年满 15周岁就算成人了,可以订婚,届时要举 行“笄礼”,由一个已婚女子给适龄的女 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仪结束后 再将笄取下;如果没有订婚,女子在20岁 时也要举行“笄礼”。笄是中国古代极其 重要的头饰,上面常刻有鸳鸯或几何纹装 饰,后来演化成了簪。
•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1号战国楚墓出土龙凤虎纹刺绣
• 冕冠图
冕服
中国古代的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 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 成,一般与腰带和赤舄(红色的鞋子)相 配。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 组成的。上衣采用青黑色,象征天;下裳 黄赤色,象征地。上衣画有六种不同的纹 样,而下裳则绣有六种不同的纹样,这些 纹样合称十二章纹。
• 皇帝冕服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 赤舄图(据后世史料描绘)
十二章纹
• 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 米、黼、黻等12种图案。这12种图案各有 寓意。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 重,龙代表变化,华虫(雉鸡)代表文彩, 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藻代表纯净,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黼代表决断,黻代表 去恶存善。
• 十二章纹
先秦服饰

课题先秦服饰课次:1(1-4)教学方法讲授、教具:多媒体,图片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先秦的服装款式,以及服装的含义教学重点:冕服和深衣教学难点:服装所体现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时间分配 2 5 80 90 3课后记:按计划完成教学先秦服饰【讲授】:一,中国服饰的起源二,冕服1、冕服的组成部分冕服包括冠(冕冠)、上衣(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红色或黄色)、舄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2、冕冠冕冠的部位名称,以及和各部位的含义。
3、冕服上的图案冕服中的上六章节和下六章节的名称及含义。
三,冕服等级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照搬)。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
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四,舄、屦五,冕服的传播六,先秦时期的鞋履主要有履、舄、鞋、靴等形制。
诸履之中,以舄为贵。
周代君王之舄有白、黑、赤三种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着。
鞋是一种高帮的便履,以皮革制成;靴则是胡人骑马射箭时所穿,后来被汉人逐渐接纳。
七,先秦时的服饰1、商代服饰2、春秋战国时的深衣(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八,楚国服饰九,东周男子服饰十,胡服十一,视频欣赏《孔子》小结:本次主要讲述了先秦的各种服饰,特别是周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里程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深衣 、
深衣盛行于西周后的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其不同与 西周以前的衣裳分属制而 为衣裳连属制。 为衣裳连属制。自天子至 庶人均可穿着, 庶人均可穿着,它是比朝 服次一等级的礼服,百姓 服次一等级的礼服, 则将其作为吉服。 则将其作为吉服。
深 衣
2、胡服
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 变化并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变化并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 。 所谓胡服, 所谓胡服 , 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 数民族的服装, 数民族的服装 , 它与中原地区宽 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 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 , 一般为短衣、 长裤和革靴, 一般为短衣 、 长裤和革靴 , 衣身 瘦窄, 便于活动。 瘦窄 , 便于活动 。 首先采用这种 服装的赵武灵王, 服装的赵武灵王 , 是中国服饰史 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上最早一位改革者 。 短衣齐膝是 胡服的一大特征, 这种服装最初 胡服的一大特征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用于军中, 后来传入民间, 用于军中 , 后来传入民间 , 成为 一种普遍的装束。 一种普遍的装束。
先秦服装
一、概述 二、原始社会服装 三、夏、商、周时期的服装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 五、先秦时期的服饰配件
一、概述
先秦包括夏、 先秦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五个时期。 西周、春秋、战国等五个时期。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距今180万年前至公元前 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由于年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距今 万年前至公元前 年)。由于年 代久远,服饰,尤其是织物质料不好保存,因而相对来讲,现存的资料相当少, 代久远,服饰,尤其是织物质料不好保存,因而相对来讲,现存的资料相当少,只能 在一定的程度上借助于某些神话传说与器皿纹饰、雕刻、壁画等加以推断和设想。 在一定的程度上借助于某些神话传说与器皿纹饰、雕刻、壁画等加以推断和设想。
笄
(二)冠饰
自商朝起, 自商发,并将发梢 拧在一起,盘在头顶、 拧在一起,盘在头顶、戴圆 箍形冠。 箍形冠。这种头饰是当时较 为流行的样式。 为流行的样式。 戴帽箍的商代男子
(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
五、先秦时期的服饰配件
(一)先秦时期的梳妆
1、商代男子发式 商代男子发式, 商代男子发式 , 以梳辫 发为主。 从形象资料来看, 发为主 。 从形象资料来看 , 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 有总发至顶, 多 , 有总发至顶 , 编成一个 辫子, 垂至脑后的; 辫子 , 垂至脑后的 ; 有左右 两侧梳辫, 辫梢卷曲, 两侧梳辫 , 辫梢卷曲 , 下垂 至肩的; 至肩的 ; 有将发编成辫子盘 绕于顶的等等。 绕于顶的等等 。 本图为总发 至顶, 编成一个辫子, 至顶 , 编成一个辫子 , 垂至 脑后的。 脑后的。
3、原始社会的服装 、
原始服饰( 原始服饰( 根据出土的骨 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 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 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 材料。当时还没有绳、 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 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 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 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 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 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 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 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 头饰、颈饰和腕饰等, 天然美石、 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 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 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 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 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同时还 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冕 服
十二章
先秦帝王礼服上十二种纹饰的合称。 先秦帝王礼服上十二种纹饰的合称。
“十二章”是指日、月、星辰、山、 十二章”是指日、 星辰、 华虫、宗彝、 粉米、 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 其造型和象征意味是: 黼、黻。其造型和象征意味是:日、月、
星辰均象征光明,象征帝王如三光名耀天 星辰均象征光明, 象征安稳。 象征应变。 下。山,象征安稳。 龙,象征应变。华 虫即野鸡,象征文采。宗彝即长尾猴, 虫即野鸡,象征文采。宗彝即长尾猴,两 者象征忠孝。 象征洁净。 者象征忠孝。藻,象征洁净。火,象征温 粉米,象征营养。 象征决断。 暖。粉米,象征营养。黼,象征决断。黻, 绘两兽向背,或绘弓字形和反弓字形相背, 绘两兽向背,或绘弓字形和反弓字形相背, 冕服中十二章分布为: 象征明辨 。冕服中十二章分布为:衣绘 星辰、 华虫六章花纹,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 裳绣藻、 粉米、宗彝、 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 纹。
2、社会对服装的影响因素 、
)、等级制度与先秦服装 (1)、等级制度与先秦服装 )、 )、原始宗教与先秦服装 (2)、原始宗教与先秦服装 )、 )、诸子百家与先秦服装 (3)、诸子百家与先秦服装 )、
二、原始社会的服饰
1、古代纺织工具的发明 、
石器时代后, 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 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 明了骨锥和骨针. 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 始服装。约五千年前, 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 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 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 的生活日趋稳定, 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 农业和纺织业, 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 布来做衣服, 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 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一)夏朝 ——服装制度的形成 服装制度的形成
距今4000年前,中国渐渐进入 年前, 距今 年前 里父系氏族社会, 里父系氏族社会,农业生产已经成为 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内容。 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内容。原始社会 解体,奴隶制社会建立。 解体,奴隶制社会建立。 有关夏朝的服装样式和纹样, 有关夏朝的服装样式和纹样,至 今尚未发现形象资料, 今尚未发现形象资料,只能依据史籍 记载来推断。 系辞下》 记载来推断。《易•系辞下》中“黄 系辞下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 乾坤”的记载, 乾坤”的记载,说明当时可能较典型 的服装形制是上身为衣, 的服装形制是上身为衣,下身为裙的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
冕服中十二章分布
(3)冕服配件 )
冕服配件由带、蔽膝、 冕服配件由带、蔽膝、佩 等组成。 绶、赤舄 等组成。带有革带和 大带两种。蔽膝系于革带下, 大带两种。蔽膝系于革带下, 垂于膝前,其制为上宽一尺, 垂于膝前,其制为上宽一尺, 下宽二尺,长三尺。 下宽二尺,长三尺。革带上挂 绶配玉。舄是一种复底鞋, 绶配玉。舄是一种复底鞋,绸 面木底。 面木底。
三、夏、商、周时期的服装
中国古代服装制度诞生在原始社会进入奴 隶制社会的历史剧变时期, 隶制社会的历史剧变时期,其间经历了中国历 史上奴隶社会初步建立的夏朝、 史上奴隶社会初步建立的夏朝、形成发展的商 朝和成熟鼎盛的周朝, 朝和成熟鼎盛的周朝,中国古代服装形制和冠 服制度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建立并完善的。 服制度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建立并完善的。
上衣和下裳
(三)周朝 ——服饰制度的完备 服饰制度的完备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 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 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 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 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 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朝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周朝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 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 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 子均为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子均为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 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 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 长的及地。 长的及地。
2、冠
头戴高巾帽、 商代的冠饰 : 头戴高巾帽、穿 右衽交领窄袖衣、 腰束绅带、 右衽交领窄袖衣 、 腰束绅带 、 佩带 蔽膝( 蔽膝 ( 前身腰间系有一条象征权利 的下垂物, 物的下端呈斧口形, 的下垂物 , 物的下端呈斧口形 , 寓 有斧能断割之意, 有斧能断割之意 , 后世将其加阔变 为蔽膝) 的贵族男子。 西周玉人, 为蔽膝 ) 的贵族男子 。 ( 西周玉人 , 传世实物, 传世实物 , 原件现在美国哈佛大学 弗格美术馆) 弗格美术馆) 高巾帽
1、历史背景 、
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 西周时期已基本确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论辩、 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商、西周时期已基本确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子论辩、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 流和快速的发展。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征, 流和快速的发展。作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征,先秦时期服饰的整体特征是 礼教”为中心的,其中反映了一些中国早期朴素的宇宙观和道德观, 以“礼教”为中心的,其中反映了一些中国早期朴素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它对于维护 当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重要作用。 当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重要作用。
(1)冕冠 )
冕冠是帝王 卿相在祭祀典礼 时头上戴的尊贵 的冠类首服。 的冠类首服。其 基本形式从上到 下为冕板、 下为冕板、 冕旒 、 通天冠、 通天冠、充耳等 组成。 组成。 冕 冠
(2)冕服 )
按规定, 凡戴冕冠者, 按规定 , 凡戴冕冠者 , 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 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 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 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 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 制始于周代,历经汉、 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 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滿清, 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滿清,绵 延两千多年。 延两千多年。
古针(北京山顶洞人时期) 古针(北京山顶洞人时期)
2、古代纺织原料 、 进入新石器时代, 进入新石器时代,我国 就创造出最早的纺织工具纺 锤和原始的织具腰机, 锤和原始的织具腰机,对于 天然纤维的利用已经步入完 善,可以织出真正的纺织品 如葛布、丝织品、 了,如葛布、丝织品、麻织 品等。 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