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先秦服装

合集下载

第一节 先秦服装

第一节 先秦服装
先秦服装
夏商周服饰制度的建立 春秋战国的服饰创新
中国冠服制度的建立
• 初步建立于夏商时代,到周代逐步完善 • 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 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式样, 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 西周后期,奴隶社会日趋治” 的范畴 • 从此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曲裾深衣
• “绕衿谓裙”-缘宽 边,下身缠绕式的肥大 衣服,其缠绕是将前 襟向后身围裹的样式
深衣的特点
• 上下连属的服装,制作时上下分裁,在 腰间缝合,裁制时用布为12幅,以应一 年十二月之意 • 衣式采用矩领-方折、交垂 • 衣长至踝 • “续衽钩边”-“续衽”:将衣服的前 襟接长 “钩边”:裳之右旁别用 一幅布斜裁之缀于右后衽之上,使钩而 前也
礼治- 《周礼》记载,礼分五类
• • • • • 吉礼-祭祀的典礼 凶礼-丧葬治哀 军礼-军事、军旅所行之礼 嘉礼-婚礼、冠礼、立储等 宾礼-诸侯对于王朝的朝见,各诸侯间 的聘问、会盟
冠服之制-六冕六服
• 六冕-
• 六服-
上衣下裳
• 商代的服装样式, 均为“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 • 窄袖,以便活动 • 领、袖多缘边 • 贵族腹下系上窄 下宽的“蔽膝” • 男女皆穿

• 胡地-汉族习惯将域外成为“胡” • 胡人-将异族人称为“胡人” • 胡服-胡人所着之服
胡服
• • • • • 短衣 长裤 革靴或裹腿 衣袖偏窄 腰束革带
窄袖袍
着窄袖袍的男子
胡服骑射
• • • • • 时间-公元前三百多年前 赵武灵王 我国的战争以战车为主 游牧民族一人一骑 所采用的胡服-窄袖短衣、合裆裤,腰 束革带,便于骑射
冕服
• 周代凡有祭祀之礼,帝 王百官皆着冕服 • 由“冕冠,玄衣、纁 裳” ,前系蔽膝,足登 舄屦组成 • 十二章纹隐喻帝王贵族 的风操品行 • 玄衣纹样用绘 纁裳纹样用刺绣

2先秦服饰

2先秦服饰

第二节 中国早期服饰
▪ 草裙
屈原《九歌·山鬼》中用树叶为裙、鲜花为饰的山鬼形象
(刘辉煌摹当代李少文作品)
4
旧石器时代中期
▪ 兽皮披
在纺织技术尚 未发明之前, 兽皮是人们服 装的主要材料。
5
旧石器时代中期 原始服饰图(上古毛帔制 太昊伏羲氏像 黄辉绘)
6
旧石器时代中期
穿兽皮的远古人类
7
旧石器时代晚期
皇帝冕服上的纹样 54
战国浅黄绢刺绣对凤对龙纹面衾
55
战国浅黄绢刺绣蟠龙飞凤纹面衾
战国浅黄绢刺绣凤鸟花卉纹 56
战国红棕绢刺绣凤凰花卉纹镜衣
战国绿色绢刺绣花鸟纹残片
57
小结
1.中国早期服饰的发展主要以少量考古和 神话传说为依据进行研究。
2.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 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 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对 后世影响深远。
13
新石器时代 ▪ 第一个被用作纺织衣料的植物纤维是麻、葛韧皮
类天然纤维。 ▪ 我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植桑养
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嫘祖始蚕
14
新石器时代
新时代晚期,服装逐渐向整体配套完善, 产生了发式、帽子、衣裳、鞋子、首饰等从头 到脚、披覆全身的完整装束,为以后服饰形制 及典章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
40
41
战国时期中山国妇女的服饰
42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43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 44
45
▪ 胡服
与中原人宽衣大 带相异的北方少 数民族服装。
46
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胡人银像冕服
47
穿胡服的女子(河南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铜俑) 48

第一章:上古服饰(先秦)

第一章:上古服饰(先秦)

• 长→踝或地
图:战国楚帛画中的深衣
上古服饰 40
•春秋战国曲裾袍
上古服饰
41
上古服饰
42
上古服饰
43
上古服饰
44
上古服饰
45
4. 腰带 大带
• 革带 • 带钩
上古服饰
46
上古服饰
47
上古服饰
48
5. 色彩
• 五行阴阳 • 衣 正色 • 青 赤 黄 白 黑 /(东、 南、西、 北、中) • 裳 间色 绿 赭 紫
第一编
上古服饰(先秦)
上古服饰 1
一.概述
1.原始社会 400万年前 元谋人 40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 纹身 4~5万年前 冰河期 兽皮 1万年前 周口店人 纺织品 骨针(孔细)
上古服饰
2
2.奴隶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起 夏 14代17王 400多年 成汤 商 十七代三十一王 600多年 公元前1027年-前770年 西周 257多年 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东周 春秋 300年/ 战国 354年
上古服饰
57
•春秋战国人形
上古服饰
58
•战国短袍裤组合
上古服饰
59
•战国冬装
上古服饰
60
•战国舞女装和童装
上古服饰
61
•战国楚女装配伍
上古服饰
62
•战国服饰
上古服饰
63
•战国人形
上古服饰
64
五、发、帽

• •

– – 男:辫发 蓄发不剪 女:辫、髻/笄
冠巾:出现于商, 普及于周 束发器 帽箍 帽
上古服饰
73
2. 各国
• 《墨子· 公孟篇》 – 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 – 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 – 楚庄王:鲜冠组缨,缝布博袍 • 《淮南子· 览冥训》 – 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其习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一讲 先秦服装

中国服装史课件——第一讲 先秦服装
旒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 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 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帽卷 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 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 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帽 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 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图片中
这是商周时代的典型服装,腹 围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形的 装饰物,就是「韍」
深衣是春秋战国时贵族穿的便 衣,平民穿的礼服,因上衣和 下裳相连,袍身又深又长,所 以叫做深衣
二、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
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是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逐步发 展起来。 1、礼服 ☆ 冕服:即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礼服中最专贵的 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 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 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 穿十二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 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 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 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 色的。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 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 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PPT参考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PPT参考

2021/3/10
授课:XXX
27
行过笄礼 的女子,自 此开始被视 为成人,故 史称女子成 年为“及笄 之年”。
2021/3/10
河南安阳殷墟 出土的骨笄
授Hale Waihona Puke :XXX28玉串饰
2021/3/10
授课:XXX
29
2021/3/10
带钩:包金嵌玉银带钩
授课:XXX
30
带钩
2021/3/10
授课:XXX
冕冠
舄屦
2021/3/10
授课:XXX
17
▪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
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 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 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 实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 十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 象征性。
2021/3/10
授课:XXX
18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31
带钩
2021/3/10
授课:XXX
32
2021/3/10
挂佩饰的女子(河
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 墓出土漆绘木俑)
授课:XXX
33
穿襦裙的女子(河
北平山三汲出土中山 国玉人)
2021/3/10
授课:XXX
34
▪ 戎装
2021/3/10
授课:XXX
35
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7
2021/3/10
穿兽授课皮:X的XX远古人类
8
▪ 骨针
骨针的出现表 明了史前人类已 经懂得缝纫的方 式, 将兽皮接缝 而成衣的可能。

第一章 先秦服饰

第一章 先秦服饰

韦弁
古代礼冠之一。天子 诸侯大夫兵事服饰。 用熟皮制成,浅朱色, 制如皮弁。
38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弁服
冠弁
天子田猎时的装束。 在玄冠之上加以皮帽。
39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弁服
爵弁
弁,广八寸,长一尺 六寸,前小后大,上 用雀头色之缯为之。
40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深衣
41
中国奴隶社会——春秋战国
18
中国奴隶社会的服饰文化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 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 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纣王——帝辛 (商朝末代君主)
19
中国奴隶社会的服饰文化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 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1] 其后秦 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 家。
西周—— 周武王姬发 周朝
东周 ——春秋战国
20
中国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
六种冕冠的功能、形制有别。
:用于帝王祭祀天。(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 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 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 :(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 ,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8
中华服饰的起源
• “古代人穿衣服事情,我们过去所知并不 多,文献上虽留下许多记载,只因日子 太久,引书证书,辗转附会,越来越不 易清楚了。幸亏考古学家的努力,从地 下挖出了大量古文物,可作参考比较, 我们才能得到新的认识。”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深衣示意图
22
穿曲裾深衣的女子(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
23
春秋战国的深衣
▪ (1)深衣的历史 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 西汉时期
▪ (2)深衣的特点 衣裳相连
续衽钩边(加长衣襟并滚边,具体是 指深衣的前衣襟接长一段,作为斜角, 穿着时前绕至背后,目的是为了防止 内衣的外露)
一般用矩领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22:29:3122:29:3122:29Thursday, October 22,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220.10.2222:29:3122:29:31October 22,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2 日下午1 0时29 分20.10. 2220.1 0.22
36
穿短袍的战士(四川成都出土镶嵌采桑宴乐水陆 攻战纹铜壶纹饰局部)
37
▪ 佩饰与襦裙

古时,女子到了成 年时必须接受一种 名为“笄礼”的仪 式。女子尚未行过 笄礼之前,她们的 发式大多作成“垂 髫或丫髻”。
38
行过笄礼的 女子,自此 开始被视为 成人,故史 称女子成年 为“及笄之 年”。
河南安阳殷墟 出土的骨笄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下 午10时29分31秒下午10时29分22:29:3120.10.22

专注今天,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给时 间。20.10.2220.10.2222:2922:29:3122:29:31Oct-20

牢记安全之责,善谋安全之策,力务 安全之 实。2020年10月22日 星 22, 2020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 贯口衫
PPT文档演模板
•穿贯口衫的原始人(甘肃辛店彩陶纹饰)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 其他着装形式
•青海大通县出土彩陶盆上为我们展示的佩尾饰与辫饰的原始人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穿圆球形下裳的原始人(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出土彩陶盆)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旧石器时代
原 始
•新石器时代
社 会
•炎、黄时代: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
•尧、舜、禹时代
•公元前21世纪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结束了自元谋人以来 •的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历史也进入了先秦时代。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1、綖(冕板)
•2、笄[jī]
•3、旒 •4、充耳 •5、天河带 •6、上衣 •7、大带 •8、革带 •9、中单(曲领)
•10、韨(fú)
•11、下裳 •12、玉具剑
•13、舃(xì)
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第一章
PPT文档演模板
• 中国古代帝王冕服上饰有12种纹样的服 饰。12种纹样,即日、月、星辰、山、龙、 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 (fǔ )、黻(fú ),用刺绣、手绘于服装 之上。十二章纹各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 取其稳定;龙,取其应变;华虫(一种雉 鸟),取其文丽;宗彝(一种祭祀礼器), 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 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取其明辨。十二章纹的服章制度,源 于西周或更早,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 复辟称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儒家提倡“宪章文武”, “约之以礼”,
2、 墨家提倡“节用”, “尚用,不必过分豪华,“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黻文章,雕琢刻楼皆有等差。”
3、 法家韩非子则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一) 秦的基本服饰
1、深衣:是此期间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插图)
难点
先秦服装奠定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章 先秦服装第一节概 述一、中国的文明史
据近年来考古界考察报告,云南元谋县四百万年以前已有人类生存,这样,就将我国远古人类活动期限上推了二百万年。继云南元谋人之后,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了早期生产工具,史称旧石器时代。大约在一万年前,由于人们掌握了石器孔等工艺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工具改革,遂跨入新石器时代。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等项发明,又标志着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遗留至今的有河姆渡、仰韶、龙山、齐家、青莲岗等多处灿烂文化的遗址。特别是辽宁西部地区相当于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女神庙宇、冢群、村舍等大规模文化遗迹,则将祖国四千年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礼服名目繁多.除衮冕之外.还有聱'、毳冕,烯冕等各有特定场合,井有弁服、①衣、袍、裘及副笄六珈之饰.冕服制度经西周大备以来,历代帝王有增有减,直至与封虞王朝一起退出历史舞台。
三、春秋战国的服饰融合
(一)中国早期的服饰美学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一带较发达地区涌现出一大批有才之士,在思想、政治,军事,科学技术和文学上造诣扳深。各学派坚持自家理论,竟相争鸣,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及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杂家等诸学派,其论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到服装美学思想。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只是年代距今过于遥远,服饰,尤其是织物质料又远不及陶、铜器那样久存不朽,因而相对来讲,资料相当少,只得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某些神话传说与器皿产饰等。即使这样,我们仍然感到它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历史依据不足,因此只有将先秦之前的服饰发展情况拢为一章。称其为先秦服装,它不同与其他艺术史,这是由服饰史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2、先秦服装在中国服饰史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依据先秦服装特点设计现代服装。
“此深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具体形制,其说不一,但可归纳为几点,如“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一时男女,文武,贵贱皆穿。
《深衣篇》记: “故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项也。”深衣多以麻布,白布裁之,在斋时则用缁色,或有加彩者,在边缘绣绘。腰束丝带称大带或绅带,可以插笏板。后受游牧民族影响才以革带配带钩,长者盈尺,短者寸许,有石,骨。木、金、玉、钢、铁等质,贵者雕楼镶嵌花纹,是当时颇具特色的重要工艺品.
(二)冕服的内涵
礼服规定严格,因仪典性质、季节等而决定纹饰、质料各异。从孔子“服周之冕”而言,可认为后代以周代冕服为标准服制内容。它的诞生一直沿用到封建历史的结束。
冕服:
1、冕冠、:其板为蜒。(插图)
《汉礼器制度》讲:“周之冕,以木为体,广八寸,长尺六寸,上以玄,(黑色)下以纁,前后有旒。””蜒作前圆后方形,戴时后面略高一寸,有向前倾斜之势。旒为蜒板下成串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旒,但根据礼仪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为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2冠戴在头上,以笄沿两孔穿发髻固定,两边各垂一珠,叫做“黈纩”,也称“充耳”,垂在耳边,意在提醒君王勿轻信谗言,连同眼蜒板前低俯就形俱含规劝君王仁德的重要意义。
《札记·礼运篇》讲“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正是祭祀大典,而《周礼》中“事先王则衮冕”表明祭祀大礼时,帝王百官皆穿礼服。当时有官任“司服”者,专门掌管服制实施,安排帝王穿着。《周礼·春官》“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即为分仪式内容而定其服饰。“王之吉服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鹫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烯冕,祭群小则玄冕.”诸如此类规定,非常繁杂。王后在仪式上的穿着,也有专门的“内司服”来掌管。总之,这说明自周代始,中国的冠服制度已经趋于完备。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使国家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如从夏禹算起,到夏桀亡,共传了14代,17王,有四百多年历史。苎汤灭夏之后,建立奴隶制更加完备的商朝,共传17代,31王.约有六百年历史,直至公元前1027年,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周朝初建时,周都设在丰镐(今陕西),公元前770年,平王继位,将国都迁到洛邑(今河南),史书上将东迁前称西周,东迁后称东周。西周王朝从武王伐纣至平王之父幽王被杀,共延续11代,12王,约二百五十七年。东周王朝无力维持,只得任凭诸侯势力逐渐强大,结果形成大国争霸的动荡局面,前后经历三百年,因为鲁国史书《春秋》记载了从公元前8世纪到5世纪的历史,后人习惯称此段为“春秋时期”。长期兼并的历史,使我国具备了封建社会的基本条件,再经过瓜分、取代等残酷的斗争形式,约从公元前475年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称雄的形势,史称“战国”,直至公元前21年才由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2、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提问:人类早期服饰究竟是什么样子
补充学生的回答内容
讲授本章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与胡服
总结本章重点
教学后记
作业:
1、中国的冠服制在什么时候建立?其内容是什么?
第二节 先秦服装
一、先秦服装特征
1、搴木茹皮(兽皮)以御风霜,绚发冒首以去灵雨
在陕西西安半坡和华县泉护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彩陶上,留下了麻布的印痕,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还出土了三块葛布残片。
而古墓中骨、石、陶纺轮与纺锤的大量出土,更加证实了至迟在六千年前即有纺织品的科学推断。
至于其服装式样,可从甘肃辛店彩陶上见到剪影式人物形象,及膝长衫,腰间束带,远观酷似今日连衣裙。其形制,可从印第安人的服装中找到依据,即很可能是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衣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口,穿时可将头从中伸出,前后两片.以带系束成贯口衫,也称贯头衫。
《史记》载:.“满堂之坐,视钩各异。’显示出服装佩饰的普速性和工艺装饰的独具匠心。
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也有说原内地劳动人民所服之式,也是可信的。(插图)
所谓胡入之服主要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3、 中国历史上最早社会改革家
赵国第六个国君赵武灵王是一个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个他看到赵国军队的武器虽然比胡人优良,但大多数是步兵与兵车混合编制的队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长袍,甲靠笨重.结扎繁琐,动辄即是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灵活迅速的骑兵却很少,于是想用胡服,学骑射。《史记·赵世家)记,赵武灵王与臣商议:“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于是下令:“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后仍有反对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于是坚持“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赵国很快强大起来,随之,胡服的款式及穿着方式对汉族兵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一)中国官服制度的起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自身潜力,但自然界某些现象却又一时难以理解,因而人们相信人能够创造物质,但时常受到一种力量的制约,人们要想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就必须使原始巫风和图腾崇拜进一步走向完善。于是关乎社稷大事的仪典必须在庄严隆重的气氛中进行,用于一系列祭祀活动的服饰自然更要精心安排。
2、上衣下裳、(插图)
冕服多为玄衣而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之以纹。帝王隆重场合服兖服既绣卷龙于上,然后广取几种自然景物,并寓以含意.《虞书·益稷,中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即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井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插图)
第一章先秦服饰
课题
第一章 先秦服装
第1-2课时
教学目标:
本章介绍了中国先秦服装特点,章服制和中国早期的服装形制。要求学生把握这一时期的服装特征。
重点
1、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倌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2、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5、足登舄屦(插图)
舄屦:《周礼.天官·屦人》云“掌王及后之服腰为赤舄、黑舄、赤缱、黄缱、青句、素腰、葛腰”。着冕服,足登赤舄,诸侯与王同用赤舄。三等之中,赤舄为上,下为白、黑.王后着舄,以玄、育、赤为三等顺序。舄用丝绸作面,木为底.《古今注》讲:“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似为复底。屦为单底,夏用葛麻,冬用兽皮,适于平时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后嫔妃在祭先蚕仪式上专用,屦色往往与裳色相同。
2、黄帝始去皮服布:葛藤、苎麻、蚕丝
《礼记·礼运篇》——“昔者,先王未有官室,冬则居营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治其麻丝,以为布帛”同《魏台访议》所记“黄帝始去皮服布”的年代也大体相符。
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更说明了中国远古时期的服装质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蚕丝,这些决定了以后中国服饰的艺术风格。
四、小结
先秦服装在中国服装史地位中,正如三代鼎彝、战国帛画之于美术史中一样.意义十分重大。因为画者奠定了线描、散点透视、神重于形等中国传统美术风格,衣者则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并显露出中国图案富于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