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中国近代人物之郁达夫

佳句欣赏(郁文)
•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远一程,山一程》
• 无雨那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到昼之光芒。 ——《炉边独语/雨》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钓台题壁》
• 倾城春色,终不过繁华过往。
文 学 成 就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 《血泪》(《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 《日记九种》1927年,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 《达夫日记集》1935年,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达夫散文集》1936年, 《闲书》(散文集)1936,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 《达夫诗词集》1948,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 《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1982,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 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作品江南欣,秋赏当之然也故是有都的的,但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 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 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 。。。。。。。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旧居
日本留学期间旳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三弟兄
风雨茅庐
郁达夫手迹
《沉沦》第一版封面
二、有关名词概念
1、发明社:直抒情感,“主情主义”
1923年由一批在日本留学旳青年作家组织成 立旳文学社团。发明社主要组员有郁达夫、 郭沫若和成仿吾等。发明社旳作家从理论到 实践都强调小说旳主观性和抒情性。他们旳 作品大都有一种抒情主人公旳自我形象,作 者不着意于经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 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旳强烈 感情,去打动读者。这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 是一全新旳样式,也是对老式小说观念旳一 种新发展。
所以买通了郑秀岳,买到了满口金牙旳青年 男子等。
大胆前卫旳恋爱理念,着重于肉体感官享有
“恋爱就是性交,性交就是恋爱,所以恋爱 应该不择对象,不分畛域旳。不论对方旳是 猫是狗,是父是子,一道玩玩,又有什么不 能够呢?”
美与丑,善与恶 对比强烈
强调主观抒情旳其他作家
叶灵凤(1905-1975) 《菊子夫人》、《姊嫁 之夜》
——成仿吾《沉沦旳评论》
2、《迷羊》:爱情旳迷失
王介生 体弱多病旳文学青年 谢月英 一种演老生旳女戏子 最终因为经济原因,谢月英离开了王介生,
跟随了一种有钱旳老头。 情欲?爱情?
《她是一种弱女子》构思1927年,1932年出 版,起初被政府指为“普罗文艺”被查禁, 后更名《饶了她》,并删节处理。
以新军阀混战为背景,塑造三位女性。女性 之间旳情爱关系,他们旳不同人生路向。
官宦之后:郑秀岳
清贫之家:冯世芬
土豪之女:李文卿
郑秀岳: 软弱贪婪
情感上依赖冯世芬,生活上羡慕有钱人。
逐渐在金钱和肉体旳引诱下被李文卿控制。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郁达夫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值抗日时期,妻子王映霞红杏出墙,与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许绍棣(郁达夫旧日同学)有染。郁达夫忍痛说:“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强的多,并且国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并作词《贺新郎》:“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欲弥子,留取吴钩拼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尚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在驱雏。”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郁达夫的诗有哪些?郁达夫的诗词全集10首

郁达夫的诗有哪些?郁达夫的诗词全集10首近现代诗人郁达夫,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自述诗十八首其十-近现代·郁达夫二女明妆不可求,红儿体态也风流。
杏花又逐东风嫁,添我情怀万斛愁。
自述诗十八首其十八-近现代·郁达夫苍茫又过七年期,客舍栖栖五处移。
来岁桑干仍欲渡,别离应更有新诗。
梦醒枕上作,翌日寄荃君-近现代·郁达夫万一青春不可留,自甘潦倒作情囚。
儿郎亦是多情种,颇羡尚书燕子楼。
杂感八首其五-近现代·郁达夫亦有陈东泣上书,陈东心似武陵鱼。
缘溪行为求鱼计,冒死谏成得意初。
荒谬几人称陆贾,忠诚何处觅包胥。
茫茫大陆沉将了,寄语诸公早绝裾。
三月十八夜寄木津老师-近现代·郁达夫日抱虫鱼伏茂陵,旁人争笑客无能。
吟诗未就先研墨,看月初升故灭灯。
野泽夜深闻鹤唳,高楼春暖解壶冰。
明朝欲待游仙去,自草蕉书约老僧。
寄曼陀长兄-近现代·郁达夫悔将词赋学陈琳,销尽中原万里心。
书剑飘零伤白也,英雄潦倒感黄金。
三年铅椠貂裘敝,一服参苓痼疾深。
闻说求田君意定,富春江上欲相寻。
西天目妙高峰积雪未消,因两宿禅源寺内-近现代·郁达夫三月春寒雪满山,高峰遥望皖东关。
西来两宿禅源寺,为恋人间水一湾。
离乱杂诗十一首其三-近现代·郁达夫又见名城作战场,势危累卵溃南疆。
郁达夫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的成就:
●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 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 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 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 《沉沦》,他在《沉沦》中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 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 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春风沉醉的晚上》
小说高潮依赖于情 绪的抑扬起伏,并 用诗一般语言倾吐
抒情主人公“我”
《薄奠》
心中情素。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
1927年后,以《过去》为标志,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方面努力追随时代的浪潮,探索着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反映社会和时代,写下了《她是一个弱女子》、《出
奔》等作品,同时,他的忧郁气质、纤弱敏感的个性和 表现自我的艺术观又使他倾心于渲泄和呻吟,追求抒情 风格,这样又创作了《烟影》、《东梓关》、《迟桂 花》等代表他后期艺术成就的抒情之作,三十年代郁达 夫的创作就徘徊于这两种艺术倾向之间。
郁达夫
(2)在“表现自我”的艺术主张支撑下,凭借着
“零余者”的形象,郁达夫尽情地抒写着一己的体验
、心境,渲泄着那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我情感中体验出来的思乡、
念子、怜妻、哭穷等情绪,并混合着病态的性苦闷, 激烈的社会人生牢骚,使作品涌动着忽高忽低、忽急 忽缓的情绪潮,形成了极富个性的抒情特质。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位于杭州余杭区路场官弄63号
嗯~
有机会去看 看~~~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 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 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 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 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 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 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 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 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 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 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 构,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在二十多岁时患了肺结 核。
郁达夫
(1896.12.07~1945.09.17)
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 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诗人。代表作《沉沦》、 《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 桂花》等。
早 年
郁达夫,本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省富 阳市满州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 家庭,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 赋诗。曾先后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之江大学预科(因为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1913年随 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入东京 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遇 害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居于当地华侨 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
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希望他当翻译。郁达 夫不收日军薪金,但当时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仍然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 不满,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和华侨。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 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 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 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 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 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 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 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 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 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 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 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 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

郁达夫(中国作家)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名文,字达夫,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生平事迹: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
1908年,就读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11年,郁达夫进入蕙兰中学读书;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尤以俄、德小说居多。
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郭沫若、郁达夫、王独清、成仿吾[3]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10月15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1922年,郁达夫回国,在安庆法政专校教授英语,与当时同为该校教员的陶希圣颇有交往。
1923年辞职,出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
1924年,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为期亦仅一年。
1926年,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返回上海后,郁达夫开始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郁达夫

郁达夫故居(16张) 郁达夫故居建于30年代,属中式花园别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叫 “风雨茅庐”,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故居由当时 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
参考资料 1 1945年9月17日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_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9-04-29] 2 郁达夫在南洋被迫 充当日军宪兵部翻译 .网易[引用日期2013-09-19] 3 郁达夫「沈沦」における名古屋と名古屋人 の描写につい て .名古屋大学校史馆[引用日期2019-05-03] 4 郁达夫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小说《沉沦》的影响 .论文[引用日期 2019-05-03] 5 郁达夫与戚公祠 .福州晚报[引用日期2015-04-25] 6 郁达夫的生死迷局 .中国文化传媒网[引用 日期2013-09-19] 7 郁达夫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11-07] 8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2015-11-07] 9 徐志摩和郁达夫在杭州哪所学校同学过? .凤凰网[引用日 期2015-11-21] 10 【国学名家】郁达夫 .武汉理工大学党员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1 日本的文学碑和文学散 步 .腾讯[引用日期2019-05-04] 12 郁达夫的浪漫与“放荡”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3 郁达夫曾从上 海举家移居杭州 遭鲁迅坚决反对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4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 国青年报[引用日期2015-11-21] 15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华新闻传媒网[引用日期2015-11-10] 16 笔作枪 “文人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2015-11-24] 17 历史上的今天:郁达夫遇难, 疑被日本宪兵杀害 .东方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8 浅析郁达夫的情色小说:受日本肉欲享乐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平经历
•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 法语、马来西亚语。九岁便能赋诗。 •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 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 《洪水》半月刊编辑, • 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 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 众文艺》。 •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 之一。
沉 •• 小说中“我”的感伤,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 感、多疑、偏狭造成的,也都能推到是日本 沦 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
“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 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 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而郁达夫 所描绘的伤感中,也包含了有所不幸、有所 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 • 郁达夫小说惯用第一人称“我”,这个 “我”并不仅仅是起到讲述故事或者勾连情 节的作用,在一些作品里“我”竟至成了作 品的主人公,情绪由“我”起伏波动,情节 由“我”而发展变化。同时,这个“我”并 不仅仅是作者个人,而是相当典型的概括出 了“零余者”即正直、善良、清贫的知识分 子共同的命运。
• 有一年郁达夫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 水遥山,餐罢得一上联: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账曰: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 • 三竺:指上、中、下竺。六桥:指苏堤上映波桥、 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 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
沉 沦
•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 表作。1921年7月,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 开始文学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沉 沦》。(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的 代表作,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 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 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 • 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 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 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 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 突。”这一段话既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也概括 了作品的主要内容。通篇着力描写与渲染的就 是忧郁,苦闷,性。
艺术特点
• • • •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点: 1:自叙传的写法 2:自然流动的抒情结构 3:病态的心理,潜意识心理的描写
评价
•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 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 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 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 字。 •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沉 沦
• 内容简介 • 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 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 •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 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 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情绪交织 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 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 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 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 自戕(qiang)——窥浴——野合——宿妓。情节每进 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 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 剧性结局。 •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 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 题,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 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郁达夫Fra bibliotek人物简介
•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 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 江富阳人 •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 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 晚上》《过去》《迟桂花》 • 郁达夫曾对徐志摩说过:“我不是战士, 只是一个作家”。
生平趣事
人物气节
• 郁达夫讲气节。日本侵华时,他立场坚定, 说,即使做不成文天祥、陆秀夫,也要做 伯夷、叔齐。并赋诗:“松树梅花各耐寒, 心坚如石此盟磐。首阳薇蕨钟山菽,不信 人间一饱难!”
作 品 节 选 故 都 的 秋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 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 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 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 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 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 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 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 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 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