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路基实施性施工设计DK1+250-DK3+800
DK444+750~DK444+900路基填筑试验段方案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三、试验段试验目的、范围和内容 (2)3.1试验段试验的目的 (2)3.2试验段范围 (2)3.3试验内容 (2)四、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测量、检测仪器、设备投入情况 (2)4.1施工人员组织机构及职责 (3)4.2机械设备 (4)4.3测量、检测仪器 (4)五、路基试验段的施工准备 (4)5.1测量放样 (4)5.2对基底进行动力触探检测 (5)5.3试验组合设定 (5)六、路基填筑规范要求 (6)6.1填料要求 (6)6.2填料来源 (7)6.3压实标准 (8)6.4路堤边坡 (8)6.5路基填筑检测方法 (9)七、填筑施工工艺及方法 (9)7.1、填筑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水平分层填筑 (9)7.2填筑施工工艺方法 (9)八、试验成果 (16)九、雨季施工措施 (16)十、试验段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17)10.1质量管理小组 (17)10.2管理保证措施 (17)10.3施工工艺的主要技术措施 (18)十一、试验段工期安排及保证措施 (21)11.1计划工期 (21)11.2工期管理保证领导小组 (21)11.3试验段工期保障措施 (22)十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 (22)12.1环保领导小组 (22)12.2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 (23)一、编制依据1、改建铁路成都至昆明线峨眉至米易段扩能工程施工图区间路基设计图,图号《成昆(峨米)施路-8》;2、《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3、《成昆(峨米)施路专-01》、《成昆(峨米)施路专-02》、《成昆(峨米)施路专-05》、《贰路(2015)3001-I》、《贰路(2015)3006》、《贰路(2014)2028》;4、《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5、《铁路路基地基处理技术规程》(TB10106-2010);6、《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二、工程概况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项目经理部二分部承建成昆铁路EMZQ-12标DK440+500~DK458+425.76段内桥涵及路基工程,线路全长21.384km,其中包括23段区间路基,共长13.267km,含1段站场路基,长1.6km,区间路基及站场路基占线路的比例为62%。
区间路基施工方案 (区间2)

许禹铁路改建工程许昌东至灵井段区间路基2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新疆北新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禹亳铁路工程总承包部二O一三年十月一日许禹铁路改建工程许昌东至灵井段区间路基2施工方案第一章、工程概况禹亳铁路改建工程许昌东至灵井段(二期一段)区间路基2:DK17+200-DK17+577.43及DK26+375.41-DK33+531.43段,总长:7.533公里。
本工程路基基床分为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总厚度1.2m。
路基基床表层土厚度为0.3m,采用A、B组填料;基床底层土厚0.9m,采用A、B、C组填料;路基基床以下部分采用A、B、C组填料。
第二章、编制依据、主要工程量及计划工期一、编制依据1、《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J286-2004)《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规范》(TB10210-2001/J118-2001)《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03/J283-200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2—2008)《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J961-2009)《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2—2009/J945—2009)《土工合成材料塑料土工格栅》GB/T17689-20082、中铁二院勘察设计院提供的许禹铁路改建工程许昌东至灵井段设计图纸。
3、国家、铁道部、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及监理公司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法律、法规以及各级管理程序、方法和规定。
4、施工现场踏勘、调查、咨询取得的资料。
二、主要工程及数量本标段区间路基工程计划2013年 10月10日开工,2015年5月10 日竣工,总工期17个月。
第三章、施工组织部署一、施工组织机构设臵项目部设臵5科2室(见组织机构图框)编制27人,组织机构图如下:二、施工作业队及项目部管理人员划分本标段区间路基共分四个工队完成,分别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工队。
CFG桩试桩方案(试桩)

CFG桩试桩施工组织设计一、工程概况DK251+000- DK251+000段线路以填方通过冲洪积平原,地形平缓,地表大部分大部辟为耕地及果园。
津秦正线与京秦改线并行。
津秦正线路堤最大填高9.28m,边坡最大高度9.44m。
京秦改线路堤最大填高8.63m,边坡最大高度6.83m。
基底加固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处理,桩长5~8.5米,桩径为0.4m,桩间距1.5—1.8m,桩身设计强度为C20,布置形式见附图。
桥头地基处理过渡段地段,混凝土底座应力扩散角以内正方形布置,间距1.5m;以外长方形布置,纵向间距1.5m,横向间距1.6~1.8m,横向最外两排桩横向桩间距可适当放大但不得大于2.0m。
正线区间非桥头地基处理过渡段地段,混凝土底座应力扩散角以内正方形布置,间距1.5m;以外长方形布置,纵向间距1.5m,横向间距1.6~1.8m,横向最外两排桩横向桩间距可适当放大但不得大于2.0m。
二、试桩目的目的是为了复核地质资料以及设备、工艺、施打顺序是否适宜,确定配合比、塌落度、搅拌时间、泵送时间、泵送压力、钻杆提升速度以及下钻速度等各项工艺参数,以指导下一步CFG桩的大规模施工。
三、试桩地质情况及位置试桩位置为DK250+000~DK251+000附近,该段地质条件: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含少量角砾。
砾砂:灰白色,中密,饱和。
圆砾土:黄褐色,中密,稍湿~饱和。
均质混合岩:褐灰色,红褐色,全风化,岩芯呈土状。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0g。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9m。
四、试桩要求1、试验桩根数及布置试桩桩位布置:试桩时做DK250+700~DK250+900段内3901根试验桩,桩径d=0.4m,桩间距a=1.5—1.8m,桩长7—8.5m。
水泥用量拟为12%,其中取1‰的桩用于做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1‰的桩做单桩承载力试验,抽取不少于10%的桩做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身完整性。
每工点做不少于3根试验桩竖向全长钻取芯样,检查桩身混凝土密实度、强度和桩身垂直度,根据发现的问题,修改施工工艺或桩体材料配合比重新试验直至满足要求并报监理单位确认后方可施工。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一、工程概况区间路基工程DK384+500~DK389+660、LYDK0+250~700设计时速分别为160km/h和120km/h.区间直线段路基面宽度按《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9)(以下简称《路规》Ⅰ级重型有碴轨道标准并结合接触网布置,站后通信、信号、电力电缆槽布置综合拟定。
电缆槽尺寸按通用图《铁路路基电缆槽》(通路(2010)8401)的要求执行。
双线路堑宽度13.4m,路堤宽度12.6m;单线路堑宽度7.7m,路堤宽度7.8m。
二、路堑开挖1、施工方法根据测量班放出的路基红线及开挖线,清除地表以下30cm范围内有机土及种植土,确保挖方范围清表完后地表无杂草、植物根系等杂物。
清表土运送到指定地点,严禁填筑到路基。
此段挖方采用机械开挖,机械开挖不到的边角采用人工开挖。
本段路基按1:1.5的坡度开挖,开挖自上而下分层逐层开挖,开挖面保持不小于4%的排水坡,严禁积水,并且保持边坡平顺。
开挖过程中随时用坡度尺校核,保证边坡率准确无误。
防止边坡部位超挖和欠挖;施工中测量班及时测量,保证边坡位置正确,当开挖至边坡平台时,预留50cm的保护层人工清理。
刷坡修整及时检查堑坡坡度,避免二次刷坡。
坡面坑穴、凹槽中的杂物清理后,嵌补平整。
2、技术要求和标准路堑边坡坡率、变坡点、平台位置、侧沟排水坡度允许偏差及检验标准应满足下表要求:路基面中线高程、路肩高程、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宽度、横坡、平整度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如下:三、边坡防护1、边坡防护当路基土石方施工时或完毕后,应及时进行路基防护施工。
各类防护与加固应在稳定的基础或坡体上施工。
设有支挡结构物及排除地下水设施地段,应先作好支挡结构物、排水设施,再施作防护工程。
防护的坡体表面应进行检查处理,防护设施应与坡面密贴结合。
施工前应先清刷坡面浮土,填补坑凹,使坡面大体平整。
路基防护所设置的泄水孔的位置、布置形式、孔径尺寸及泄水孔背反滤层的材料、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排水畅通。
区间路基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DK1+250-DK3+800.doc

目录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3)1.1编制依据 (3)1.2编制范围 (3)1.3设计概况 (3)2.工程概况 (3)2.1线路概况 (3)2.2主要技术标准 (3)2.3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 (4)2.4征地拆迁 (4)2.5路基工程特点 (5)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5)3.1自然地理特征 (5)3.2交通运输条件 (6)3.3沿线水源、电源、燃料 (6)3.4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7)4.施工组织安排 (7)4.1建设总体目标 (7)4.2施工组织机构、队伍部署和任务划分 (8)4.3总体施工安排和主要阶段工期 (9)4.4施工平面布置及规划 (10)5.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 (11)5.1施工便道 (11)5.2改良土拌和站 (12)6、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 (13)7.路基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14)7.1施工方案 (14)7.2施工方法及工艺 (17)7.3路基施工质量标准 (34)8.资源配置方案 (35)8.1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及保证措施 (35)8.2主要投入的机械设备 (37)8.3劳力安排 (37)9.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38)9.1质量保证措施 (38)9.2安全保证措施 (40)10.施工环保、水保措施 (41)10.1保证体系组织机构 (41)10.2施工环保水保措施 (42)11.土地复垦及实施方案 (42)11.1土地复垦目标 (42)11.2土地复垦保证体系 (43)11.3土地复垦保证措施 (44)12.引用的设计文件与施工规范 (45)12.1设计文件 (45)12.1施工规范 (45)13.附件 (45)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编制依据(1) 铁道部现行相关的设计规范、施工技术指南、验标、施工技术安全规则及有关文件。
(2)新建铁路德龙烟线德州至大家洼段I标综合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DK1+220~DK2+166.89路基工程施工方案

DK1+220~DK2+166。
89路基工程施工方案工程概况:宣城电厂铁路专用线线长2。
16689公里,路基工程量:挖方20872m3填方306996m3,抛填片石:8354 m3路基工程包括区间、站场及附属工程。
路基防护工程主要为边坡浆砌片石骨架护坡防护形式和重力式挡土墙,排水工程为排水沟、片石侧沟等.一、总体施工方案1、开工前工程开工前地表水、清除杂草、树根、淤泥、石块、垃圾等物,整平场地,进行碾压.土质地基均应碾压后做成不小于2%的排水坡。
当地基表层为松土,其厚度大于0、3m时,应将松土翻挖,分层回填压实,压实密度与路堤相应部位的要求相同。
1、软土路基段施工线路通过水塘地段抛填片石至塘埂,抛填片石采用自卸汽车运卸片石,人工配合推土机平整压路机压实。
2、一般路基施工基本程序为:测量放样→填料选择→基地处理→分层填筑→碾压→检测.基本作业方式:采用装载机或挖掘机装土,自卸汽车运土,推土机、平地机摊土,压路机压实.3、路基施工土石方调配根据本标段各桩位的填挖工程数量,合理进行土方调配,尽可能移挖做填,确定合理的经济运距和挖方、利用方、填方工程量。
4、路堑开挖施工前按图恢复中线,复测断面,测设出开挖边线。
二、施工方案细则1、施工准备对交接线路中桩进行泄露贯通测量与现场放样测量,而后进行填料实验与场地清理。
2、填筑实验段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有代表性路段铺筑长度不小于200m的全幅宽度实验段,记录各种变换参数的情况下的数值,确定施工最佳参数,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确定标准化施工工艺以指导施工,施工过程中如有参数变革必须重新试验。
3、填土路堤施工方法采取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方法施工。
路基填料采用机械流水施工,且严格按“四区段,八流程”作业法施工。
(1)、根据施工时地面和土质实际情况,按设计文件及施工规范要去进行基地处理。
(2)、当原地面高低不平时,先从最低处由两边向中心分层填筑。
取素填土填料填筑路基。
DK128 300-DK133 900路基附属区间施工小结(1)

工程施工小结一、工程概况路基附属工程主要有:路堤坡面防护工程、浆砌片石护坡、拱形骨架护坡和植灌木防护处理。
DK128+900-DK129+550左侧为单侧防护,DK132+060-DK133+250为双侧防护,DK133+300-DK133+650左侧为单侧防护,路堤边坡高度<3m时,边坡植灌木,间距0.6m,正三角形布置,并在路肩上设置M10浆砌片石护肩,护肩顶宽0.8m,高0.3m;在坡脚设置M10浆砌片石护裙,护裙高0.6m;基础形式采用勺型基础,底宽0.6m,埋深1.0m。
二、施工方法1、护坡浆砌片石施工(1)砌筑之前,顺坡面线支立好坡度架,沿坡度架双面2、路基处理施工工艺及方法1)路基填筑作业应按四区段八流程作业方式进行,分层碾压,碾压时,各区段交接处应重叠压实。
2)路堤应沿横断面全宽,纵向分层填筑。
当原地面高低不平时,先从最低处开始分层填筑,由两边向中部填筑。
路基边坡两侧超填宽度为30-50cm,竣工时刷坡整平。
3)分层填筑厚度应根据压实机械压实能力,填料种类和要求的压实质量,通过现场工艺试验确定。
采用块石类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60cm;碎石类填料填筑时,分层的最大压实厚度不应大于40cm;采用砂类土和改良细粒土填筑时最大压实厚度不大于30cm.4)填料摊铺应使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进行平整,填层面目视平顺,并应做成向两侧不小于2%的横向排水坡。
5)压实顺序应按“先两侧后中间”进行碾压。
各种压路机的最大碾压行驶速度不宜超过4km∕h。
各区段交接处,应互相重叠压实,纵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m,沿线路纵向行与行之间压实重叠不应小于40cm,上下两层填筑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0m.6)压实期间填料含水量应当均匀,填料的含水量偏差控制在最佳含水率的6%范围内,使在较高含水率条件达到压实标准,降低土体的含气率有利于填土的水稳性。
7)在路面填筑过程中始终做到“五保证、四不压”,即:五保证:保证及时碾压、保证压够遍数、保证不漏压、保证压到边、保证压到结合部、;四不压:铺土超厚不压、含水量过大过小不压、土料有杂质不压、表面不平整不压。
DK0+600~DK0+800段Ⅱ、Ⅲ、4道路基第5层

1
不同 填料 填筑
பைடு நூலகம்
浸水路堤外包体宽度
2
衔接台阶宽度
第5.1.8条
反滤层宽度
一 般 项 目
-25 高 基 床 以 下 路 堤 顶 面 允 许 偏 差 程 ±50mm 35 / / -18 中线至边缘距离 ±50mm 31 / 宽 度 不小于设计值 20 21 / / 9 平整度 土质:30mm 石质:100mm 15 /
3
0.1% 0.4% 0.3% 0.3% 0.4% 横 坡 ±0.5%
施工单位检查 评定结果
专职质量检查员 分项工程技术负责人 分项工程负责人
监理单位验收 结论
监理工程师
(Ⅱ)
06010201
DK0+600~DK0+800 段Ⅱ、Ⅲ、4道路 基第5层 叶樵
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 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名称及编号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 上下两层填料的颗粒级 配 每一压实层的填料种类 两层接触面的横向排水 坡 第5.1.7条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4—2003 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录 最大粒径小于15cm,符合规范要求 同类填料填筑,符合规范要求 按规范要求设置 / 纵向搭接长度为2~3米,纵向行与行 之间轮迹重叠40~52cm,上下两层填筑 接头错开为3~4.6米,符合规范要求 / -22 -19 -26 27 / / -20 33 / 22 28 / / 19 29 / -20 10 28 / / -21 22 / 30 24 / / 22 27 / 31 13 7 / / -29 24 / 31 25 / / 26 13 / 12 30 6 / / 12 25 / 33 26 / / 15 21 / 33 29 15 / / 15 17 / 29 34 0.1% / / 11 16 / 年 年 年 年 月 月 月 月 日 日 日 日 监理单位验收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 (3)1.1编制依据 (3)1.2编制范围 (4)1.3设计概况 (4)2.工程概况 (4)2.1线路概况 (4)2.2主要技术标准 (4)2.3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征地拆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路基工程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自然地理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交通运输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沿线水源、电源、燃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施工组织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建设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施工组织机构、队伍部署和任务划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总体施工安排和主要阶段工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施工平面布置及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5.临时工程和过渡工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施工便道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改良土拌和站............................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控制工程和重难点工程施工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路基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施工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施工方法及工艺..........................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路基施工质量标准 (22)8.资源配置方案 (23)8.1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及保证措施 (23)8.2主要投入的机械设备 (24)8.3劳力安排 (25)9.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26)9.1质量保证措施 (26)9.2安全保证措施 (28)10.施工环保、水保措施 (29)10.1保证体系组织机构 (29)10.2施工环保水保措施 (30)11.土地复垦及实施方案 (31)11.1土地复垦目标 (31)11.2土地复垦保证体系 (31)11.3土地复垦保证措施 (32)12.引用的设计文件与施工规范 (33)12.1设计文件 (33)12.1施工规范 (33)13.附件 (34)1.编制依据、编制范围及设计概况1.1编制依据(1) 铁道部现行相关的设计规范、施工技术指南、验标、施工技术安全规则及有关文件。
(2)新建铁路德龙烟线德州至大家洼段I标综合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3)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4)工地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5)现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科技成果,及历年来在铁路工程施工中积累的施工经验。
(6)GBT19001--2000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和《程序文件》。
1.2编制范围新建铁路德龙烟线德大铁路综合Ⅰ标段DK1+250~DK3+800段区间路基土石方工程及其附属工程。
1.3设计概况所经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主要为填方,填筑高度在1m~9m,基床以下填料采用C类土,基床底层采用改良土,基床表层和过渡段填料采用A组土。
2.工程概况2.1线路概况德大铁路综合Ⅰ标段DK1+250~DK3+800段区间路基工程包括疏解线和德大铁路正线路基,位于黄河涯站与岳高铺线路所之间。
工程范围:DK1+250~DK3+800段区间地基处理、路基主体工程施工、桥涵过渡段施工及路基附属工程。
2.2主要技术标准本段线路主要技术标准:⑴线路等级:国铁I级⑵正线数目:单线,预留复线条件⑶限制坡度:6‰⑷旅客列车行车速度:160km。
7.2.1.2.1.4 施工工艺本工程采用二喷四搅施工,主要工艺流程为:整平原地面→放线定桩位→钻机就位→检验、调整钻机→钻机正循环搅拌喷浆下沉(喷浆量为设计用量的12)→停浆反循环搅拌提升→全桩长重复搅拌下钻并喷浆搅拌至设计深度(喷浆量为设计用量的12)→复搅反循环提升出孔→成桩结束,移至下一桩位继续施工。
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7.2.1.2.2原地面处理清除表层腐殖土以后平整场地,当地基表层有淤泥或软弱层时,清淤后回填普通土,场地做好排水坡,挖设排水沟,保证场内不积水。
7.2.1.2.3测量放样按照设计的搅拌桩的平面布孔图放样并编号,在桩位处地面钉设不易更改的标记(现场一般采用竹签),方便在施工中迅速确定桩位。
7.2.1.2.4机具定位将钻机安置在设计的孔位上。
使钻杆头对准孔位的中心,桩位对中偏差不超过5cm;钻机就位后对钻机进行水平校正,使其钻杆轴线垂直对准钻孔中心位置,施工时钻杆的倾斜度不大于1%。
7.2.1.2.5钻孔钻孔预搅至设计标高且进入持力层深度满足设计要求。
7.2.1.2.6搅拌作业水泥搅拌桩施工采用二喷四搅工艺。
第一次下钻时为避免堵管带浆下钻,严禁带水下钻。
第一次下钻和提钻时一律采用低档操作,复搅时提高一个档位。
施工中值班技术人员跟班作业,时刻检查浆液初凝时间、注浆压力、旋转提升速度等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且随时做好记录。
7.2.1.2.7机具移位上一根桩施工完毕,清除叶片及钻杆上泥浆,钻机移位,进行下一根桩施工。
7.2.1.2.8水泥搅拌桩质量控制及检测(1)现场所用固化剂按批次检查品种、级别、包装号、袋装质量、出厂日期,外观检测是否受潮、结块,同时检查固化剂合格证和出厂检测报告,按规范要求取样送试验室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2)浆液配比应符合要求,制备好的浆液应均匀不得离析,单桩喷浆量应符合要求。
(3)水泥搅拌桩数量、布桩形式应符合要求。
(4)水泥搅拌桩成桩长度及复搅长度应符合要求。
(5)水泥搅拌桩完整性、均匀性、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水泥搅拌桩成桩28天后,用钻孔取芯的方法检查其完整性桩土搅拌均匀程度,拍摄取出芯样照片,抽检数量为总桩数的0.2%,且不小于3根。
每根桩取出的芯样送试验室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钻芯后孔洞采用水泥砂浆灌注封闭。
(6)水泥搅拌桩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在成桩28天后,检测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其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
(7)水泥搅拌桩施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按下表:水泥搅拌桩施工完毕后,经试验检测合格进行砂砾石垫层施工,砂砾石垫层厚度为0.5m,夹一层土工格栅加固,砂砾石垫层碾压满足地基系数K30≥130Mpa,孔隙率小于31%的要求。
铺设土工格栅时必须拉直,幅与幅之间要对齐。
土工格栅为双向土工格栅,幅宽大于等于6m,纵横向每米屈服抗拉强度≥50KN,对应纵横向伸长率≤10%,土工格栅的铺设方法与验收标准见“7.2.6.2路基加固与防护工程”。
7.2.2基床以下路基填筑为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路堤填筑采用“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作业程序组织施工。
土工试验:路基工程土方施工前,对路堤填料进行土工试验,目的是确定填料名称、分类、工程性质等,与设计规定值、规范允许值加以比较,进而选定填料和最佳含水量和压实度等项指标。
试验段:我分部选择DK23+370-DK23+500段路基作为施工试验段进行现场填筑压实试验,以选定合理的压实工艺参数,如:填筑层的厚度、压实机械的组合配备、压实遍数等,为大面积施工提供依据。
试验段路堤填筑严格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工序合理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有专人进行跟踪检测松铺系数、压实密度、地基系数等工艺参数,并得出最佳的压实遍数及机械的配备,指导全面施工。
分层填筑:路基填筑采用按横断面全宽纵向水平分层填筑压实的方法施工,每层采用同一种填料,分层厚度根据试验段确定的工艺参数严格控制,表面做成不小于2%的横坡,每层填土沿路基横向每侧超填50cm,以保证完工后的路堤边缘有足够的压实度。
并在每层终碾前采用平地机刮平后再反复碾压直到合格标准。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流程图对超填部分,在本段路基每填筑2~3米时进行粗刷坡,多余土方作为上部填土利用;达到设计标高后,整修达设计标准,待沉降完成后以便安排附属工程施工。
施工中严格执行“三线五度”,三线为:中线、两侧边线;五度即:厚度、拱度、坡度、平整度、压实度。
在路基中心线每50m处设一座固定桩,随填筑增高。
填筑路堤时,作到随挖、随运、随填、随压,每层表面需设2~4%的横向排水坡,边坡修整与路基填筑同步进行,避免雨水冲刷边坡;若中途停工时,对表层及边坡加以修理,使之不积水,复工时,在路堤表层含水量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正式开工,继续填筑。
摊铺整平:每层填土先用推土机进行初平再用平地机精平,控制层面无明显局部凹凸,力求平整、均匀。
摊铺时层面做成向两侧倾斜的4%的横向排水坡,以利于路基面排水。
为有效控制每层虚铺厚度,初平时用水平仪进行检测控制。
机械碾压:采用25t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作业施工顺序为:先边缘后中间。
压路机行驶速度一般为2~5km,纵向搭接长度2m,做到无偏压、无死角、碾压均匀。
在路堤整个填筑过程中,严格按规范规定的长度、范围、频次取样对压实土层的密实度进行系统的检测,检测后及时填写《路基填土压实检测报告》;每次填土检测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本工程路基压实检测采用EVD动态模量机、K30荷载仪等方法。
路基整修:当路基填筑高度接近路基设计标高时,要加强高程测量检查,以保证完工后路基面的宽度、高程和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路基填压完成后,要进行中线高程测量,以此放出路肩边线,然后分段(100~200m)进行路基的整修,包括路基面的排水横坡、平整度、边坡等修筑。
整修应严格按照设计结构尺寸进行,对于加宽部分应在整修阶段人工挂线清刷夯拍,路基经过整修后,做到肩棱明显,路拱坡面符合设计要求。
7.2.3基床底层改良土施工⑴材料要求填筑前应按设计提供的配比进行室内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