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吴正方 气候暖化逼植被
气候变化辩论辩题

气候变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对地球和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其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比如,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对沿海地区的居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气候变化还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比如飓风、洪水等,这些事件已经给许多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最后,气候变化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许多物种灭绝,影响生态平衡。
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同时,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
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我们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继续以相同的方式思考。
”只有采取行动,我们才能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地球家园。
反方观点:气候变化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科学家们对其影响和原因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是自然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也不应该过分干预自然的规律。
首先,气候变化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轨道变化等。
其次,即使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人类的活动就是主要原因。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干预经济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
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寻找更加客观的证据。
同时,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适应气候变化,而不是过分干预自然的规律。
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知识就是力量。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气候变化辩论辩题

气候变化辩论辩题正方,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行动。
首先,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
这些影响不仅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根据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尤其是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其次,许多国家和组织已经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环境监管等。
然而,这些措施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正如前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所说,“我们是第一个承认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一代人,也是最后一个有机会阻止它的一代人。
”。
最后,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将会给未来的世界留下巨大的隐患。
比如,如果海平面继续上升,许多城市将会被淹没,数以百万计的人将失去家园。
因此,我们有责任通过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让未来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反方,气候变化并非如此严重,不需要过度恐慌。
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现象,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发生变化,这并不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虽然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对气候变化有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如此巨大,也不足以引起过度恐慌。
许多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持怀疑态度,认为气候变化并非如此严重。
其次,采取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可能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限制工业生产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加大社会负担。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气候变化问题,而不是过度恐慌和采取不必要的措施。
最后,即使气候变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人类社会已经具备了足够的适应能力。
例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应急救援能力等,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
因此,并不需要过度恐慌和采取过激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在这场气候变化辩论中,正方和反方都提出了各自的论据和观点。
正方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的严重影响,并呼吁采取行动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全球气候变化辩论辩题

全球气候变化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加,例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首先,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全球数亿人的生存和生活。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失衡。
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
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已经证实,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导致了气候变化。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
最后,我们必须意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
正如前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曾经说过,“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应对这个挑战。
”只有全球各国共同合作,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气候政策,才能有效地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反方观点,全球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不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
气候变化是地球自然的周期性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
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存在争议,因此并不必须采取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不高,温室气体排放较低,因此他们没有义务为全球气候变化负责。
首先,气候变化是地球自然的周期性现象。
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自然的,与人类活动无关。
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的冰河期和间冰期,这些都是地球气候的自然变化。
因此,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也不必须采取行动来解决。
全球气候变化与辩论辩题

全球气候变化与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对地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冰川融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而且这些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全球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更多的自然灾害,资源匮乏和生态系统崩溃。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首先,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据联合国的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这些事件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而且,冰川融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这将会导致沿海地区的淹没,给成千上万的人类生活带来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导致资源匮乏和生态系统崩溃,这将会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其次,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正如前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所说,“气候变化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地球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反方辩手观点:全球气候变化并非如正方辩手所言的那样严重,它只是地球自然环境的一种正常变化。
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它并不是人类社会所能够控制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永远无法阻止的,而且这种发展和进步也是对地球环境的一种正常影响。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不应该过分干预自然环境的发展。
首先,气候变化并非如正方辩手所言的那样严重。
根据历史记录显示,地球的气候一直都在发生变化,这是地球自然环境的一种正常现象。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会对地球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也不应该过分干预自然环境的发展。
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辩论辩题

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辩论辩题正方,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是迫在眉睫的。
首先,全球变暖已经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减缓全球变暖的影响。
其次,许多科学家已经证实,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燃料的使用。
因此,我们有责任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除此之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来应对全球变暖,比如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碳排放等。
这些行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证明了我们是有能力应对全球变暖的。
最后,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的,“我们不能再拖延,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应对全球变暖。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全球变暖应对措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反方,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存在争议。
首先,一些科学家认为全球变暖并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而是地球自然的气候变化。
因此,他们认为采取过度的应对措施可能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是不必要的。
其次,一些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应对措施可能会给其他地区带来不公平的负担。
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这是不公平的。
此外,一些应对措施可能会对一些行业和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导致就业和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全球变暖应对措施的影响和可行性。
最后,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的,“知识就是力量。
”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证据来支持全球变暖应对措施,而不是盲目地采取行动。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其影响和可行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支持我们的决策。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是辩论辩题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是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包括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这些变化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对生态系统和动植物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气候变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包括工业化、森林砍伐、化石燃料的使用等,因此我们有责任采取行动来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
最后,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只有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才能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名人名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过,“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是为了保护地球,而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
经典案例,巴黎协定是全球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达成的历史性协议,这表明各国已经意识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并愿意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
反方辩手观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并不是那么严重,也不需要过分夸大。
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现象,地球的气候一直在变化,人类的活动只是加速了这一变化过程,并不是唯一原因。
其次,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巨大的经济成本,而且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分歧。
最后,即使采取了应对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因此没有必要过分悲观和恐慌。
名人名句,著名物理学家弗雷德·辛格曾说过,“气候变化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严重,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证据。
”。
经典案例,一些国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比如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并没有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辩论辩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辩论辩题正方辩手: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应对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碳排放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这可以通过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提倡能源效率来实现。
例如,名人名句中,比尔·盖茨曾经说过,“我们需要在清洁能源技术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
”这表明了清洁能源技术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保护森林来减少砍伐活动。
例如,中国通过实施植树造林工程,成功减少了大量的碳排放量。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只有全球各国携手合作,才能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反方辩手:尽管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我们必须审慎对待应对措施。
首先,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工业国家依赖化石燃料来支撑经济增长,减少碳排放可能会导致就业岗位减少和经济增长放缓。
其次,植树造林虽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许多发展中国家无法承担这样的成本,这将使应对气候变化的负担主要落在发达国家身上。
最后,国际合作虽然重要,但是很难实现。
许多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和政治分歧,很难达成共识并采取行动。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辩手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通过引用名人名句和经典案例,正方辩手增强了自己的论据,使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反方辩手则着重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可能面临的困难。
双方观点各有所长,但正方辩手的论据更加充分,逻辑更加清晰,因此在这场辩论中占据了优势。
全球气候变化的辩论辩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辩论辩题
正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应对。
首先,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比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这些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
而且,科学家们已经明确指出,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和化石能源的使用所导致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面临的气候危机是我们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我们必须采取行动。
”。
反方,气候变化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科学界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仍存在分歧。
一些科学家认为,气候变化并非完全由人类活动引起,自然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一些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的政策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对气候变化问题持谨慎态度,不要盲目跟风,而是应该更加注重科学研究,找到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
正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经说过,“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相信一些所谓的‘科学’,而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
”。
在这场辩论中,正方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的严重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同时引用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观点作为权威论据。
而反方则强调了气候变化问题存在的科学分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同时引用了美国前总统的观点作为支持。
双方观点各有侧重,但在这一全球性问题上,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才能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话吴正方气候暖化逼植被“搬家”2010-01-28 09:31:30来源: 辽宁日报手机看新闻,轻松掌握天下!中国移动用户发送LND到10658000;中国联通用户发送DSB到10655800;中国电信用户发送20到1065928036。
网上订阅点击进入■专家档案吴正方,博士。
1960年生,辽宁桓仁人。
曾就读于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气象专业、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专业,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北京地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暨吉林省自然博物馆馆长。
近年来主要从事生态气候学及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研究,参与了《全球气候变化脆弱地区和国家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研究》等项目研究,发表《东北地区植被——气候关系研究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等著作和文章。
据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说,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平均必须往气温较低地带迁移420米,才能适应地球暖化;无法迁移或迁移速度太慢,如植物,以及迁移所需距离较大的物种,面临绝种的概率较高。
该研究用需要迁徙的距离,表示生物面临的气候变化速度。
研究显示,因山区生物只需移动很小距离,就可获得很大温度变化,故山区生物面临的气候变化速度最慢。
因此,山地地区将保存部分物种到下世纪,尤其是植物,因为它们不能像动物那样快速应对气候变化。
相对而言,平原地区的物种,所面对的气候变化速度将更快。
急剧的气候变化势必会给生态造成影响。
未雨绸缪,科学家正在从植被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在未来几十年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做出可能性的预测……■为了适应生存,植被“攀越”隔离带进行迁移辽宁日报:美国科学家关于气候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研究是否值得我们重视?吴正方:近些年来,各国科学家就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新闻中提到的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正是大量研究中的一部分结论,之所以这个话题和结论成为新闻,说明社会及公众包括媒体已经重视起这个问题。
气候变化与动植物、各类生态系统的分布、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一旦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接近或超出动植物的适应能力或忍耐界限,并迫使动植物对气候做出了响应,人类对此不能不察。
辽宁日报:报道中提到,陆地生态系统要向北迁移420米,才有利于其气候变暖条件下的生存,是这样吗?吴正方:不仅植被分布、物种迁移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而且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养分循环、生产力水平也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甚至会造成物种消失。
每种植物的生长都有一个适宜的气温范围,气温过低,种子不会发芽或得不到足够热量而停止生长。
温度过高,也不行。
这个温度区间决定了每种植物都有一个生长的地域范围,比如一种植物最北可在北纬40°地区生长,但是气候变暖以后呢,北纬43°地区可能就与原来40°的气温、热量条件相同了,那么植物就会向北移。
但气候变化和植物迁移不是同步的,时间差可能是几年、几十年到一个世纪。
如果植物普遍向北移动,那么与这些植物相联系的生态系统也会向北推进。
但必须认识到,由于生态系统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移动变化的过程也是十分复杂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气候带、植被带具体北移多少米,学者们对此进行的预测、推算有很多,没有一个定论,因为人类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植物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知识累积仍然有限。
辽宁日报:植物不能像动物一样自由移动,它们的迁移是靠什么来完成的?吴正方:植物的迁移,主要是借助自然力量,如风、水流等和动物、鸟类的携带。
在风力的作用下,种子四处飘散,落到原来温度低不能发芽的地方,但气候增温了,条件适应了,种子就可能发芽生长,植物就在那个地方扎下了根。
这方面大家可以看看《人与自然》节目里的“种子的计谋”。
另外的途径就是人工干预,这一点在农作物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即人为地把种子播撒到另一个适应生长的区域。
作为靠自然力量来迁徙的植物来说,它们要克服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面积广大、过多过密的人类活动区域及附属物,如农田、城镇、高速公路等。
这些成片的“障碍”区域对植物迁徙造成了阻隔,切断了提供种源的生态系统与新的潜在的生长区的联系,如果种子不能越过这些鸿沟,也完不成扩展、迁徙,生存面积就会变小,严重的甚至造成物种灭绝。
辽宁日报:迁徙是为了适应生存吗?吴正方:是的,动植物都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来改变自身、“采取措施”努力去适应。
比如动物的迁徙、冬天皮毛变得更稠密等等;而植物通过改变叶面积、分布、产量、群落结构、演替等,多方面响应气候变化,并指示着气候变化的幅度,比如,地域分布的扩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气候变化过快,快过植物适应的速度,或者一下超过了植物所能忍受的限度,那么植物可能会面临“生死考验”,就像新闻报道中提到的,可能无法适应条件而面临减少或消亡。
比如,有科学家分析,在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与迅速的变暖相平衡则要求树种迁移速度达到每年80公里,实际上只有那些世代短、扩散范围大的杂草才能达到这个速度。
从这个分析中,至少得出当前气候变暖的速度要快于多数植被的适应能力。
辽宁日报:既然提到气候,我们不得不再次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本身——气候是否一直在变暖?将会增温到何种程度?记得气候大会期间,有“黑客”盗看西方一些气候学家关于气候变暖研究的资料,发现里面的数据有改动,由此有人认为这些数据的改动是为了证明和配合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的,“气候变暖”这一结论由此遭到了质疑,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吴正方: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全球气候增温是不容置疑的。
因为这50年间大气科学的发展使得各国都对气候的各项要素做了详细的观测、记录及分析,全球增温是明显的。
比如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多,冬季大部分地区升温接近2℃。
当然这个升高不是每年比前一年固定升高多少度,而是有波动的一个升高趋势。
对于未来几十年的全球温度变化,较为一致的看法还是以增温为总趋势,比如,有专家推算和预测到2050年会比现在增温3℃。
至于气候大会期间,有人发现研究者改动气候变化研究数据,这不排除为了某种目的不依事实的故意改动,但也有可能是正常的改动——研究者在参照其他研究后对自己的研究进行的修正,因为气候变化研究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都很大,尤其是古气候和历史气候研究,都是采用一些代用材料来反演当时的温度变化,这就需要多方合作和印证,所以研究存在改动的可能。
即使有人有意“书面制造”增温,也不能否认气候变暖的事实,因为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大部分科学家的共识。
■有研究推算,如果未来持续增温,全球森林面积将减少6%,北方森林将减少37%辽宁日报:既然未来的气候变化还带有不确定性,即还不能准确掌握未来某一地区气候到底变成一个什么样,那么我们怎么研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所发生的改变?吴正方:研究这方面问题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名词叫“气候变化情景”,用来研究分析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如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等的可能性,然后研究在各种可能性下,对植被及生态系统造成什么影响。
比如,有外国科学家利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实验室计算机算出来的气候变化情景,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全球植被分布的影响。
指出:全球森林面积将减少6%;最大的面积变化发生在极地周围的高纬度地区;北方森林将减少37%,其北移将取代当前草原面积的42%;温带森林将由比较湿润的类型向较干燥型变化;亚热带森林面积将减少22%;而热带森林可能增加28%。
辽宁日报:哪些类型的植被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吴正方:拿树木来说,一些分布在岛屿、高山上部、保留区的树种、扩散和更新较慢的树种、濒危的树种等受到气候变化的冲击最大。
植被对气候的适应取决于刚才提到的迁移能力,包括种子扩散、迁移的路径和机会、再生能力等,还取决于在群落中的竞争、取食关系等因素。
对于植物群落来说,初始树种组成、树林年龄、林冠发育水平、气候变暖幅度和持续变化的年数不同,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
一般,气候变化条件下组成树种多的群落其稳定性要强于群落树种少者。
辽宁日报:有没有可以明显看到的植物为适应气候变化而进行的迁移过程?吴正方:其实,东北地区植被分布格局就充分体现了东北地区自然历史中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也反映了植被对这些变化的响应。
东北地区现代自然植被大致可分为四部分,即东西伯利亚区系、长白山区系、蒙古区系和华北区系,这些种群有耐干旱的,也有喜湿润的;有耐寒冷的,也有喜温暖的。
除长白山区系外,其余三种都是在不同时期“进驻”东北地区的。
比如,第四纪冰期,其时亚洲气候较欧洲温暖,所以欧洲植物也向东迁移,经西伯利亚进入我国。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极地植物也相随而来。
这样,原本以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针叶树,形成了混交林。
之后的间冰期气候较暖,西伯利亚植物向西向北回流,大部分退出了东北地区,一部分适应了当地环境而保存下来。
同时温暖的间冰期气候又使南方植物向东北推进。
而在东北平原区,由于蒙古干旱风沙东扩,蒙古植物区系的植物亦随之而来。
这样几个植物区系相互渗透影响,在现代地形和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代东北植被这样一个丰富、差异分布及共生的大的系统。
■气候暖干化趋势下,东北森林面积将缩小,生态系统面临考验辽宁日报:那么近些年及未来气候增温加剧的情景下,东北植被的迁移及生态系统会产生哪些大的变化?吴正方:谈到这个问题还得先提一下东北的气候变化。
在气候各要素中,气温和降水对植物分布来说通常最重要。
从东北地区过去100多年的气候资料和我们所获得的气候变化情景上看,东北地区温度明显升高、温度带北移。
其中寒温带基本退出本地区,其原来位置由温带占据,暖温带北移范围有所扩大;降水量虽有所增加,但抵消不了由温度升高造成的蒸散量的增加,因此东北地区全境面临着暖干的气候趋势。
受其影响,生态系统的总体趋势是湿润森林界线北移,面积明显缩小。
寒温带湿润森林将北退移出东北地区,暖温带湿润森林北界北移,面积有所增加。
同时,东北地区草原面积增长显著,尤其是暖温带草原基本占据了除了农田之外的东北平原,温带草原北移取代了湿润森林收缩腾出的空间。
可以看出,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重要林业基地东北森林的保护和建设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辽宁日报:这种变化有没有具体的表现,比如对某个树种具体的考察?吴正方:拿红松来说吧,红松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与很多阔叶树种混交在一起,我们称之为阔叶红松林,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良好的用材生产基地。
但气候变化正在成为阔叶红松林恢复和发展的一个潜在的严重的不确定性因素。
一方面,适度的增温对红松林生产力的提高和群落演替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增温及由此造成的水分变化接近或超过阔叶红松林的环境耐力临界值时,红松林将面临严重的衰退,其减少幅度在20%至75%之间,生态气候适宜性和生产力将明显下降,蒙古栎、杨树、桦树、榆树等将替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