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环境科学理论

合集下载

环境学基本理论

环境学基本理论

自然灾害
环境欣赏Biblioteka 五大环境问题不 和 谐 的 音 符
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人口剧增
◆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地质灾害
天体撞击、太阳辐射异常 电磁异暴、宇宙射线 火山、地震、岩崩
气象水文灾害 水灾、旱灾、风暴、冰雹、雪灾、热浪、寒
潮……
生物灾害
病虫害、森林火灾、物种灭绝……
以用品为例
70 自行车 年 代 手表 老 缝纫机 四 收音机 件
电话
80 年 代 六 大 件
音响
电视机 洗衣机 录音机 电冰箱 电风扇 收音机 影碟机
90 商品房 年 代 小汽车 三 大 电脑 件
手机 笔记本
物品种类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物品越来越大众化
人类的创造
人的差异 文化背景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 灵感等偶然因素的差异
• 功能多样性
生态功能、资源功能、消纳功能……
自然环境多样性
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人类需求与创 造的多样性
• 人类的需求 • 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服务需求…… 衣 食 住 行 用 医 教 旅 健 闲· · · · · ·
各种产业、产业链、产业群以及产业网
•人类的创造 •创造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具有多样性
1
腔 肠 动 物
扁 形 动 物
线 性 动 物
环 节 动 物
软 体 动 物
动物
自 然 环 境
地 球 上 的 生 物
已知140万种,其中: 昆虫75万种,脊椎动物4.1万种, 高等植物25万种
不同的生命个体一般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
同种类的生物一般具有相似的遗传物质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2024)

生态系统破坏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影响 人类福祉。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对原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威胁 本地物种的生存。
2024/1/30
27
固体废弃物处理问题透视
垃圾围城
城市化进程中,固体废 弃物产生量迅速增长, 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垃圾 围城现象。
2024/1/30
土壤和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处理 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严 重污染。
8
水圈层结构与功能
水圈层结构
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 水等。
人类活动对水圈层的影响
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水位下降、排放 污染物导致水体污染等。
水圈层功能
调节地球气候、提供水资源、维持生 态系统平衡等。
2024/1/30
9
岩石圈层结构与功能
2024/1/30
岩石圈层结构
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4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 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
反作用。
2024/1/30
研究任务
揭示环境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出 解决环境问题的科学依据和技术途 径,促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内容
包括环境地学、环境生物学、环境 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学等 多个分支领域。
2024/1/30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培养环保 行为习惯。
29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30
30
2024/1/30
14
土壤污染现状及危害分析
土壤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不当处理,导致 土壤受到严重污染。

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2008年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依靠自然调节能力维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如原始森林、海洋等。

由于人类的强大作用,绝对未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已经没有了。

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分为:①水生生态系统:以水为基质的生态系统;②陆生生态系统:以陆地土壤或母质等为基质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按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人为核心,对外部的强烈依赖性和密集的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组成: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

第七章 环境科学理论

第七章  环境科学理论

第七章环境科学理论一、概念的历史转变6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概念全面深化,城市规划与设计出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它不再是停留在强调视觉艺术方法,由设计者决定的形态设计,而是按照城市使用者的要求,在环境中寻求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place)与形态。

这种历史转变,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

它与发达国家战后40~50年代城市环境面临严重困境(如城市中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城市设计的反人性与城市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受损)有直接关系,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建筑思想的变革有密切关系,也和现代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包括行为科学、对人的情感研究的重视等等)有重要关系。

60年代初,罗迦尔·卡逊(Rochal L.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ce Springs),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为解决面临的巨大困境,人们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开展了城市环境的社会目标研究,人与环境的研究,社会心理的研究,生活环境建设的研究等等。

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的意象》(TheImage of the City)一书,60年代初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了《城市不是一棵树》、《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1961年简·雅各布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使用方法(Social Usage Approach)。

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

二、社会使用方法社会使用方法包括:研究人的认知,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研究,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等等。

1.研究人的认知林奇发表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群众调查,研究使用者对城市形象认知的基础,从而确定一种全新的城市设计方法。

环境化学-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1)

环境化学-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1)

增强根际微生物降解 直接围绕在植物根周围的土壤环境,一般称作根际 (rhizosphere)。植物根系分泌的一些物质及酶进入土壤, 不但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还向生活在根际的微生物提供 营养和能量,支持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使根际环境 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生物降解作用增强。 植物根系的土壤其微生物数量和活性比无根系土壤中微生 物数量和活性可增加5-10倍,有的高达100倍。已经有研究 表明能加速许多农药、三氯乙烯和石油烃的降解。同时植 物根系的腐解作用向土壤中补充有机碳,可加速有机污染 物在根区的降解速度。此外,根系的穿插作用还能疏松土 壤,为根际土壤创造了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供氧条件、水 分状况和温度,使根区的代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反过来, 根际环境中微生物的作用也可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加速 对降解产物的吸收。这一共存体系的共同作用,将在很大 程度上加速污染土壤的修复速度。
④ •OH还具有加成作用,当有碳碳双键存在时,除非被进攻 的分子具有高度活泼的碳氢键,否则,将在双键处发生加 成反应。 ⑤ 由于它是一种物理—化学处理过程,很容易加以控制,以 满足处理需要,甚至可以降解10-9级数量级的污染物; ⑥ 既可作为单独处理,又可与其他处理过程相匹配,如作为 生化处理前的后处理,可降低处理成本。它以一种近似于 扩散的速度(KOH•> 109/(mol/L•s))与污染物反应,反应 彻底,不产生副产物。因此,深度氧化技术为解决以前传 统化学和生物氧化法难以处理的污染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 径。原位化学氧化技术(in-situ chemical oxidation,ISCO)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 修复
修复是指采取人为或自然过程,使环境介质中的 污染物去除或无害化,使受污染场址恢复原有功
能的技术。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环境学概论》_(刘培桐)_考研知识点归纳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产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第二章大气污染一、名词解释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生成危害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SO2、CO、NOx、颗粒等。

3、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硫酸、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

4、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5、总悬浮颗粒(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流量在1.1——1.7m3/min)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通常称总悬浮颗粒。

6、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称为飘尘。

其粒径主要是小于10μm的微粒。

7、降尘:降尘是指用降尘罐法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教材(91页)

环境科学基本理论教材(91页)

第一章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第一节环境什么是环境?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环境:主体周边相关客体的集合客体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和运动的。

环境法中的环境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丹顶鹤的环境保护区内部:滩涂、沼泽、水域等保护区内其它生物,保护区周边农田迁徙路线上相关湿地、农田等人类的环境学习环境: 学校、教室、机房实验室、图书馆教师、学校氛围学校周边: 活动中心、城市宿舍、食堂、操场依照主体(中心事物)的差异,区分环境类型:地球的时空环境、植物的环境、人的环境、建筑物的环境、城市环境、小区环境、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生产环境、办公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科研环境、技术环境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边的事物。

人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原生的自然环境及经过人类的创造和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人类的环境依照客体的差异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文化环境伦理道德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地质环境物理环境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医疗修养环境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改造而形成的。

第二节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1地球上的生物:真菌、真核原生生物、原核生物、病毒植物: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2.地表形态:陆地: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水域:河流、湖泊、海洋、沼泽3.自然环境功能:树林为例:生态功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光合作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保护生物面对需求的功能木材、果实、油料、香料、休闲欣赏大气层为例生态功能保温作用:保障物质循环(C,N,水)保护作用:提供氧气库、反射电磁波面对需求的功能:提供物质、提供飞行环境森林草原、江河湖海、湿地、大气环境、农田、植被、生物多样性矿产、动植物、水、生态环境、土地和土壤、生态功能为主及面对需求的功能事物的功能由事物本身的特性以及人类的需求决定自然环境物质多样、形态多样、功能多样自然环境多样性4.人类的需求和创造:人的需求物质的需求:衣、食、住、行、用精神的需求:教育、旅游、休闲、通讯、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咨询…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健康的需求、舒适的需求、享受的需求、发展的需求……需求因人而异,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尽头的无穷集合以用品为例70年代老四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80年代六大件: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电冰箱、电风扇、收音机90年代三大件:商品房、小汽车、电脑、电话、音响、影碟机、手机、笔记本物品种类不断增加,档次不断提高,物品越来越大众化人类的创造人的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灵感等偶然因素的差异、需求的差异、教育背景差异、工作条件差异创造本身的多样性,创造结果的多样性人类创造的结果地球上出现了自然环境不能形成的大量人工创造的事物1.人工环境建筑:茅草屋、竹楼、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土楼房摩天大楼、别墅、教堂、庙宇、宫殿……乡村、城市、工厂、学校、园林、道路、广场、军事基地汽车、火车、潜艇、军舰、宇宙飞船、空间站……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工环境各具特色2.技术技术创造来自于实践经验和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 环境地学

环境科学概论第七章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是以人-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 演变、组成、结构、特性和功能,及其整体行为对人类 (以及生物)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人类(生物)对系统发展 变化的反应或相应,据此制定合理改造、利用和保护资源 与环境优化控制和调节的途径与措施,使人类与环境相协 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的学科。
环境地学
(3)生物圈与人—地环境复合系统的关系
环境地学
生物圈与人-地环境复合系统中其它各圈层的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促使整个复合系统永不停 息地演化与发展的重要一环。生物圈与土壤、水和 大气等圈层共同构成了人类生态环境。通过能量和 物质在各圈层内及圈层间的流动、交换,地球系统 的平衡与稳定才得以维系。
7.1.2 关于环境地学学科性质的几个问题
1. 研究内容: 2. 地球环境系统变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迁移、转化
和交换过程;环境质量及其演变规律;以地表环境系统 为中心的延伸与扩展;发展并完善完整的环境地学理论 体系。 3. 2. 分支学科:环境地质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 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海洋学、污染气象学等。
7.3.2 各圈层间及圈层内的相互作用
各圈层间的相互 作用最重要的是 海-气相互作用、 陆-气相互作用和 陆-海相互作用。
环境地学
环境地学
7.3.3 人文过程的干扰
当前人类活动对地表系统影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人类科学技术的创造力与日俱增;
②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规模愈来愈具有区域性和全球性特征。
地球大气温室效应还大大抑制了地面温度的剧烈变化;保护 了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宇宙射线和流星的伤害;为工农业生产提 供了丰富的原料。
环境地学
但对于某个区域(如城市、山谷、盆地)来说,大气 对人类活动排放于其中的污染物的自净、稀释能力是有限 的。如果超过了其大气环境容量的阈值,环境空气质量将 明显恶化。除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实行清洁 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森林面积(图7-2)之外,保护 空气资源,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还须采取法律手段以及经济 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环境科学理论一、概念的历史转变60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国家,环境概念全面深化,城市规划与设计出现了根本性的突破,它不再是停留在强调视觉艺术方法,由设计者决定的形态设计,而是按照城市使用者的要求,在环境中寻求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理想与爱好的场所(place)与形态。

这种历史转变,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原因。

它与发达国家战后40~50年代城市环境面临严重困境(如城市中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城市设计的反人性与城市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受损)有直接关系,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建筑思想的变革有密切关系,也和现代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发展(包括行为科学、对人的情感研究的重视等等)有重要关系。

60年代初,罗迦尔·卡逊(Rochal L.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ce Springs),明确地把环境问题提到人类生存的社会生态系统来认识。

为解决面临的巨大困境,人们对城市环境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开展了城市环境的社会目标研究,人与环境的研究,社会心理的研究,生活环境建设的研究等等。

1959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发表了《城市的意象》(TheImage of the City)一书,60年代初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发表了《城市不是一棵树》、《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1961年简·雅各布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开始挣脱传统束缚,确定了社会使用方法(Social Usage Approach)。

城市环境不再被认为仅是一种视觉艺术空间,而应主要理解为一种综合的社会场所。

二、社会使用方法社会使用方法包括:研究人的认知,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研究,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等等。

1.研究人的认知林奇发表的《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群众调查,研究使用者对城市形象认知的基础,从而确定一种全新的城市设计方法。

林奇通过调查,以环境的易识别性为目标,建立认知中的道路(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 ict)、结点(node)、标志(landmark)等种种识别元素为基础的视觉分析方法,从而创立研究人对环境的感知和反应的新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2.对人的行为观察研究简·雅各布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研究城市。

她详细探讨人对城市元素(诸如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的运用,认为城市居民是在更广泛、更复杂条件下的生活。

城市设计是一种解释的策略及对生活的澄清。

3.人的活动与场所情感对应的图式研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主持进行了这项研究。

在《关于形式合成的纲要》和《城市不是一棵树》中都指出了传统设计哲学的失败。

因为它只考虑形式,而不考虑内容,不考虑场所与人的活动之间丰富、多种多样的交错和联系。

该方法的基础以倾向(tendencies)(可观察到的行为图式)替代需要(need)。

认为人们之间的倾向的冲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解决,即(1)相互间的抑制,(2)创造一种环境使人们各自的倾向得以发展,而又不互相妨碍。

亚历山大在《图式语言》(Pattern Language)中以各种类型、不同范围的使用者倾向和形态关系为基础,研究满足使用者要求的设计语言。

4.满足人的行为要求的研究还有许多学者用系统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

雷蒙多·斯塔德(Raymond Studer)的《物质形态系统中的偶然行为的动态》(The Dynamics of Be havior-Contigent PhysicalSystems)一文,探索人的行为系统理论分析。

唐纳德·阿普莱雅得(Donald Appleyard)将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城市规划系统方法运用于交通,指出应考虑(1)使用者系统(乘客和涉及的人),(2)所运用的标准(与人的活动有关),(3)系统的特征(形态、情景对人的影响)。

康斯坦斯·佩林(Constance Perin)通过对人在室内、家庭、街区、邻里等日常生活行为的系统研究,提出行为循环(BehaviorCircuit)的理论,从而确定何种资源(resource)(人的或形态的)用来满足人的活动要求。

5.人的情感与场所关系的研究近年来,社会使用方法的研究,诸如“图式语言”、“符号学”等,已深入到使用者的情感与场所的关系的领域。

这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的视觉活动、空间行为及场所印象,研究实现人和环境的交感,探讨人的情感和环境的联系,人在社会空间结构和环境中形成的印象,人对环境的知觉和认知,环境透视的信息含义等等。

三、场所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替代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特定的环境部分。

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1)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2)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或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

(3)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场所与空间相比,其主要差异在于,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具有抽象的概念;而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特定的环境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

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包含情感要求、活动要求和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

(一)人对场所情感要求的研究人对场所情感的要求,按个人(领域和私密)、集团(交往)、社会(意义)进行研究。

1.领域(territoriarity)和私密(Privacy)1961年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一书中提出城市居住邻里的街道要保证安全,需具有领域划分、对街道的监视和人行道上不断地有使用者。

1972年纽曼(Oscar Neumann)在《可防卫的空间》(DefensibleSpace)一书中也提出了领域性与监视(Natural Surveillances),并把居住环境分为私有、半私有、半公共、公共领域。

纽曼于1980年又出版了《利益的共有》(Community of Interests)一书,更多地考虑了人、社会和管理的因素。

私密包含在领域的概念内。

它还涉及心理现象。

维持私密的途径主要通过形态的围护来实现。

2.交往与半公共环境场所应具有促使人交往的能力,交往场所和半公共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半公共环境是交往场所的主要形式。

但是过去它的重要作用曾被忽视。

直到70年代以后才引起重视。

半公共的场所主要是指门厅、中庭、商店营业厅、住宅前的步道、步行平台、停车场等。

波特曼设计的旅馆中庭共享空间就是一种半公共环境。

3.场所的意义场所的意义指场所的空间组织、形态元素和材料等传递、反映社会、文化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主要通过场所的符号系统来实现。

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社会团体(年龄、性别、民族、宗教的差异所构成),不同的人的认知(主要通过场所的分类、命名、认知地图、印象和识别等来完成)对场所意义均有不同的理解。

(二)人对场所活动要求的研究人的活动与场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问题:1.活动渗和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认为在人的活动与场所之间不可能存在一一对应的模式,要求人们寻求一种能包容更大活动范围的场所概念。

他试图用图式语言建立、描述与活动一致的场所形态。

他认为,场所不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根据人的不同活动具有不同的活动图式含义。

罗布·克莱安(Robert Krier)强调城市空间几何形态的恒固性和城市的典型功能和共性,认为空间和它的形态不是外观细节或历史和社会所导致的具体形式,人的活动应服从典型功能所形成的几何形空间形态。

2.活动的过渡人的活动从一种行为场景进入另一种行为场景时,由于前者的影响,会对下一行为扼制和干扰,因此需要一种过渡场所来削弱或减少这种影响。

亚历山大引用1962年罗伯特·韦斯(Robert Weiss)的研究指出,从街道进入展览馆,在入口布置一个巨大的橙红色地毯,构成强烈色彩对比的活动过渡场所,能消除观众的“街道行为”紧张心理状态。

迈克尔·克里斯蒂亚诺(Michael Christiano)对室内与室外之间需要一个过渡场所进行了研究,指出,住宅入口的对比、变化和过渡,影响使用者对住户家庭气氛的认识。

他作的另一例研究,指出90%的住户希望在住宅门前有7米的过渡空间。

3.活动的呼应活动的呼应,指使用者对他人活动的反应。

当人们注意到他人的活动时,会自发地监护他人。

呼应的作用可促进邻里的交往和相互关心,可维护邻里的安全。

纽曼在《可防卫的空间》中指出一例,纽约河湾住宅由于采用活动呼应的措施,在只有下午4点到早晨9点有巡警的条件下,1968~1978年仅发生6件盗窃案件。

(三)人对场所决策的参与要求6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建筑界的一个重大变革是人民群众对场所决策的参与。

1973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会议通过宣言,开宗明义首先指出:环境是人民创造的。

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也规定:“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与施工”和“研制低廉的建筑构件以供需建房的人们使用”。

60年代中叶曾兴起倡导性规划(Advocacy Planning)运动。

这一运动是由那些对摧毁旧城区“以推土机开路的城市改建”计划持有反对态度的年轻实践家们发起的。

他们在居住区中就地建立建筑事务所,称为“社团服务中心”,为当地的居住区遭受拆毁而发起斗争。

他们改革设计方法,以各种途径让使用者参与决策和设计建造全过程。

英国著名建筑师拉尔夫·欧司金(Ralph Erskine)于1968年规划设计的拜克住宅区便是采用倡导性方法,就是在该住宅区的一所旧房中与群众一起从事场所决策与规划设计工作的。

S.A.R.(Stichting Architecten Research)所进行的研究是荷兰于60年代发起的让居民参与住宅设计。

它将工业化生产的大量性住宅分为“构架”与“可分开的构件”,让居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分隔空间,选择外墙、门窗与装修,使人们在一个相同的“框架”里,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自由组合,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

根据S.A.R.体系所建成的住宅,面积可大可小,单元可分可合,上下层相邻住宅也可相互调剂,以此来满足住户不断变更着的要求。

西方国家采用社会目标的群众参与,也就是为了缓解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对立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环境与空间结构的严重对抗和冲突,而社会决策由于采取公开听取、吸收、综合和调解不同集团分歧的方法,局部或暂时地缓和集团间的对抗和冲突,从而引起当权者与规划界的重视和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