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陵景区路途讲解
唐昭陵简介

唐昭陵简介唐昭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临汾县西部,为唐朝的朝廷葬礼遗址,唐昭陵于晚唐时期建成,是中国古代古墓群之一。
它是唐朝统治者太宗(李世民)的安葬地,也成为今天的“唐古特”著名遗址,是目前汉唐文化及唐代社会发展史、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源。
唐昭陵总占地两百亩,有大小研究所十八座,大的叫做殿城。
殿城的四周有四条以东南北西四个方向延伸的城墙,其内有许多大小建筑物,其中有大、中、小三座宫殿,以及正门、内门、宗祠、宣护宫等重要建筑。
殿城西南边是宣护宫,位于宣护宫的正中央有一处叫盘古池的小水池,它原本是一座观音殿,后被太宗改为盘古池,这里是太宗安葬唐昭陵的地方。
此外,还有三座宫殿,大宫是太宗王妃玉垣的安葬地,中宫是太宗之弟李继的安葬地,小宫则是太宗皇子的安葬地。
在大宫的北侧有太宗的宗祠,仿宋宗的祠堂,所有的建筑在设计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显著特色。
唐昭陵古墓群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遗产,有很多大型佛像及唐代石刻,研究者认为,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昭陵古墓群是中国佛教文化史和佛教艺术文化发展史中最重要的文化遗存。
流传下来的诗词、书法等,都是唐昭陵古墓群表现唐朝文化风貌的典型范例。
唐昭陵重要的古墓群是从中国文化传承的宝库,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唐朝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政府在1998年将其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后来10年多不断进行保护性修复,令唐昭陵越发屹立于山西省临汾县,已成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景点,以及汉唐文化和唐代社会研究的重要资料源。
从古至今,唐昭陵一直遗留着有力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每一座建筑皆令人叹为观止。
每当我看到它的壮丽景象,都使人联想到那段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美好时光。
它象征着中国古代汉唐文化的力量和宏伟,是传承一代又一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象征。
西安昭陵简介

西安昭陵简介
西安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和文德长孙皇后的
合葬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东距西安市70公里,咸阳市30公里。
作为唐朝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精致的艺术雕刻,为古代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昭陵建筑历时10余年,全陵有城垣、宫城、陵墓、陪葬墓、石刻等。
陵墓东西两边的石刻群,由类型众多的石刻艺术品组成,造型精美,气势雄浑。
其中石刻任务形象生动,形神兼备,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
昭陵的布局设计以地理环境的险峻和气势的雄伟为特点。
整个陵墓依九嵕山而建,巍峨壮观。
九嵕山海拔1180米,上下落差约70米,石刻分布范围约6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昭陵不仅在建筑规模和布局设计上独具特色,还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唐朝盛世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同时,昭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历史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唐朝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总的来说,西安昭陵作为唐朝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不仅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唐朝历史和文化,以及探索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昭陵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5公里九嵕山的主峰。
距西安市70公里,咸阳市30公里,咸阳国际机场25公里。
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
主峰周围均匀地分布着九道山梁,高高拱举。
古代把小的山梁称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称“九嵏山”)。
九嵕山为早期褶皱后经再断裂形成的断块山,由硅质、白云质、角砾岩组成,抗蚀性强,故地势高亢,北缓南陡。
山至庄河沟地段,沟壑纵横,原面破碎,冲沟密度大且深,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2.827公里,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
土壤为地带性土壤黑垆土,带有局部天然灌木丛林。
九嵕山区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地貌类型是在温和气候条件下形成。
以河流两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质山脉为主,泾河、渭河、泔河围绕期间,物产丰富,林地绿地众多,覆盖率达90%。
昭陵的陵名,史书上没有专门的解释。
古代谥法解释“昭”字说:“圣文周达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古代谥法也有谥曰顺、贞、献等美好的字眼。
根据唐代帝王陵墓如献陵、贞陵、泰陵等选取吉利、祥顺、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来看,昭陵的定名,显然也是选取了一个“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颂德的美好字眼。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
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皇后崩后,把她临时安厝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陵名昭陵。
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
唐昭陵简介

唐昭陵简介唐昭陵,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东南部昭庄镇,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其皇后武则天及他们的子女太子李治、王子李肇、以及其他子女的墓葬,唐朝时期即已在此修建,曾几经改建,经历历代变迁,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
唐昭陵是全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新唐书》的重要史迹,是历史上最早的唐代皇家墓葬之一,也是文物方面最为重要的唐代宫廷墓葬。
它由十二块石板构成,外面有绿色琉璃瓦,内部十四座墓室,墓室内采用木质无字彩绘,是一座极富文化气息的古代墓葬。
唐昭陵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古代史迹,也因其巨大的文化价值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甚至受到国内外游客的追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昭陵的建立,使中国的文化史得以研究和深化,它为研究唐代皇室的文化和礼仪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它为唐代皇家文化和礼仪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实践,也为唐朝情感文化和宴会文化提供了灵感。
唐昭陵是唐太宗和他的亲属的安息之所,他们精心树立的“昭乌陵”,也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其史迹极富文化气息,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厚重文化积淀,是中国古代墓葬中最为完整、完善的历史古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唐昭陵在未来将受到更多关注和研究,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将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从而传承唐代历史文化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唐昭陵的文化内涵,也让历史的古迹历久弥新,为后人带来更多的收获,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因此,唐昭陵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重要古迹,同时也是保护古迹,传承文化精神,带来更多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
我们应当对它有更高的文化保护意识,牢记我们的重要使命,谱写一曲熠熠耀眼的历史华章。
唐朝李世民的唐昭陵-精选文档

唐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 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 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昭 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 唐的实物见证。
再见!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位于今礼泉县境内的九嵕(zōng)山,是李世民 自己择定的。与秦陵所在的骊山一样,九嵕山也是一座名山。从东看 形似笔架,又称“笔架山”;近年又有人称之为“中国的富士山”, 因从西南面看形如覆斗,形如日本富士山。在堪舆师眼里,此山风水 妙不可言:席踞渭北,气掩关中,九梁拱举,一峰独秀。背依群山及 泾水,前有群山环卫,开阔的关中平原和浩浩渭水互为映衬,确是不 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但李世宗择选此处建陵,与他是“马上皇帝”有 直接关系。李世民21时即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多次在这一带埋兵 布阵,降败对手,最后改天下姓李,李渊称帝大唐兴。后通过“玄武 门兵变”,从父亲手里承继了皇位,终以“朕”自呼。 还一个原因是,九嵕山在秦汉时期就是有名的风景区,是历代帝王驰骋狩猎 上佳之所,当了皇帝后的李世民经常到一带放松,自然更添了一层喜欢,把 九嵕山看成归葬的绝好去处,死后也希望躺在如画风景里。贞观10年(公元 636年)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即有意派堪舆师到九嵕山察看地理。李世民创 造性地“因山为陵”史书上认为与长孙皇后有关,《旧唐书》记载,长孙皇 后临死时嘱李世民因山而葬不需起坟,希望葬事从简。实际上,这种把大山 凿空的葬法并不简单,虽然省了良田,但挖陵动用的人、财、物一点不少, 工程甚至更为繁重。
昭陵不仅风水好,文化含量也很高,如 陵前的“昭陵六骏”,就有独特的文化 韵味。据说李世民随父亲打天下时,先 后骑过特勤骠biāo 、飒露紫、白蹄乌、 青骓(zhuī )、什伐赤、拳毛騧(guā) 等六匹战马,这些战马真可谓有汗马功 劳。“马上皇帝”对它们念念不忘,特 地请画师画了六骏图,又在昭陵前用青 石给六匹马塑了像,此即闻名海外的 “昭陵六骏”。后来“昭陵六骏”遭盗, 遭破坏,成了一大历史遗憾,至今仍有 两座塑像流失在美国。
昭陵介绍

回目录
大事件
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617年,李 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 隋炀帝被叛贼宇文化及缢弑之后,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 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 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 李渊却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排挤李 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 子的兵戎相见。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 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以防止李世民篡夺皇太 子之位。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抢先 一步杀死亲大哥李建成和亲四弟李元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 的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之后仅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为皇 太子,从他父亲手里接过唐朝的实际最高权力。八月初九, 唐高祖被迫退位,李世民便成为了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回目录
随葬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回目录
唐太宗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陇 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 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 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 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 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 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 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 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 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 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 向鼎盛时期。
概况
昭陵简介
位置、结构特点 随葬物
点击相应内容
李世民其人
生平介绍 大事件
昭陵博物馆
昭陵概况:
唐昭陵2

唐昭陵具体陪葬墓
•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 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 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 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 贵妃等墓,还有 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 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 功、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 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
昭陵六骏
• 在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驰 名中外,曾有诗云:“秦王铁骑取天下,六骏功 高画亦优。”这是李世民自己选定的题材。他在 隋亡以后,为统一割据的局面,巩固唐王朝新建 的政权,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他骑过的六匹马, 联系他的战叻。据说当时担任营山陵使、工部尚 书、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起图样,由筑陵 石工中的高手雕镌而成的。这六具石雕骏马是在 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 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每边 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
陵园简介
•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 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 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 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 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 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 的文物宝库。
昭陵全景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பைடு நூலகம்的陵墓,是陕西关中 “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周长60多公里, 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 陵”和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
唐太宗李世民
•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 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 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 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 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 唯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在政治、经济、军 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 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 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 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 治”。
导游传说典故:九嵕山上建昭陵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礼泉县九嵕山上。
九嵕山山势突兀,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陵山主峰孤耸险绝,气势雄伟。
高高的陵尖,晴天象镶金嵌玉,彩光闪烁,阴雨天笼着烟雾,如轻纱遮体,奇妙无比。
相传,昭陵是一座成长着的活山。
当地民间故事讲,李世民在世时,委派李勤和魏征给自己选看墓地。
李勋来到九嵕山,登上峰顶,选中了这个地方,就埋下一枚铜钱为记号;不久,魏征也登上九嵕山巅,观望一阵之后,对这个地方很中意,便拔下头上的发针,插入地面作记号。
说来也真奇怪,这根针不偏不倚,正好扎在铜钱的中心。
李世民对此不谋而合的举动,十分赞赏,便决定把陵墓建在此地。
李世民死后,灵寝安葬的第二天,当地人发观九嵕山一夜之间长高了。
据说以后不断长着。
民间这一颇有意思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这一伟大历史人物的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昭陵景区路途讲解
自我介绍: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叫XXX,大家可以叫我XXX,欢迎大家跟我一起到唐昭陵实地了解。
咱景区每天都有好几百人,所以大家一定要跟紧我,所有行动听指挥,走到一起。
现在我给大家发名片(写姓名,电话,车牌号),上面有我和公司的姓名和电话,更重要的是有我们这辆车的车牌号,所以大家一定要保管好,回头有事及时联系。
(门牌楼坊)现在眼前的这条路就属于旅游路线,这条路南通兴平,北通昭陵,可能有人分不清方向了,现在我们的身后是南,前方行进方向是向北,左西右东,咱们前面会有个门牌楼,大家看一下,上面写了5个大字,大家看见了没有?‘唐昭陵景区’,从这到昭陵主峰还有18公里,因为走的是盘山路。
(昭陵之大)问题来了,有游客朋友就会想,这儿到昭陵主峰还有18公里,为什么门牌楼会在建在这儿?有些游客朋友会不会觉的是在打广告呢,还真不是,因为从这儿开始就已经进入昭陵的陪葬墓区了,咱们昭陵的陪葬墓就有209座,占地30万亩,(30万亩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28个北京故宫那么大)周长达到60公里,是天下最大的皇家陵园,因此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像:长孙无忌、程咬金、秦琼、敬德、房玄龄等,他们都是唐朝三品以上大员,都在这一块儿陪葬,现在路两边都有,只不过被苹果树挡住了,前面一会儿能看到的我会给大家指一下。
【虎】(山势奇特)现在请大家看一下你们的左前方,最高的山就是昭陵,昭陵的山势特别奇特,它从不同的方向看,样子都是不一样的。
从南边看它是个锥形;从西边看它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边看它又像一支放毛笔的笔架,所以泾阳人和三原人又叫它笔架山,就像人们都说泾阳、三原经常出才子,或许就是经常看这座笔架山;但是要从北边看的话,它又像一只卧着的老虎,所以当地人就给它取名为卧虎山。
【龙】(九嵕山)昭陵又名九嵕山,‘嵕’是山梁的意思,‘九嵕山’顾名思义就是九道山梁,从空中俯视,犹如九条小龙,中间卧了一只老虎,一峰独秀、九龙拱举,是卧虎藏龙之意,这也是唐太宗当年把陵寝选到这儿的一个原因。
(以山为陵)昭陵安放的是我们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和他的文德皇后,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开创以山为陵的皇帝,那他为什么要开创以山为陵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贞观十年,也就是公元636年,文德皇后又被称为长孙皇后,在她病危临终前给太宗建议说要简葬,不执棺椁,不起坟茔,因山而葬,太宗听取了这个建议,因为文德皇后一直比较贤能,她考虑到皇帝修陵墓是件特别劳民伤财的事情,就像咱兴平的茂陵,汉武帝刘彻的墓就修
了50多年,每年会耗费当时国家人力、财力、物力的三分之一;所以,唐太宗觉得文德皇后的建议不错,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有位大臣叫虞世楠,曾上书太宗,说:“....自古及今,帝王未有不掘之墓”,就是说皇帝的墓最容易被盗,所以,综合以上这两个原因,所以,太宗决定以山为陵。
(介绍甘河)游客朋友,眼前这条河叫甘河,“甘”是甘甜美味的“甘”,不是“干枯”的“干”,很多游客朋友以为甘河没水,这条河的水势非常大,里面有很多野生鱼口感很不错,早年很多咱西安的游客朋友骑自行车过来钓鱼,现在大家都是开车和家人过来,有这方面爱好的回头可以过来垂钓尝尝这的野生鱼。
(为何要选九嵕山)就算以山为陵为什么要选在九嵕山?而没有选在当时距唐长安城较近的秦岭山呢?首先是因为秦岭山是个阴面,是石山,树多,水多,墓怕水,树生水,第二是因为当时得益于两位著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gāng)和李淳风,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弟子,李淳风的父亲是位天文学家,而他又是一名数学家,跟他父亲学天文,又同时跟袁天罡学风水,武则天出家就是他10年前算出来的,并抛出了武家预言,武媚娘要夺李唐江山,后来,一语成真,李淳风名噪一时,太宗请他们两人以三年为期,李淳风向北而行,来到礼泉境内,看到这座山,山形不错,登上之后一看,更是气象万千,涛涛渭水飘带其前,浩浩泾水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尽显一派九五之尊,于是他盘膝而坐,掐指一算,找了一处穴位,埋下一枚铜钱作为标记,便回京复命。
而袁天罡择南路而行,饶了一大圈也没有发现一个好的山势,后来他也绕到礼泉看到这座山不错,他等上山之后,在自己满意的地方插上一枚银针作为标记,回京复命,后来太宗觉得特别奇怪,为什么两个人都选到了九嵕山?于是他派了两队人马前去查验,抛开土一看,银针刚好从铜钱孔插入,这就是有名的铜钱银针定昭陵。
这个后来被复制的比较多,有人可能听过铜钱银针定乾陵,其实不是的,感兴趣的游客朋友可以回去查查史料,因为太宗是最早开创以山为陵的,并且,乾陵选址时李淳风已故去。
【三个墓冢】(关中环线)前面这条东、西路叫关中环线,这条路比较宽敞,是礼泉到阎良的一段;游客朋友可以看一下你们右手边的一个陪葬墓,他是辅国大将军周户的墓,他的名字可能大家都没听过,但是他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一个人,是一员大将,;那么现在看一下那个大的,上面有柏树的,那是李继的墓,李继原名徐世绩,字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李姓,所以叫李世纪,后来与唐太宗李世民世字相冲,所以把世字拿掉了,李继一生历经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位列三公,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的墓园看是一个,实际是由三个小的组成的,呈“品”状分布;因为他曾辅佐三代帝王,经历三次大的战役,他的墓所在位置也是咱昭陵博物馆的所在地。
前面这个是少数民族阿史那社尔,也叫阿史
那忠,东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原与唐朝敌对,自归顺大唐以后,忠心不二,屡立战功,后唐高祖李渊之女,衡阳公主下嫁阿史那社尔,他入朝为驸马,不避艰险,征战四方,尤其为开创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贡献;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阿史那社尔请求以身殉葬,以侍陵寝,唐高宗李治派人向他说明太宗遗嘱,不许殉葬。
永徽六年,阿史那社尔去世,赠扶国大将军,陪葬昭陵。
并且把他的墓修成丛山的形状,以表彰他平定邱兹,威震西域之功。
(周户、李继、阿史那·社尔)
【地位】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从刚才门牌楼开始进入昭陵墓区,距昭陵越近,等级地位越高,一般情况下,三品以上的大员都在山下陪葬,公主、妃子和皇后都是在山上陪葬,因为大臣是不能上山沾人家龙脉的。
(魏征)但是有一个大臣却是个例外,是谁呢?魏征,他是李世民唯一特批可以上山的一位大臣,那为什么只有他能上山陪葬呢?因为李世民特别看重他,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为大唐盛世奠定基础,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主张,就是虚怀纳谏,而魏征是一个有名的谏臣,直言不讳,被誉为谏议大夫,他一生给太宗提了200多条建议,80%都被采纳,魏征过世,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太宗对魏征评价之高,太宗觉得自己痛失一面镜,之所以让他上山,是想着在自己百年之后,还可以跟魏征进行君臣对话,遥遥相望的意思,太宗亲自给魏征撰写了墓志和碑文,并且赐予碑头两颗蟠桃,蟠桃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三千年一成熟,寓意魏征是一个千年难遇的奇才。
【画龙点睛】昭陵的整个北山也叫北邙山,邙是龙的意思,共安葬了唐朝19位皇帝,统称唐18陵,也就是大家说的关中18陵,而这18陵的分布是呈龙形分布图,昭陵位于龙头处,人说南方才子北方将,陕西黄土埋皇上,就说的是这儿。
(御杏园)游客朋友,这就是御杏园,顾名思义这杏以前是给太宗进贡的杏子。
它使用山上泉水浇灌的,个大汁多味美,一个可卖到15-20元,很多外省的达官显贵都过来买,回头游客朋友明年可以过来尝尝。
【今天流程】统一换水——统一上卫生间——统一进讲解——统一门口集合——统一实地了解。
【再次强调纪律】统一行动,所有行动听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