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坊七巷个人感悟

三坊七巷个人感悟三坊七巷个人感悟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的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区,也是福州市的标志性景区之一。
作为一名福州人,我曾多次到访三坊七巷,每次都会被它那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
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渊源。
在这里,我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思考,以下是我的个人感悟。
第一部分:三坊七巷的历史渊源作为福州市最具代表性的老街区之一,三坊七巷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在唐朝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了商业繁荣、文化昌盛的地方。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则更是以商业繁荣和文化名流而著称于世。
在这里曾经居住过很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如唐朝诗人李白、宋代理学家朱熹、明朝大臣徐阶等等。
第二部分: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历史文化名胜区,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的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可以了解到福州地区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
此外,在三坊七巷还有很多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元宵节、端午节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也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文化底蕴的平台。
第三部分:三坊七巷的建筑特色作为一处历史名胜区,三坊七巷的建筑特色非常明显。
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典型的闽南木结构建筑、石板路、青瓦白墙等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真实而深入地记录。
第四部分:三坊七巷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我看来,三坊七巷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区,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完美结合。
这里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
这样的结合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第五部分:个人感悟作为一名福州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家乡。
每次来到三坊七巷,我都会被它那独特而浓郁的历史气息所吸引。
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的三个价值

历史⽂化名街三坊七巷的三个价值2019-10-03[摘要]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之⼀,凸显着因历史上多种⽂化交融⽽形成的独具地域特⾊的闽都⽂化以及多元聚合的地域⽂化,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化沉淀,充分体现着三坊七巷历史⽂化街区物质与⾮物质⽂化的特⾊与价值。
该⽂从“⾥坊制度的活化⽯”、“明清建筑的博物馆”、“近代⽂⼠名流的荟萃之地”三个⽅⾯对其进⾏阐述。
[关键词] 三坊七巷活化⽯博物馆⽂化价值福州历史⽂化名城建城2200多年,其核⼼组成部分就是中国历史⽂化名街――三坊七巷。
它地处福州市中⼼,东临⼋⼀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40公顷。
从唐代开始就⼀直处于福州城市的中⼼位置,是福州古城历史⽂化轴线的重要组成。
它见证了⾃中原⼈⼊闽以来福州城市发展的变迁。
据⽂献记载,⾃唐代开始,三坊七巷就已经是贵族⼠⼤夫的聚集地,特别是明清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众多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名贤英杰。
可以说历朝历代,三坊七巷内的名⼈留下的⾜迹,就是浓缩的福州城市⽂化的变迁历史。
它不仅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个见证,更是城市⽂化辉煌发展的见证。
许多专家学者对三坊七巷价值的评价是“⾥坊制度的活化⽯”、“明清建筑的博物馆”、和“近代英杰的聚居地”。
1 ⾥坊制度的活化⽯⾥坊制度的核⼼是棋盘状的格局,这是⾥坊制的最初形态,源于汉代,到了三国⾄唐代,是⾥坊制的极盛时期,开创了⼀种布局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坊制城市格局。
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这些棋盘格中组成“⾥”(后称“坊”)。
坊,是西周时期井⽥制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的⼀种居住⽅式,北魏之前称⾥。
隋初正式以“坊”代“⾥”。
坊,有⽅形或者矩形两种状态。
坊的四周筑有围墙,每⾯围墙开有坊门。
这个制度被后世继承下来。
坊门往往还是张贴⽂告的地⽅。
坊的中间位置是⾥社,供奉社神,也就是⼟地神。
围绕⾥社建造住宅。
坊内的道路称巷,与坊门相通,其⾛向基本上是东西⽅向,南北平⾏,很少有垂直交叉的。
三坊七巷博览苑介绍词

三坊七巷博览苑介绍词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城中的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一座具有浓厚老街风情的特色街区。
博览苑则是指在这里展示、传承和弘扬福州文化的场所。
在三坊七巷博览苑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福州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风华。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区的中心位置,东临青衣江,南靠鼓楼,北临后峰山。
三坊七巷的名称源于这里的街巷数量,三坊即西坊、中坊、东坊,七巷即大南巷、小南巷、大北巷、小北巷、十五巷、十七巷、十九巷。
这里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传统福州建筑为主,独特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更是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在三坊七巷博览苑中,我们可以参观到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可以进入博物馆,了解福州的历史和文化。
博物馆中展示了大量的文物和实物,包括古代器物、书画、文献、民俗等,让人们对福州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我们还可以参观各种展览和展示,了解福州的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
这些展览和展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了福州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除了参观,三坊七巷博览苑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
例如,我们可以参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坊,亲手体验福州的传统工艺,感受到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
我们还可以参加传统文化表演,欣赏福州的传统音乐、舞蹈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三坊七巷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庙会,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加。
三坊七巷博览苑不仅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文化体验活动,还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设施。
在这里,游客可以找到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品味福州的传统美食和购买纪念品。
此外,博览苑还设有休息区、导览服务、停车场等,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参观体验。
三坊七巷博览苑作为福州的文化名片,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也成为福州市民自豪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到福州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到福州的传统工艺和美食。
同时,通过这个博览苑的建设和发展,也能够促进福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福州的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_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摘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首先是要将它“保”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让它“活”下去,也就是在对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在理念与实践上有创新,形成了整体性、多元化的特色。
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应做到: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整体长远规划;强化创意,促进文化遗产多元化开发;遵循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有机更新”;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动员公众广泛参与。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11)12-0086-07一、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理念、实践来看,存在很多具体问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谈到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危机时,总结了八个方面。
一是文化遗产本体屡遭损毁与亵渎;二是盲目的开发建设割断历史文脉;三是“拆毁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盛行;四是“保护性破坏”案件逐年增多;五是以单体保护取代整体环境保护;六是商业化开发造成持久负面影响;七是超负荷旅游破坏历史文化空间;八是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地段环境。
其中有几点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践中很值得我们反思,也是当前文化遗产开发中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一是历史造假行为。
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尊重与保护,许多城市为迎合历史风貌,在发展旅游的名义下拆旧建新,对反映当时城市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存人为改造,建各式各样的仿古街,许多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逐渐沦为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假古董”。
大批使用现代材料、现代工艺堆砌而成的仿古建筑一时间集体亮相,而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民居、老街区则被修整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韵味。
二是保护性破坏。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文化遗产真实的本身,而不是复制品、仿制品,更不是赝品。
当下有地方政府打着保护的旗号,谋取开发之利,急功近利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修缮”,其目的是招揽游客、积累政绩。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 考点10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1年)

(新课标版)2015届高考政治分类题库考点10 文化传承与创新(2011年)1.(2011·安徽文综·T8)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思路点拨】本题以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实践和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
解答本题要特别关注三点信息:“人们”“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茶文化——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些信息分别说明了茶文化与人民群众、茶文化与实践、茶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精讲精析】选B。
材料说明茶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②③,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排除①;④中的“各民族文化”与题意无关,不能将“茶文化”与“中华文化”相提并论。
2.(2011·福建文综·T25)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
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
保护文化遗产( )A.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B.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C.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D.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表面上看是考查文化遗产,但选项涉及很多知识,综合性比较强。
涉及知识点有文化遗产、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精神文明建设等。
【精讲精析】选D。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保护文化遗产不是重要途径,故A 不选;B说法错误,保护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发掘经济价值;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故C不选;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遗产属于民族文化,故选D。
文化生活第三课复习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B案—课前预习【使用说明】: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明确知识体系,理解重点知识。
一、基础知识梳理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理依据: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记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4、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原则、要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三坊七巷的遗产类别

三坊七巷的遗产类别
三坊七巷是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著名古老街区,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遗产类别的角度来看,三坊七巷可以被归类为文化遗产和历史遗产。
首先,三坊七巷作为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国传统的街区布局和建筑风格。
这里保存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包括明清时期的宅院、庙宇和官署等,这些建筑不仅在结构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作为历史遗产,三坊七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这里曾是福州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保存了大量古老的街巷、石板路、古井等历史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福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除此之外,三坊七巷还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街区文化和生活方式,这里的民居、宗祠、庙宇等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品、民间工艺等文化元素,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
貌,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三坊七巷作为中国福州市的著名古老街区,其遗产类别涵盖了文化遗产和历史遗产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简介300字
三坊七巷,是位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胡集镇的一座古老文化村落,也是淮安著名的景点之一。
虽然地处偏僻,却因其历史古迹和精彩的民俗文化而闻名海内外,深受淮安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和尊敬。
三坊七巷既古老又独特,历史上曾是一个繁华的商贸中心,其中有上百栋民房,犹如一个小小的“建筑宫殿”。
其中,“七巷”以曲折弯曲的小巷组成,建筑以灰色为主,屋顶多为四坡波浪形,并布满各种小型装饰,古朴低矮而又古雅。
三坊七巷文化也是独特的,它不仅体现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而且还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文化。
每年的端午节和元宵节,三坊七巷的住民们便会热闹非凡,形成了一幅热闹欢乐的画面,十分壮观。
此外,三坊七巷还是淮安当地的文化艺术中心,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社团和研究机构。
多年来,三坊七巷的住民们致力于保存、创新和传承传统艺术,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艺风格。
每年春季,三坊七巷文化贯通会也会在这里举行,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三坊七巷是淮安历史文化的精华之地,也是淮安旅游胜地。
它传承了传统文化,展示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现了江苏历史文化,也是淮安艺术家追求艺术创新的地方。
三坊七巷的许多古老的建筑,每一处都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到淮安的古老文化韵味。
三坊七巷古老的文化现象,被世人称为“古老的宝藏”,、值得所有游客及朋友们探索。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班级:10机电(1)班学号:10033**** 姓名:***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三坊七巷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
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传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
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三坊七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保护
三坊七巷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景区,但是在现如今,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三坊七巷传统文化现状不无使我们担忧。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三坊七巷也曾经面临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下,它最终被抢救保护下来了,在国家文物局、福建省和福州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保护与管理不断升级,并由省、市政府投资45亿元进行保护整修,使得它渐渐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带着文化遗产的尊严,融入社会,惠及民生,成为福州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
2010年11月1日,在福州举行方案的论证会,探讨以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理念,推动三坊七巷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传承、利用方面迈出新的步子。
三坊七巷文化探索创新
三坊七巷建设社区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博物馆界一直在思考博物馆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如何跟人的发展、居民、社会发展挂钩。
社区博物馆是一个很好载体,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几年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热点。
三坊七巷做的工作与规划体现了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博物馆在可移动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和利用、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难度更大。
在三坊七巷引进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就应当在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更多地借鉴博物馆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
首先,无论保护和展示都要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可以用博物馆手段画龙点睛地展示出长期以来人们在此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人文荟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
对于引进到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项目等要强调与遗产社区的兼容性并突出特色,原生的与引进的要能够区别开来,防止旅游地点商业服务、纪念品销售等的千篇一律。
在博物馆的设计、规划上要高起点,但在实施上要有条不紊,不要太快。
特别是,社区博物馆是活态博物馆,要使管理者、社区居民、游客都能了解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和正确的做法并参与其中。
最后,要加强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真正探索出一条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综合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来。
文化批判传承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传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
面传承下去。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想法虽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却并不能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意义,这也就使得它不能再发挥更多的价值,如果一种文化已经无法将它的价值发挥出来,它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因此,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
在这种情况下,批判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云“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不管一种文化多么先进,都会存在弊端,都会有他的不足之处,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
五千年的文化史是书写在封建帝国的篇章上的,所以注定有些东西还残存着封建落后的思想。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当然要传承,但是传承要讲求方法,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文化传承要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
而应该让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而非说教。
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丰富的经济生长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没有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化作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后劲,我们就无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对于传统文化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全面富强民主现代国家的现实需要。
文化创新的新鲜血液
说完了传承,再来谈一谈创新。
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度,怎样才能在将其深厚底蕴展示与世人面前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并且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开放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是不能省略的。
传统文化的创新使其本身具有了时代意义,更贴近生活,更能为人所有。
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承性,同时,又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经长期的历史发展凝聚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表现为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
没有传承,传统文化就没有创新的资本;而不去创新,传统文化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便会最终走上衰败的道路。
所以,唯有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将其与现代元素结合,加以创新,才能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继续生生不息,传统才能闪耀出耀眼的现代光芒!
参考文献:
[1] 姚朝文,袁瑾. 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干春松. 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 江西人民出版社
[3]北北. 三坊七巷. 时代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