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20-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 文言文(5 六国论)试题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六国论》课件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六国论》课件
为:治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新教材文言文梳理必修下册六国论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新教材文言文梳理必修下册六国论

六国论一、读文本,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课后注释)1.赂秦: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赂秦耶: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独完: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迁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始速祸焉: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洎牧以谗诛: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输赢之数,存亡之理:数、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当与秦相较: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为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赠送财物 2.相继灭亡 3.全都、一概 4.保全 5.确定、确定 6.灭亡7.招致8.及、等到9.指天数、命运10.较量11.胁迫、挟持12.治理国家的人13.降低身份二、再读文本,系统把握下列学问点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说明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________________【答案】“暴”同“曝”,暴露2.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状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语文一轮小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一轮小专题复习之文言文 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doc

六 国 论一、古今异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古义: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今义: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一词多义()()()()()()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学不可以已《劝学》已剑斩虞常已《苏武传》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捕蛇者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脊轩志》()()()()()()()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得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兰亭集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 )⎧⎪⎪⎪⎪⎪⎨⎪⎪⎪⎪⎪⎩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暴秦之欲无厌 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事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集序》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名词作状语(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2.形容词作动词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四、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复习必备】(浙江专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 文言文(5 六国论)试题

【复习必备】(浙江专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2 文言文(5 六国论)试题

专题2:文言文(5六国论)李仕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与秦相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餍满足(2)倘如果2.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又一次。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6)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答案(1)祖辈与父辈。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2必修二试题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2必修二试题

学案2 必修二——《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

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患⎩⎪⎨⎪⎧诸侯之所大患.担心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厌恶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祸患②使⎩⎪⎨⎪⎧使.负栋之柱让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宜可使.出使③暴⎩⎪⎨⎪⎧暴.秦之欲无厌残暴暴.霜露冒着忠义暴.于朝廷显露④举⎩⎪⎨⎪⎧举.以予人拿函谷举.拔,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二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C.⎩⎪⎨⎪⎧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答案 B解析 再:两次。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②⎩⎪⎨⎪⎧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未易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⑥⎩⎪⎨⎪⎧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余里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⑥D .③④⑤答案 C解析 ①均为满足;③均为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⑥均为使退却.打败;②喜欢/爱惜;④大概/危险;⑤或许/有的人。

4.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待 ②未云何龙.:名词用作动词.出现龙 ③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正义 ④朝歌夜弦....: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里;歌、弦.名词用作动词.唱歌.弹琴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始速祸焉.B.⎩⎪⎨⎪⎧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其势弱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苟以.天下之大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 教材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2(必修2)不分版本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十 教材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2(必修2)不分版本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教材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2(必修2)不分版本教材文言文——《阿房宫赋》《六国论》[学案目标] 1.系统归纳两篇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并“瞻前〞而“顾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

2.背诵其中的主要段落,对关键句进行精准翻译。

3.把握重要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1.解释以下多义词。

①患⎩⎪⎨⎪⎧ 诸侯之所大患.担忧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忧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厌恶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祸害②使⎩⎪⎨⎪⎧使.负栋之柱让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宜可使.出使 ③暴⎩⎪⎨⎪⎧暴.秦之欲无厌残暴暴.霜露冒着忠义暴.于朝廷显露 ④举⎩⎪⎨⎪⎧ 举.以予人拿函谷举.拔,攻占杀人如不能举.全、尽2.对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决定)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B.⎩⎪⎨⎪⎧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二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C.⎩⎪⎨⎪⎧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丧失)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 D.⎩⎪⎨⎪⎧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底)六王毕.,四海一(结束)答案 B解析 再:两次。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②⎩⎪⎨⎪⎧ 秦爱.纷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 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 或.未易量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⑥⎩⎪⎨⎪⎧ 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余里A .①②③B.④⑤⑥C .①③⑥D.③④⑤答案 C解析 ①均为满足;③均为邀请,前一个是形象的说法,招致;⑥均为使退却,打败;②喜欢/爱惜;④大概/危险;⑤或许/有的人。

4.指出以下加点字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义。

六国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八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28共24张PPT%29

六国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八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 %28共24张PPT%29

文本探究
第5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意。
背景介绍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 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就 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到苏洵所 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 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 种做法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 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 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 国论》。

才 招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并列
第二次 使动用法,使……退却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
因为
用武力抵抗
表转折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消灭 消灭
智谋和力量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实在 以前 假使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
文本疏通 第一自然段
兵器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表承接/因果
原因
翻译: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 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这是灭 亡的原因。
文本探究
第一段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自然段
有人
亲附 不动身赴秦
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
同“倘”,如果
或许
判断
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较量
第五自然段

封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名作动,礼遇
名作状,向西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

文言文知识梳理(二)知识细梳理六国论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转折)古义:________________(2)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古义:________________(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4)后秦击赵者再.今义:表示又一次古义:________________(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今义:智慧古义:________________(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续性,能吸引力,能感染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亡诸侯之所亡.( )燕虽小国而后亡.( )(2)惜子孙视之不甚惜.(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犹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4)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始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6)为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7)灭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8)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9)兵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日.削月.割( )(2)以地事.秦( )(3)义.不赂秦(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不能独完.( )(6)李牧连却.之(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举以予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尝五战于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2:文言文(5六国论)李仕才1.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与秦相较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餍满足(2)倘如果2.古今异义(1)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一次。

(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6)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答案 (1)祖辈与父辈。

(2)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至”“以至于”。

(3)智慧、智谋、力量。

(4)两次。

(5)不去。

(6)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3.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战不善: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2)得⎩⎪⎨⎪⎧此言得.之: 然后得.一夕安寝: 诚不得.已: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始⎩⎪⎨⎪⎧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4)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既克,公问其故.:(5)终⎩⎪⎨⎪⎧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未果,寻病终.:(6)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7)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苟以.天下之大:(8)则⎩⎪⎨⎪⎧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争,战事/名词,军队 (2)动词,适合/动词,得到/动词,能够/动词,得到 (3)名词,起初,当初/副词,才 (4)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因此/名词,缘故 (5)副词,最终/动词,坚持到底/形容词,整,全/动词,死亡 (6)动词,结交,亲附/连词,和/介词,跟 (7)介词,因为/介词,用/副词,才/连词,来/介词,用/介词,用/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凭借(8)两个“则”连用,连词,表列举/连词,那么/连词,那么/连词,那么4.词类活用(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始速.祸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2)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3)名词用作动词,礼遇、礼待(4)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5)形容词用作动词,保持完整(6)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举以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判断句(2)状语后置句(3)定语后置句(4)被动句(5)省略句6.翻译句子(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2)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功效。

(3)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1)“思厥先.祖父”——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如先人、先祖、先烈。

(2)“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成例。

一、语言基础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赂.秦(lù)弥.繁(mí)暴.霜露(bào) 胜负之数.(shù)B.与.嬴(yǔ) 颠.覆(diān)厥.先祖父(quē) 日削.月割(xuē)C.殆.尽(dài)获邑.(yì)率.赂秦(shuài) 牧以谗.诛(chán)D.荆棘.(jí) 下咽.(yàn)为.国者(wéi) 理固宜.然(yì) 答案 C解析 A 项“暴”读pù。

B 项“厥”读jué。

D 项“宜”读yí。

2.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答案 C解析 C 项“厌”同“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刺客不行.. A .①②⑦ B .③④⑤ C .①⑤⑦ D .④⑥⑧答案 C解析 ②古义:祖辈与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至”“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④古义:智慧、智谋、力量。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⑥古义:其,代词,那。

实,副词,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⑧古义:不去。

今义:不可以;不中用。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小.学而大.遗 D .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 B解析 B 项为名词作状语,A 、C 、D 三项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

5.下列各句中的“亡”字,与例句中的“亡”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A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A项灭亡。

B项没有。

C项消亡。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B.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成例。

C.徘徊于斗牛..之间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

D.七月既望.望: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答案 D解析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未易量。

(3)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

答案(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阅读理解训练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