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最近五年浙江卷高考真题剖析(精品备考资料)

文言文阅读最近五年浙江卷高考真题剖析一.考纲解读浙江省《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
《考试说明》还对考试内容作了如下规定: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5.文中信息的筛选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二.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1)是侧重于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考查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2)是侧重于文言句子的翻译,以考查对文言句意的理解和表述能力;(3)是侧重于文中相关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以考查对全文的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浙江卷高考真题剖析(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贞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
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公转角立。
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
古之豪杰于辞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
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
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泠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
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镬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碔③。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5.文中信息的筛选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考点要求]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5.文中信息的筛选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一、(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专题10 文言文阅读-五年(2017-2021)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解析版)

专题10文言文阅读【2021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
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
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
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
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
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
”又云:“在数顷田,必归耕海上。
”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
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妄与狷,君子皆不由.也。
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
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
”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
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
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
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
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
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
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解析版)-五年(2016-2020)高考语文真题分项详解(浙江)

专题12传统文化经典阅读【2020年】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6分)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①敬而行②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③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论语·雍也》)【注】①居:居心。
②行:做事。
③大:同“太”。
1.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________为本。
“敬事”的意思是________。
(2分)2. 孔子认同“居敬而行简”优于“居简而行简”,试作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民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2. ①“居敬而行简”,“居敬”也就是“敬事”。
凡政事居心于敬,思虑周密;而行事简约,把握重点,不敢烦扰百姓。
这样百姓就能享受和平安宁之福。
②“居敬而行简”,居心简单,处处生怕多事,不肯尽心竭力;而行事也只图简单,敷衍塞责。
这样百姓就会受其苟且草率之弊。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
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
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
依据“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以及孔子对仲弓“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的肯定,可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民”为本。
“敬事而信”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务,并且讲究信用。
所以“敬事”的意思是“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
【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人物思想观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对人物的生平、思想的积累进行分析总结。
“居敬而行简”的意思是:态度严肃认真,而办事简约不烦。
其中“居敬”也就是“敬事”。
“居简而行简”的意思是:敷衍塞责,态度马虎,办事简单。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原文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
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
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其诗不行于时。
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
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①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
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②,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
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
吏人至门,强君入谒。
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
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
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
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
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
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
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
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
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
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
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
呜呼,可谓穷矣!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
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
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
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
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
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
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③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注:①涴:污,弄脏;②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③孤:古同“辜”,辜负。
(选自《国学基本丛书》)浙江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亦皆易之易:轻视B.怀诗数十首为贽贽:见面礼C.色卑而词款款:缓慢D.不病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不为能诗故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B.凡世之有好于物者所以遣将守关者C.冻饿衰沮而不厌吾尝终日而思矣D.焉足以挠其气焉用亡郑以陪邻10.请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更法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鞅曰:“臣阐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
”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君无疑矣。
”孝公曰:“善。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
愚者笑之,智者哀焉;狂夫乐之,贤者丧焉。
拘世以议,寡人不之疑矣。
”于是遂出《垦草令》。
(选自《商君书》,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公平画画:谋划B. 恐天下之议我也议:非议C. 何古之法法:法度D. 不循古而兴循:遵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固见负于世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 更礼以教民作《师说》以贻之C. 君其图之其皆出于此乎D. 寡人不之疑矣蚓无爪牙之利(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记叙了商鞅、甘龙、杜挚在秦孝公面前,就变法问题展开的一场辩论。
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浙江高考语文近五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考语文卷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汇总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浙江高考语文近五年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汨没之饥氓也。
未知其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惟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瓯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于寒素中,惟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
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故旧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内多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已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D.皆可征.于集征:验证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B.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C.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接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古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於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此若家之宝也。
奈何虑之过欤?(3分)(2)又性颇嗜诱进後生,推拔於寒素中,惟恐不及。
(4分)二,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
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
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18.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21.(1)(分)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22.4分)23.(2) 奚重而不更也? (3分)三,2012浙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与荆南乐秀才书(宋)欧阳修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
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
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
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
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
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
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
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
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
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
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
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
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
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
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
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
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
”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
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门而贽贽:拿着礼物求见。
B.而又辱之辱:辜负。
C.或过称其文字过称:过分称赞。
D.不暇就师穷经就:跟从。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然言出而罪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C.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吾其还也D.其言不为人所信也或因寄所托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C.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语文新高考博客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2)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
(4分)四,2011浙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
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
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
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