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1课《包身工》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1《包身工》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1《包身工》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1《包身工》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交流达到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学常识
二、走进文本,个性化阅读展示
1、文本探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文中用了哪些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二者是如何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为了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哪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请做出具体赏析。
3)、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本做出具体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使用大量数字的作用。
2、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共同探讨
1)、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3)、诵读结尾三段,分析这三段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3、比较探究,资料拓展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补充资料见后面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1课《包身工》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1课《包身工》教案三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旬阳县神河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执笔:云国林)教学要求:1、理解“包身工”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中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3、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授课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读课文后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她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她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她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也不能拥有她们自己。
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根据预习,请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
三、了解背景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
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观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
笔调的富有特色等。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为了创作这篇报告文学,夏衍亲自深入东洋沙厂采访调查。
他得到一位女工的帮助,混进包身工中两三次,后来被工头盯住了。
从三月初到五月,夏衍为了看到包身工们上班的情景,足足作了两个多月的夜工。
他深入生活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包身工》。
四、朗读感知(此文一定要通过朗读来形成感性认识)1、朗读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熟悉课文,以便后边的分析探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2、联系实际,把握文章的时代内涵和人文内涵,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把握文章的时代内涵和人文内涵,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看图片,这是哪个年代,那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到上海博物馆去研学,一起感受一下包身工的命运。
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学之旅,请同学们齐读目标(多媒体)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两个目标,我们需要进行三个学习任务二、文本探究:(一)学习任务一:再现包身工的生活场景,感受其悲惨的生活境遇。
1.师问:让我们随着夏衍,到东洋纱厂看一下包身工的生活场景。
请快速阅读文章相关段落,概括作者看到了那些场景?(3分钟交流讨论)生答:场景一: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场景二:包身工早饭的情景;场景三:包身工上工的情景;2.师问:你能否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些情景的特点?生答:场景一(1-7):住处乱,挤,脏。
(恶劣的居住条件)场景二(12-14):饮食质量差、数量少、环境差(恶劣的饮食条件)场景三(23-32)::面临音响、尘埃、湿气的三大威胁,遭到“拿摩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工)毒骂和殴打,带工老板的殴打、饿饭、吊起、关黑屋(恶劣的工作环境)3.师问:从如此恶劣生活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出包身工过着一种正如文中称呼的如“猪猡”般的非人的生活;除了三个场景的描写,文中还集中描写了两个典型人物,是谁?对,是芦柴棒和小福子。
例如详细描写了“芦柴棒”生病后被逼上工的情景,小福子被拿摩温殴打、受到“文明的惩罚”的情景,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生答:芦柴棒、小福子是所有包身工的缩影,她们的遭遇是所有包身工的遭遇,重点详细地写他们更能表现所有包身工非人的境遇。
师点评:分析的很到位,这是本文选材的特点:点面结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友情提示:本课文为《包身工》,主要讲述了包身工面临的艰辛和辛酸,同时也揭示了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以下是该课文的内容概要:包身工是一份辛苦而不受重视的工作。
他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作坊里从事绣球制作,每天工作10小时,由于精细的工作需要聚精会神,工人们难以承受常人所难以想象的痛苦。
然而,他们的工作所得却寥寥无几,他们常常被雇主欺骗和剥削。
包身工们时常在工作之余互相交流,他们并没有因为艰苦和辛酸而放弃,他们相互关心,仅以此作为安慰。
课文主旨:该课文通过描写包身工在制作绣球的过程中的艰辛和辛酸,强调了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也借此展示了友情和互助在困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珍视,并认识劳动者的辛苦和价值。
2.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从善如流的品质,传承友情和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包身工的艰辛和辛酸,并体会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2.理解友情和互助在困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深入理解劳动者的价值和尊严。
2.通过课文的描写感受友情和互助的力量。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一段揭示劳动者价值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唤起学生对劳动的思考和关注。
呈现课文:1.播放录音或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
2.师生共同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学生自由发言讨论。
个案分析:1.分小组阅读课文,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包身工的角色进行分析,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通过友情和互助来克服困境。
2.小组展示并与全班分享。
拓展阅读:1.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劳动者事迹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劳动者的辛酸和价值。
2.学生就阅读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强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注。
总结:1.进行课文的归纳总结,概括出劳动者的辛苦和价值,并强调友情和互助的力量。
2.鼓励学生为劳动者点赞,并表达尊重和感激之情。
高中语文11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包身工》教课设计【教课目标要求】一、认识旧社会包身工的凄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权力相互勾通,残忍压迫我国劳感人民的罪状。
二、培育阅读比较复杂的记述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案例,穿插说明、谈论和抒怀的写法。
三、认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色。
【教课假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迪性强的思虑序列题,指引学生领悟作者写作企图,掌握文章中心,依据线索次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重要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凄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磨难的原由。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而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迪引诱为主,适合点拨总结,指引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虑、剖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迪)——怀疑问难(解答)——研究谈论(点拨)——综合练习(稳固)”的次序进行教课。
【讲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有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从前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愿》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色有三:真切性(不一样于其余文艺创作),新闻性(不一样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一样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检查)。
二、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课参照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惹起的回想》,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认识作者写作时间;认识写作企图;认识作者深入纱厂亲身察看体验生活,检查收集资料的状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色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清除文字阻碍,以下字词一定注音解说。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一第11课《包身工》教案问题设计:一、文本方面:1、什么是包身工?2、她们怎样成为包身工的?3、使用包身工有哪些优点?4、包身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怎样?5、包身工的存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二、文体方面:1、本文是什么文体?2、它与新闻有何区别?3、本文怎样报道包身工的遭遇的?(选取一天生活,面点结合,对比、比喻、反语)三、提升方面:1、你对本文还有什么新发现或问题?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感触?3、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没有此类事件发生?4、对此你又怎样看待?5、谈谈自己该怎样对待自己?我这样教《包身工》《包身工》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报告文学,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授课因为“选材不严”,往往觉得时间不够用,而有些教师授课因为“开掘不深”,对主题常常没有点“透”,功亏一篑。
怎样把握课文的特点,使教学也呈现出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呢?经过思索,我采用了这样一些方法。
一、争取时间,长文短教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预习熟悉课文: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琢磨和钻研。
上课时我单刀直入,撇去枝叶,以检查预习的名义直奔主题,先由两名学生讲述“包身工”和“芦柴棒”的故事,再由其他学生汇报自己做预习二的答案,并在学生讨论、评议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1.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2.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3.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4.标题中的“包身”二字,突出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女童工残酷剥削的罪行,控诉了他们的野蛮残暴的统治手段,以激起人们的义愤和同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教案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真实地再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包含着对包身工的无限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无比愤慨。
使学生介入心灵,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制度,在“悲剧”作品的审美之中陶冶心情,锻造“人格”,净化心灵,辩别真善美的目的,实现“悲剧”作品的情感美。
二、过程与方法1、速读法,通过速读能让学生迅速的理请自己的思路。
2、精读法,通过仔细玩味领会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3、问题法,教师设计问题,学生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三、知识与技能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积累(5分钟)1、《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检查预习(10分钟)1、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县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2、互查字词蠕动(rú)拎着(līn) 弄堂(lòng)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籼米(xiān)莴苣(wō 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谄媚(chǎn) 骷髅(kūlóu)噩梦(è) 怔住(zhèng)锭子(dìng)新课活动(20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交待时间的句子。
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在这些时间段“包身工”在干什么?(四点一刻晨起;四点半钟早饭;五点钟上工;六点钟(十二小时劳动,中午休息的15分钟)放工。
以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问题2: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预想:回答可能会很零散,但是通过零散的现象概括出具体的状况,普通班的学生可能存在困难,由老师帮助解决,好班学生由他们自己归纳,教师作总结。
讲解:即是具体描绘包身工悲惨生活现状。
→: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
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劳动条件,这大概是自然现象吧,人在这三种威胁下面工作,更加容易疲劳。
”吆喝呼喊命令似的高叫没有做工和不做工的自由;工资待遇低:“最初工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几个星期之后就调到钢丝车间、条子间、粗纱间去工作……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教师小结:家庭生活困难,工作环境恶劣,没有人生权利,工资待遇极低,是处在被压迫的最底层的最悲惨的人。
问题3:包身工给资本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预想:学生可能会很随意的回答,提示一定要依据课文来回答。
→:在一种特殊的低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膨大了。
→:单就这福临路的日本厂子讲……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万个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
”教师小结:高度榨取剩余价值,在利益驱使下,榨干工人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把工厂的发展建立在工人的尸体上。
问题4: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现象的评价是什么?提示:在文中找出原句分析。
讲解:注意题中“评价”两个字,也是要在文中找出相关例子,再看例子透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
”通过把包身工和墨鸭比较,指出墨鸭养活船户,包身工养活带工老板,但船户对墨鸣没有怎么虐待,带工老板却残酷压迫包身工,连一点施与的温情也没有,强烈地揭示了包身工受压迫的惨重,人不如禽的命运。
→:“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四、分析综合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包身工的社会意义。
分析:社会意义。
①包身工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②课文中的提法是“包身工”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的标志是事先立了“包身契”。
“奇妙”之处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摩温);另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
日本资本家称她们为“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为“包身工”;③作品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问题2:给包身工下定义。
([示例]: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
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
)小结:下定义的方法。
(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
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
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
”“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
)启示:方法才是硬道理。
课后问题(5分钟)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线索,互相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15分钟)二、思考分析:(20分钟)问题1: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他们承受的黑暗、残酷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使我们对这一群体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就是点面结合。
)生:本文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简略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身、早餐、上工、收工等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典型人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发烧”“生病”被“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地“被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的悲惨命运。
“小福子”遭到“拿摩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文章的这种写法启示我们:(1)所选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如“芦柴棒”的事例。
(2)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进行剪裁,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本文写包身工的一天活动情况就是包身工全部生活的缩影。
)→:比如写一个课堂,有群像的描绘,也有精彩人物的描写,就叫点面结合。
群像是面,精彩人物是点。
教师讲解: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问题2:文章在叙述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试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比如第一个场景中对于包身工来源的介绍、带工老板“手面”和财产的介绍;第二个场景中对于社会背景的介绍,以及对于东洋厂对包身工需求增大的原因的分析;第三个场景中对于出入厂凭证的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
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读者透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
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三、自主小结:学习本课有什么体会?(10分钟)1、震撼,(课文在描写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同时,又议论了“包身工”制度。
做到了描写、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
描写记叙部分好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说明议论部分好象是特写镜头的解说词。
特写使人获得形象认识,解说使人获得本质认识。
随着时间推移,包身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清楚,对包身工制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
最后写“黑夜”归到结尾,有力的揭示了中心思想。
)四:齐读文章的最后三段,再次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5分钟)五、课外作业(5分钟)1、上网查询并阅读《让“包身工”永远成为历史的“陈迹”》,写一篇有关当代童工的文章。
2、发放《飞向太空的航船》导学案,布置预习作业和课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