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1、吃粽子: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也有说法是说屈原投江那后,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2、扒龙舟: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春秋之前,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一些部族会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这是五月初五龙舟赛最初的样子。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3、挂艾草与菖蒲: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在在门上挂艾草与菖蒲,因为艾草和菖蒲都有驱除蚊蚁的作用,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4、拴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在端午节这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6、洗草药水: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7、打午时水: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
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8、避五毒: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
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9、饮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1、已婚女人不在娘家过夜,民间的说法是出嫁的闺女走娘家,必须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也就是不在娘家过端午节。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

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十大有趣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一、赛龙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寓意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二、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其由来已久,据记载,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
民间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三、佩香囊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四、悬钟馗像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六、游百病贵州地区端午风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
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七、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
八、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端午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九、吃鸡鸭鹅蛋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
十、驱五毒端阳节这天人们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像,以避其毒。
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拓展】端午节其他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戴香包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端午节的习俗风情

端午节的习俗风情一、龙舟竞渡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节日里,有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活动,那就是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寻找他的遗体,并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便在江中撒下粽叶。
为了保护屈原,人们还划船战击鱼虾,这就是后来的龙舟竞渡的由来。
如今,龙舟竞渡已经成为了一项体育赛事,各地都会举行精彩纷呈的比赛。
数十人组成的队伍,同心协力,划动竞渡,竞相向前,呈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观众们在岸上欢呼雀跃,为选手们加油助威。
龙舟竞渡不仅展现了人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吃粽子端午节是吃粽子的传统之日。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它由糯米、香叶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
在端午节,人们会提前准备好材料,包制粽子,并将它们系上五色丝线,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不同地区的粽子风味各异,有咸粽子,有甜粽子,也有肉粽子。
无论是甜是咸,都能让人垂涎欲滴。
粽子的制作过程繁琐,但却充满了乐趣。
挑选优质的糯米,提前浸泡,卤好的肉馅,吸引人的色香味,再用香叶包裹起来,经过蒸煮,粽子香气四溢,食欲大增。
吃粽子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
吃粽子的习俗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
三、挂艾叶、穿香囊除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
比如,挂艾叶和穿香囊。
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艾叶挂在门口或者窗户上,相信这样可以驱邪辟邪,保佑平安。
艾叶除了可以消毒、驱虫,还有驱邪避邪的功效,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穿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风俗。
香囊是用绸缎等材料制成的小袋子,内装有芳香的香料。
人们会将香囊系在胸前或者腰间,以驱邪保平安。
香囊散发出的芳香,不仅能散发出好闻的香味,也能祛除瘴气。
端午节的习俗玩法多样,每年到来之际,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并且遵循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习俗。
1.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裹成三角形。
包粽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传说中,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将食物投入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他的身体。
而粽子则是用来代替这些食物的。
包粽子的过程十分有趣,首先准备好糯米、馅料和竹叶,将糯米泡水后蒸熟,再将竹叶用开水烫软,接着将一片竹叶摊平,放上适量的糯米和馅料,然后折叠成三角形,并用棉线绑住。
包好的粽子要用绳子捆成串,然后用锅煮熟即可。
包粽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人们亲手制作美食的方式,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团结。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南方地区。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舟艇,外形呈龙状,由船身、船头、船尾和船身两侧的龙头和龙尾组成。
赛龙舟源于中国古代的屈原故事,当时人们为了悼念屈原,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他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划龙舟比赛的传统活动。
赛龙舟的比赛通常在江河湖海等水域进行,参赛的队伍要配合船头鼓手的指挥,齐心协力地划动桨。
同时,龙舟比赛也有丰富多样的仪式、音乐和表演,吸引了众多观众。
这项活动既是对屈原的纪念,也是一种团队合作的体验,融合了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
3.佩戴艾草和挂菖蒲艾草和菖蒲都是端午节的特殊植物,人们在这一天会佩戴艾草和挂菖蒲,有着驱邪辟邪的寓意。
根据传统,人们会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室内,以驱除邪气和疾病。
同时,人们还会将菖蒲插在鬼门关或门前,用来驱走邪恶的力量。
艾草和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具有清香和辟邪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通过佩戴和挂菖蒲的方式来祈求平安祥和,预防疾病和灾祸的发生。
这种习俗既是保护自身和家庭的方式,也是对古代神话传说的一种传承。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意义端午节,又称重五节、五月节、端阳节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端午节既是一个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内涵的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尊重。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让人为之着迷。
一、粽子——端午节必备的美食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之一。
粽子起源于古代,是为了纪念楚国忠臣屈原而制作的。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包粽子来怀念屈原,并祈求平安健康。
粽子是由糯米和各种馅料裹在芦苇叶或者粽叶中,煮熟后既有香气四溢的米香,又有丰富的口感。
吃粽子不仅仅是一种享受美食的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敬意。
二、龙舟赛——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在端午节这一天,一项让人激动不已的传统体育活动就是龙舟赛。
龙舟赛由操龙船和选手组成,激烈的划桨比拼让人为之疯狂。
龙舟赛起源于纪念屈原的传说故事,后来演变成为一种传统的水上体育赛事。
无论是观看比赛还是参与划龙船,都能感受到端午节这天的喜庆气氛和团结精神。
三、艾草和菖蒲——驱邪避灾的符号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挂艾草和菖蒲。
人们会将艾草和菖蒲插在门口、窗户或者住宅周围,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
艾草和菖蒲不仅具有驱蚊驱蝇的功效,还有祛病健身的作用。
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草和菖蒲成为了一种习俗,传承了古代的风俗文化。
四、赛龙舟传说——屈原投江的故事端午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传说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
据说屈原是楚国忠臣,因遭受贬谪被逼得孤立无助,最终选择投江殉国,以维护国家利益。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有了端午节的龙舟赛习俗。
龙舟赛成为了缅怀屈原,表达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五、节令饮食习尚——养生保健的智慧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时节。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摄入高热量食物,以防暑疾病。
此外,还有吃蒜、食韭菜等习俗,都是为了增强人体免疫力,远离疾病。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传统习俗1、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
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
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
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主要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习俗,被誉为中国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求祥瑞的心愿。
以下将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习俗。
一、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食品之一,也是人们在这一天必不可少的节日美食。
粽子的制作非常繁琐,通常由糯米、包裹在湖苇叶或者竹叶中,里面夹有各种不同的馅料,如红豆沙、肉馅等。
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各异,但无论形状、口味如何,吃粽子的习俗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普遍的。
人们相信吃粽子有避邪消灾、祛病健康之功效,也有祈求丰收、平安幸福的寓意。
二、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为精彩的传统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而狭窄的船只,可以容纳多人划桨。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赛龙舟的比赛,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在比赛中,不同地区的龙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装饰风格,有的是五彩斑斓的龙首,有的则是装饰华美的彩旗。
赛龙舟的过程中,划桨手们齐心协力,全力划桨,努力争取胜利。
观众们则会在岸边欢呼雀跃,给选手们加油鼓劲。
三、系艾叶、挂菖蒲端午节还有一项非常古老的习俗,就是系艾叶和挂菖蒲。
艾叶和菖蒲都是具有浓郁芳香的植物,被认为有辟邪驱恶、驱病保平安的效果。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把艾叶系在门上、床头或者房子的某个角落,以保护家人平安。
同时,也会将菖蒲挂在门前的门柱上,以驱逐邪恶与疾病。
这些习俗在中国各地流传甚广,并且被认为是一种辟邪保平安的重要方式。
四、佩香囊、系五彩线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佩戴香囊和系五彩线,以祈福求祥。
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袋子,可以挂在衣服上。
人们相信佩戴香囊可以驱邪辟恶、避免意外和疾病的发生。
另外,人们还会将五彩线系在手腕或者脚腕上,有的人甚至会把五彩线系在门上、窗户上,以驱逐厄运和邪气。
佩香囊和系五彩线的习俗流传至今,是端午节期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品咸粽、饮雄黄酒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品尝咸粽和饮雄黄酒。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精选)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精选)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节,即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庆祝和纪念,包括参加龙舟比赛、包粽子、挂艾草、佩戴五彩丝线等等。
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端午节的各种习俗。
1. 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具特色和受欢迎的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分成不同的队伍,划着装饰有龙头的长船,在江河湖海中比拼划桨的速度和技巧。
乘船者会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船身也被装饰得非常漂亮。
龙舟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 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提前准备好糯米、糖、红枣、豆沙等各种馅料和粽叶,然后将其包裹成三角形或矩形。
包粽子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耐心,也是一项家庭团聚和传统技艺的体现。
包好的粽子可以蒸煮或煮熟后食用,其口感香甜可口,成为人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美食。
3. 挂艾草:在端午节,人们还会挂艾草以驱邪避疫,以示祈福和祭祀先祖。
艾草是一种草本植物,被认为具有辟邪、祛病、驱虫的功效。
人们会将艾草捆绑成串,挂在门口或悬挂在家中的柱子、玄关等位置。
挂艾草不仅是一种保护家庭健康的信仰和习俗,也是一种装饰和喜庆的表达。
4. 佩戴五彩丝线: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佩戴五彩丝线,用以辟邪和祈福。
五彩丝线由五种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寓意。
红色代表喜庆吉祥,黄色代表富贵平安,蓝色代表平安顺利,绿色代表健康长寿,白色代表纯洁祥和。
人们会将五彩丝线系在手腕上或佩戴在身上,以祈求吉祥平安的福运。
5. 观赛艇比赛:除了龙舟比赛,端午节期间还会举行赛艇比赛。
赛艇是一种桨式划船运动,与龙舟比赛相比,赛艇的船形更修长,划桨的动作更规范。
赛艇比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选手和观众的关注和参与,成为端午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和节目。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和家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习惯。
无论是参加龙舟比赛、包粽子、挂艾草,还是佩戴五彩丝线,这些习俗都是人们表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精神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屈子祠内新塑造的高达三米的屈原像。
湖南省东北部的汨罗江上,每年农历五初五“端午节”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纪念两千年前在这里怀沙自沉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新华社记者王平摄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端午节的习俗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端午节的习俗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
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中国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据《史记》记载,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就是在旧历五月五日这天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
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4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湖南汨罗市,赛龙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而在广东,龙舟竞渡之前,要首先进行请龙、祭神的仪式。
赛龙舟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除了端午节之外,也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
如果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个说法去理解,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一项体育运动的范畴,变成了一种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