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合集下载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阅读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阅读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 丽、淡雅,别具一格。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 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 断来刻画人物。 ——苏振元
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
资产阶级宣传家
教育家
文学家
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 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 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 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 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 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 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 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 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 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 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 以化解为零。
生字词
戊(wù )戌(xū) 叱咤(à n) 激亢(kà ng) 箜(kōng)篌(hó u) 酣(hān)畅 蓟(jì )北 博闻强识: 博闻强记: 叱咤风云:
明确本文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 简述演讲的背景 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 第三部分(10) 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语言特点:本文的语言简练、传神。 如形貌描写着墨不多。既写实相,又 写身材,蕴意丰富;既遵循人物特点, 又略有夸张,使人物的外貌和内在精 神跃然纸上。
拓展写作:
请模仿本文写人手法描写一个你熟悉的老师。 要求: 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 3.不出现老师的姓名、学科; 4.完成后左右同学交换推荐,本人朗 读,其他同学辨别是哪位老师,看谁写得最 像。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 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 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 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 效果哦! 古人云“言为心声”,有时塑造人物只 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 袒露他的内心世界。曹操一句“燕雀安知鸿 鹄之志哉”写出了他的伟大志向。项羽见到 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霸气、 痛快、直接;一个更有力度、更加深刻。
主题:
• 通过记梁启超的一次演讲来突出他幽默风趣、沉 着睿智、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 • 表现他的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学子们对他的敬仰和 赞美之情。
评价提升 学习作文
本文记叙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但又不止于叙事,而是在对事件的描 述中融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 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 完美地展示了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有 热心肠的学者形象。我们要学会这种 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少年中国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
• (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 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茶坑村人,是中 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 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 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 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 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 “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 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 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 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 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 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 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6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6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6篇)篇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

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

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

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

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

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

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浙江余杭人。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实秋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的一篇著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

]大约在民国十年①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①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②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①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

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戊戌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变法,引起顽固派的忌恨。

十五日,慈禧太后将支持变法的帝党翁同稣开缺回籍,并命荣禄署直隶总督。

九月二十日,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

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旋又捕杀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通辑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

戊戌变法失败。

②云南起义: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伪造民意,宣布接受帝位,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12月25日梁启超联络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通电反对,组织“护国军”讨袁,次年出兵四川、贵州和两广,时称护国之役,又称云南起义。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作者先以梁任公的政治声望来衬托他的学术声望,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

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

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梁实秋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赏读闻知今秋启用的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首次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文章,心头不由一喜。

相较往日鲁迅先生文章一统天下,先生之“宿敌”梁实秋文章亮相语文教材,无疑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

梁实秋先生,祖籍浙江杭县(今馀杭),出生于北京。

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译家,为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由于当年与鲁迅先生的知名论战,他长期被大陆知识界疏离。

事实上,梁实秋的影响近年正在回升,其散文的典雅隽永,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称道,我就是梁实秋散文的一个忠实读者。

此次入选教材的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便是我很喜欢的一篇。

一直以来,梁任公先生的声名自然好过梁实秋。

他的《少年中国说》大气,荡气回肠,初中时语文课本里学过,印象很深。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惊天地泣鬼神;康梁变法更是青史留名,梁启超的大名谁人不晓?梁实秋笔下的任公先生又是怎样一番风致呢?“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文章起笔,明告读者,文章所写的'是晚年之梁任公。

晚年的梁任公专心学术,但透过一次演讲,亦流露出其革命家恣肆的风采。

任公先生演讲的开场白别具一格: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感谢梁实秋先生的细心描,仅仅两句话,梁任公先生诙谐灵动的形象即跃然纸上。

加之“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的外貌,让人陡然而生钦敬之意。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在梁实秋笔下,宛如一场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

吟诵《箜引》的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以至于作者若干年后临黄河而“哀从衷来”了。

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从梁实秋的描述中,特点可以括为“投入”。

他可以为“桃花扇”的悲情痛哭流涕,也可以为杜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张口大笑,“真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教案课文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
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
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开场白: 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 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 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 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肖像: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潇洒自信)
神态: 生动有趣(风趣) 语言: 旁征博引(博闻强识) 动作: 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写作特色
运用白描写法
本文选材很讲究,写片段的记忆、片段的印 象,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 现人物光彩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 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也没有拖泥带水的 叙述和描写。这种写法可以称为白描。 白描看似简易,其实不然,而白描运作到本 文这样的精彩更不容易,只有高手能轻巧为之。
3.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
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情感感染了听众。
4.选段主要运用细节描写写梁任公。通过
讲《箜篌引》、敲头背书、手舞足蹈地讲《桃
花扇》等细节具体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有学问,
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5. A
6.掩面 顿足 狂笑 太息 绘声绘色地将梁任 公沉醉于自己的演讲的状态描摹了出来。 7.句子略;作为受传统文化浸润很深的知识 分子,梁实秋确实能够与梁任公的爱好产生共鸣, 对古典文学爱之愈切,沉浸其中亦愈深。
【答案】示例: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 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自大, 不自大所以有自知。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题目 明确要求将补写的句子写成排比句,但还要细 看给出的句子具有顶针的特点,即前一句话的 最后一个短语必须位于后一句话的最前面。因 此,仿写时,除了看题目的要求外,还要看被 仿写句子的结构特点。
三、如何品味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
对梁任公的外貌描写:“随后走进了一位短 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
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 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既遵循人物 固有特点,又略有夸饰。“风神潇洒”“光芒四 射”就是夸饰,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 情。
导入新课
戊戌变法中的梁启超 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 物,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 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 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 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 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 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 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的雕塑
梁任公
梁 实 秋
记 梁 一 任 次 公 演 先 讲 生 的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拓展阅读如何写好散文
(摘自梁实秋的《论散文》)
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文调虽是作者 内心的流露,其美妙虽是不可捉摸,而散文的艺 术仍是所不可少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 的选择。福楼拜(Flaubert)是散文的大家,他选 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为只有一个名 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 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 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 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字,绝 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 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
6.将句子中的空缺补充完整,体味这样
描写的妙处。
7.将能够表现听者和演讲者融为一体的句
子抄下来,仔细品读,想想为什么梁实秋他 们能够那样沉浸于其中。
参考答案
1.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 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 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 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 些”。 2.《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 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 ,因此,印象更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 生讲得逼真、深刻。
③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五、品味下列语言有何妙处?
1.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 芒四射”。 寥寥数语,都是平常字眼,但集合成文,人 物的外貌和内在精神立刻现出。 2. “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仅两句话,极有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
2.(2007,北京卷)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 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期,中国观众有幸目睹了来自意大利 庞贝古城的遗珍,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古城被埋 没前最后____ 的情景。 ②在休斯敦火箭队____ 的姚明,出席“护 鲨行动从我做起”的活动时说:“今后,本人 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食用鱼翅。” ③书的封面设计 ____于书籍出版发行的整 体规划,同时必须结合书的内容特点和读者对 象进行构思。
四、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 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 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1. 直接表达 ①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 的景仰 ②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 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 倍。 ③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 之当世能有几人?
梁 实 秋 代 表 作
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 的纪律》《秋室杂文》
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是梁实秋为纪念他的老师梁 启超而作的。本文虽题为记一次演讲,其 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 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 之情。
题目介绍
梁任公
政治活动家 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宣传家 教育家 史学家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
文学家
梁任公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又号饮冰室主 人。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
第一个提出创建中国图书馆学。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 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 冰室文集》。
整体感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朗读
文章结构
铺垫
第一部分 (1) 简述演讲背景
主体
第二部分 (2-9) 描写演讲情况
第三部分 (10) 点明梁主 要特点
第2段 演讲稿
第3段 演讲的时 间、地点 、人物, 梁的形象
亮点
第4段 开场白、 语音语调 第5-9段 讲课
课文讲解
一、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 谈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 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 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 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
少年中国说
文字收功,神州自命; 平生自许,中国新民。 ——胡适挽梁启超联
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 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蔡元培挽梁启超联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 1987),著名文学评 论家、散文家、翻译 家。曾与徐志摩、闻 一多创办新月书社, 主编《新月》月刊。 梁实秋先生
散文集《雅舍小品》
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4-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 说 “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2.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 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有 什么好处?
5.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 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 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 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 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 A.肥大的 稳健 左右 光芒
1. 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 字词; 2. 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的分 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 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 敬爱之情,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 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的爱国 精神。 3.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 受。
3.(2009,重庆卷)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 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 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 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________ , ____________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瘦窄的 稳健 前后 神采
C.瘦窄的 沉着 前后 光芒 D.肥大的 沉着 左右 神采
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 是手之舞足之蹈,有时_____,有时_____ ,有 时____,有时_____。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 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 …”那 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 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 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 涕泪满衣裳… …”,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 张口大笑了。
2.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 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 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 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 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 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 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饮 冰 室 合 集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 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 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 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 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 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