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北方课件苏教必修3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3课《狱中上母书》ppt课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1.自读诗歌。
2.正音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课文简析

《我心归去》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客居法国难别耐墅的环冷境清优与美孤寂家国之思
拒绝移民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1段是如何描写在圣·纳塞尔的“家”的?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段落作用] 提示:
家园之思根 深本 层原 原因 因 升华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二)解读文本精要 4.第7段中第二句话连用三个“不是”,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鉴赏修辞作用] 提示:三个“不是”连用,构成排比,从反面揭示了 故乡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思考的根本原因是故乡与生命 水乳交融。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5.作者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对应考点:理解句意]
提示:因为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 血、泪、汗水,而这血、泪、汗水正是人们期盼家乡更美 好而为之付出的,这种付出是悲壮的,因而作者说“故乡的 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6.如何理解第8段最后“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8.第9段结尾句是如何升华主题的? [对应考点:鉴赏写作技巧]
提示:结尾句从美学角度和哲理层面对家园的文化概 念作深层次的思考,深化了主题,升华了思乡之情:故乡 是我们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退出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老人与海》优秀课件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 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要担当下来。”
2.“它们准是把它吃掉四分之一了,而且吃的净是好肉。”他 大声说,“我真盼望这是一场梦,但愿我根本没有把它钓上来”
文中的老人内心也有过消极、悲观的情绪, 内心也时刻激烈地进行斗争,但正是他的乐观、 勇敢和担当让他每次都选择坚定地迎接挑战。正 是因为内心有挣扎,有煎熬,并不完美,但有血 有肉,这样才让我们感觉到老人形象的真实、丰 满。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脉络; 2.把握人物形象;
3.探讨小说主题;
《老人与海》情节简介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 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 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 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然 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 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 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 巨大的骨架。
速读课文 理清结构
攻击者 数 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作战工具 结 局
第四次 第五次
速读课文 理清结构
攻击者 数 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鲭鲨 1条
作战工具
鱼叉
结 局
杀死鲭鲨,丢了鱼叉和四 十磅鱼肉
速读课文 理清结构
攻击者 数 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鲭鲨 铲鼻鲨 1条 2条
形象分析
寻找与鲨鱼搏斗部分中最能体现桑地亚哥 形象的句子,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 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 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专题 《断章》课件

为何说是一首言情诗?
《断章》写于1935年,此时的卞之琳正处在失恋的 痛苦中。
《雕虫纪历》写道:”但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 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 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对 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 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 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 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 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 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本诗的哲学意蕴 第一节:
(一)画面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围绕
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作者把这些 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 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哲学沉思 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
作品:主要作品有诗集《三秋 草》《鱼目集》《数行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 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 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 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哲学沉思: 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 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人 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 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 互相关联的。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斤斤计较于 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 得自由与超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想北平》基础字词梳理

语文
(二)词语解释 1.词义理解 (1)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2)枝枝节节:形容非常细微的地方。 (3)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 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2.辨析正误 即便是某些表象的枝.枝.节.节.的所谓的“百姓切身问题” 得到了一些关照、缓解,但不解决根源性的官员腐败问题,无 异于舍.本.逐.末.。更何况,老百姓所得到的恩赐“实惠”,与权 贵利益集团所巧.取.豪.夺.的民脂民膏实在无法相比,九.牛.一.毛. 耳!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律师韩德云为此而杜.鹃.啼.血.,连续六 年提案建议官员财产公开,实行立法。 辨析:“杜鹃啼血”运用不当,语义程度过重,不合语境。 其他成语运用恰当。
6.大感ɡkàǎii((概慨)) 同仇敌kài( 忾 )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三、用准词语 (一)词语辨析 1.安适 安闲
①我们知道,如果前一天晚上做了好梦,第
填一 二天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心情很 安适 。
填
②周末的时候,很多白领选择待在家里睡美
容觉或是安静地享受片刻 安闲 。
辨一
安适:安静而舒适。重在“适”。
语文
《想北平》
基础字词梳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1
读准字音
2
写准字形
3
用准词语
语文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语文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廿.七岁( niàn) (4)橘.子( jú)
(2)空旷.( kuànɡ ) (5)菜圃.( pǔ )
(3)僻.静( pì ) (6)浸.在(jìn )
2011年高中语文 1.2.2《北方》课件 苏教版必修3

诵读全诗, 诵读全诗,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 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北方是悲哀的。 北方是悲哀的。
读完文章后, 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 怎样的情感基调? 怎样的情感基调?
忧郁、悲哀、沉重。 忧郁、悲哀、沉重。
本诗歌写于1938年 月四日潼关,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 1938 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 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 早已沦陷, 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 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 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 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 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 人民的痛苦生活, 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 下了《北方》。 下了《北方》。
总结: 总结:
诗歌的特点在于它的凝练性 诗歌的特点在于它的凝练性 、抒情 含蓄性和 四个方面,因此, 性 、含蓄性和音乐性 四个方面,因此, 我们在今后鉴赏诗歌过程中, 我们在今后鉴赏诗歌过程中,一定要善 于诵读,特别是要倾注感情去诵读, 于诵读,特别是要倾注感情去诵读,然 后抓住其所塑造的意象, 后抓住其所塑造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 题。
小结
假如我是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然后我死了,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 五人墓碑记课件

文本研习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 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冤,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 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显然“吴之民” 的反暴目的是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祸国
殃民的魏阉,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文本研习
注意文中是如何描写五人当刑时的情景的?
先介绍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等,但本文却行文独特、另
辟蹊径。只用“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一句话。对“五人”作了判断性说明。
课文分析
(1)思考:五人为何而死?请在原文中找一句概括性的语言。
明确: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请学生翻译这句话。
走进作者
于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 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 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 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 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 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用”。他写过不少 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 中的代表作。文章收集在《七录斋集》中。
文章为何要交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明确:这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五义士壮举的钦敬,同时也 交代了“贤士大夫”买其头颅而函之的义举。很明显,作者既 歌颂了五义士的英雄气概,又肯定了“贤士大夫”的行为,而 对于“贤士大夫”的肯定,也正是对五义士的歌颂,并且照应
了前文的“墓而葬”。
课文分析
第2节中,将“五人”“激于义而死”与假设“五人”“保其首 领,以老于户牗之下”的死作对比,从而突出“五人”死得其所。 “激于义而死”激励后人,名垂青史,否则,“人皆得以隶使之”。 第3、4两节中,我们体会到了义士的刚毅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 愤而死于这件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1910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出 生后即被送到本村一位名叫大 堰河的贫苦农妇家抚养。 1928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 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次年,赴法勤工俭学,1932年1月启程回国。回 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参予组织“春地 艺术社” ,举办“春地画会”,后被国民党逮捕, 狱中的生活使艾青从绘画领域转向诗歌创作,写 下了大量诗篇,《大堰河--我的诗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是指 小说家端木蕻良,他在和艾青一同去 山西的路上, 根椐自己对沦陷区的 感受,对艾青说:“北方是悲哀 的” 。这句话对全诗是至关重要的, 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所在。 奠定了全 诗的感情基调:忧郁、悲哀、沉重。
诵读第一节,找出诗中描写的意象, 把握这些意象的特征。 • 诗人选取的都是灰暗的意象,无论 是“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 冢”,还是“孤单的行人”、“有 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都是一片悲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 冬季的严寒、肃杀相互映衬,成为 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 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 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 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 人骄傲的祖国。
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 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北方是悲哀的。
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 怎样的情感基调?
忧郁、悲哀、沉重。
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 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 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 “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 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等 等。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 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 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 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 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 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 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 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 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 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 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堰河》。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从上海到达武 汉,后又到临汾、西安、桂林等地参 加抗日救亡活动,“皖南事变” 后到 达延安,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建 国后,曾任《人民文学》 副主编、 《诗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等职,出 版了《北方》《向太阳》等诗集,曾 获全国优秀新诗奖、法国文学艺术最 高勋章。
写作背景
•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抗日战争全面 爆发。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 热情的高涨, 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 亡的洪流所激动, “战争真的来了。” 使他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 喜和骄傲。” 这时候,随着而起的是 创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 的呼声,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 声?”(艾青:《为了胜利--三年来创作 的一个报告》)
• 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正因为伤 其痛,才爱得深。诗人重复了三次 “我爱这悲哀的北国啊”,让读者感 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 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在这里得 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 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的 深处希望祖国尽快摆脱这场灾难。
艺术特色 • 结构严谨:前面三节与最后一节构 成两个部分,互为衬托。前文是后 文抒情的基础;后文是在前文基础 上的反转。 • 采用铺陈渲染的手法,塑造鲜明的 意象来表达主题。 • 用词准确形象而又鲜明生动,抒情 性强。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的 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在一个贫苦农妇家带养,五岁回父 母家中。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 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 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 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 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 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 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 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 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 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 勋章。
北方
艾 青
[学习目标]
1 .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 的爱国热情。 2 .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 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 深情诵读这首诗。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中国现 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 金华人。笔名莪伽、克阿、 林壁等。1932年在狱中写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 一举成名。有著名诗集《北 方》、《向太阳》、《黎明 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诗集。
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 “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 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 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 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 要以什么为主?
诵读第二节,找出本节最能表达 感情的句子。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诵读第三节,指出这一节与前两节 的关系。
• 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 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 幸”“贫穷”和“饥饿”之中, 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是 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写照。
诗人在前面把北方景象渲染的如此冷酷、 灰暗,第四节为什么却说“爱这悲哀的北 国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