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传播的领域与大众传播
5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 信息科学中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 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是构成客观世 界的一个基本要素、客观实在性) 界的一个基本要素、客观实在性)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 产物
符号意义的分类 • 明示意义与暗示意义 • 表面意义、深层意义、潜在意义 •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表现在 • 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 • 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 • • •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传播者的意义 受传者的意义 情景的意义 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 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大众传播的内容
大众传播信息的种类
• 新闻性信息 新闻性信息:向社会公众报道的新闻 • 评论性信息 评论性信息:个人或集团对外部世界变化的一种主观评价 • 舆论性信息:指受众的声音,表达受众对社会上某些重大问题、某些 舆论性信息 事件的看法、意见和要求。 • 教育性信息 教育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给人以教育、使人增长知识的信 息,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也包括常识性知识。 • 服务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各界、为社会广大公众提供的各种 服务性信息 服务类的信息,包括天气预报、交通状况报道等。 • 娱乐性信息 娱乐性信息:大众传播媒介为广大受众传播的、以消遣和娱乐为目的 的信息,也就是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体育等节目和内容。 • 商业性信息 商业性信息:既包括各类媒体上出现的商业广告,即产品、服务和企 业公关广告,也包括各种商业活动的信息。
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把传播的 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 信息分为三类: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 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 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第五章 大众传播xin

B、怎么说
1、不同的大众媒体所制作的传播内容产 品有自己的样式和风格。 由传播制度、传播者的观念意图和传播 理念、传播媒介渠道、媒介组织的定位 经营、目标受众的需要所决定的。
2、大众传播内容的制作也有一些 普遍规律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②防疫论 ③信息来源的重要性、休眠效应 ④诉诸感情与诉诸理智 ⑤重复律
经典的“囚徒困境”
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 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但缺乏足够证 据。于是分别告诉两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 判3个月;如果都坦白,则各判5年;如果一人坦 白另一人抵赖,坦白的释放,抵赖的判10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
乙\\甲
(二)显性功能
A.学者们的早期讨论: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的功能观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2、赖特的“四功能说”
1、拉斯韦尔的“三 功能说” (《传 播在社会中的结构 与功能》1948) (1)监视环境 (2)协调社会 (3)传承文化
奥普拉· 温弗瑞 Oprah Winfrey
1985年《奥 普拉· 温弗瑞 秀》 娱乐业最有影 响的品牌之一 (《新闻周 刊》) 奥普拉法案
奥普拉· 温弗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的物理特征:“黑人、女人、体重200磅、出生 于密西西比、庸俗、粗鄙、市井和有生气的”; 她的人生特征:未婚妈妈所生,9岁遭强奸,33岁 成为脱口秀女皇,48岁成为亿万富翁。 她的财智特征:美国最受欢迎电视人,哈泼娱乐集 团公司董事长,全美50名女强人之一,20世纪最有 影响力的100位名人之一,《福布斯》杂志排行榜 上的亿万富翁。
美国地方电视台选择新闻的标准: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将要论述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 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二、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 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 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
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 (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 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
所罗门· 阿什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总之,阿加西的研究有力证明:人们宁愿追随群体的意 见而不大相信自己的判断,即便这种判断正确无疑,而群
体的意见荒谬透顶。
思考:
阿什的研究揭示了人们顺从群体压力的强烈倾向。 但是,在阿什的实验中并非每一个人都顺从群体。不 顺从群体压力的人们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二是显性的群体规范。Fra bibliotek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所谓的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 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含群体价值,及群体成员关于 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链接:“自己人” 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少数服从多数)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瓮安打砸烧抢的现场
公安局被烧毁的警车
/society/200812/d724f3b308db-4733-8a21-5e3c5548e72a.shtml
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例子和概念

传播学中大众传播的例子和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而大众传播则是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大众传播是指广泛传播到大量受众中的信息和观点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广泛应用于媒体、广告和公共关系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大众传播的概念,并给出一些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的例子。
大众传播是一种集中式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
它通过媒体、互联网和其他传播渠道,将信息传播给大量的受众。
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信息的广泛传播、传播效果的集中、传播速度的快速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通过选择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策略,来达到对受众的影响和引导。
媒体是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都是传播信息给大众的重要工具。
在现代社会,媒体对于塑造公众舆论和社会价值观有着巨大影响力。
例如,新闻媒体通过报道事件和观点,影响公众的意见和行为。
政府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媒体,向公众传播政策和宣传内容。
广告行业利用媒体,将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传达给潜在消费者。
大众传播的例子还包括广告和公共关系活动。
广告是通过媒体向大众传播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以促进销售和品牌形象的建立。
广告通过使用各种传播手段和创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例如,电视广告、户外广告和互联网广告等形式,都是大众传播的典型例子。
公共关系活动是通过媒体和其他渠道,向大众传播组织的信息和形象,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
公共关系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营销和危机管理等,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沟通技巧,影响和引导大众的态度和行为。
此外,大众传播还涉及社交网络和口碑传播。
社交网络平台如微信、微博和Facebook等,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分享信息和观点,影响和引导大众的意见和行为。
同时,口碑传播也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
人们通过口口相传,传播产品、服务和观点的信息。
例如,一个满意的顾客会向朋友和家人推荐某个品牌的产品,这种口碑传播可以在社交网络中迅速扩散,影响更多的人。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人内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三.群体传播 四.组织传播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将要论述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 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2.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 相互认知
●C.H库利的“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 )
理论
库利是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 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 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在所有的媒介中,电视最接近面对面传播,但两者有重大差别; 这些差别是什么?其影响何在?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有哪些优势?
人际传播优势:
1.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 , 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完全平等。
2.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 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给它提供了面对
二是显性的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所谓的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 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含群体价值,及群体成员关于 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链接:“自己人” 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少数服从多数)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 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瓮安打砸烧抢的现场
公安局被烧毁的警车
/society/200812/d724f3b308db-4733-8a21-5e3c5548e72a.shtml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第五章 大众传播

2. 社会协调:对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选择和解释。媒介常常会批评并指导人们对周围事件作反应。宣传符合传统美德的价值观和曝光某些偏差行为,建立社会舆论导向,强化社会规范,帮助社会达成共识。
? 可能的负面功能:强化遵从,将固定模式永久化;媒介的造假事件(假形象或假人格)。
? 负功能:刻板成见(刻板印象)
3.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信息泛滥、表面关心之下的冷漠,花费大量时间在传媒上,失掉行为主动性。被动的接受者。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影响
一、大众传播的产生发展过程
1. 报刊与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前,报刊因为面向群体定性化,不能称为大众传播。
? 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人人都看的廉价报纸“便士报”(penny paper) 问世,报刊成为大众传播。
3. 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将信息、价值观和规范一代代在社会成员中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增加了社会凝聚力,个人得以和社会融合。
? 可能的负面功能:大量复制的信息阻碍了个人之间的创造性交流;减少了社会亚文化群的种类;标准化趋势,阻碍了文化生长。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 赖特在1959年提出“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和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第五讲: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和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1.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一)信息环境
1. 定义: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具有特殊涵义的信息符号
社会大众传播第五章 传播类型PPT课件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 2、随意性强 3、保密性强 4、反馈迅速 5、可控性强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 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人际传播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一、什么是组织?
组织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二、组织传播的方向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3、水平 4、内外之间
三、组织传播的形式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
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会议等 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 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 4、内外之间:
划分人类传播的类型的依据? 其一,参与数量; 其二,信息流动的方式; 其三,是否需要媒介; 其四,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程度。
人类传播现象的六种类型
跨学科、多棱镜
群体传播
人际传播
自我传播
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I、人内传播(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 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际传播
非词语传播有三个重要特性 ①可能更能暴露出说者的真实信息。 ②是一种立体传播。(既传播形象,也传播含义)
③具有文化的规定性。(如西方接吻与中国握手)
第二节 人际传播
3.沉默 “沉默是一种混合的语言。一个话语没有停顿是不可 理解的。沉默不是一种间隔„„而是联合声音的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沉默是传播必要手段之一。它主要 分为三类:“空白(lapse,没人说话造成的空白往往让 人有不舒服的感觉)”、“空档(gap,谈话人之间发 生的间隔,是你方言罢我登场时的必要间隔)”、“停 顿(pause,一个人说话时的必要停顿)”。
第一节 人内传播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三个部分。 本我受本能控制、遵循趋乐避苦原则,是自私的, 受超我压抑,构成“潜意识”部分。 超我受道德控制,遵循伦理原则。 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运动导致自我的出现,构成“显 意识”部分。产生了人内传播。 俄狄浦斯情结(斯芬克斯之谜)。
第二节 人际传播
正确认识传播符号 1.词语传播 生活中,词语并不完全指称对应的事物,有的词语甚 至不触及事物。如我们见面爱问“吃了没有”,有时可 能是真心想问你吃没有,而有请客的意思,但更多时候 只是一句客气的问候语。又如我说“树”时,南方人可 能想到的是垂柳,北方人可能想到是白杨。 词语的含义往往需要一个类似“漫游”的交流过程才 能产生,经历一个传受双方对语言意义的建构和理解的 过程。一般而言,人对某些词语含义的理解往往依赖于 人际关系状况。关系好的,说深说浅不是问题。关系不 好的,一句话就可能捅马蜂窝。
第二节 人际传播
2.非词语传播 研究证明:人类表达情感的93%的讯息来自非词语传 播。 非词语的言说可分为五种类型:面部表情、目光的接 触与注视、人际空间与距离、触摸、动作举止与姿势和 手势。 请大家看一段有趣的新闻报道
第二节 人际传﹃﹄播
布 什 与 巴 西 总 统 的 ﹃ 远 距 离 ﹄ 拥 抱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以亲密与否衡量人际关系时 ,有一种关系常被关 注 ,并且有时十分敏感 ,这就是性别之间的关系。性 别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 ,自然会伴随人际传播。现 在关于男性同性间的传播 ,研究较多。一般认为 ,男 性间的传播主要表现为“共事 ”关系 ,其次是“共 同情趣 ”关系。“朋友有信 ”是男性间友谊关系的 一个重要标准。关于女性同性间的传播 ,研究不多。 一般认为 ,女性交友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谈话建立友 谊。在女性看来 ,与之说得最多的人 ,总是与之关系 最密切的人。女性更喜欢在同性间自我披露。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照片透出隐蔽信息 彼得·安德森说,布什拉美之行的照片大多是他同领 导人正式会面时拍摄的。人们能从此类事先准备的时刻 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彼得·安德森回答:“尽管肢体语 言在不同文化间会有所不同,但仍能透露出某些独特信 息。看到照片,你会从领导人的态度、面部表情、姿势 及待人处事的方式获得大量信息。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主 我
客 我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传播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布鲁默认为,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 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 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 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 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 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 它所形成的自我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 新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
日本学者渡边一央提出了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 详细描述了人内传播的过程和结构,表明人体内部信息 处理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系统。
第一节 人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 1.感觉——即人通过眼、耳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 如颜色等作出的反映,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 综合把握的过程。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 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 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讯息
个 人 生 活 经 验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人际传播情境
个 人 生 活 经 验
第二节 人际传播
4.倾听 “倾听是谈话的另一半。如果人们停止了听,说也就 毫无用处了。”倾听和传播的关系就是“打柴人和火, 彼此照亮”。 “听”分为听觉的听力和心灵的倾听。我们在听上所 花的时间要比说、读、写要多。研究表明,听约占人类 传播时间的42%,说占32%,读占15%,写占11%。但这不 意味着人们就会“听”。事实上人们很少能完整地听, 正确地听。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正、反面例子)。
第五章 传播的领域与大众传播(上)
1.一个事件发生了,刺激了A先生的眼、耳朵或其他感 觉器官,产生了神经搏动 2.神经搏动到达A先生的大脑产生“感觉”等 3.A先生按照自己惯用的表达方式把感觉变成字句 4.他“选择”或者抽象出某些字句,通过声波和光波, A先生对B先生讲话 5.B先生受到刺激产生了神经搏动 6.神经搏动到达B先生的大脑,产生“感觉”等并作出 反应 7.这个反应又刺激了A先生或其他人——这样,传播过 程就按照这样的环节继续进行下去„„
第二节 人际传播
2.确定与不确定 这也是一种关系,交往认知范围的关系。传播双方确 定的关系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因为参与交往者可以预见 到交往的发展方向。可是长此以往,过多的确定性也会 因为习以为常而使交往变得平淡和枯燥。人总是希望关 系中带有一定的神秘、未知、猜测、意外等等。但“不 确定 ”真的来了,也可能潜藏着危险。显然,这也是人 际传播中的一种悖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友好”之中显牵强 当记者问道:“当你看布什总统与危地马拉总统奥斯 卡·贝尔赫拍的合影时,虽然他们的手高高举起表示欢 迎,但布什看上去感觉很不舒服。这张照片说明什么?” 彼得·安德森说,手掌代表着全球的友谊可以超越文 化的界限。在美国,这个动作很普遍,连“开拓者”号 宇宙飞船上都带上了这样的图片,他们认为外星人可能 会识别出这个标志性动作。 手掌是身体非常脆弱的部分,将手掌展示给别人就好 像说“我没有带武器,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你应该坦诚 以待”。外交场合不是向敌人示强的地方,应该招手表 示友好,而不应攥紧拳头。
第四章 传播的领域与大众传播
第一节 第二节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第四节 大众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的界定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 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 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 间进行的。
第二节 人际传播
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 解码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一般来说,人际传播的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 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 语、绘画语言等
第二节 人际传播
沉默既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意义 ①积极意义: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举例:有一位夫人,其女儿刚刚举行完婚礼,便来拜访 隔壁的教授。落座后,闲谈几句后,她突然问道:“你 帮我女儿操办了这件婚事,我欠你多少?”这位教授没 有准备,被这个问题吓了一跳。但他没有说什么,只是 有点气恼地看着这个妇人。一会儿,这妇人自觉窘迫, “你想让我从这个窗户跳出去吗?”他说:“是的。” 大家都笑了。 ②消极意义:也可用来表达敌意、拒绝、乏味、蔑视、 无奈、妥协、回避等含义。甚至有人以此作为自卫的武 器,与社会隔绝。
第二节 人际传播
3.开放与封闭 这是一种交往者心理空间的关系。每个 人在传播 中都有对他人“倾诉”和“保持私密”两种分寸的把 握,即使在夫妻和密友之间。但对交往的另一方来说, 很难出现完全的对应,于是这在传播中又构成一对悖 论。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了解人际关系的辩证法 1.亲密与距离 人既想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又想与他人有所区别, 借此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来。我可以花费时间和精力与 他人待在一起,分享经验的见证,但有时,我又不想让 这种亲密的关系完全吞噬自我。是保持自我的独特个性, 还是保护好关系呢?这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处理得好或不好,都会促使二者的转化。
第二节 人际传播
手足无措不自信 由于布什在拉美国家的名声不好,在他出访拉美五国 期间,沿途反布什游行简直就如家常便饭般普遍。安德 森说,来自布什拉美五国之行的照片恰如其分地反映了 这种紧张。布什此行的众多肢体语言表明,此人对自己 不自信,清楚此行的困难程度,甚至有点儿像初出茅庐 的新手,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主要理论 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
第一节 人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