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新闻及报告计划文学阅读复习计划训练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新闻及报告计划文学阅读复习计划训练题带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复习训练题(带答案)考点接——新和告文学限: 45 分作分: 60 分一、下边的,达成1-4 。

一微博世界里的打拐行叶XX 年 2 月 8 日,在新浪微博的榜上,“挽救乞少儿”已成了排名第三的,甚至“春晚”都排在了它的后边。

一在微博世界里起,并快速延伸到生活中的打拐少儿和挽救乞少儿的行,正在热火朝天地睁开。

行的起是, 1 月 17 日,中国社科院研究于建收到一名被拐孩子母的信,封信,一个叫鑫的6 男孩,是福建泉州人,XX年被人拐并致残,成了街乞丐, XX年年初有网友在厦街并摄影,家人找未果,在仍旧着落不明。

“我怒极了⋯⋯公安部也有所作!”于建将封信到微博上表示。

当日,他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想法:此后凡是看到残儿童在街行乞,我就打110,并把 110 出警的状况在微博上。

几日的, 1 月 25 日,于建在微博里宣告,已在新浪及两大网站微博“顺手摄影挽救乞少儿”,并聘志愿者管理。

他呼吁网友如遇到乞儿童即拍并上,同敦促警方采纳相行。

一呼吁惹起了网友的极大反应,截止 2 月8 日19 30 分,微博“顺手摄影挽救乞少儿”粉已达8.8 万余人,近来几日粉数目更是以每天上万人的速度增。

目前,微博已微博1800 余条。

90%以上都是全国各地网友拍的乞少儿照片。

多著名人士也加入了打拐队列。

《凰周刊》者也在自己的微博里呼吁:“ XX年,和少儿拐打一仗。

”他告中国青年者,他在XX 年广、广西等地少儿拐状况,被拐少儿部分流向乞。

“在微博代,我可用微博系和各地志愿者拍乞少儿,而后警,通警察来和做DNA定比。

从前做不到的,今日可做到了。

我献、整合和集中我自己的源和力量,支持和助公安部的打拐行。

”全民打拐行也惹起了公安部打拐主任士渠的注意,他此表示支持。

2 月 3 日,他在微博上写道:“反拐,人人有” ,“禁拐、禁利用少儿乞成全社会的共” 。

并表示“反拐工作任沉重巨,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迎供给拐犯法索,每一条索,公安部打拐办都会部署核查。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修2)新人教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修2)新人教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含解析)新人教(必修1+必修2)新人教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河北省邯郸市XXXX-XXXX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

我们雇了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

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里的船,比北京万甡国、颐和园的船好,比西湖的船好,比扬州瘦西湖的船也好。

这几处的船不是觉着笨,就是觉着简陋、局促;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样。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篮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進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糢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栽了。

我们终于恍然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像使然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

从东关头转弯。

不久就到大中桥。

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闳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桥砖是深褐色,说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高中语文《新闻两篇》试题人教版必修一

高中语文《新闻两篇》试题人教版必修一

13 新闻两篇一。

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旗帜.(zhì) 掩映.(yìng) 展拓.(tuó) 世人瞩.目(zhǔ)B囚.徒(qiū) 凝重.(zhòng) 沼.泽(zhǎo) 婆娑.起舞(suō)C祷.告(dǎo) 雏.菊(chú) 停泊.(bó) 冉冉.升起(rǎn)D陈迹.(jì) 接载.(zǎi) 噩.梦(è) 交接仪.式(yì)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B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

C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D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

3.下面否定句的感情色彩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B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C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D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4.《别了不列颠尼亚》按时间顺序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下面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中英香港交接仪式(2)末任港督降下港督旗(3)“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4)军营广场降下英国国旗A(1)(3)(2)(4) B(4)(2)(1)(3) C(2)(4)(1)(3) D(4)(1)(3)(2)5.参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格...,仿写两个句子例句:别了,‘不列颠尼亚’仿句:二。

课堂点击6.答:7.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答:8.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答:9.《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答:10.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答:1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头作者先描写了一幅美好的和平景象!接着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答:三。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三、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1.拟写新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标题必须简洁、确切、醒目。

常见的是拟写新闻的主标题或者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单独拟写副标题的不常见。

拟写新闻标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2)一语破的:要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以一语破的。

(3)简洁明快:要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4)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

(5)生动活泼: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注意选词并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6)注意字数要求:根据字数限制删繁就简,将字数控制在范围之内。

2.拟写一句话新闻就是用一句话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新闻的目的,一句话新闻包含的答题要点:时间、地点、人物(对象)、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

这些要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拟写的句子可以是主谓句,不一定是单句。

答题方法:(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信息点。

(2)整理要点,遣词成句。

3.分析新闻结构,明确导语、结尾的作用新闻是实用类文本的一种,其结构包括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

分析新闻结构,属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近年来偶有考题出现。

其考查形式一般是要求分析新闻结构,主要是导语、结尾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多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1)把握结构,抓住导语。

导语包含新闻的要点。

(2)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无论是导语还是结尾,都是为表现新闻的中心服务的,其作用应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4.新闻点评的写法新闻点评是对新闻中的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说,形式上要求简练明快,内容上要求扼要准确,立场上要求是非分明。

答题要求:读懂新闻,评中要害,评得有理,评得生动。

答题步骤:某某事件怎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上的某种问题),针对这种现象(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有答案)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第四单元_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有答案)
史学与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他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上闻而嘉之.顾谓侍臣曰:“邺都者.天下难理处也。”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8: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8: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检测(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民日报评论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创造一个更好的中国新技术是伟大的“改变者”。

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

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打开微信“朋友圈”,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失去文化之肺……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阅读吧!甚至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升级,都会引起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交流思想?哲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接受新事物。

看看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学者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与新闻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

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

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

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

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本刊记者”等。

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

《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

”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

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

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来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

不过,他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

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

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

司马迁著《史记》,“不虚襄,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

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

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

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

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6: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检测6:第四单元 新闻和报告文学

单元检测(四)(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航天服,又称宇航服,是航天员进入太空必须穿的服装,一般由压力服、头盔、手套和靴子等组成。

航天服是保障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重要的个人救生设备。

航天服按用途可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两大类,分别有软式、硬式和软硬混合式结构。

无论是舱内航天服还是舱外航天服,都必须选用特殊的材料,采用特殊工艺,经过特殊的加工、制作和各种试验后才能够完成,尤其是舱外航天服造价可达上千万美元,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服装。

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航天器内使用的航天服,航天员在航天器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发生密闭舱失压等事故时,必须穿上舱内航天服。

航天服因具有充压和加压的重要功能,将起到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作用。

舱内航天服通常是为每一位航天员定做的,它是在高空飞行密闭服(简称压力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般由航天头盔、压力服、通风和供氧软管、可脱戴的手套、靴子及一些附件组成。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是最小的载人航天器,是航天员走出航天器到舱外作业时必须穿戴的防护装备。

舱外航天服大约重275磅,除了具有舱内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还增加了防辐射、隔热、防微陨石、防紫外线等功能,在服装内增加了液冷系统(液冷服),以保持人体的热平衡,并配有背包式生命保障系统。

舱外航天服主要由外套、气密限制层、液冷通风服、头盔、手套、靴子和背包装置等组成,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的个人防护装备。

它的结构特点是:采用硬质的上躯干,上面装有双臂和生命保障系统组件,头盔与上躯干为一整体,不能跟随航天员头部运动,通过气密轴承和一个自由度的关节连接来保证四肢各关节的活动性能。

外套是由多层防护材料组成的真空隔热屏蔽层,具有防辐射、隔热、防火、防微陨石的功能。

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每套总重量约120公斤,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三、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1.拟写新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标题必须简洁、确切、醒目。

常见的是拟写新闻的主标题或者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单独拟写副标题的不常见。

拟写新闻标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2)一语破的:要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以一语破的。

(3)简洁明快:要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4)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

(5)生动活泼: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注意选词并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6)注意字数要求:根据字数限制删繁就简,将字数控制在范围之内。

2.拟写一句话新闻就是用一句话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新闻的目的,一句话新闻包含的答题要点:时间、地点、人物(对象)、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

这些要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拟写的句子可以是主谓句,不一定是单句。

答题方法:(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信息点。

(2)整理要点,遣词成句。

3.分析新闻结构,明确导语、结尾的作用新闻是实用类文本的一种,其结构包括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

分析新闻结构,属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近年来偶有考题出现。

其考查形式一般是要求分析新闻结构,主要是导语、结尾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多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1)把握结构,抓住导语。

导语包含新闻的要点。

(2)结合内容,分析作用。

无论是导语还是结尾,都是为表现新闻的中心服务的,其作用应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4.新闻点评的写法新闻点评是对新闻中的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说,形式上要求简练明快,内容上要求扼要准确,立场上要求是非分明。

答题要求:读懂新闻,评中要害,评得有理,评得生动。

答题步骤:某某事件怎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上的某种问题),针对这种现象(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

5.思考判断新闻文本的某种特色对应考点: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某种特色指的是修辞、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突出特点。

属于探究性试题,形式上一般要求分析作品中某种具有某种特色的写法的好处,较为简易。

注意两点:特色分析要具体,思考判断要深入。

6.准确评价文本的价值与影响对应考点: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一般为肯定文本对推动社会进步、提升读者人格方面的作用。

也就是分析作品中某种做法或思想的社会意义。

答题方法:(1)明确价值标准。

要符合文本所处的时代的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物的价值取向。

(2)正确解读文本。

文本的观点,一是人物的,一是作者的,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相左,两者综合,构成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对此要准确把握。

(3)评价正确合理。

明确价值标准,正确理解文本,须以自己的思考作具体分析,切忌主观偏颇。

(4)凸显个性色彩。

评价要尽量调动自己的积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要有自己的思考,从而形成有个性特色的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北京3月6日新媒体专电】速度与激情——中国科技的世界印象2016,中国给世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

在海外科研人员看来,这里的科学家正用“速度与激情”,书写着另一个中国奇迹。

成果:忽如一夜春风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太空停留33天、“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暗物质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去年一系列井喷的科学成果,不仅让国人“自嗨”,也获得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国家的科研人员纷纷点赞。

“‘悟空’是中国的首颗空间高能粒子探测卫星,也是中国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

我很高兴看到它运行状况优异,且数据分析取得重要进展。

”意大利佩鲁贾大学博士乔万尼•安布罗西说。

“中国能够启动量子卫星,可能出乎一些西方观察家的意料。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领域。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航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登普斯特表示。

中国对科研重器的投入力度,让海外同行们羡慕不已。

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常“酷炫”,定会推动全人类科技进步。

速度:轻舟已过万重山让海外科研人员点赞的,是中国科研进展的惊人速度。

用法国大学教授达尼埃尔•科昂的话来说,这个成长速度“如同火箭升天”。

安德鲁•登普斯特的专长是卫星导航领域。

在他看来,中国北斗系统的发展堪称奇迹。

“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是仅有的两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但北斗系统却在短时间里崛起,它也已准备好在全球范围投入使用。

”乔万尼•安布罗西对中国科研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印象深刻。

他表示,无论是“中国天眼”还是“悟空”,很多国家都不可能在短短五六年间完成从创意到立项再到落成的过程,但中国却一次次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具备这样的速度。

“中国加快了通过科技征服未来的脚步。

”达尼埃尔•科昂说,“并且呈现出非常好的发展特色。

”定力:立根原在破岩中随着暗物质卫星“悟空”不断向地球传来数据,中国有望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乔万尼•安布罗西表示,正是因为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的20年坚守,从当初一个不被同行认可的idea,一步步变成一个可能会改变人类认识暗物质进程的成果。

作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专家,达尼埃尔•科昂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表示钦佩,“我知道她,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曾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因为她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在治疗疟疾这一世界性疾病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我对她十分崇拜,在那个时代里,她能尝试用这种药物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非常有勇气。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中国拥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

这得益于中国的教育体系能够让所有人,包括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学习知识,可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机会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对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未来: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中国科技的未来,他们怎么看?“大有前景!”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科学家保罗•欧亚拉说。

“中国的崛起,将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

”达尼埃尔•科昂说。

他认为,英美在科技上长期领先让他们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中国的强势崛起,必然能够激发世界强国发展科研的斗志。

“只要这样继续努力下去,中国获得更多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说。

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也被视作中国科技崛起的潜力所在。

达尼埃尔•科昂表示,若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要是一个诗人。

因为超越现有如识体系离不开大胆设想。

“中国科学家的思维如同中国文化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

相信这也是促使中国能够在科技探索方面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有删改)材料二:西方人应当认识,在中国人看来,科学并不是出于基督教传教士的慷慨恩赐,并不是在中国自己的文化里毫无根基的。

相反地,科学在中国文化中有光辉灿烂而深厚的根基。

如果中国中古世纪的社会当真像有些人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绝对专制、毫无自由的社会,我们就无法解释几千年来怎么会产生那么多的创造和发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在那样漫长的岁月里中国总是处于比欧洲领先的地位。

——李约瑟(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注】李约瑟(1900-1995),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代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首颗空间卫星“悟空”成功运行一周年,在暗物质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改变了人类认识暗物质的进程,赢得了海外科研人员的称赞。

B.在法国科学家达尼埃尔•科昂看来,中国科研进展速度惊人,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 安布罗西也认为,这在其他国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C.屠呦呦受到国际同行的钦佩甚至崇拜,原因主要是,她在那个时代里,能够汲取中国传统医学的精华,大胆尝试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

D.英美国家在科技上长期领先限制了他们取得更重大的进步与成果,只要中国奋起直追,不仅可以强势崛起,还可以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与表达的概括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新时代的中国传奇,不仅包含稳中有进的经济发展成就,还包括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为特点的科技成长。

B.中国科技的“激情”,不仅表现为一系列井喷的科技成果,也表现为昂扬奋发的精神与“大有前景”的未来。

C.科技的进步总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对科研重器的大力投入,将会加剧世界科技领域的竞争,推动共同发展。

D.无论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技术,还是以高新尖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无不显示中国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

E.两则材料都主要借助外国科学家的评判来展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仅视角独特,而且更为客观。

3.请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中国现代科技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水激活万水流——吉林省“河湖连通”工程走笔“一进洮南府,每天二两土。

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

”——白城昔日民谣河湖连通,一篇写满梦想的文章。

它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成为大地上的奇迹的?季节性泛滥,长期性干旱。

水,是吉林西部多年来苦苦不得其解又不得不解的难题。

怎样管水?怎样用水?这是一个考验我们智慧与胆识的科学命题。

白沙难,“河湖连通”四大水源工程之一——“引嫩入白”水利工程的起点。

在这里,自北而来的嫩江水被提升进入上百公里的沟渠,一路流向城市,流向灌区,流向湿地。

流动的水让这片土地滋润起来,生动起来。

嫩江,蒙古语为碧绿的江,这个充满绿意的名字承载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绿色梦想。

站在嫩江之畔,遥想当年,这片土地的景色全然与干旱无关。

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依然水草丰茂,湿地众多。

在八百里瀚海星罗棋布的数百个天然湖泊沼泽,向我们述说着这里过去独特的生态系统:丰水期,地上水蓄满湖泊泡沼;枯水期,地下水默默滋养大地农田。

河与湖之间循环连通,天与地之间循环往复,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深秋的莫莫格,眼前的美景似乎在证明着生态“回归”。

成千上万的白鹤、天鵝、大雁、野鸭在天空翱翔,在水波中跋步,在苇海间穿行……向南100多公里以外的向海,是另一番繁茂景象:湖上水鸟低飞,岸上黄榆静立,苇荡芦花飞扬……这一派生机盎然,很难让人想到被誉为“吉林西部之肾”的向海和莫莫格两大湿地,此前一度濒临枯萎。

“湿地又‘活’了过来!”在向海水库一场闸,从向海水库放出来的清水沿着幸福渠浩荡远去,它们的目的地兴隆水库此前曾经干涸了12年。

通榆县委书记孙洪君手指幸福渠激动地说:“通榆县历来在白城最旱,降雨最少。

据观测,今年地下水位升高了1米左右,平均降水量现在已接近500毫米,没有‘河湖连通’工程这绝对不可想象。

”通过“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累计为向海、莫莫格补水6亿多立方米,恢复湿地近4万公顷。

从打井抗旱、筑坝防洪,到河湖连通、治水用水,生态引发的问题就要从生态这个“根”上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