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2013届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讲读懂诗意一、读“题”凡读诗,必须读全诗,即从题目入手,直到最后一个字,凡有注释的,包括注释在内。
事实上,很多同学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往往只记住诗句,而忘了题目。
殊不知,有些题目也是诗歌整体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丢了题目,等于给自己的理解设置了障碍,抛弃了对诗歌内容或情感把握的切入口。
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题目既交待了季节、时间、对象,又表达了心情(“喜”)。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
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既明确了地点,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又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
二、识“人”(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时间。
一位诗人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这一切均由他的人生观和生活经历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诗歌作品内涵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深入欣赏和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趣,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等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洞察诗歌所表现出的情志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很容易误解诗歌的精神,错误地拔高或贬低诗歌的思想境界。
以唐为例,初唐代表性的诗人有虞世南、王绩、杜审言(杜甫的祖父)、宋之问、沈佺期、贺知章、陈志昂等,盛唐、中唐代表性的诗人有王之涣、孟浩然、王昌龄、祖咏、王维、李白、王湾、高适、杜甫、严武、岑参、裴迪、元结、张继、司空曙、戴叔伦、韦应物、卢纶、崔护、张籍、王建、韩愈、白居易、李绅、柳宗元、贾岛、元稹、张祜、朱庆馀、李贺等,晚唐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赵嘏、皮日休、韦庄、司空图、聂夷中、高蟾、韩偓、杜荀鹤、齐己等。
2013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2013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一、考点解说与解答的前提条件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四个小考点(见后面分类解说)。
要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1、知人论世。
尽可能多的掌握古代诗人(词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本人不同生活时期的特点,了解本人诗词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等。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前提。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2、掌握必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答题模式,并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才能在正式考试中做起来得心应手。
做题时,问啥答啥,扣句分析,有理有据。
3、正式答题前一定要从诗题、作者到每句诗词甚至每个字词去咬文嚼字,采用“翻译+想象”的方式力求理解每句诗词的含义(特别是特定意象的特殊含义,关键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要注意“诗眼”,注意其中的议论抒情句),进而把握整首诗词的意思与情感。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保证。
【诗词后有注释的千万要认真阅读,因为可能从中了解作者的生平、写诗词时的背景、重要字词的音义和用典(出现引文)等信息】。
具体说“读懂”的八项方法:(1)、关注题目(解释: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2)、关注首尾句(联)(解释: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4)、关注常用意象及其含义(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解释:经历、思想、风格)(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4、由己推人。
即学会站在诗人(词人)角度去想,如果“我”是“他”,会怎样?5、虽然我们平时学习诗词时(包括考试的题型)有所侧重,但是希望同学们对我们课本上的古代诗词(3、5册)都能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去多做分析与思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检测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①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白朴一生悠游不仕。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曲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013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总体整合

2013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总体整合【考情分析】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考情,可发现有以下规律和趋势:(1)考查热点和重点。
考查的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但是其他时期的作品也会考查。
(2)考查涵盖面广。
对古诗歌的考查,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思想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3)题型稳定,难度值相对固定。
全国新课标卷2010、2011和2012年都是提供一首古代诗歌,设两个问答题,属主观题,分值是11分。
今后,新课标高考将仍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但是会更加开放。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较多,赏析能够体现考生的个性化。
【学习方法指导】反复吟咏悟诗歌魅力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古代诗歌(诗、词、曲等)是其中璀璨的明珠。
阅读古代诗歌,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丰富语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可谓好处多多。
那么,怎样阅读古代诗歌呢?一、反复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律美诗歌的美,在读时才能感受到。
因为语言是有声音、有节奏的,不同的圣音、节奏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所以,要反复吟咏,感知诗的意味,提高感知美的能力。
二、联想想象,再现诗歌创设的画面诗歌是最精练、最纯粹的语言艺术,它以语言描绘一个个意象,通过读者的想象,即可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美不胜收,言简而义丰,妙不可言。
如范仲淹的《苏幕遮》:诗人借意象把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读者借助联想想象把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使诗歌的内容通过感知得到补充,使自然与人得到和谐统一。
解读诗歌时的联想与想象,实际上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读诗时的联想想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是合乎情理。
三、涵泳画面,缘景明情悟情感诗歌之所以能产生极强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具有优美的意境。
意境是合景与情而言,古人有所谓“诗情缘景发”“意与境合”的说法,诗歌欣赏要由“境”入“意”。
要完成由“境”到“意”的升华,把诗人浓缩的生活还原,把诗人结晶的感情展示出来,需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抱负及诗人写诗的社会背景和心理背景。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12

5、结构布局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还有一类是属于结构布局分析的,也应该归到内容赏析这部分里来。
例1,2012年全国卷第(1)题: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表面上是考结构布局的,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道手法题。
答题的角度是站在第二联看与第一联和第三联的不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第二联有一个时日的前推,即春日景的描绘,而第一联和第三联则是眼前景的刻画,“翻思”一词是个提示。
虚实、对比手法的运用便有了着落。
参考答案为:“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
例2,2011年全国卷第(1)题也是这样子的: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此题的切入点是线索,而且点明是上下阕的首句,提示够明朗的了。
一句“秋阴时晴渐向暝”一句“更深人去寂静”,很明显是时光的转换。
但答题时不能只答这一点,还得分析情感,这才是重点。
参考答案为: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例3,2011年天津卷第(3)题便是比较典型的结构布局题了: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原诗见“语言赏析”部分)这是一道比较典型的结构布局题。
理论上,答“好”或“不好”都可以。
但一般是维持原诗布局,答“不好”的。
参考答案为:第一种:不好。
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第二种:好。
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例4,2011年江苏卷第(3)题更直接: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应该说这道题很简单,就是梳理一下诗句的内容。
201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 含解析

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作江边渔父”的主语是词人本人。
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
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牢骚。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不需君赐,本属闲散之人。
词人壮志未酬,自然心生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词人借贺知章求皇帝让他回家乡当道士的典故,寄寓对皇帝的不满之情。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13

6、整体概括整体概括诗词的内容难度较大,但只要抓住规律,知道一般该从哪里下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例1,2011年江苏卷第(1)题: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题干的提示比较明确,“开头四句”“哪三个方面”“李白的诗”“高度评价”,只要不违背这几个原则,便可以很容易组织答案,一句照一个点儿。
参考答案为: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
例2,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也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10分)这是一道开放性比较大的题,北京卷总是弄出来一些联系实际的题目。
我感觉好像不是诗歌鉴赏了。
从题目看,要求答三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联系实际谈感受。
所给的参考答案也比较简单,只是一些点儿。
参考答案为: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
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
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联系实际谈感受(略)。
例3,2008年江苏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做概括题一定要提炼,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抽象,不能照抄,不能简单翻译。
答题时要分两步:第一步找出概括对象的典型意象及特点,第二步抽出意象的共同特点加以概括。
2013届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讲义11

4、情景关系此类试题包括情景关系、景理关系两大类。
一般先叙述(描述)再概括,条理一定要清楚明白。
例1,2012年上海卷第(3)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这是2012年高考比较典型的情境关系分析题。
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明确情、景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根据阅读区间落实到具体诗句上进行情、景关系的分析。
前后位置可以颠倒,语句要连贯、通畅。
此诗第一联侧重写景,第二联侧重抒情。
参考答案为: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例2,2012年北京卷第(2)题: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林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
任选上述诗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题干中黑体字部分是关键。
“由景及理的写法”限定了选诗的范围,“具体说明诗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是两条答题要求,或者说步骤。
至于字数,是个约束。
既然是由景及理的写法,那首选当然是宋诗了。
参考答案给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熹的《观书有感》、陆游的《游山西村》,也有唐诗。
不再赘述。
例3,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原诗见“情感赏析”部分)所给答案只是一些点儿,绝不可认为这就是标准答案。
组织答案仍需了解情景关系,并落实到具体诗句分析上。
参考答案为: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我们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本诗首联写古秦国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由此触发国事兴亡之感,为全诗奠定哀怨的基调;颔联寓情于景,写春草衰败、田园残破,让人顿生愁思之心;颈联写残阳西下,天色变暗,远山、近树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引发作者无限哀思,进而引出尾联“不堪回首思秦原”的无限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 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
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 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步骤】 找 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析 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联 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明 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阅卷人点评:
审题不细心,没有抓住“简要概括”的要求,叙述 性文字过多,答之过详。没有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 仅凭诗句表面的词语整合答案,导致失误丢分。做 此类题目要明白“形象”主要是人的性格特点,不
是相貌衣着。记住:明确题干要求,点出实质 是答题得分的关键。
请你组织答案
满分答案: 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
真题感知
(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 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 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
景物形象
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 情语”,这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 也是命题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 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它们往往承载着 作者的主观感情。
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 城之类景物,因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 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 形象,所以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 的感悟和看法。因此在鉴赏景物形象时,常 常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第二步:读文,根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要概括诗人 的形象,需要根据诗人的事迹和情感态度来推测诗人 的心理,继而概括出诗人的性格特点。比如,诗句中 的“睡起”见“苕溪”,“诗卷”中度“光阴”,能 看出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情趣。而自己怀念的朋友 是西庵“多病”的禅伯和北栅“固穷”的儒先,结合 注释可以看出此二人特点,进而推断出诗人的性格特 点。
典题精练
人物形象
考点精析
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
1.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
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 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 写法。
2.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就是一
个年老色衰、委身商贾、寂寞孤独的艺伎形 象。这类)
【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歌 中景物形象的分析归纳,
解答这类题要重点分析写景的句子, 特别是那些体现景物特征的关键词, 关键词的冷暖色很重要,显示的景物 特点也很重要。本诗的前四句是对边 塞环境的描写,不仅交代了从军的地 理位置,还通过“雨雪”“狐 迹”“马蹄”这些意象展示边塞环境 的荒凉苦寒的特点。
201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一专题 诗歌形象的把握和鉴赏
复习目标: 1、要学会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人的 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联系时代 背景和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2、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形象和意象。 3、掌握出题的角度。 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形象蕴含的品 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景物的特点和塑 造的方法或角度(近远、动静、色彩、 各感官、大小等),景物的层次和作用, 意象的含义和深层含义,意象组合而表 现出来的意境
第三步:整合,将信息进行分类,然后合并和概括。 提炼出核心信息,最后缀词成句,连句成章。
现场答案展示
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 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 情;在二月春风里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得失分分析
①内容过详,不符合“简要概括”的要求。失1分。 ②内容概括不全,没有在“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的外表描绘中点出“风流飘逸”的特点。失1分。 实际得分:1分。
真题感知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 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 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 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
在今甘肃东部。
现场答案展示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旌旗招展,战 鼓声声的场面。
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 指叶天经。 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常遵循的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确鉴赏对象和要求。例如本题鉴 赏的对象是
诗人自己;鉴赏要求为简要概括,这就说明不需要结 合相关内容进
行详细分析和论述。
流飘逸。
方法归纳
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诗人的有关资料
主要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 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托物言志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历。 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须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喜 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 细节描写等。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 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 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 如赏析《怀天经、智老,因访之》,抓 住“诗卷”“纶巾鹤氅”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中诗人 的形象特点。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 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 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 时忐忑不安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 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如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还要注 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