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10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0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美国: 美国:曾组织了专家研究了储量为10亿吨的一些大油田认为: 1、77%的剩余油遗留在注水未波及到的油层中; 2、23%残留在注入水扫个的油层中。 前苏联: 前苏联:16位油田开发专家、开发地质专家、地球物理化学 家对ROS分布的估计为: 1、27%残留在水未洗到的夹层和水绕过的渗透层中; 2、19.5%残留在滞留带中; 3、16%残留在透镜体中; 4、15%残留在小孔隙中; 5、13.5%以薄膜形式分布在岩石颗粒表面; 6、8%在局部不渗透遮挡处。 以上表明60-65%ROS分布于因非均质严重而引起的注入 水未波及带,只有30-35%残留在水淹层内。 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 1、40%存在于注采不完善的独立砂体; 2、40%存在于成片的差油层; 3、10%存在于井网未控制处; 4、10%存在于河道砂主体常边部的变差部位。
14
一、示踪剂测试的理论依据
15
二、单井回流示踪剂测试
三、井间示踪剂测试
16
一、在裸眼井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一)电阻率测井法 1、常规电阻率法 2、电阻率测-注-测法
17
18
(二)核磁测井法
1、正常油的核 磁注-测法 2、重油的常规 核磁测井法
19
二、在套管井中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一、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饱和度(Sos)定义为油藏产量递减期内 任何时候的含油饱和度,一般指二次采油末油田处 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流体的原油饱和度。而 残余油饱和度(Sor)为在油层条件下,油的相对渗透 率为零的不可流动油的饱和度,它是剩余油饱和度 的一种特殊情况。剩余油饱和度可能等于残余油饱 和度,但它往往大于残余油饱和度。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随着油气开采高效开发技术的发展,复合聚合物替代前辈产品的同时,它的宏观和微
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也受到了关注。

本文将介绍复合聚合物驱(包括地下热能聚合物驱)的宏
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宏观剩余油分布
宏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也就是油层内部的油藏类型。

根据复合聚合物驱提高产油量的机理,油藏可以分为横向渗块型、横向液驱型和横向气驱
型三类。

其中横向渗块型驱油性能最强;横向液驱型驱油性能中等;横向气驱型驱油能力
较弱。

微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特征,也就是储层质量好坏、构造
漏斗等。

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发展,油藏原油演化有利于生产,特别是提高了原油流性,
明显改善了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此外,通过地下热能聚合物驱发挥油藏热量动能作用,触发油藏液体组分升降效应,改善油藏的孔隙结构,改变油层的原油演化规律,这样
也会改变剩余油在储层内的分布规律,特别是提高了构造漏斗的油藏微观剩余油构成。

总的来说,复合聚合物驱对油藏的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
理调整驱动方式和产油技术,可以改变原油流性特征和油层传质特性,从而改善驱油效果。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六类:
1、应用检查井密闭取心资料评价油层水淹状况技术;
2、常规测井水淹层评价技术;
3、生产测井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4、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技术;
即利用新井(老区内所钻的调整井或更新井)投产和老井卡堵水资料、含油带的宽窄、储层展布资料综合研究剩余油的技术。

5、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通过流体力学方程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数学的求解,结合油藏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热力学、化学来重现油田开发的全部实际过程,达到搞清油藏剩余油分布,进而通过由不同措施组成的多种方案进行优化来解决油藏有效挖掘剩余油的实际问题。

6、模糊综合评判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
在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地质及开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田中高含水期及高含水期后期检查井各类油层水淹状况的解剖,分析研究了各类油层水淹程度与其各种影响因素(注采关系、砂体类型、连通状况及注水状况等)的关系,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技术,实现小层任意井点处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进而确定各小层的剩余油平面分布。

⑴、模糊综合评判法及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实现逐层逐井水淹程度的自动判别,特别是那些缺少监测资料的
井点;为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提供新思路。

⑵、由于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及复杂性,目前剩余油描述的精度及量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⑶、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法不受样品数限制,但样品越具有代表性,判别的精度越高。

⑷、由于储层物性及开发条件迥异,判别油层水淹程度时,若资料充分应建立各自隶属关系图版及学习模型,
利于保证判别精度。

检查井资料不足时可用单层试油或测试资料。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石 油 地 质
南扛科 技 21 01
非 均 质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肖 勇① 周 翠 苹② 李 爱 军③
( 中 原 油 田分 公 司井 下 特 种 作 业 处 ① ② 中 原 油 田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科 学 研 究 院 ③ 中原 油 田 分 公 司 采 油 二 厂 )
的影响因素 ,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岩非 均质性 和流体非均质性 。 综 合而言 ,宏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 非均质性 和构造非均质性的影 响 。从文5断块油藏开发历程及小层水淹状况 分析 ,影响剩余油分布 l
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一些。
11 储层 宏观非 均质性 .
层平 面上井 网不完善 ,注采不配套的部位是剩余 油相对集 中区。这类 剩余 油主要 分布在一些较差的油层和断层遮挡难 以形成 完善 注采井网 的地方 。通过再 认识和剩余油分析 ,重新绘制水淹圈 ,将文5块 沙二 1 下共 计戈 分为5个小层 ,其 中一类储 层9 ( Ⅱ 1 个 沙二下 、2、 ” ’ 3、3 、 3 ” 4 、 5 5),剩余 油零 星分布 。水淹 严重 ;二类 储层 l个 ’ ‘ 。 1
摘 要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 测是 老油 田调整挖 游的主要课 题。本文应 用开发 地质 学方法对濮城 油 田文5 断块 区刺余 油分布规 1 律进 行研 究,即在 油藏精 细描 述基础上 ,利 用油藏 注水开发过程 中的各种数 据和测试 资料 、新钻调整井资料 ,分析影响刺 余油分布的 各种 因素 ,归纳刺余油分布类型 ,指 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
12 构 造 -
文5断块区总体呈N E l N 向的向斜构造 ,被濮2断层 分割成南北两 4 个 断块 ,其北部向斜形态清楚 。构造 简单 ,南部 r 4 濮2 断层以南 ) 由 于 多期断层作 用使其复 杂化 ,被一些 小断层分割成8 个含 油断块 ,同 时内部小断层多 ,构造复杂化 ,注采关 系不十分清楚 ,在 开发 生产中 表 现为 部分水井 长期 注水而 无油井见 效 ,而 另一部 分油井 却长期 低 能 。这种 原井网有注无采 、有采无注或无注无采等注 采不 完善而形成 了剩 余油。

剩余油研究

剩余油研究

剩余油研究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增储上产、稳油控水的难度越来越大。

具体表现为:①勘探程度高,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②注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矛盾突出;③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大部分油田仍有60%左右的剩余油残留在地下。

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剩余油研究的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挖潜措施,其中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是剩余油研究的技术关键和难点。

1.现阶段陆相老油田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按沉积类型将我国碎屑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类: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滩坝相。

据统计,我国油田92%的储层为陆相碎屑岩沉积。

其中湖泊环境(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滩坝相)和冲积环境(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储集层又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3%和49%,几乎各占一半。

其中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2.6%和30.0%,几乎近2/3。

其它依次为湖底扇(浊积)相占6.3%,扇三角洲相占5.4%,冲积扇(包括冲积)河流相)相占6.4%,滩坝相占1.4%,另外还有8%的储量在基岩中。

这些碎屑岩储层的特征如下:(1)近源短距离搬运和湖泊水体能量较小等基本环境因素,导致了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相对海相同类环境储层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和连续性差,非均质性更为严重,表现为矿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复杂。

(2)湖泊水进水退频繁,使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呈明显的多旋回性,油田纵向上油层多,纵向上砂体相互交错,平面上相带频繁叠加,形成了含油层系十分复杂的沉积体系。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分析多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常常运用综合地质分析和油藏工程分析两种方法对区域剩余油进行研究。

其中综合地质法主要从地质方面入手,分析研究油气聚集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基础地质概况,从多个方面对油藏展开精细研究。

油藏工程分析法则注重后期的勘探开发,充分利用动态资料、数值模拟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进而定量的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范围及特征,弄清其分布规律[2]。

1 剩余油分析方法
1.1 吸水剖面测井方法
同位素吸水剖面是指在正常注入状态下测定注入井的吸水能力,以确定其吸水量,检查配注影响,评价注水调剖成效,依据水驱效果,定性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1.2 构造分析方法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构造高部位往往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且高部位的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由于构造位置的不同,可能相同油藏的产能会有一定的差别,常常构造低的部位油藏产能相对较低一点,即使在投入注水开发后,油水状态再次重新分布,剩余油仍然会朝着构造相对高的地方运移富集,主要是构造压差和油水密度的不同,导致大部分水都会流向构造低的部位。

但随着高构造部位的油气开采,低部位的油气开始逐渐向高部位补给,最终呈现出构造高部位产量相对较高的特征。

1.3 沉积微相分析方法
沉积相控制着储层油气的好坏,其沉积相展布控制着砂体的分布,进而影响着油气的分布。

沉积作用不仅决定着储层储集能力的大小,也控制着储层的内部结构特征,不同沉积相控制的储集能力差别较大。

故可以运用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来综合分析区域的剩余油展布规律。

2 剩余油分布控制的因素
控制剩余油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2.1 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
因河流性储层具有微砂体相对发育的特征,常常会有因河道的改迁、废弃河道的形成以及决口扇等的形成使得区域存在具有一定储集能力的微砂体。

该类砂体的厚度不大,宽度较窄,但却具有相当好的含油性,油气显示较好,丰度较高,但由于井网布置范围的有限使得这类含油砂体未能被井网控制,进而无法进行驱替,这使得该区域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其勘探开发潜力巨大[3]。

2.2 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
该类剩余油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区域没砂体连通性较差,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引起的,在注采过程中,由于部分区域的砂体厚度较薄,渗透性不好,这使得注水井和油井之间的连通性变差,部分区域甚至由于断层的阻挡而不连通,这使得部分区域的注采不够完善,进而导致剩余油的形成。

2.3 厚油层顶部滞留型剩余油
该类剩余油主要是由于厚油层中间存在一定的夹层,该类夹层对油水的运移起到阻止或减缓作用,当向厚油层注入水时,油开始向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区域运移,这就使得厚油层顶部由于夹层的存在而导致驱替程度相对较弱甚至不驱替,只有当注入水的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更好的发生驱替,故而导致该类剩余油的滞留。

该类剩余油是工区长2油层组的主要剩余油类型之一。

2.4 断层遮挡性剩余油
该类剩余油的存在与砂体连通性差的类型相似,该类主要是由于储层中有断层的存在使得油井和水井之间发生阻隔,进而导致注入水因到达不了而无法完成驱替,造成大量的剩余油富集。

由于工区长2油层的构造不发育,几乎无断层存在,故工区不存在该类剩余油。

2.5 层间干扰型剩余油
该类剩余油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在多层共同注采的情况下发生,由于多层采用同一注入形式,由于各层的储层性质不一,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而使得在同一注入情况下,部分油层的驱替效果不理想而形成一定的剩余油。

3 结束语
1)吸水剖面测井法、构造法以及沉积微相法为剩余油分布的有效认识手段。

2)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为注采井网、断层、层间干扰等因素。

参考文献
[1]董冬,陈洁,邱明文.河流相储集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9,3:39-46.
[2]刘建民,李阳,颜捷先.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探讨[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1:50-53+70.
[3]陈馨,苏崇华,刘双琪.综合利用动静态资料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J].石油钻采工艺,2007,6:45-47;138.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寇红梅1,2
1.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5
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甘谷驿采油厂 陕西 延安 716005
摘要:剩余油挖潜是油田进入开采中后期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剩余油挖潜的有效保证。

本文以M储层为例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剩余油 分布规律 控制因素
Distribution law of remaining oil
Kou Hongmei1,2
1.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The remaining oil development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recovery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of oilfield development,and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guarantees the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istribution law of remaining oil by the case study of M reservoir.
Keywords:remaining oil;distribution law;controlling factor
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