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剩余 油
中图分 类号 : TE
规律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9 1 4 X( 2 0 1 3 ) 1 4 — 0 2 7 6 — 0 l
改 善蒸 汽吞 吐开发 效果 的核心 是经 济高效地开 发油 藏 中的剩 余油 , 因此 ,
( 2 ) 油藏 平面 动用 程度研 究表 明 : 蒸 汽吞 吐开 发中 , 井间含 油饱 和度 虽然 降
低, 但仍 然较 高 , 且 与原 井距 离 不 同, 剩 余油 饱 和度存 在 差异
( 3 ) 不 同距离侧钻 井含油 饱和度 研究表 明 : 各油层 井 间不 同距离含 油饱 和度 变化 存在 差异 , 距 原井距 离小 , 油层含 油饱 和度 递减 幅度 大 , 距 原 井距离 大 , 油
层含 油饱 和度 递 减幅 度小 , 油层 井 间含油 饱 和度 变化 幅度 随 着与 原井 距 离增
渗 为主 , 一 般在0 . 5 7 - 2 . 0 / . t r n : , 均 为饱 含油 : 分 流河 口坝微 相砂 体较 发育 , 油 层
厚度 较 大 , 渗透 率 以高 ~特 高渗 为主 , 一般在1 . 0 m2 以上 , 平均1 . 7 3 m z , 为
科 学 论 坛
I ■
蒸 汽 吞 吐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陈燕 曾佳 业
( 河 南 油 田采 油二 厂新 庄 项 目部 河南 南阳 4 7 3 1 3 2 )
[ 摘 要] 改 善蒸 汽吞 吐开 发效 果 的核 心是 经济 高效 地开 发 油藏 中的 剩余 油 , 剩 余油 分布 规律 研究 是 改善 蒸汽 吞吐 后期 开 发效果 的依 据 , 剩 余 油分布 规 律研 究 方法 的综 合应 用 , 是 准确 确定 剩余油 分布 的保证 应用 侧钻 井 、 加密 井、 数值模 拟 、 动边 界无 网格等 方法 确定 出平面 剩余 油分 布规律 , 因此 , 需要 我们 加强对 余 油分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蒸汽吞吐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摘要]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核心是经济高效地开发油藏中的剩余油,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改善蒸汽吞吐后期开发效果的依据,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是准确确定剩余油分布的保证应用侧钻井、加密井、数值模拟、动边界无网格等方法确定出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因此,需要我们加强对余油分布研究。
[关键词]蒸汽吞吐剩余油规律中图分类号:te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276-01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核心是经济高效地开发油藏中的剩余油,因此,蒸汽吞吐开发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改善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基础和依据。
一、蒸汽吞吐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1、沉积相方法首先开展的研究是建立综合地质研究数据库,并建立能准确反映油藏特征的地质模型,其次开展沉积环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储层的多层次解剖,解剖的程序为油层组→砂岩组→小层→单砂层→单砂体。
在蒸汽吞吐开采中~后期,由于蒸汽吞吐开采的复杂性,导致剩余油在空间和平面分布十分复杂,小层的划分满足不了储层研究中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必须将储层细分到单砂层,以单砂层作为开发研究单元,搞清单砂层的分布状况及其规模,解决纵向及平面矛盾。
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发育,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以中~高渗为主,一般在0.5~2.0μm2,均为饱含油:分流河口坝微相砂体较发育,油层厚度较大,渗透率以高~特高渗为主,一般在1.0μm2以上,平均1.73μm2,为饱含油层;分流间微相和前缘薄层砂微相砂体不很发育,砂体分布具有条带性,渗透率以中~低渗为主,平均0.97μm2,含油性较差:前三角洲微相和分流间洼地微相砂体不发育,含油性最差或不含油。
2、检查井方法利用常规取芯、密闭取芯和大直径取芯分析等是油藏开发过程中通过取芯来确定油层含油饱和度和其它储层参数的方法,通过取芯井岩芯分析,不仅可以确定不同开发阶段油层含油饱和度及其变化规律,同时也可以确定储层参数及其变化,进而综合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剩余油分布机理及预测技术ppt课件

高岭 石
绿泥 石
伊/蒙间 层比
初
7.1
12
中 高
7.0 12.0 4.5 2.5 14.0 7.5
4.5 74 5.0 50.0 7.5 65 8.5 42.0
特高 3.2
2.0 17.0 17.0 67 14.0 20.0
(3)、机械剥蚀作用
流体在地下储层中渗流,流速相对慢,流量也分散,冲击力较小, 故油藏流体对储层机械剥蚀作用相对较弱,但机械剥蚀作用一般 与流体物理风化作用相互伴生。
方案实施,生产验证
剩余油富集区地质因素评价
级别
评价因素
最有利
有利
较有利
沉积微相 微型构造
F1,滩脊向凹槽过 渡区(水下浅滩)
F2,凹槽
F3,天然堤、河床边 缘、滩脊
M1,双凸型,顶 M2,顶凸底平、 M3,非微型构造高
底鼻状凸起
顶平底凸
点
储层非均质(Vk) A1,Vk>1.0 A2, Vk1.0-0.6
(2〕多学科综合 水淹后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数据库
储微 流 井
不同含水期
断层 观 层微 储
体 性
间 随
测井多井处理与解释
构型 层 造构 表
造征
质机 模 拟
储
层
油生测
参
藏产试
数
参数资
地质随机建模
数据料
构 造 模 型
构微 模观 型结
流 体 模 型
储层非均质
精细地质概念模型 不同含水期三维定量地质模型 生产动态模型
研究流程
油藏数值模拟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挖潜措施、方案设计,经济评价
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南扛科 技 21 01
非 均 质 油 藏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研 究
肖 勇① 周 翠 苹② 李 爱 军③
( 中 原 油 田分 公 司井 下 特 种 作 业 处 ① ② 中 原 油 田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科 学 研 究 院 ③ 中原 油 田 分 公 司 采 油 二 厂 )
的影响因素 ,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成岩非 均质性 和流体非均质性 。 综 合而言 ,宏观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 非均质性 和构造非均质性的影 响 。从文5断块油藏开发历程及小层水淹状况 分析 ,影响剩余油分布 l
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一些。
11 储层 宏观非 均质性 .
层平 面上井 网不完善 ,注采不配套的部位是剩余 油相对集 中区。这类 剩余 油主要 分布在一些较差的油层和断层遮挡难 以形成 完善 注采井网 的地方 。通过再 认识和剩余油分析 ,重新绘制水淹圈 ,将文5块 沙二 1 下共 计戈 分为5个小层 ,其 中一类储 层9 ( Ⅱ 1 个 沙二下 、2、 ” ’ 3、3 、 3 ” 4 、 5 5),剩余 油零 星分布 。水淹 严重 ;二类 储层 l个 ’ ‘ 。 1
摘 要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 测是 老油 田调整挖 游的主要课 题。本文应 用开发 地质 学方法对濮城 油 田文5 断块 区刺余 油分布规 1 律进 行研 究,即在 油藏精 细描 述基础上 ,利 用油藏 注水开发过程 中的各种数 据和测试 资料 、新钻调整井资料 ,分析影响刺 余油分布的 各种 因素 ,归纳刺余油分布类型 ,指 出调整潜力和挖潜措施 。
12 构 造 -
文5断块区总体呈N E l N 向的向斜构造 ,被濮2断层 分割成南北两 4 个 断块 ,其北部向斜形态清楚 。构造 简单 ,南部 r 4 濮2 断层以南 ) 由 于 多期断层作 用使其复 杂化 ,被一些 小断层分割成8 个含 油断块 ,同 时内部小断层多 ,构造复杂化 ,注采关 系不十分清楚 ,在 开发 生产中 表 现为 部分水井 长期 注水而 无油井见 效 ,而 另一部 分油井 却长期 低 能 。这种 原井网有注无采 、有采无注或无注无采等注 采不 完善而形成 了剩 余油。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

探讨构造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挖潜【摘要】经过长期注水开采,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
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
本文总结了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关键词】构造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控制因素挖潜陆相沉积油田基本规律是注水开发早、中期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高。
本文以青海狮子沟油田为例展开论述,该油田已经进入开发后期,油水关系复杂,稳产和调整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剩余油的分布与油藏构造、非均质性、渗流机理、开发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剩余油研究规律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要搞清楚其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采用相应的挖潜技术提高油田采收率。
1 狮子沟油田概况1971年8月25日,青海管理局西部勘探指挥部1270队在狮子沟高点承钻狮中2井,在1179.00m~1182.00m井段射孔提捞试油,发现狮子沟油田N1油藏。
狮子沟油田Nl油藏为一个近乎完整的北西南东走向的背斜构造,构造南部被狮子沟断层所遮挡,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的高点,油气受构造和岩性的双重控制。
油藏钻遇三套地层,该油藏地层以河流一三角洲泛滥平原沉积为主。
储层岩性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的砂砾岩为主,储层物性中等,以低孔中渗为特征,局部中孔中渗,孔隙度一般在2.5%一30.1%,平均13.2%,各小层渗透率级差最高达1950.6,最小为8.7,平均达到514,非均质性强。
油田主力开发共7个小层,合采合注方式开发,原油粘度6.5mPa·S。
狮子沟油田共开油井31口,平均核实日产油达45吨左右,截止2012年12月底核实年产油1.6791万吨自然递减率15.9%,综合递减率15.9%,综合含水率74.5%,含水上升率3.8%。
水井开井数20口,年累注水12.2542万方,阶段注采比1.66,累计注采比0.92。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Z油田精细地质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油田进入高含水开采阶段,关键是寻找由于储层非均质性造成的高剩余油分布区,通过开发层系的调整和部署高效井进一步挖潜,提高油田采收率。
本文针对目前Z油田存在的诸多开发问题,主要是从地质基础方面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高含水;地质研究;剩余油分布本研究从油田的储层地质基础问题出发,应用储层建筑结构的方法原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原理和储层随机建模方法,深入开展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建立储层精细构造模型、砂体骨架模型、物性参数模型。
结合油藏开发动态,从地质上重新认识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运动规律,以期解决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单元的进一部开发调整提供服务。
1 油田地质研究构造上的研究认为整个凹陷经历三个发育阶段:①同生断陷发育时期(K2t -E1f);②后生断陷发育时期(E2d-E2s);③坳陷阶段(E3-Q)。
储层的研究认为:①含油层系:是一个“同期不同相”的沉积复合体,相当于二级旋回。
其顶、底界面与层序界面一致。
②油层组:为岩性、电性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在二级旋回背景上形成的次一级旋回,相当于三级旋回,代表湖盆水域更次一级扩张与收缩。
沉积相模式研究:从上述沉积相展布和演化特征可知,E2d25与E2d24发育的是一套较深湖的湖底扇沉积,随后湖盆逐渐抬升,水体变浅,E2d23、E2d22和E2d21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是陆上冲积扇在湖盆内的延伸和发展。
物源来自于凹陷东侧和南侧,均属于南部物源沉积体系。
E2s17沉积时期,湖盆向南收缩,水体进一步变浅,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北部的碎屑物质成为供应本区的主要物源,发育一套正常三角洲沉积。
至E2s14沉积时期,本区已演变为冲积平原,发育曲流河沉积。
所以,戴二段时期,本区属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垛一段时期,本区属于北部物源沉积体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美国: 美国:曾组织了专家研究了储量为10亿吨的一些大油田认为: 1、77%的剩余油遗留在注水未波及到的油层中; 2、23%残留在注入水扫个的油层中。 前苏联: 前苏联:16位油田开发专家、开发地质专家、地球物理化学 家对ROS分布的估计为: 1、27%残留在水未洗到的夹层和水绕过的渗透层中; 2、19.5%残留在滞留带中; 3、16%残留在透镜体中; 4、15%残留在小孔隙中; 5、13.5%以薄膜形式分布在岩石颗粒表面; 6、8%在局部不渗透遮挡处。 以上表明60-65%ROS分布于因非均质严重而引起的注入 水未波及带,只有30-35%残留在水淹层内。 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 1、40%存在于注采不完善的独立砂体; 2、40%存在于成片的差油层; 3、10%存在于井网未控制处; 4、10%存在于河道砂主体常边部的变差部位。
14
一、示踪剂测试的理论依据
15
二、单井回流示踪剂测试
三、井间示踪剂测试
16
一、在裸眼井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一)电阻率测井法 1、常规电阻率法 2、电阻率测-注-测法
17
18
(二)核磁测井法
1、正常油的核 磁注-测法 2、重油的常规 核磁测井法
19
二、在套管井中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一、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饱和度(Sos)定义为油藏产量递减期内 任何时候的含油饱和度,一般指二次采油末油田处 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流体的原油饱和度。而 残余油饱和度(Sor)为在油层条件下,油的相对渗透 率为零的不可流动油的饱和度,它是剩余油饱和度 的一种特殊情况。剩余油饱和度可能等于残余油饱 和度,但它往往大于残余油饱和度。
3
二、影响剩余油分 布的主要因素
(一)沉积非均质性对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4
(二)储层非均质性对 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5
6
7
8
9
一、建立高含水期储层参数解释模型 二、细分沉积微相,勾绘沉积成因储层参数图 细分沉积微相, 三、开展流动单元研究
10
11
12
13
一、常规取心 二、橡皮套取心 三、压力取心 四、密闭取心 五、海绵取心
(一)脉冲中子俘获测井(PNC)
1、常规脉冲中子俘获测井法 2、脉冲中子测-注-测(LIL)方法
(二)碳氧比(C/O)测井法 (三)重力测井(BHGM)
1、常规重力测井 2、重力测-注-测方法
2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