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01 02
技术进步推动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得以迅速发展。早期 的数字图书馆主要依赖于静态网页和文件服务器,而现代的数字图书馆 则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如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
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通过电子方式,人们 可以轻松地访问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资源,从而扩大了可用的信息范围。
中世纪图书馆的影响
文化传承
中世纪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对 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起到了积极 的推动作用,使得许多珍贵文献
得以保存和流传。
学术研究
中世纪图书馆为学者们提供了丰 富的学术资源,促进了学术研究
的开展和学术交流的活跃影响,还对当时的社会观念、 教育体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
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9
目录
CONTENTS
• 古代图书馆 • 中世纪图书馆 • 近现代图书馆 • 数字图书馆 • 未来图书馆展望
01 古代图书馆
CHAPTER
图书馆的起源
01
图书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用泥板记录文字 ,形成了最早的文献资料。
可远程访问
由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在电子格式中,用户 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这些信息。这打破了物 理图书馆的访问限制,使得用户可以在任何地点 和任何时间访问图书馆资源。
可定制和个性化
数字图书馆允许用户根据个人需求定制他们的阅 读体验。例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字 体大小、阅读模式等。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对社会的影响
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将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的文化 素质和文化软实力。
谢谢

书屋的发展史

书屋的发展史

书屋的发展史书屋是一种专门展示和出售书籍的场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屋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着书屋的发展史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古代在古代,书籍是一项奢侈的物品,只有富人们才能够拥有。

书屋也是一个奢侈的场所,通常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够进入。

书屋的主要任务是收藏和保存古籍,方便皇室和贵族进行研究和学习。

第二阶段:中世纪进入中世纪,书籍的普及率开始上升。

由于基督教的兴起和修道院的建立,大量的抄本和手抄书开始流传。

在这个时期,书屋主要是修道院和大学的图书馆,为信徒和学生提供了便利。

第三阶段:印刷术的发明和文艺复兴印刷术的发明为书籍的生产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书籍的价格降低,数量增多,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到书籍。

此时期的书屋通常是出版社和书店,主要销售新的印刷出版物。

在文艺复兴时期,书籍的品种更加丰富,书屋也成为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第四阶段: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书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产业。

各种类型的书屋不断涌现,如图书馆、大型书店、商场书店等。

此时期的书屋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元素,还涉及到了商业和娱乐等方面。

总结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书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古代的收藏馆到现代化的产业。

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书屋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书屋将继续保持其传统上的文化传承,同时也不断拓展其功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好处。

图书馆的历史与演变

图书馆的历史与演变
化生活。
数字图书馆的成功案例
Google图书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旨在将全球范围内的图书数字化并供用 户免费或低成本访问。
Google通过与全球各大图书馆合作,将数百万册图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提供在线检索和 阅读功能。
Google图书计划不仅方便了学术界和普通读者的研究和阅读,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珍贵文 献资源。
中世纪图书馆的管理方式较为 简单,一般采用登记册和标签 系统来记录和管理藏书。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是指14 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欧洲图书 馆,这一时期的图书馆多为王室
、贵族和富商所建。
文艺复兴时期的图书馆建筑风格 独特,内部装饰华丽,藏书多为 珍贵的古籍和手稿,且注重书籍
的版式和装帧。
04
图书馆的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结合
自动化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图书馆 的借阅、检索和咨询服务,提高
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个性化推荐
通过分析用户阅读习惯和兴趣,人 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图书推荐 ,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智能管理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智能 化的图书管理,包括自动分类、排 架和防盗等功能。
这些图书馆多为皇家或宗教机构所建,收藏了大量的宗教、历史、文学和科学等领 域的珍贵文献。
古代图书馆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各异,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书库和埃及的金字塔图 书馆等。
中世纪图书馆
中世纪图书馆是指公元476年 至1453年之间的图书馆,主要 分布在欧洲的修道院、大学和 教会机构中。
中世纪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宗教 、哲学、法律和医学等领域的 经典著作,以及一些世俗文学 作品。
传播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不再仅仅是 文献的收藏地,而是逐渐发展成为信 息传播的中心,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知 识和信息。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

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图书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图书馆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更新。

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相比,无论是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还是服务环境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环境四个方面对这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一、发展历程传统图书馆起源于古代的藏书楼,主要功能是用来收藏珍贵的书籍和提供咨询服务。

在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大多依附于宫廷或寺庙,向公众开放的很少。

直到宋代,才出现了民间的公共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的特点是以纸质图书为主要载体,读者通过手写卡片查阅书籍信息,绝大部分的读者在图书馆内进行自主查阅和阅读,服务方式比较单一,服务对象也相对单一。

而现代图书馆则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逐渐引入了新的科技手段,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的转型。

现代图书馆不仅拥有大量的纸质书籍,还拥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多媒体资源,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现代图书馆还融入了多种功能,如会议馆、展览馆、多媒体学习室等,服务对象也由传统的学生、学者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群体。

二、服务内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主要以书籍的收藏和借阅为主。

读者在传统图书馆内可以查阅纸质的书籍,但由于馆藏资源有限,很多时候读者需要借阅其他图书馆或者购买相关书籍。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相对局限,主要集中在纸质书籍的信息咨询、借阅和阅读上。

而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外,现代图书馆还引入了数字资源、电子书籍、多媒体资源等。

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学习资源。

现代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为读者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交流平台。

三、服务方式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主要是读者自助查阅和借阅。

读者需要到馆内找到所需的书籍,通过目录或者导航找到所需的书籍位置,再进行借阅或者复印。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比较依赖读者的自主查阅和借阅,服务对象也相对单一。

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图书馆的起源与发展
■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首任馆长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 德的弟子法拉雷乌斯。
外国古代图书馆-12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 藏书量大:托勒密二世在拉比神庙兴建“子馆”。两 馆共藏书达70余万卷。
■ 书目详尽:为方便读者查阅,编出分类书目120大 卷,其中书名、作者名、作者生平、主要 著作及其概要一应俱全。
外国古代图书馆-13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 公元前48年,亚历山大图书馆大部分毁于外 族入侵 。3世纪末,残存部分又毁于内战。
■ 公元391年,“子馆”也毁于一场大火。至此, 存
在了800年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彻底消失了。
外国古代图书馆-14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
新亚历山大图书馆是1995年后重建的,占地4万平 方米,它不仅是埃及的重点建筑项目,也是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科研和建筑项目。 它的造型是从77个国家的设计中优选的。德国提供 了图书高科技调阅系统,挪威提供了阅览室书柜桌 椅,意大利提供了修复书籍的工作室,日本提供了 视听设备,法国提供了2000种科学刊物、数万册书 籍和信息系统,挪威的整体设计在评选中获胜而被 采用……
“图书馆” 一词为日本人所创。19世纪 末由日本传入,见诸于报刊。正式使用
这个名称的是1904年建立的湖北省图书 馆和湖南省图书馆。
引言-3
1924年,中国图书馆学家杜定友
先生创“圕”字代替 “图书馆
”三字,读音仍为 “tushuguan” 。1926年,他介绍给日本同仁, 其后日本图书馆界创办的一份图
■ 商代
开始设立史官,掌管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 并将这些记录的文献和书籍放在专门的图书文献库室 中,这种文献库室就是最早的和史官职责相分离,图书 馆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

中国图书馆发展史简介在我国,关于图书的起源,《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

可见在周代以前早已有了藏书之举了,不过没有载于典籍罢了。

到了周代就:有了“史”这一官吏,来掌管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事。

《史记》说,老子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说,老子做周的史官,博览古今典籍。

可见老子担任过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确凿无疑的了。

孔子周游列国,得读120国的宝书。

当时图书馆之多,藏书之丰富,于此可见。

进入封建时代,中国的图书馆有了一个大发展。

但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古代的图书遭受了一次大摧残。

到了汉代,惠帝取消了禁书的法令。

武帝时,下令征求遗书,并设立了国家图书馆,设置专门抄写书籍的人员,并定出标准本。

后来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了这个办法。

汉朝的兰台、石室、麒麟阁等都是藏书的地方。

公元前26年,汉成帝派陈农到全国各地征求书籍,并命令学者刘向等人分别加以整理。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发明造纸之后,抄写书籍的人多了起来。

到了七、八世纪,便出现了专门买卖书籍的书店。

南朝梁武帝时,仅文德殿藏书就有二万三千一百零六卷。

又据史书记载,西晋大臣文学家张华有书三十车,南朝梁代文学家任防藏书万余卷。

隋文帝时,秘书监(即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牛弘派人到民间搜求异书,每卷赏绢一匹,抄写完毕,原书归主。

如此抄录书籍,共三万余卷。

唐玄宗特设修书院,专掌抄校书籍,用女子做管理员,在长安抄写了五万一千多卷书,藏在乾元殿。

安史之乱,损夫殆尽。

唐文宗时,又重行抄写了一次。

此外,南北朝以后各代朝廷还曾大量收藏佛经,可惜后来也大都毁于战火。

宋太宗建立崇文院,是专门藏书的地方。

后来另设书库,叫做秘阁。

元朝先设宏文院,后立艺林库,专为收藏书籍之用。

明代的文渊阁也是一个大图书馆。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定都北京,令将文渊阁藏书各取一部送到北京,共一百柜。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个性化与智能化
个性化
未来的图书馆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根据读者的兴趣、需求和行为习惯,提供 定制化的资源推荐、学科导航和学术交流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智能化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图书馆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例 如,智能推荐系统可以根据读者的借阅历史和浏览记录,推送相关资源和活动; 智能排架系统可以提高图书的检索和摆放效率等。
CHAPTER 05
总结
图书馆发展的历程回顾
古代图书馆
中世纪图书馆
古代图书馆主要服务于皇室、贵族和宗教 机构,收藏珍贵文献和经典,是文化和知 识的宝库。
中世纪图书馆开始向公众开放,除了经典 文献外,还收藏了大量手抄本和印刷书籍 。
近代图书馆
现代图书馆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近代图书馆逐渐成 为大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场所,开始 注重分类、编目和借阅服务。
共享与合作
共享
未来的图书馆将更加注重资源共享,通过与其他图书馆、机 构或平台的合作,实现资源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共享资源 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承 。
合作
图书馆需要与其他机构或平台进行合作,共同开展学术研究 、文化交流和知识服务等活动。通过合作,图书馆可以拓展 服务领域、提高自身影响力,同时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和多 元的学术资源和文化体验。
现代图书馆的影响
社会文化影响
现代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 历史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育影响
现代图书馆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生 、教师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支持。
经济发展影响
现代图书馆通过促进知识创新和信息交流,为经 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

探析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

探析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
关键 词 :古代藏 书楼

现代 图书馆
趋 势
古 代藏 书 楼 夕 ,在 废 科 举 、办 学 堂 的 同时 ,拟 定 了开 办 图 书 馆 的 章 程 和 措 中 国最早 的文 献 形态 是 商 代 后期 的 甲骨文 献 和 金文 文 献 ,当 施。 人们 对 已产 生 的 文献 进 行连 续 不 断 的 收集 ,并 将 收 集到 的 、有 一 浙 江绍 兴 人徐 树 兰受 维 新 派对 于 开放 式 藏 书楼 思 想 的影 响 , 定数 量 的文 献有 序 存 放 在一 起 以便 长久 保 存 和利 用 时 ,最 早 的藏 以一 己 之力 将 自己 创建 的私 人 藏 书楼 “ 越 藏 书楼 ” 中所 藏 近 7 古 书楼 便诞 生 了 。 万余 册 藏 书于 10 年 对 社会 各 阶层 人 士 开放 ,供 人 阅览 ;并 仿 照 94 中 国 的 藏 书 楼 文 化 传 统 悠 久 ,在 夏 商 周 三代 就 已 经 有 了 藏 东 西方 各 国举 办 图书 馆 的章 程 办法 ,起 草 拟 定 了 《 古越 藏 书 楼 章 室 、册 府 等 藏 书机 构 。老子 为 周 王 室守 藏 室之 史 的藏 室 、孔 子 西 程 》,建立 起 了完 整 的藏 书 、管理 、阅 书规 程 ,并 编 制 《 越藏 古 关 周 室 、论 史记 旧闻 的室 ,都 是 藏 书楼 发 展 的一个 雏 形 ,并 在 汉 书楼 书 目 》。 “ 越 藏 书楼 ” 以其 公 开 阅览 、公 开 使用 为 标 志 , 古 代 时 形 成 规 模 ,至 清 朝 时达 到 鼎 盛 。藏 书 楼是 现代 中国 图 书馆 的 孕育 着 近代 图书馆 的 因素 ,标 志着 我 国私 人 藏 书楼 向公 共 图书馆 前 身 ,它 泛 指我 国当 时官 方 机 构 、 民 间团体 、私人 收藏 图 书文献 的过 渡 ,在 我 国近 代 图 书馆 事业 的发展 中 ,起到 了 承上 启 下 的作 典 籍 的 场 所 , 同 时 它也 是 藏 书 的主 人 、读 书人 收 录 、考 订 、研 用 。 读 文 献 典籍 的场 所 ,所 以古 代 把 收藏 图书 文献 典籍 的地方 统 称 为 1 0 年 ( 绪 二 十 八 年 )清 朝政 府 经 过 调 取 江 、浙 、鄂 、 92 光 “ 书楼 ” 。 藏 粤 、赣 、湘 等 省官 书 局所 印 的经 、史 、子 、集 以及 时务 新 书 ,调 古 代 藏 书楼 主要 以 收 集 整 理 图 书 文 献 典 籍 为 根 本 目的 ,注 取强 学会 藏书 ,采 购部 分新 旧典 籍共 计7 5o ,组成 藏 书楼 的藏 8o册 重 一 个 “ ”字 ,古 书楼 里 保存 了大 量珍 贵 的历代 各 朝 的典 章制 书基 础 ,建立 了京 师 大学 堂藏 书 楼 ( 94 藏 10 年按 照 奏 定章 程 改 称 图 度 、科 考制 度 、皇 室 宗谱 、天 文地 理 、历 史 历 法等 各 类 图集 ;根 书馆 ),并 订立 了 《 大学 堂 图 书馆 章程 》 ,规 定 了 借还 图书 及毁 据所收藏文献典籍的不同方式和群体 ,古代藏书楼又分成 了颇具 书赔 偿 等制度 。 1 1年 ( 9O 宣统 二 年 ),清 政府 颁 布 《 师 及各 省 京 特 色 的 四大 藏 书 楼体 系 :官 府藏 书 、私家 藏 书 、寺 院 藏书 、书 院 图书 馆通 行 章程 》 ,对 图 书馆 的收 藏范 围 、管 理 制度 等 均 作 了 明 藏 书 ;这 四 大 藏 书 楼 虽 各 具 特 色 ,但 都 可 以互 为 借 鉴 、互 为 映 确 规 定 。此 章程 是 中 国官 方颁 布 的第 一 个 图 书馆 章程 ,它 推动 了 正 、互 为补 充 。 我 国各 省立 图书 馆的建 立 。 藏 书 ,这 在 古 代 只 有 当 朝 统 治 者 和文 人 雅 士 或 达 官 贵 人 所 l世 纪 中叶 ,西 方传 教士 在 中 国创 办 图 书馆 ,带 来 了 西方 近 9 能 掌 握 的专 利 ,藏 书也 只是 一 种 个 人 或 一 定 范 围 内 的小 团体 行 代 图书 馆 建 设 的思 想 和 模 式 ,带 来 了 《 威 十进 分 类 法 》和 公 杜 为 ,特 别 是 传 统 的 私 家 藏 书楼 是 以 一 个 家 族 的 有 限 力 量 支 撑 着 开 、开 放 与共 享 的 图书 馆 新 观 念 ,把 藏 书 楼 的 大 门 敞 开 面 向社 庞大的一定 范围内 的私人藏 书体 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私人藏 会 ,并逐 步形 成 了组 织 读者 利 用 图 书馆 藏 书这 一有 别 于 古代 藏 书 书楼 始 于 北 魏 ,在此 后 的一 千 五 百 多 年 中 ,古 代 的 藏 书楼 先 以北 楼 的 特点 ,突破 了古 代 藏 书楼 单纯 以藏 书 为主要 目的的 性质 ,从 方 的长 安 、开 封 等地 盛 行 ,后 向江南 转 移 ,明清 时 在 江浙 形成 藏 而 在 客观 上促 进 了我 国近代 图 书馆 事 业 的兴 起 与繁 荣 ,对 古 代 藏 书 中心 。在 相继 出现 的几千 座 藏 书楼 中 ,其 中有 一定 影 响 的就 达 书楼 向近 现代 图书馆 的转 变起 到 了事实 上 的推动 作用 , 10 多 座 ;中 国 现存 最 早 的私 家 藏 书楼 就 是坐 落 在浙 江 宁 波境 内 00 的 “ 天一 阁 ” 。 “ 一 阁 ”藏 书 达 7 天 万余 卷 ,主 要 收 录 了 自宋 元 三 、图书 馆 的与古代 藏 书楼 的求 同存异 以来 的 各 类 刊本 、 稿 本 、抄 本 ; 又 以 收 录 明代 的 地 方 志 书 、政 现代 图书 馆汲 取 了古 代 藏 书楼 的许 多 精华 ,但 也 存在 很 大 的 书 、诗 文集 等 明代 刻 本 见长 ;其 所藏 洪 武 、永 乐 以来 各朝 科 举 考 区别 ,主 要表现 在 :管理 观念 方面 、技 术应 用方 面 。 试的 《 登科 录》,不仅在明代亦无处其右 ,即使在今天也为国内 在 管 理 观 念 方 面 ,古 代 藏 书楼 主要 是 以 收 藏 图 书典 籍 为 根 第 一 。宁 波 “ 一 阁 ” 、北 京 “ 天 文渊 阁” 、杭 州 “ 澜 阁 ” 、沈 本 目的 ,以封 闭式 管 理及 私 藏 自用 为 主 ,或 是 只为 当 时个 别 有 社 文 阳 “ 溯 阁 ” 、海 宁 “ 芬 草 堂 ” 、海 盐 “ 涧 草 堂 ”… …这一 会地 位 的人 提 供相 应 查 阅服 务 ,重 “ ”不 重 “ ” ;现 代 图 书 文 衍 西 藏 用 座 座 古 老沧 桑 的藏 书 楼 ,就 是 我 国悠 久灿 烂 的藏 书历 史 。作 为藏 馆在 继 承 了藏 书楼 原 有 的对 图 书典 籍 收藏 整 理 的基 础上 ,充 当 了 书 文 化 物质 载体 的中 国古 代 藏 书楼 ,它 的规 模 、历 史 和功 绩 在世 “ 息 资源 的 中介 人 ” ,最 大化 的 向 全社 会 普通 大 众 开放 ,将 馆 信 界 文 明 史上 都 是 独 一 无 二的 。可 以说 ,没 有 古代 藏 书 楼 的藏 书文 内优质的纸质、非纸质信息资源最大限度 的加以利用 ,使读者在 化 ,就 不会 有 中 国的 历史 文 化 ,古 代 藏 书楼 的 历史 ,就是 中国古 图书 馆里 从 事专 业 研 究 、著 书立 说 ,从 而 涌 现 出大 量新 的科 学 思 代 图 书馆 事业 史 的主 体 。 想 、科学 理 论 ,促 使 有限 的 文化 资 源成 为 了社 会 普 通 大众 共 享 的 精 神 财富 。 二 、近代 图书馆 的演 化过 程 在 技 术 应 用方 面 ,古 代 藏 书 楼 对 图书 文 献 典 籍 基 本 按 经 、 近 代 图书 馆 事业 始 创 于 1世 纪 末 和2 世 纪初 ,它 的产 生有 三 史 、 子 、集 四部 分 类划 分 ,注重 对 图 书 典 籍 的 购 藏 、抄 刻 ,使 9 O 方 面 的 社会 因素 :一是 在 戊 戌 变法 运 动 的影 响 下 ,一 部分 较 开 明 用 率 极 低 ;而 现代 图 书 馆 的 宗 旨是 对 文 献 “ 用 并 重 ” , 又 以 藏 的 维 新 派对 开 设 公 共 性藏 书 楼 的积 极 倡导 ,二是 在 建 立新 式学 堂 “ ”为 主 ,在 管 理上 逐 渐 形 成 了从 采集 、分 类 、编 目、 典 藏 用 的 同 时 ,设 立 学 堂所 属 的藏 书楼 或 图 书馆 ,三是 清 朝 政府 灭亡 前 到 阅览宣 传 、外 借 流 通 、参考 咨 询 、情 报 服务 等 一 整套 的科 学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b e i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o 1 . 3 4 No . 6 Dee . 2 01 3
从古代藏书楼到现代图书馆的历史变迁
罗宝勇
( 四川大学 历史 文化 学院 ,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4 )

要: 我 国图书馆发展 经历 了从初级向 高级的发展过程 : 重藏轻用的第一代 图书馆 ( 古代藏 书楼 ) 、 藏以致
用的第二代 图书馆 ( 近代图书馆 ) 和 资源共 享的第三代 图书馆 ( 现代 图书馆 ) 。他们在不 同的历 史时期都发挥 着不
收稿 1 5 1 期: 2 0 1 3—0 8— 3 0
的藏书实物 , 保存文献典籍的机构或者场所 , 就是 古代藏书楼的雏形 。 古代藏书楼形成于两汉时期 , 《 汉宫殿疏》 称: “ 天禄 阁、 麒麟阁 , 萧何所造 , 以藏 秘书、 画贤臣。” 《 太平御览》 卷1 8 4引《 三辅黄图》 称“ 未央宫有石渠 阁, 萧何所造 , 其下砻石为渠 , 若 今御沟 。 因为阁名 , 藏人关所得秦之 图籍。 ” 此时 , 古代藏书楼 已经初具规模 。古代藏书楼发展于隋 唐时期 , 唐朝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科学的发展促进 了 藏书楼 的兴盛。而在这时古代藏书机构才被冠以 “ 藏书楼” 的称呼, 如据 《 郡斋读书志》 载: “ ( 唐朝 孙 长孺 ) 喜藏 书 , 贮以楼 , 蜀人 号 书 楼孙 氏。 ” 【 1 古 代藏书楼繁荣于宋清时期 ,由于宋朝雕刻印刷术 的盛行和活字 印刷术 的发明 ,使得各种著作广泛 流传 。 这时私人藏书也进入 了鼎盛时期 , 清代是中 国封建藏书楼发展的鼎盛时期 ,皇家藏书楼 即有 文 渊 阁 、文津 阁 、文 源 阁 、 文 溯 阁 、文宗 阁 、 文 汇 阁、 文 澜 阁等 七 阁 。 图书 馆 学 和 目录 学也 达 到 了封 建社会 的顶峰,乾隆时的 《 四库全书》收书 3 5 0 3 种, 7 9 3 3 7卷 ,另 外 , 还 编制 了 《 四库全 书 总 目提 要) 2 0 0 卷, 这是继 明代《 永乐大典》 后又一部分量 最 大 的抄 本丛 书 。 【 3 古代藏书机构 的名称很多 ,称为 “ 府 ”“ 宫” “ 阁” “ 观” “ 殿” “ 院” “ 堂” “ 楼” 等, 后人直接就把这 些藏书机构统称为藏书楼 。 古代藏书楼分为官藏 、 公藏和私藏 , 形成一套完整的藏书体系。 官藏是指 由官方机构收藏图书文献典籍 , 其最早出现 , 文献 资料显示夏商时期就有类似管理图书的职官 ( 《 史 记・ 老子韩非列传》 称: “ ( 老子 ) 为周守藏室之史 也。” ) ; 公藏指社会教育、 宗教机构 的藏书 , 主要是
作者简 介 : 罗宝勇 ( 1 9 8 0一 ) , 女, 安徽霍邱 人 , 四川 大学历史 文化学院历史 文献学博 士生 。
53
书 院的藏 书 。私藏在 各个 朝代都 有记 载 ,但在 清 代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I 4 据《 藏书纪事诗》 的不完 全 统计 , 清 代 著名 的私人藏 书家有 4 9 7人 。 这几 种 类 型 的藏 书楼 , 各具 特色 , 互 为补 充 。 中国古代藏书楼作为封建社会 的私有 资产 , 主要 以收集 文 献典 籍 为根 本 目的 , 具 有很 大 的封 闭性 , “ 书藏” 和“ 以物为 本 ” 的思 想 一 直 占据 主 导 地位 。 例如 , 明代范钦的“ 天一阁” 藏 书楼 , 其藏书 有七万余卷 “ 秘不使人知” , 规定 “ 严禁带书出阁, 违者不允许参加祭祖大典 ” ,这在当时算是很严 厉 的惩罚 了 。叶盛 也 在 《 书橱 铭 》 写到 : “ 读必谨 , 锁必牢 , 收必审 , 阁必 高 。 子孙了, 惟学敏 , 借非 其 人 亦 不孝 。 ” 绍 兴祁 氏澹 生 堂制 订 了《 澹生 堂 藏 书 约》 , 使藏书 “ 入架 者 不复 出 ” , “ 子 孙 能读 者 则 以 人 尽居 之 , 不 能读 者则 以众 人递 守 之 ” , 封 闭措
各类图书馆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图书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我国拥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2615个高等学院图书馆101820世纪5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图书馆也不例外
淮北 师范大学学 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第3 4卷 第 6期 2 第 一 代 图 书馆— — 古代 藏 书 楼
我 国 图书 馆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曲折 而 漫 长 的 历 程 ,古代 藏 书楼 作 为第 一 代 图 书馆 的存 在形 态 ,
它的基本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文献的收集 、 保 管 和 整理 , 而忽 视 文 献 的 流通 利用 。 我 国古代藏 书楼萌芽于夏商时期 , 殷商时代 就出现了用 甲骨文书写的文献典籍 , 是我 国最早
同 的历 史作 用 。 现代 图 书馆 是 对 古代 藏 书楼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关键词 : 古 代 藏 书楼 ; 现 代 图 书馆 ; 历 史 变 迁
中 图 分 类号 : G 2 5 9 . 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0 6 8 3 ( 2 0 1 3 ) 0 6—0 0 5 3—0 3
综 观 中 国图 书馆 事 业 的发 展史 研 究 成果 , 现 代 图书馆和古代藏书楼 的关 系一直是 大家争论 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 , 现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 楼 是 同 一事 物 的 不 同历 史 发 展 阶段 , 现代 图书 馆 的 出现 是 中 国藏 书楼 发 展 的 历史 必然 。 而另 一 种 观点则认为 , 近代 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是两种截 然 不 同 的事 物 ,藏 书楼 无 法孕 育 近代 图书馆 , 是 西方图书馆 的观念 、技术传人 中国的直接产物 , 是西方的“ 舶来 品” 。 古代藏书楼虽然重视收藏而 轻视利用 , 但 它也 具 有 图书馆 的最 基 本 特征 : 收 藏 图书 和利 用 图 书 , 只 是这 种 利用 限制在 一 定 范 围 内 。从 人 类 社 会历 史 变迁 的视 角 , 可 以认 为 古 代藏 书楼 是图书馆发展 过程 中不可逾越 的历 史 阶段 ,现代 图书馆是古代藏 书楼历史发展 的必 然 。藏书楼是图书馆 的初级形式 , 图书馆则是藏 书楼的高级阶段 , 二者是处于不同的发展 阶段或 历 史 时期 的 同一 事物 。 看 不 到 二 者 的联 系就 隔 断 了历史 , 而看不到二者的区别就否定 了发展 。【 】 1 概括地讲 , 我 国图书馆发展经历了重藏轻用 的第一代 图书馆 ( 古代藏书楼 ) 、 藏以致用 的第二 代 图书馆 ( 近代 图书馆 ) 和资源共享的第三代图 书馆( 现 代 图书 馆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