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春湘教版语文三下《带着鬼子捉迷藏》word教案
三年级课文《带着鬼子捉迷藏》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背景,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斗争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情感。
(2)教育学生学习文中人物的机智勇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斗争精神。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角色的情感。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的斗争策略。
(2)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5. 巩固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带着鬼子抓迷藏

带着鬼子捉迷藏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抗日战争期间,八岁的儿童团员强子带着鬼子在山里捉迷藏的故事。
表现出强子的机智勇敢与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强子的年龄上看与我们在坐的孩子差不多,但时间相隔那么远,怎样把握课文让学生去读懂?
我是这样做的:从文中抓住几个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去理解。
如:
①“一个日本兵说着,掏出一把糖在强子眼前晃着。
强子眼珠一转,心想:俺不能让鬼子骗了,俺要骗鬼子。
他便装出喜欢的样子接过糖来。
”这段话写出了什么?写出了强子的动作与心理活动,表现出强子的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利诱,强子在用自己的智慧战胜敌人。
②“在敌人的威逼下,他只好弓着身子往里钻。
突然触到了什么,仔细一摸,竟是布匹衣物!他马上大声喊,非常镇静:洞里好臭,什么也没有。
”这般话写出了强子发现布匹衣物后的心理活动与处理方法。
同样写出了强子发机智勇敢。
③“望着远去的鬼子,强子笑了。
把糖果狠狠地摔在地上。
”一个“笑”字写出了强子看到胜利后的喜悦。
“狠狠地摔”写出了对敌人的仇恨。
强子的浓浓的爱国之情生动表现出来了。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学生都明白了,强子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他是怎样带着鬼子在山区里捉迷藏的。
他们都纷纷表示:我们要向强子学习,学习他的爱国情怀,感悟他的机智勇敢。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带着鬼子捉迷藏_湘教版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袭击: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四、指导朗读。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模仿课文录音,自读课文。
3、自由朗读。
4、指名分段朗读。
个性见解: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题
11带着鬼子捉迷藏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1默读课文,讲述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2、你觉得强子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聪明,机智,勇敢……)
个性见解: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第二部分:(3—5)写鬼子要强子带着去找八路军藏东西的地方。
第三部分:(6—10)写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
2、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部分。
①全班齐度读第一部分。
②讨论:强子和娘为什么往外跑?后来又为什么强子又往村里跑?
(2)学习第二部分。
①老师引导,过渡学习。
在强子往回跑的时候,他却碰上了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是怎样对待强子的呢?请大家默读第二部分。
板书课题:带着鬼子捉迷藏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语做个记号,可以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也可以向字典求助。
2、课件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在小组内学习,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抗日坚强鬼子山沟军队
奖状摇晃弯腰臭气冲天狠心
3、指名认读词语,说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齐读、开火车读。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2.过程与方法:从整体入手,品读文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的语句,感悟人物的品质。
《捉迷藏》教案

《捉迷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捉迷藏》。
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捉迷藏》的游戏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起童年时期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出生字词,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童年的游戏经历,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实践练习(5分钟)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捉迷藏》童年游戏怀念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捉迷藏》,并请家长签字。
2. 写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游戏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程度较高,但在对课文生字词的掌握上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后作业的完成,鼓励学生在家庭中进行朗读和作文练习,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捉迷藏》。
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十一课 带着鬼子捉迷藏1课时

课题 11带着鬼子捉迷藏课型新授课第(1 )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认识、会写“抗、强、鬼、沟、军、奖、晃、腰、臭、狠”10个生字。
3.辨析多音字“给”重点认识、会写“抗、强、鬼、沟、军、奖、晃、腰、臭、狠”10个生字。
辨析多音字“给”难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熟读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展示台板书设计 11 带着鬼子捉迷藏抗日强大鬼子山沟军队奖励晃动腰间好臭恶狠狠gěi(送给)给jǐ(给养给予)学习过程学习环节媒体运用学习活动修改意见导入课文一、谈话导入1. 比利时的于连运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挽救了一座城的命运和整座城市人民的性命,人们称他为小英雄。
那么在抗日战争年代,我们中国也涌现了一大批少年英雄。
你知道的有谁呢?2.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天动地。
二、揭题1.今天老师也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勇士,他叫做——强子。
他很勇敢竟然敢带着鬼子捉迷藏!(板书课题)2.读课题,说说你的想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
2.圈划出生字词语。
3.借助拼音自学词语。
二、了解课文内容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2.交流讨论。
3.汇报。
学习生字展示台一、认识词语1.多形式读词语.2.说识字法。
①说说自己识记生字字形、字音的方法,说说我们应该注意写什么?②教师重点指导读音二、指导书写生字1.着重指导“鬼、狠”的写法,狠不要写成“狼”。
2.学生练习书写。
1、带领学生复习拼音的大小写字母。
2、难写字的笔顺指导。
3、学生分清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
4、学生区分多音3.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三、理解词语意思给养:指导军队中人员的伙食、燃料等。
袭击:指导出其不意的打击。
山坳:山间的平地。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四、组词扩句练习。
五、认识多音字“给”gěi(送给)给jǐ(给养给予)字。
指导朗读 1. 多形式朗读课文。
2.读《英雄少年》故事丛书,了解更多英雄的故事!教后小记。
11、带着鬼子捉迷藏

11、带着鬼子捉迷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复习旧知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2、快速抢读词语。
3、听写词语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读懂课文。
思考:(1)这个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2)带着柜子捉迷藏的是谁?想一想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3)讨论交流。
(4) 教师评价指导。
三、细读课文,理解文意1、默读课文,分析强子在带鬼子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活动。
(1)强子“眼珠一转,转出喜欢的样子”可以看出什么?(2)第7段中,强子为什么会“一阵发麻”?他又是怎样做的?2、领悟强子的机智,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1)请生读第8段,强子撒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2)请生读第9段,鬼子为什么要打强子一顿?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3)请生读第10段,从“笑”、“狠狠地摔”等词中,你能看出什么?学生举手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四、总结全文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强子是怎么样带着鬼子捉迷藏的。
3、小组讨论,汇报。
4、师总结课文。
五、作业找出课文中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读一读,清大家评一评。
11带着鬼子捉迷藏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撞见鬼子
带着鬼子 捉迷藏
往反方向 “捉迷藏”
鬼子见小孩一脸脏土,全身污泥,对他半信半疑,又派一种 小个子日本兵去打探。但洞口太小,日本兵钻不进去。强子趁机 说:“你们钻不进去,八路军也钻不进去,怎么放东西啊?”
鬼子一听,便逼着强子带路到别的地方去找。强子快速把敌 人带出这块地方,像捉迷藏同样,领着鬼子在山里乱转。太阳快 落山了,日本兵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一无所获,他们胆怯夜里八 路军忽然攻击,打了强子一顿就走了。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 摔到地上。
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鬼子一听,便逼着强子带路到别的地方去找。
(把句中的“逼着”改为“催着”,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2)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摔到地上。 (把句中的“摔”改为“丢”,好吗?说说你的见解。)
强子为 什么笑了?
小朋友团
结束
小组合作
1.课文哪几段重点写了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 2.用——画出文中体现强子机智勇敢的语句,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撞见鬼子
带着鬼子 捉迷藏
“嘿,小孩,过来!”一种日本兵嚎叫着。强子只得站着不 动。
“小孩,你懂得八路军藏东西的地方吗?说出来大大地有 奖。”一种日本兵说着,掏出一把糖在强子眼前晃着。强子眼珠 一转,心想:俺不能让鬼子骗了,俺要骗骗鬼子。他便装出喜欢 的样子接过糖来。
敌人一看有门儿,忙说:“小孩,你带我们去找吧!” 强子懂得不远处有山洞,藏着八路军的给养,便将日本鬼子 领往相反的方向。走到山坳上,一种日本兵忽然大叫:“这里有 个山洞!”洞口很小,日本兵便叫强子去钻。 强子想,这里面该不会有八路军的东西吧?在敌人的威逼下, 他只得弓着腰往里钻。洞里又黑又窄又潮,他爬呀爬呀,忽然触 到了什么,认真一摸,竟是布匹衣物!他心里一阵发麻,忽然, 耳边又像响起一种声音:“怕什么,鬼子又看不见!”于是,他 大喊起来:“洞里好臭,什么也没有!”
三年级课文《带着鬼子捉迷藏》语文教案

三年级课文《带着鬼子捉迷藏》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线索,推测故事的发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会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带着鬼子捉迷藏》是一篇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儿童与鬼子巧妙周旋的故事。
故事中,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护了家乡的安宁。
2.2 生字词学习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通过课文中的线索,推测故事的发展。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时期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解决生字词问题。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通过课文中的线索,引导学生推测故事的发展。
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让学生选择几个生字词,进行书写练习。
5.2 作业反馈第二天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反馈,纠正发音和书写错误。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的学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6.2 评价方法通过朗读、书写、问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比较品读。(课件出示)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摔到地上。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丢到地上。
1)强子为什么笑了?2)把句中的“摔”改为“丢”好吗?说说你的看法。
3.找难字,记字形。
(1)小组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看谁的办法好。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积累识字方法。
看字形,辨字义:狠—很换偏旁:沟—钩编儿歌:月—要—腰
(3)指名给生字口头组词,并用词语口头说话。
4.指导书写。
(1)生观察范字,发现书写规律及特点。(2)全班书空“鬼”字5.。
四、巩固练习
1.小组内互相抽读生字,相互正音。2.把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个。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强子与敌人捉迷藏的经过
1.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1)强子是怎样带着鬼子捉迷藏的?(2)分别用“____”和“﹋”画出文中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仔细拼读生字,熟读生词。3.理解生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作记号。4.思考(1)强子是怎样带者鬼子捉迷藏的?(2)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说:强子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印象?
2.积累词语,学习生字。
2.小组交流讨论。
3.指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再读课文,体会强子的内心活动
1.自读课文。
(1)课文哪几段重点写了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2)用“﹌”画出文中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语句,自由读一读,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理解。
2.品读感悟。
(1)分句品读:指名读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句子。如:
“在敌人的威逼下,他只好弓着腰往里钻……什么也没有!”(课件出示)
3.把你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五、作业: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后记:
课题11带着鬼子捉迷藏第2课时总序第课时
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三、精读课文,再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朗读:鬼子的话应读出凶恶的语气;强子的话应读出机智勇敢的语气)2.自由读课文,复述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相复述课文。(2)指名复述课文。(重点围绕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人物评析。小组内互相说说对强子的印象。(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布鲁塞尔的小英雄于连用他的勇敢机智和沉着冷静保住了布鲁塞尔城和全城老百姓的性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像于连一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你们都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呢?(指名说说)
2.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叫强子的爱国少年,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带着鬼子捉迷藏》。(板书课题,齐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画出生字词,自由识记,同桌交流。(3)思考:珊珊是怎样处理画纸上的几滴墨渍的?
2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2)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认读。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讨论:(1)老师与珊珊分别是怎样对待画纸上的墨渍的?(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板书设计:
墨渍
珊珊老师
掉→哭→画看→启发→笑
巧妙完美
教学后记:
课题11带着鬼子捉迷藏第1课时总序第课时
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认识,会写“抗、强、鬼、沟、军、奖、晃、腰、臭、狠”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给”。
(二)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生字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1)课件演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读生字词。(2)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强、奖”“鬼、沟”两组生字可比较认读,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晃”是三拼音节;“臭”字较难读准确,注意声母是翘舌音ch,韵母是ou;“狠”的韵母是前鼻音en,要读准确。多音字“给”在文中读jǐ,还有一个音读gěi,在辨别时可让学生组词扩句,加强理解。
四、拓展延伸,讲小英雄故事
五、作业
教学后记:
课题12短文两篇第1课时总序第课时
课型新授课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认读“渍、珊、幢、箱”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墨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1)出示一张漂亮的图画,有意将几滴墨洒在纸上,说:这么美的一幅画,掉了墨渍该怎么办?(2)学生开始讨论,提出各种办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珊珊是怎么巧妙处理这块墨渍的。
2小组选代表交流汇报
3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他笑着说:‘瞧,有了这小狗,画面活泼多了。’”
(1)指名读,师生评议。(2)师范读,生练读。(3)小组交流汇报:①老师为象
1这有墨渍的地方还可以画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表演
3教师鼓励小结:珊珊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灵活地处理画上的墨渍,那么同学们也应像珊珊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