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层建筑设计模式论文
建筑论文:浅谈高层建筑中的建筑设计

建筑论文:浅谈高层建筑中的建筑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拔地而起。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着人们对高效、舒适和美观生活空间的追求。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以实现建筑的功能性、安全性、美观性和可持续性。
一、高层建筑的功能布局高层建筑的功能布局是设计的首要任务。
由于其高度和体量较大,通常会包含多种功能空间,如住宅、办公、商业、酒店等。
合理的功能分区能够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同功能之间的干扰。
例如,在商住两用的高层建筑中,通常将商业部分设置在底层,方便顾客进出,同时也能增加商业的可见度和吸引力;住宅部分则设置在较高的楼层,以获得更好的视野和安静的居住环境。
办公区域则需要考虑采光和通风,一般会设置在朝向较好的位置。
此外,交通流线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垂直交通如电梯和楼梯的布局要合理,以满足人员快速疏散和日常使用的需求。
水平交通通道要宽敞、畅通,方便人们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移动。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由于高度较高,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对建筑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具有布置灵活的优点,但抗侧刚度相对较小;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大,但空间布置受限。
在实际设计中,往往会根据建筑的高度、功能和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或采用组合结构体系。
同时,结构的基础设计也不容忽视。
高层建筑的基础要承受巨大的荷载,必须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见的基础形式有桩基础、筏板基础等,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建筑物的重量分布。
三、高层建筑的消防设计消防安全是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由于人员密集、疏散距离长,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在消防设计中,首先要合理设置防火分区,将建筑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防火区域,以阻止火势蔓延。
高层住宅设计论文

高层住宅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高层住宅在城市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层住宅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塑造城市的景观形象。
然而,高层住宅的设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通风采光、交通组织等。
本文将对高层住宅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层住宅的发展历程高层住宅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住房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尝试建造高层建筑来容纳更多的居民。
早期的高层住宅主要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较为简单,功能也相对单一。
20 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不断进步,高层住宅的设计和建造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建筑形式更加多样化,功能也更加完善,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高层住宅建筑。
二、高层住宅的设计原则1、以人为本高层住宅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舒适度,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例如,合理规划户型,保证每个房间都有充足的采光和通风;设置便捷的交通流线,方便居民出行;配备完善的物业管理和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安全性高层住宅的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在设计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确保建筑的结构稳固,能够承受各种自然灾害和外力作用。
同时,要合理设置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保证居民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疏散。
3、节能环保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高层住宅的设计也应注重节能环保。
采用节能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合理规划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美观性高层住宅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观设计应与城市的整体风貌相协调,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可以通过建筑的造型、色彩和材质等方面的设计,展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有关高层建筑的论文

有关高层建筑的论文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上,高层建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展现了人类建筑技术的巨大成就,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空间的不断追求。
高层建筑的出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居住和工作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和巴比伦的通天塔都展示了古人在建造高大建筑方面的尝试。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始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钢铁、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以及电梯技术的发明,使得建造更高的建筑成为可能。
20 世纪初,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率先掀起了高层建筑的热潮。
他们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这一时期的高层建筑多采用框架结构,外观简洁大方。
到了 20 世纪中叶,高层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亚洲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如中国、日本和韩国,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些建筑不仅在高度上不断刷新纪录,在设计和功能上也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二、高层建筑的类型和特点高层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住宅、办公、商业、酒店等。
不同类型的高层建筑在设计和功能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住宅高层建筑通常注重居住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考虑采光、通风、隔音等因素。
办公高层建筑则需要满足高效的工作环境要求,具备良好的交通流线、智能化的设施和灵活的空间布局。
商业高层建筑要吸引顾客,注重外观的独特性和内部空间的开放性。
酒店高层建筑则要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住宿体验。
高层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高度优势高层建筑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供更多的建筑面积,满足城市人口增长的需求。
2、视野开阔居住或工作在高层建筑中,可以享受到广阔的视野和良好的景观。
3、集中化服务高层建筑可以集中提供各种服务设施,如电梯、消防系统、通风系统等,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建筑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更是解决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然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众多因素,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功能性。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特殊的挑战。
首先,垂直荷载显著增加。
由于楼层数量多,建筑物自身的重量以及人员、设备等产生的荷载都较大,这对结构的竖向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水平荷载成为控制结构设计的关键因素。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在高层建筑中产生的效应更为显著,可能导致结构的侧向位移和内力大幅增加,甚至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再者,结构的稳定性和抗倾覆能力至关重要。
高层建筑重心较高,容易在外界作用下发生倾覆,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结构的稳定性。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体系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常见的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框架结构具有布置灵活、空间大等优点,但抗侧刚度相对较小,适用于层数较低的建筑。
剪力墙结构则具有良好的抗侧刚度,能有效抵抗水平荷载,但空间布置不够灵活。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既能提供较大的空间,又具有较好的抗侧性能,适用于大多数高层建筑。
筒体结构包括框筒、筒中筒等形式,具有很强的抗侧和抗扭能力,常用于超高层建筑。
风荷载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风对高层建筑的作用不仅会产生水平力,还可能引起漩涡脱落、横风向振动等复杂现象。
在设计中,需要通过风洞试验或数值模拟来准确确定风荷载的大小和分布。
同时,合理的建筑外形设计可以有效减小风荷载的影响。
例如,采用流线型的外形可以降低风阻,减少风荷载对结构的作用。
地震作用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
在地震区,高层建筑必须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概念设计和计算设计两个方面。
概念设计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结构的布置和选型,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等原则,保证结构具有合理的传力路径和良好的变形能力。
高层建筑毕业设计

高层建筑毕业设计【篇一:高层建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层建筑毕业设院(系)专业班级姓名论高计文【摘要】:尽管高层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是从本质上讲,高层建筑并不是一种反生态的建筑形式;相反由于它能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土地的侵占,在这个意义上高层建筑本身可以说是一种绿色生态的建筑形式。
本文从三个层面:城市的宏观层面、建筑本身的营运系统的中观层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微观层面提出了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策略。
【关键词】:高层建筑;生态;策略;营运系统a study on all buildings’ecological design strategy 【abstract】:although tall buildings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 on urban circumstance, they are not an anti-ecological building form in nature. on the contrary, they can effectively make use of resources, and reduce the occupation of land. from this point tall buildings can be regarded as a kind of green and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for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ecological design strategy of tall buildings from three layers: macro-layer of city, mid-layer ofbuildings’operational system, and micro-layer ofbuildings’inner circumstance.【key words】:tall buildings ;ecology; strategy; operational system前言当今许多建筑师认为,高层建筑及摩天大楼是不符合生态规律的建筑形式的,因为建筑在施工中和营运中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并向环境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论文

高层住宅建筑设计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住宅建筑在城市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高层住宅建筑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需求问题,还能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然而,高层住宅建筑的设计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建筑结构、功能布局、消防安全、景观视野等。
本文将对高层住宅建筑设计的相关要点进行探讨。
一、高层住宅建筑的特点高层住宅建筑与传统的多层住宅建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高度较高,这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由于居住人口众多,垂直交通系统的设计至关重要,如电梯的数量、速度和运行效率等。
再者,高层住宅建筑往往受到风力、日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需要在设计中加以考虑和应对。
二、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一)结构选型在高层住宅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框架结构具有布置灵活的优点,但抗侧刚度相对较小;剪力墙结构抗侧刚度大,但空间布置受限;框架剪力墙结构则结合了两者的优点,能够较好地满足高层住宅建筑的受力要求。
(二)抗震设计地震是高层住宅建筑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当地的地震设防烈度,确定合理的抗震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如加强梁柱节点、设置剪力墙边缘构件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风荷载设计高层住宅建筑在风荷载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水平位移和内力。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进行风洞试验或采用风荷载计算软件,准确计算风荷载,并通过合理的结构布置和加强措施,减小风荷载的不利影响。
三、高层住宅建筑的功能布局(一)户型设计户型设计是高层住宅建筑功能布局的核心。
一个合理的户型应具备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功能分区明确,动静分离。
同时,要考虑不同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
(二)公共空间设计高层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包括楼梯间、电梯厅、走廊等。
这些空间的设计应宽敞明亮,通行顺畅,并注重人性化设计,如设置扶手、无障碍设施等。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类别,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高层建筑一直都是建筑师们喜欢研究的方向。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发展也随之而崛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层建筑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层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一: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地基处理技术分析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相关技术的深化革新,建筑行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行业,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为了更为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高层建筑施工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高层建筑的垂直距离相对较高,施工中各方所受压力荷载较大,因此对地基施工处理有极高要求。
本文将简析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要点,并简单介绍一种地基处理技术。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地基;处理技术;预应力管桩高层建筑目前是建筑施工中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其施工周期一般较长,所需资金数目较大,工程量也较大,因此,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地基是高层建筑中的重要构成,也是高层建筑施工的基础部分,不仅要承受相应的上层压力,还需要应对下层荷载。
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具有一定隐蔽性,地基是否牢固也会影响高层建筑施工质量,因此,地基处理技术具有较强的重要价值。
1高层建筑工程施工地基处理技术要点1.1前期准备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的地基处理技术要点中,前期准备是基础环节,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环节,只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施工人员才能为后续的地基处理奠定坚实基础,创造相对有利的施工条件。
某高层建筑在地基施工处理之前,施工人员着重加强了前期准备。
首先,施工人员对该施工现场的土壤环境及土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分析后得到的相关数据来制定后续的施工方案,保证方案可行性的同时也为方案制定提供了准确资料。
其次,施工人员还着重加强了地基处理程序组织方面的准备工作,对于地基处理所要使用的原材料性能进行详细检验,对于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进行了严格的调试,确保其质量达到操作标准。
高层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谈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高层建筑消防隐患防火监督治理…

高层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谈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2、高层建筑消防隐患防火监督治理3、高层建筑防火互联网思维分析4、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弹塑性分析应用5、超高层建筑空中挑钢结构安装技术探讨全文总字数:19416 字篇一:谈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谈高层建筑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摘要:高层建筑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便是它的立面,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在营造环境氛围和彰显建筑设计的风格中尤为重要,同时也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因此,应重视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使其既适应建筑物基本的功能,又显示出建筑的思想与个性,提升建筑的品味。
本文主要从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风格、立面设计的原则、高层建筑的整体与细部设计等方面来论述高层建筑的立面风格与细部设计,为建筑设计提供有力的研究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高层建筑;立面风格;细部设计1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风格1.1折衷主义风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高层建筑迅速发展,折衷主义的风格被广泛地应用在高层建筑中。
其将钢结构框架与传统风格的建筑形式结合起来,将两者巧妙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还用了学院派的技巧将钢结构框架隐藏在哥特式等传统建筑形式之中,最终演变成为折衷主义风格。
1.2装饰艺术风格一战后到1929年期间,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结构的高层建筑,为高层建筑的立面风格奠定了基础。
建筑师在高层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建筑立面和建筑风格进行创新,着重表现建筑外轮廓、外装饰等,形成了装饰艺术的风格。
其立面的主要手法有对称后退、垂直竖线条、高耸的形体等。
1.3现代主义风格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人们开始在立面墙体的处理、建筑色彩的搭配、建筑的比例和位置关系、建筑节点的设计和建筑构件使用等方面进行推敲。
此时的建筑重视建筑物的功能,力求发挥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功用。
在这个时期,钢铁与玻璃成为建筑的主要风格,建筑师开始摒弃传统的建筑样式,反对外部的包装与历史样式的使用,用铝合金玻璃盒子反映建筑的结构与材料的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高层建筑设计的模式研究【摘要】随着高层建筑近年来在国内的兴起以及对于国外高层建筑的经验的吸收,我国在高层建筑地域设计方面的探索空前的活跃。
建筑师们逐渐的意识到高层建筑在借鉴国外施工经验、技术的同时,也要结合、发掘、弘扬本国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法,建设具备中国或者地域特色的高层建筑。
【关键词】城市;地域主义;高层建筑;设计
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很少涉及到建筑地域主义概念,与国外的相关研究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也正是基于我国高层建筑在空间与时间上缺乏的文化延续性以及关于高层建筑地域主义的理论的欠缺,尝试论述一种极具地域特色的高层建筑设计模式。
1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特点
1.1 轴向的变形不容忽视。
轴向的变形之所以不能忽视,其主要原因有:首先是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数值很大,巨大的荷载会在柱中引发明显的轴向变形,继而影响连续梁的弯矩,只是连续梁的中间支座负弯矩值变小以及端支座负弯矩增加;其次还会极大的影响预制构件的下斜长度,为此需要根据轴向变形的计算来对下斜长度实施调整;最后会对构建侧移以及剪力产生影响。
1.2 水平荷载是决定性因素。
水平荷载成为主要因素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高度一定的楼房,其竖向的荷载大体上一定,而作为水平荷载的地震作用以及风荷载会随着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不同而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其次水平荷载对于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
以及引发的轴力与楼房的高度的二次方成正比,而楼房的自重以及楼面荷载在竖构建中所产生的弯矩以及轴力与楼房的高度成一次方关系。
1.3 结构延性是设计的重要指标。
高层建筑相比于低层建筑而言,重要的区别就是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延展性,以保证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可以具有足够的变形,避免倒塌。
为此,需要在结构设计中采用相应的措施来提升结构的延展性。
1.4 严格控制侧移。
高层建筑由于自身的高度,侧移变形会随着高度孙素的增加,为此需要将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荷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2 地域主义在高层建筑中的体现
2.1 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关注
高层建筑设计中地域原则的体现不仅仅局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借鉴与参考地域特征,还要更加深入的挖掘地方文化与建筑设计模式的关系,使得建筑的形式以及空间传达出深层的文化内涵。
推而广之,要在多方面实现高层建筑与地域特色的协调,例如居民的审美取向、地域文化精神、传统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习性等。
2.2 注重场地环境之间的联系
高层建筑的存在多少会给人们的认同感出现矛盾,如何在建造高层建筑时尽量的减少甚至维持原有的结构特征,避免高层建筑给场地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重要的课题。
2.3 注重高层建筑的技术模式与地方文化的结合
在实施高层建筑的设计时,通过不断的探索地方文化结构与高新科技技术的连续性,以达到发展新的技术美学的目的。
面对高层建筑对地域风格带来的影响不能简单的采取抵制态度,应该让它成为实现地域特色与高层建筑结合的手段以及表现地域主义的工具。
3 高层建筑地域主义的设计方法
3.1 借鉴地方传统美学符号
通过借鉴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是形成具有地域性特点高层建筑的主要渠道。
因为每一个地区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地方的建筑风格以及人文环境,例如吉隆坡的双子大厦借鉴了伊斯兰教中常用的圆形与方形结合的图案以及光顶形式,达到了传统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上海的金茂大厦也同时汲取了中国的传统思想与设计意向,通过使用密檐塔的收分比例建造了现代的中国塔。
3.2 迎合城市轴线、天际线
一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往往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可增加城市的地标性与方位性。
由于地标与边缘天际线是最具方位识别性的地域形态要素,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个性的体现,高层建筑作为天际线的高潮,更是一个城市的标志。
尤其是在当代,高层建筑以其高度与图底关系已然成为天际线的参与者与变革者,具备重要的地域特色与强烈的方位感。
为此在设计高层建筑时主动的迎合城市轴线以及天际线会创造出造型丰富的顶部体型以及塑造出场所环境的新秩序。
3.3 结合环境因素实施高层建筑地域性设计
地域环境要素与高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建筑的剖面形式以及外观可以直观的看出是否体现了尊重场所中人的交往以
及地域气候环境。
例如,通过底层架空手法以及“位移”剖面设计的方法,在实施高层建筑时考虑到了人们的休息场所以及遮阳需求,从而成功的营造了即具备时代感,又具有岭南文化特点的建筑环境。
4 高层建筑的节能
高层建筑由于体型较大,致使相邻建筑物的遮挡、容积率过高、不通透以及阴影面积区域过大等,极大的降低了人居环境的质量。
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盲目的追求建筑的高度,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节能问题,造成了高能耗、低效益以及浪费严重的后果。
4.1合理的设置建筑的位置以及朝向。
阳光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而且对人体也是有益的,合理的朝向布置可以使建筑的到更多的太阳辐射。
同时可以在不影响正常采光及使用的前提下将南向的窗设置的较大些,北向以及东向的窗较小些,以达到获得更多能量以及减少热量损失的目的。
4.2 节能门窗的使用。
由于门窗比屋面及墙体的保温性能较差,同时加上日常使用中的频繁的开合,因此是影响建筑物散热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窗户的结构与玻璃的性能。
门窗与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以及箱体、屋面相比,其隔热性或者保温性都比较低下。
同时门窗又是冷风流入的主要通道,因此改善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是节能、提高舒适度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在门窗的缝隙粘结橡胶条、使用
单框的双玻璃或者采用一玻一膜结构窗,以改善门窗的保温性能。
真空玻璃作为继单片玻璃、中空玻璃之后的第三代玻璃产品,通过往玻璃内部冲入氩气或者是空气,以达到较好的透光折减系数以及隔音性能。
4.3 太阳能新技术的应用。
太阳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其应用技术已经逐渐的趋于成熟,无论在商业的性价比还是在技术上的集热效率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5 结束语
随着高层建筑发展的日趋成熟,与高层建筑形式、材料以及力学分析模型也逐渐的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建立新的结构形式以及更为科学合理的力学模型是进一步促进高层建筑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继续增加所带来的压力,会进一步的对城市高层建筑提出挑战,不仅促进建筑的数量、高度增加,同时也要求建筑的设计模式更加适应于人类的需求。
优秀的高层建筑不仅不会破坏城市空间的和谐而且会成为城市的标志与亮点,这就要求建筑的设计模式以创造人性场所、减轻对环境干扰、平衡城市发展与建筑关系,不断的促进高层建筑朝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淑珍.钢结构的施工技术及应用[j].林业科技情报,2004,6 (01):14.
[2] 张海升,王康强.高层办公楼钢结构安装的施工方法[j].建筑技术,2004,35 (02):123-125.
[3] 邸元,寰明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asd的研制.工程力学,2002,(增刊):623-627.
[4]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96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1997:144
[5] 仲德.创造建筑教育的特色,迎接建筑教育的未来[a].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2007国际建筑教育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3—1.
[6] 代元鳞.基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一一以新“中国风”住宅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