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岑参《终南东溪中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语文1月考前预测模拟卷A卷

“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语文1月考前预测模拟卷A卷

“八省联考”2025届高三语文1月考前预料模拟卷(A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文学生产与消费的视角看,网络文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在线写作”和“付费阅读”,其中作品便利快捷的“更新”和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即时性“互动”等特点,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文学的限制。

作者基于互联网跨时空特性的“在线写作”,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读者通过点赞、打赏、转发、催更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网络文学的扩散速度,形成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确定意义上说,“付费阅读”模式的确立,不仅为网络文学奠定了产业化发展的基石,也为中国网文的旺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文学作品的胜利与作品的更新频率有很大关系,更新是联系网络文学作者与读者最干脆的方式。

由起点中文网所开创的VIP付费阅读制度被各文学网站相继推行后,网络小说主要以连载形式在平台上更新,“不断更”被视为写作的最基本要求。

与此亲密相关的是“互动”,互动化写作和观赏已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创作方式,各大文学网站存储量最多、最受关注的作品大都是在作者与粉丝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宫斗、武侠、玄幻等。

为了更好地引导读者找到自己宠爱的作品,文学网站通常会对作品进行分类,自起点中文网分成主站和“女频”起先,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女频”的模式慢慢深化人心,现已成为网络文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摘编自陈定家《网络文学20年:若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材料二:浅显、直白的小白文成为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导性语言,它们缺少必要的铺垫和修饰,往往直奔主题,口语化特征极为突出。

写手们在持续更新的巨大压力下,不再花心思去推敲语言,语言的主观化色调较浓,显得随意而粗糙。

只要把故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晰,把人物关系勾画出大致的轮廓,就算是万事大吉。

也就是说,网络小说的语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观化倾向,它基本不进行人物心理刻画,而是让人物不断地说话和行动。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题答案

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题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古诗阅读上元夜①(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

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4.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碛中作岑参阅读答案

碛中作岑参阅读答案

碛中作岑参阅读答案碛中作这篇课文通常会在考试中考查什么知识点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的阅读题,仅供大家阅读参考!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⑴本诗首句“走马西来欲到天”历来为诗家所称赞,请予以简要评析。

(4分)⑵本诗末句“平沙莽莽绝人烟”以景结情,请赏析其妙处。

(3分)【参考答案】(1)“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着笔,气象壮阔。

(1分)“走马”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2 分)本句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1分)(2)①末句融情入景,给人留个充分想象的余地;②明月照耀,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而又朦胧隐约;③苍凉景色与作者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

(每点1分,共3分)啧中作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岑参《终南东溪中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岑参《终南东溪中作》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岑参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优选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优选

重庆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优选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①宋之问候晓逾闽嶂,乘春望越台②。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桂香多露裛③,石响细泉回。

抱叶玄猿啸,衔花翡翠来。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④。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贬官南行途中。

②越台:即越王台,又作粤王台,昔尉陀于广州越秀山立台,以朝汉室,号为“朝台”。

③裛(yì):通“浥”,沾湿。

④莱(lái):草名,即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

B. “南中虽可悦,北思日悠哉”两句承上启下,“虽”字是句中之眼,“南中可悦”四字总括前面写景的笔墨,“北思日悠”转入情感抒发。

C. “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两句说明贬谪对诗人的打击,黑发俄顷变白,丹心已成死灰,并暗示官场荣辱无常,增强人生沧桑之感。

D. “何当首归路,行剪故园莱”两句的感情直承上二句,并与“北思”二字相呼应。

诗人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乡之情和归隐田园之意。

(2)后人评价此诗描写南国景物很出色,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技巧。

【答案】(1)D(2)①联想。

“宿云鹏际落”一句诗人借助联想,看见云收而联想鹏落,生动地表现出说宿云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的情状。

②比喻。

“残月蚌中开”一句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春天早晨,月亮渐圆,就好象蚌慢慢张开一样,珠光闪现在蚌中,把云敛月圆的清晨写得极富于生机。

③动静结合。

“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两句中,前一句描写碧绿的薜荔如青气在摇动,是动景,“摇”字生动描画出枝叶攀腾,扶摇直上与青气勃勃的情态;后一句描写茂密的桄榔树遮蔽着碧苔的情景,是静景,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形成一幅盎然生趣的画面。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备战高二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2020-2021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及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唐)岑参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岑参终南山隐居地。

天宝三载(744)岑参举进士,授官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此诗即为辞别终南山隐居地高冠谷而作1.本诗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最传神的字是“吞”和“醉”。

“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

2.尾联运用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借代。

用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用“渔竿”来借代隐逸生活。

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

【解析】1.本小题属于诗歌炼字题,考查学生对炼字艺术效果的赏析。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吞”、“醉”。

前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后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花装点药栏、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从而表达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2.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尾联“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两句用典这是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除了这首诗之外,岑参还在多首诗中用了这个典故,如“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衙郡守还》)。

“五斗米”不是指实数,而是言其少,意思是借代指“俸禄微薄”。

此诗结尾二句运用了用典、借代的修辞手法,很生动的写景,同时暗喻诗人为了微薄的官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生活的矛盾心理。

【点睛】诗歌赏析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古代诗歌赏析岑参《终南东溪中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岑参《终南东溪中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岑参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议论“思”与“学”的关系时,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而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指出:“,。

”(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

(3)苏轼《赤壁赋》中的“,。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15.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议论“思”与“学”的关系时,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而孔子在《〈论语〉十则》中指出:“,。


(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

(3)苏轼《赤壁赋》中的“,。

”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15.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
16.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
17.(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要注意如下字词的正确书写:罔、殆、浔、荻、瑟瑟、蜉蝣、沧海、粟。

每空1分,错、漏、多一字该空不给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