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合集下载

不同盐度梯度下碱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不同盐度梯度下碱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不同盐度梯度下碱菀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杨蓓莉;吴建江;倪福明;汪青锋;王冬旭;李建辉;李钧敏【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年(卷),期】2009(000)001【摘要】以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3个不同盐度梯度下碱菀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结果表明12个引物共扩增出165个可重复的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有145个,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7.88%,以中等盐度(P2) 种群最高,高盐度(P1)种群次之,低盐度(P3)种群最低.AMOVA分子变异显示,83.56%变异来源于种群内,16.44%变异来源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48 8,种群间基因流(Nm)为2.860 2.【总页数】3页(P296-297,298)【作者】杨蓓莉;吴建江;倪福明;汪青锋;王冬旭;李建辉;李钧敏【作者单位】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浙江省玉环县漩门湾果蔬合作社,浙江,玉环,3176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临海,3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3【相关文献】1.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J], 桂富荣;郭建英;万方浩2.不同海拔梯度下小叶锦鸡儿的居群遗传多样性 [J], 黄文达;赵学勇;李玉霖;罗亚勇;王少昆;潘成臣3.不同盐度梯度的桐花树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J], 黎中宝;林鹏;等4.不同盐度梯度下一年蓬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J], 倪福明;李钧敏;吴建江;王冬旭;李建辉5.泛希姬蝽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J], 田小娟;唐艺婷;刘晨曦;张礼生;陈红印;王孟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种子萌发特性研究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R. King & H. Robinson)原产于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一带,20世纪40年代由中缅边境传入我国,现已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并仍以每年大约20 km速度随西南风向东和向北传播蔓延。

由于紫茎泽兰适应力较强,可在多种生境下定植扩散,同时消耗土壤有效养分,降低群落生物多样性,对我国农林牧渔业造成严重影响,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损失。

本学位论文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在不同海拔生境下的种子特性及其对不同海拔马尾松自然林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同时监测了入侵地紫茎泽兰的年动态变化,旨在弄清紫茎泽兰成功入侵与其时间空间动态变化的相互关系,并为进一步解释紫茎泽兰入侵机制及其可扩散的范围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学位论文获得了973计划(2009CB119205)的资助,经过近2年的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1环境因素对不同海拔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3种环境因素(温度、水压和盐浓度)对采自不同海拔高度(1400 m、1700 m、1900 m和2100 m)的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紫茎泽兰种子形态和重量大于低海拔地区紫茎泽兰种子。

采自海拔2100 m的紫茎泽兰种子在各因素下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最大。

紫茎泽兰种子在10至35℃范围内均可萌发,但在15℃条件下萌发率最高。

在50 mM NaCl溶液中,紫茎泽兰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率达到最高;盐浓度300 mM时只有极少数种子萌发。

在-0.8 MPa水压下基本无萌发现象。

在NaCl盐溶液和PEG6000溶液中,萌发率随浓度升高而降低。

紫茎泽兰种子的萌发对环境因素有较宽的适应范围,表明紫茎泽兰可能会对其他未被入侵的地区造成威胁。

2紫茎泽兰对不同海拔入侵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四川省德昌县境内选取被紫茎泽兰入侵的不同海拔的马尾松自然林地对其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

不同地理种源紫茎泽兰的生态适应性比较

不同地理种源紫茎泽兰的生态适应性比较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9年 7月 第 20卷 第 7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 lied Ecology, Jul. 2009, 20 (7) : 1643- 1649
不同地理种源紫茎泽兰的生态适应性比较 3
Abstract: B y using recip rocal transp lant method, Eupa torium adenophorum Sp reng. seedlings of five different p rovenances were recip rocally transp lanted into six different sites in Yunnan Province, w ith the survival rate, p lant height, branch num ber, biom ass, flower number per p lant, and seed p roduction measur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 ril 2007 to M ay 2008. The seedlings grow th and re2 p roductive traits of different p rovenance E. adenophorum all showed strong p lasticity to environmen2 tal conditions. W 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nd altitude of transp lant site, p lant height, branch num2 ber, biomass, flower number per p lant, and seed p roduction of different p rovenance E. adenopho2 rum de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grow th and rep roductive traits were significant among the transp lant site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traits among different p rovenance E. adenophorum. Provenance and transp lant site had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 on the above2m entioned traits excep t seed p roduction. A t each site, the survival rate, grow th poten2 tial, and rep roductive capability of local p rovenance E. adenophorum didn’t have any superio rity, illustrating that the success in the invasion of E. adenophorum in Yunnan Province was m ainly due to the phenotyp ic p lasticity of the p lant, while local adap tability only p layed lesser的焦点之一 [ 2 ]. 表 型可塑性与遗传分化是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两种不 同但并不互相排斥的策略 [ 3 ]. 表型可塑性是指同一 个基因 型 在 不 同 环 境 条 件 下 产 生 不 同 表 型 的 特 性 [ 4 ]. 通过在形态 、生理 、生态等方面对环境变化做 出可塑性响应 ,入侵植物不仅能够缓解新生境的选 择压力 ,拓展自身的生态幅 ,还能提高在异质生境中 的适合度 ,保持其入侵性 [ 5 ]. 另一方面 ,面临着不同 的选择压力 ,不同生境中的种群可能发生适应性的 遗传分化 (即局域适应 ) ,从而增强不同种群对各自 所在生境的适应能力 [ 3, 5 ] . 已有研究指出 ,局域适应 有可能增强植物对不同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 ,从而 扩展其分布范围 [ 3, 6 ] ; 或使外来物种更充分地利用 当地的环境资源 ,提高其在生境中的适合度 ,增强其 入侵能力和危害程度 [ 7 ]. 对不同种源入侵植物在异 质环境中的适应情况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有助于 理解表型可塑性和局域适应在其入侵 、适应过程中 的作用 ,对掌握其入侵机理 ,预测入侵潜力及危害程 度具有重要意义.

外来植物紫茎泽兰的入侵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外来植物紫茎泽兰的入侵机理与控制策略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 2007-10-16; 接受日期: 2008-07-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 2002CB111400, 2009CB119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30871654)资助项目
摘要 为了解析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在中国的入侵扩张机制和控制策略, 从其种群形 成与扩张的生态适应性及遗传分化特性、对本地植物的竞争替代和可持续控制技术基础 3 个 方面进行了集中研究. 对紫茎泽兰的主要研究进展为: (1) 入侵中国的紫茎泽兰在核 DNA 水 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形成了不同的地理种群,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隔离是导致遗传分 化的主要原因, 地理距离和海拔是影响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重要因素; (2) 不同地理种群的紫 茎泽兰在自然形态结构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可塑性, 其耐旱、耐高温和/或耐低温能力也呈现出 明显差异; (3) 紫茎泽兰热激蛋白在调节低温胁迫应答和表型变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从而拓 宽了紫茎泽兰对不同温度幅度生境的适应能力; (4) 化感作用是紫茎泽兰种群竞争扩张的一 个重要成因, 分离鉴定出 3 种主效化感物质; (5) 证实了紫茎泽兰可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 物群落结构, 创造对自身生长有利的土壤环境, 从而形成“自我促进式”的入侵机制; (6) 采用 植物替代控制和增加植被多样性的生态修复方法, 可防止紫茎泽兰的再次入侵, 紫茎泽兰的 有效控制需要采取综合防治策略. 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紫茎泽兰入侵后的适应性、种内种间 的互作与竞争关系及群落的抵御功能, 对其他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也具有参考价值.
2.2 紫茎泽兰对温度和干旱的生态适应机制
温度、干旱等是紫茎泽兰入侵后初始种群建立所 面临的主要环境胁迫因子, 通过对入侵地环境的适
14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1 年 第 41 卷 第 1 期

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及对紫茎泽兰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

不同生境群落特征及对紫茎泽兰幼苗生长动态的影响
活率均 较低 ,仅为 3 8 ~ . % 。生境也 影 响幼苗 的 生长速度 ,光 照充足 的撂荒地 和路 边 .% 72
生境对紫茎泽兰幼苗的生长最为有利 ,一年后 的植株 高度、茎基直径 以及地 不足 的 3个林 地 生境各 项指 标较 低 。 而根 冠 比和根 重 比与 此
泽兰的入侵不仅影响本地植物的生长 ,改变或恶
化生态 系统 的 结 构 和功 能 ,加 速 生 物多 样 性 的 丧 失和物种 的灭绝 ,而且 影 响到 当地 经 济 的发展 L。 2 】 紫茎泽兰 在新 栖 息 地 得 以生 长繁 殖 、建 立 稳定 种 群并迅速 扩 张 ,一 方 面是 由于 它具 有 强 大 的有 性 和无性 繁殖 能力 和 对 不 良环 境 的 高 度适 应 性 ,另
p o m Sr g 自上世纪 四十年代从东南亚传人 hr pe ) u n 我 国云南 以来 ,在 历经 近 3 的 “ O年 时滞 ” 后 ,于
上 世纪 7 0年代开 始呈现 出严 重危 害 ,现 已在 西南
也是 植 物生 活史 中最 为脆 弱 的 一个 环 节 ,因 而 常 常决定 了植物 种 群未 来 的生 存 和 分 布态 势 j 。研 究生境 对 幼 苗 萌 发及 生 长 动态 的 的影 响 ,不 仅 可 以预 测未 来 成 年植 株 的分 布格 局 ,而 且 有助 于 理
}基金项 目:国 家 重 点 基 础 发 展 规 划 ( 02 B 14 0) 2 0 C l 10 ;重 庆 市 自然 科 学 基 金 及 科 技 基 础 力 资 建 设 项 目 ( S C CT 2 0 C 10 )和九江学院项 目资助。 0 5 A 02
收稿 日期 :2 1 3—1 00—0 6 通讯作者 :王文琪 (9 7一 ) 男,山西曲沃人 ,博 士研 究生,副教授 ,研 究方向为入侵 生态学。 16

用ISSR标记分析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用ISSR标记分析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用ISSR标记分析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桂富荣;郭建英;万方浩
【期刊名称】《分子细胞生物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2007(040)001
【摘要】利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32个紫茎泽兰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入侵我国的紫茎泽兰具有较大的遗传多样性,物种水平上的Nei's基因多样性为0.235,Shannon's指数为0.372.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种群内,总体遗传多样性中仅34.5%来源于种群之间.紫茎泽兰种群间的遗传距离矩阵和空间距离矩阵之间呈轻度正相关(r=0.542,P<0.001),说明地理隔离可能是阻碍紫茎泽兰种群间基因交流的原因之一.不同海拔高度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呈现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r=0368,P<0.001),各海拔区域种群的平均ISSR标记Nei's基因多样性和Shannon's指数均随海拔升高而有所降低.
【总页数】8页(P41-48)
【作者】桂富荣;郭建英;万方浩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北京,10008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65020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北
京,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南方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遗传变异分析

我国南方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遗传变异分析

我国南方地区兰科植物多样性与遗传变异分析在我国的南部地区,特别是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生长着大量的兰科植物,这些植物形态各异、色彩斑斓,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同时,由于南方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复杂多样,这些兰科植物的遗传变异程度也非常高,成为了兰科植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的热点。

兰科植物的多样性作为一类典型的花卉植物,兰科植物拥有许多色彩绚丽、形态各异的花朵。

在我国,兰科植物的种类非常多,有些植物只生长在非常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使得它们的分布范围非常有限。

例如南药兰、水萝卜、水龙骨等珍稀植物,都只分布在云南某些特定的山谷或河流附近,是非常难以获取的材料。

此外,由于兰科植物的繁衍生殖方式多样,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等多种方式,使得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非常大。

一些物种甚至存在着多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混合体等现象,这种复杂程度使得兰科植物成为了研究生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重要对象。

兰科植物的遗传变异众所周知,生物之间的遗传差异主要来源于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组的变异等多种因素。

而在兰科植物中,由于其繁殖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这些遗传变异的因素也非常多。

首先,由于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交替进行,可能会导致某些物种在不同生殖阶段的遗传变异有所不同。

例如,水仙兰在有性繁殖时会产生独特的遗传变异,而在无性繁殖时则会没有这种变异。

而对于一些常见的兰科植物,例如文心兰、蝴蝶兰等,由于它们存在较多的两倍体和多倍体混合体等现象,使得它们之间的遗传变异也非常丰富。

此外,兰科植物的基因组结构也非常复杂。

例如一些物种的DNA序列非常长,构建其基因组图谱也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这些基因组结构的复杂性使得它们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能力非常高,也使得它们能够产生更为多样化的遗传变异现象。

兰科植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研究的意义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兰科植物多样性和遗传变异的研究能够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护做出重要的贡献。

并且,由于一些兰科植物具有高经济价值的特点,例如某些药用兰、食用兰、观赏兰等,对于它们繁殖生长的研究也有着极大的经济意义。

用AFLP技术分析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用AFLP技术分析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用AFLP技术分析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用AFLP技术分析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AFLP技术,选择EcoRI/MesI这一酶切组合,应用6对E+3/M+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检测了24个地区的紫茎泽兰种群的基因组DNA多态性.共扩增出509个遗传位点,其中392个多态位点,多态率为77.01%.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1.5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2.并通过Jaccard的方法将电泳带矩阵转化为遗传相似性系数矩阵,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被检测的24个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丰富程度与入侵定植时间有关,最早受紫茎泽兰入侵的云南省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变异最大,大致分为9个类群,紫茎泽兰的遗传基因可能对该省多样的气候条件或生境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变化;新入侵地区的则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并与云南省临近地区具有明显的种源地的地源性亲缘关系.子实的风媒传播是紫茎泽兰入侵的主要途径,样点间均具有明显的地源性亲缘关系;水媒也可能是该草传播的途径之一.紫茎泽兰可能首先从缅甸、越南、老挝经风媒入侵我国云南南部,逐渐扩散入侵中北部,又从云南北部和东部传入四川、贵州、广西、湖北等省.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生态学报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EC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5 25(8) 分类号:Q145 关键词:紫茎泽兰 AFLP 遗传多样性多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中国 农 业 科 学 院 植 物 保 护 研 究所 , 京 北 10 9 ; , 南 农 业 大 学 植 物 保 护 学 院 , 南 昆 明 004 2 云 云 600 52 1
3 农业 部 外 来 入 侵 生 物 预 防 与 控 制 研 究 中心 , 京 10 8 ) . 北 00 1
l i d sw sa a zdwt t e-i esq e c e e t IS atu e a n y e i eitrs l e u n erp a (S R)tc nq e h ersl idc tdta gn t ie i t l hh n mp e h iu .T eut n iae t e ei dvr t h c s y
o hn s fC ieeA.a eo h r o uain e rae o gw t h n rae ai d R : 0.3 ,P < 0.5 ,w ee d np oa p p lt sd cesda n hteice sd ltu e( o l i t 111 0 ) h r. a n rae o g w t h o g u e si rm w s t at( E= 0.6 s ce sd a n i te ln i d hf f et o e s R i l h t t o 1 77,P < 0. 5) e ei dv ri fA 0 .G n t i s t o c e v
GUIF -o g ' u rn ~ ,GUO Ja — i g ~,W AN F n . a i n yn a gh o’
( . stt o P n Poet n h eeA ae yo A r u ua Si cs e ig 10 9 ,C i ; 1I tue f l t r c o ,C i s cdm f gi l r c ne ,B rn 0 04 hn n i 接 近 的种 群 遗 传 相 似 性 较 大 , 聚 类 分 析 中 大 多 聚 为 ~ 类 。 我 国境 内 的 紫 茎 泽 兰 基 本 可 分 为 2 地 在
大 亚 群 : 一 亚 群 主要 地 处 我 国 热 带 季 雨林 、 林 植 被 区域 , 括 云 南 南 部 的 种 群 、 西 种 群 和 贵 州 西 部 种 群 ; 二 亚 第 雨 包 广 第 群 则地 处 亚 热 带 常 绿 阔 叶 林 植 被 区域 西 部 ( 湿 润 ) 绿 阔 叶 林 亚 区 域 , 要 包 括 云 南 中 、 部 种 群 和 四 川 种 群 及 随 半 常 主 西 长 江 流 域 扩 散 形 成 的种 群 。各 紫茎 泽 兰 种 群 间 的 遗 传 距 离 和 地 理 距 离 之 间 高 度 相 关 ( 2 0 24 P < 00 1 , 明地 R = .9 , .0 )说 理 距 离 是 影 响 种 群 间 基 因交 流 的重 要 因 素 。 关键词 : 紫茎 泽 兰 ; S ; 传 多样 性 ; 理 梯 度 I R遗 S 地 中 图分 类 号 :5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00 0 120 )5 02~ 7 10 —79 (06 0 —07 0
2. l g fP a tPrtcin,Yu n n Ag iut r ie st Col e o ln oe to e n a rc l a Un v ri ul y,Ku mi g 6 0 01 Chn n n 5 2 , ia;
3. e tr o n g me to vs e A inS e is C ne r f Ma a e n fI ai l p c ,Mii r fA r utr ,B in 10 8 ,C ia n v e e ns yo gi l e e ig 0 hn ) t c u j 0 1
摘 要 : 用 IS 利 SR分 子 标 记 技 术 分 析 了我 国不 同地 理 梯 度下 的 3 紫 茎 泽 兰 种 群 的遗 传 多 样 性 。结 果 表 明 , 国 2个 我 境 内的 紫 茎 泽 兰 种 群 内遗 传多 样 性 呈 现 随 地 理 纬 度 由 南 到 北 而 降 低 ( .3 1P < 0 0 ) 随 地 理 经 度 由 西 到 东 R =0 1 1 , .5 ,
维普资讯
● 0 T ●
韶 2 毖 华 农学 20, ( : - 2 北 报・ 62 5 7 7 ; 0 1 ) 28
我 国不 同地 理梯 度 下紫 茎泽 兰 种 群 遗 传 多样 性 的变 化
桂 富荣 一, 郭建 英 , 万方 浩
Ge e i ra i n a o g Po ul to s o e a i a a e o o a n tc Va i to m n p a i n f Ag r tn d n ph r a fe e t Ge g a h c lLo a i n n Ch n tDi r n o r p i a c to s i i a
Ab ta t h e ei ie i ft it—wo Ch n s o u ain fc otn we d A e ai a a e o h r n dfee t sr c :T e g n t d v r t o h r t ie e p p lto so rfo e g r tn d n p oa i i rn c s y y f
而 增 高 ( 0 177 P < 0 0 ) R = .6 , ,5 的趋 势 。紫 茎 泽 兰 种 群 遗 传 多 样 性 与 其 生 境 地 的 年 平 均 温 度 高 度 相 关 ( .7 , R :0 231
P < 00 ) 但 与 年 平 均 降 雨 量 的相 关 性 不 明显 ( 2 0 049 P > 0 1 。 系统 聚类 分 析 表 明 , 茎 泽 兰 的地 缘 性 分 布 .1 , R = .7 , .) 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