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2、气体溶于水的计算 c 定义式计算: B=
nB
V
关键在于求nB和溶液的体积V
例3.标准状况下,2.24LHCl气体溶于水中配制成0.5L 溶液,求盐酸的物质标准状况下的aLHCl气体溶于1000g水中,得到的盐酸 的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D ) A、a/22.4 mol/L B、ab/22400 mol/L C、ab/(22400+36.5a) mol/L D、1000ab/(22400+36.5a) mol/L
6.下列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0.1 mol·L-1的是( C )
A、将0.1 mol氨气充分溶解在1 L水中
B、将10 g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与990 g水混合 C、将8 g三氧化硫溶于水并配成1 L溶液 D、将0.1mol氧化钠溶于水并配成1L溶液
有关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溶液的稀释
M为溶质的摩尔质量, ρ的单位为g/cm3
或 ω﹪=
M cB ×100﹪ 1000 ρ
饱和溶液中溶质溶解度(S)与溶质质量分数(ω )之间的换算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
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S 100
溶质 = 溶剂
ω%=
S 100+S
×100%
物质的量的浓度cB与溶质溶解度S之间的换算
习题5.40mL 2mol/L的硝酸溶液中,含有的硝酸的质量为( C )
A、5040g
C、5.040g
B、50.40g
物质的量浓度

是 A.a>b
B.b>a
(B )
C.a=b
D.不能确定
解析:若浓氨水与水等质量混合,则稀氨水的质量分数是原质量分数的一半, 等体积混合则小于原质量分数的一半。氢氧化钠则大于原质量分数的一半。
2、在t℃时,将 agNH3 完全溶于水,得到VmL溶
液,假设该溶液的密度为 g cm,3 质量分数为 ,
E.称取28.6 g十水碳酸钠,在烧杯中溶解后,恢复到常温,
将溶液和洗涤烧杯、玻璃棒后的液体转移至100 mL容量瓶,
定容后,塞好瓶塞,反复倒转,摇匀
三、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1.利用定义公式直接计算:c= 2.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换算(设溶 液的密度为ρ): c=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换算:S= ,w=
(6)定容、摇匀:往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直至液面 离刻度线1~2 cm,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 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反复上下 颠倒,摇匀;
(7)装瓶、贴签:最后把上面配好的溶液转移至规 定的试剂瓶,贴好标签,写明溶液名称和物质的量 浓度。
【例2】配制100 mL 1 mol/L Na2CO3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
是
(E)
A.称取10.6 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溶
解,定容
B.称取10.6 g无水碳酸钠,加入100 mL蒸馏水,搅拌、溶
解
C.转移Na2CO3溶液时,未用玻璃棒引流,直接倒入容量 瓶中
D.称取10.6 g无水碳酸钠,在烧杯中溶解后,恢复到常温,
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并定容摇匀
。
【例三】将标准状况下的a L HCl(气)溶于1000 g水中,
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答: 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0.67 mol/L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分析 】设溶液的体积为1L ,溶液的质量分数为ω , 密度为ρ g/cm3,溶质的摩尔质量为 M g/mol 1000mL× ρ g/cm3 × ω ÷ M 则有: C = g/mol 1L 1000mL× ρ g/cm3 × ω = M g/mol × 1L 而 ω= C mol/L×1L ×M g/mol × 100% 1000mL × ρ g/cm3
x = 50/99
(3)若将上述吸湿后的硫酸稀释,稀释后若要硫酸与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0, 求需要加水的质量。 n(H2SO4)=18.4×72.72×10-3/1.84=0.73 mol n(H2O)=0.73×10=7.3mol
加水:7. 3×18-9.09-(72.72-0.73×98)=121.13g
(1)被吸收的水蒸气的质量。 设被吸收的水蒸气为x mol,吸收后气体的体积为(224-22.4x)L. 则224×6%-(224-22.4x)×1% = 22.4x
m(H2O)= 9.09g (2)至少需要18.4mol·-1的浓硫酸的质量。 L 设至少需要18.4mol·-1的浓硫酸 x g L 则 18.4x/1.84 = 16(x+9.09)/1.8 x=72.72g
有关溶液的计算
【例3 】标准状况下,将448L NH3 溶于1L 水中,得 到密度为0.9 g/cm3 的氨水。求此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448L 解: n (NH3) = 22.4L/mol = 20 mol m (NH3) = 20 mol × 17g/mol = 340g m (氨水) = 340g + 1000g = 1340g 1340g V(氨水) = = 1. 49 L 0. 9g/mL ×1000mL/L 20 mol C(氨水) = =13. 4 mol/L 1. 49L 答: 此氨水的浓度是 13. 4 mol/L
物质的量浓度

★使用时务必注明容量瓶的规格。 使用时务必注明容量瓶的规格。 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
二.溶液的配制
实验室需要480mL0 mol/L的硫酸铜溶液 实验室需要48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以下操作正确 的硫酸铜溶液。 的是( 的是( D ) A .称取7.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称取7 68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B .称取12 .0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称取12 胆矾配成500mL溶液 C .称取8 .0g硫酸铜,加入500mL水 称取8 硫酸铜,加入500mL水 D .称取12 .5g胆矾配成500mL溶液 称取12 胆矾配成500mL溶液
2)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量程的选用。量筒越大,精确度越低。选择比所需体积稍大的量 量程的选用。量筒越大,精确度越低。 筒即规格合适的量筒。 筒即规格合适的量筒。 最小刻度(分刻度)是满刻度的1/50;最低刻度是满刻度的 最小刻度(分刻度)是满刻度的 ;最低刻度是满刻度的1/10. ②读数方法; 读数方法; 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固体溶解、液体稀释或反应器。 ③不能加热,不能用作固体溶解、液体稀释或反应器。
二.溶液的配制
1.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3)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利用加热时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的原理,实 利用加热时硫酸铜晶体失去结晶水的原理 实 验测定无水硫酸铜和结晶水的质量进行计算-----验测定无水硫酸铜和结晶水的质量进行计算 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和结晶水数目. 结晶水的质量分数和结晶水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 的溶液有何区别? 的溶液有何区别? 最大区别是二者的精确度上的差别。 最大区别是二者的精确度上的差别。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由于使用了托盘 天平、量筒这些精确度不高的仪器, 天平、量筒这些精确度不高的仪器,使这个实验 只是一个粗略的实验。 只是一个粗略的实验。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 液的配制,使用了分析天平、 液的配制,使用了分析天平、酸(碱)式滴定管 容量瓶这些精确仪器, 、容量瓶这些精确仪器,使该实验所配制的溶液 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非常精确( 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非常精确(一般浓度精确 到小数点后两位)。 到小数点后两位)。
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要点剖析]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
几个关系式:C=n/V、C=1000ρw/M、C1V1=C2V2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配制步骤:⑴计算:计算溶质的质量或浓溶液的体积⑵称量固体或量取液体⑶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⑷转移、洗涤(有放热现象的需冷却)⑸定容⑹摇匀⑺装瓶认识容量瓶,掌握其使用原理和方法3.误差分析(所配溶液中溶质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的比较)⑴称量时所用砝码生锈。
⑵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后,未对烧杯进行荡洗。
⑶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容量瓶刻度线。
⑷固体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伴有散热现象,溶液未冷却即转移到容量瓶中进行定容。
⑸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内时,不慎将液体洒到容量瓶外。
⑹将定容后的溶液摇匀后,静置,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用滴管加少量水使液面重新恢复至与刻度线相平。
⑺定容时,液面不小心超过了刻度线,并用滴管将超出的部分吸去。
⑻其它情况下可能引起的误差,应由同学们在实验研究中补充、总结。
[典型例析]例1.实验室中有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
某次化学实验时,同学们需要980mL、浓度为2mol/L的稀硫酸,请你求算出配制稀硫酸所需浓硫酸的体积,并简述实验的操作步骤。
[剖析]这是溶液配制中的有关浓溶液稀释,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的等量关系,求得所需浓硫酸的体积。
这是寓实验操作于一起的化学计算,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容量瓶的规格,所取容量瓶的容积应等于或稍大于所配溶液的体积,因此,本实验中所配稀硫酸的体积应以1000mL 来进行求解。
[解答]V[H2SO4(浓)]×1.84g/cm3×98%=1L×2mol/L×98g/mol V[H2SO4(浓)]=108.7mL根据计算所得的结果,先量取108.7mL浓硫酸,在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左右的水,将浓硫酸进行稀释,待稀释液冷却后,再将溶液转移到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1~2cm时,将溶液轻轻摇匀,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水,水平观察,注意液面上升的情况,当液面凹面最低点恰好与刻度线相切时,停止加水,最后盖紧瓶塞,将容量瓶倒转数次,将溶液混匀。
名词解释 物质的量浓度

名词解释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是描述溶液中溶质相对于溶剂的含量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在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物质的量浓度被广泛用于分析和研究溶液的性质和反应。
一、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常用的表示单位是摩尔/升(mol/L),也可以使用克/升(g/L)或摩尔/千克(mol/kg)等。
物质的量浓度(C)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C = n/V其中,C表示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为mol/L),n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表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升)。
二、物质的量浓度的意义和应用1. 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浓度在分析化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确定溶液中溶质的化学物质的含量。
这对于药物、食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非常重要。
2. 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浓度对反应速度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速率定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关。
通过控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调节反应速率,实现对反应过程的调控。
三、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解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够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一般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物质的量浓度越高,溶质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四、混合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当涉及到混合溶液时,计算物质的量浓度要考虑各个组分的贡献。
以二元混合溶液为例,若有两种溶质A和B,其物质的量分别为nA和nB,体积分别为VA和VB。
则混合溶液的总物质的量浓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C = (nA + nB) / (VA + VB)通过混合溶液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可以实现对溶液成分的精确控制,且为后续实验和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五、物质的量浓度与稀释在实验中,常常会涉及到对溶液的稀释。
稀释是指通过加入溶剂,降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物质的量浓度

浓度相等,都是1mol/L;所含溶质质量不等,分别为:5.85g;
0.585g; 0.0585g
18
练习:
7、将10毫升2 mol/L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到 0.5mol/L,其体积为多少毫升? 50mL
➢4.有关两种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
C3V3 = C1V1+C2V2 (混合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总和不变)
6
实验所需仪器
➢烧杯、容量瓶、玻璃棒、胶头滴管、托 盘天平、药匙(固体溶质使用)、量筒 (液体溶质使用)
7
讨论
➢在配制溶液中哪些操作可能引起 溶液浓度的误差?
学案:P11- 问题2
8
可能影响溶液浓度的操作
➢固体药品的称量与液体药品的量取是否准确; ➢把溶液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洒了; ➢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或洗涤了量筒; ➢定容时水加多了或加少了; ➢定容时未平视刻度线。
练习:
4、2L 1mol/L的H2SO4溶液,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为 2 mol,含H+ 2.408× 1024个,SO42- 1.204× 1024 个。
17
三、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 3.有关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 结论:浓溶液配制稀溶液前后溶质物质的量不变
练习: C1V1= C2V2
5、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10 mol/L, 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 10 mol/L。 6、从1L 1mol/L 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 和1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 各是多少克?
(mL)×溶质的质量分数
m = ρv a%
=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的体积(L)×溶
质的摩尔质量(g/mol)
物质的量浓度

认识容量瓶的规格:
1000mL 500ml 250mL 100mL 50mL
配制 500mL0.4mol/L NaCl 溶液 步骤:
1. 计算: m (NaCl) = 11.7g
2. 称量或量取: 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 (液体用量筒量取)
3. 溶解:在烧杯中溶解,用玻棒搅拌。
思考:为何不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一定规格 ) 容量瓶、托盘天平、量 筒、烧杯、玻棒、胶头滴管
专用仪器: 容量瓶 (注意:不要错写成 溶量瓶)
注 具塞,细颈,平底。
意 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
事 项
容量瓶上只在一条刻度线。
1. 瓶塞不能漏液
2. 不可装热或冷的液体
3. 不许存放液体或进行化学反应
溶液浓度变小,请重新配制。
1. 计算 2. 称量 3. 溶解 4.冷却 5. 转移 6. 洗涤 7. 定容
8. 摇匀:
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 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使溶液 混合均匀。
9. 装瓶:
将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盖上瓶塞, 贴上标签。
练习 : 用18 mol/L 硫酸配制 100 mL 1.0mol/L
三、配制溶液时可能误差的分析
(A)未用蒸馏水洗涤用过的烧杯和玻璃棒 偏低
(B)用蒸馏水洗涤量筒,洗液注入容量瓶中偏高
(C)易潮解物质称量时未用密闭容器 偏低
(D)用托盘天平称物时,误用了左码右物;偏低 (E)移液时,有几滴液体溅到容量瓶外 偏低
(F)容量瓶未干燥就拿来配制溶液。 (G)定容时仰视刻度
量筒量取液体药品后,量
筒中的残余液要移入容量瓶内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二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大家辛苦了。
我是高二化学教师祝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六个角度谈谈我今天的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练习设计和板书设计。
1、(教材分析)首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
从教材的前后关联来看,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是对前面学习的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丰富和延续,同时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和计算做好铺垫,其地位和作用是承前启后的,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学生化学计算的能力,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物质的量浓度是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而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实验操作。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计算能力和实验操作、分析能力的很好教材。
2、(学情分析)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对于高一的学生我是这样理解的,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思维特别活跃,喜欢做实验而且动手能力强,但是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而且他们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仍然需要老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借助实验教学,去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针对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结合化学新课程提出的“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小组讨论,分组实验,获得知识,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结合以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我把握重难点的情况如下,本节课的重点我确定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难点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之所以这样确定重点和难点,是因为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及其应用是高中阶段贯穿始终的计算内容之一,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是重要的基本操作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极其重要,而且,它们也是高中化学整个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它们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而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要非常清楚配制溶液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及操作不规范可能出现的误差,要具备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高一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形象和直观,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确定了以上重点和难点。
课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学案(2) 4个人一组。
教师的教学准备:(1)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2)准备实验用品及仪器:投影仪、容量瓶、胶头滴管、玻璃棒、烧杯、托盘天平、氯化钠固体。
除此之外,我将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酒和醋等的标签,用于课堂活动。
4、(教法和学法)那么在教学中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我的三维教学目标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以下五种教学方法:实验法、假设法、讨论法、阅读法和命题法。
我形成的是一个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提出假设,进行分组的讨论,再通过阅读文本,与实验现象进行对比,教师再进行讲授和补充,让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最后再以习题进行巩固。
这种教学思路也是充分体现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主动进行意义建构,通过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相应于我的教法,我采用的学法是实验指导法和分析加总结法。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操作、交流评价、归纳小结,加深、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教学过程)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结合人教版化学的编写特点,我对本课做了如下尝试,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对本课的教学环节的设计。
本节课我将用一个课时,分成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设计。
第一个环节是情境设置,感悟化学,占用时间约5分钟,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占用时间约25分钟,第三个环节是归纳总结,拓展升华,占用时间约10分钟,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走向社会,占用时间约5分钟。
第一个环节是情境设置,感悟化学。
所谓良好的开端的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引课成功与否对本节课的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给学生设置一个美好的化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mo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
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
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
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探究三、如何配制100 mL 1 mol/LNaCl溶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是中学化学的基础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如果在实验之前向学生介绍,学生一时间也很难理解接受,所以实验前只向学生介绍容量瓶及其使用原则,实验步骤由学生自己阅读并且摸索,学生实验操作错漏百出,再通过实验之后的讨论来纠正这些错误并使学生印象深刻。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各个小组讨论实验的结果。
很少有小组能够圆满地完成实验,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遇到以下各种问题:(1)计算出来需要的NaCl的质量是5.85 g,精确到0.01 g,但实验室使用的天平只能精确到0.1 g,学生发现了这个矛盾,在课堂上进行讨论;(2)学生用水溶解NaCl和洗涤烧杯时用量过多,结果还没有定容就已经超过刻度线了;(3)溶解了NaCl之后没有冷却就倒入容量瓶中;(4)倒水时没有注意刻度线,使加入水的凹液面超过了刻度线;(5)配制溶液之前没有将容量瓶验漏,最后摇匀溶液时才发现容量瓶漏水,实验失败;(6)定容时超过了刻度线,用滴管吸出过量的部分。
通过对这些实验错误操作的讨论,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从而正确地归纳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4.冷却5.转移6.洗涤7.定容8.摇匀9.存放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感觉到是在追溯知识的源头,从而学习知识顺理成章,探究知识水到渠成。
第三个环节是归纳总结,拓展升华在此环节,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学生对本课实验探究的结论加以归纳总结。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
我将提出问题,如果用18 mol/L的浓硫酸配制100 mL 1 mol/L的稀硫酸,应如何操作?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基础,能够迅速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并且注意与配制氯化钠溶液的区别:1.计算:根据稀释定律计算出所需浓硫酸的量;2.量取:使用量筒量取浓硫酸;3.稀释:注意必须先在烧杯中加入蒸馏水,然后将浓硫酸加入进行稀释;4.冷却:浓硫酸的稀释大量放热,所以冷却的步骤显得尤为重要;5.转移6.洗涤7.定容8.摇匀9.存放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