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文档 (3)

合集下载

元杂剧《汉宫秋》之艺术成就新论

元杂剧《汉宫秋》之艺术成就新论

元杂剧《汉宫秋》之艺术成就新论摘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代表作,明臧懋循曾将其置于《元曲选》之首,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多年来,对于该作品的研究一直集中于词曲及意境上,但实际上它在以喜衬悲的手法运用,以及剧情锤炼上也有不俗的成就。

关键词:汉宫秋马致远元杂剧《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戏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讲述的是王昭君出塞合番之事,由于奸臣作恶,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出,而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该剧“借历史故事,为自己的时代,为自己的民族谱写了一曲充满失国之痛、亡国之恨的哀歌,在历史与现实,爱情与政治,个人与民族的交叉点上,展示了作品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意蕴的深厚”。

[1]对于这部包含了历史、政治、民族多重意义的爱情悲剧,除了其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之外,研究一直主要集中在该剧的取得的巨大的艺术成就上:“典雅清丽”的词曲风格具有余韵悠长的诗味;凄美哀婉的意境则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尤其是以“秋天”的意境作为结撰全剧的背景,突出了秋的萧瑟悲凉,使整个戏笼罩着灰暗荒漠的气氛,[2]而长空孤雁的悲鸣,更是缠绵往复地写出了元帝内心的忧伤。

但实际上,《汉宫秋》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远不止于此。

接下来让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

我国很多古典悲剧在剧中都是“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但这种乐和喜,一般都是服务于苦和悲的”。

[3]而这种手法在《汉宫秋》中也是运用的十分巧妙的。

如在第一折之中,汉元帝循着琵琶声发现了倾国倾城的昭君,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行为举止俨然是一个风流才子的形象。

而昭君请求他施与恩惠于自己双亲时,在慷慨允诺之余也不忘调侃昭君的农家出身:【金盏儿】你便晨挑菜,夜看瓜,春种谷,夏浇麻,情取棘针门粉壁上除了差法。

你向正阳门改嫁的倒荣华。

俺官职颇高如村社长,这宅院刚大似县官衙。

谢天谢地可怜穷女婿,再谁敢欺负俺丈人家!这一段唱词生动活泼,诙谐中带有浓浓的庶民情味,充满了轻松的喜剧气氛,而在他即将离开时的那段唱段更是让人忍俊不禁,“明夜里西宫阁下,你是必悄声儿接驾;我则怕六宫人攀例拨琵琶”。

汉宫秋

汉宫秋

【鸳鸯煞】我索大臣行说一个推辞谎,又则怕笔尖儿那伙编修讲。不见他花朵 儿精神,怎趁那草地里风光?唱道伫立多时,徘徊半晌,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 声嘹亮,却原来满目牛羊,是兀那载离恨的毡车半坡里响。(下) (番王引部落拥昭君上,云)今日汉朝不弃旧盟,将王昭君与俺番家和亲。我将 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坐我正宫。两国息兵,多少是好。众将士,传下号令,大众起 行,望北而去。(做行科)(旦问云)这里甚地面了?(番使云)这是黑江,番汉 交界去处。南边属汉家,北边属我番国。(旦云)大王,借一杯酒望南浇奠,辞了 汉家,长行去罢。(做奠酒科,云)汉朝皇帝,妾身今生已矣,尚待来生也。(做 跳江科)(番王惊救不及,叹科,云)嗨!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 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我想来,人也死了,枉与汉朝结下这般仇隙, 都是毛延寿那厮搬弄出来的。把都儿,将毛延寿拿下,解送汉朝处治,我依旧与汉 朝结和,永为甥舅,却不是好?(诗云)则为他丹青画误了昭君,背汉主暗地私奔; 将美人图又来哄我,要索取出塞和亲。岂知道投江而死,空落的一见消魂。似这等 奸邪逆贼,留着他终是祸根;不如送他去汉朝哈喇,依还的甥舅礼,两国长存。 (下) 在此曲中,作者通过虚构昭君投江这一情节,使剧情发展到高潮。同时剧情也在这里 结束。表现出昭君品质高洁,独具卓识,为了国家安危,民族尊严而牺牲爱情和生命, 同时她的投江也表现了她勇于维护她和汉元帝之间的爱情。
人物形象
汉元帝:无力主宰自身命运的悲剧。作为一 国之君,竞保护不了自己宠爱的一个妃子
王昭君:乱臣贼子横行天下时代的牺牲品。 她相貌美丽、品质高洁、独具卓识、能为国 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尊严而牺牲自己爱情和生 命的巾帼英雄。
歷 史
《 后 汉 书 南 匈 奴 传 》
从之 呼 失 帝 明 女 行 见 以 呼 帝 昭 胡, 韩 信 见 汉 以 。 御 赐 韩 时 君 俗昭 邪 , 大 宫 示 呼 , 之 邪 , 字 ,君 死 遂 惊 , 之 韩 积 。 来 以 嫱 遂上 , 与 , 顾 , 邪 悲 昭 朝 良 , 复书 阏 匈 意 景 昭 临 怨 君 , 家 南 为求 氏 奴 欲 斐 君 辞 , 入 帝 子 郡 后归 子 。 留 回 丰 大 乃 宫 敕 选 人 单, 代 生 之 , 容 会 请 数 以 入 也 于成 立 二 , 竦 靓 , 掖 岁 宫 掖 。 阏帝 , 子 然 动 饰 帝 庭 , 女 庭 初 氏敕 欲 。 难 左 , 召 令 不 五 。 , 焉令 妻 及 于 右 光 五 求 得 人 时 元 。 。 , "

《汉宫秋》 作品赏析

《汉宫秋》 作品赏析

试析《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争教两处销魂摘要:《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朝四大悲剧之一(其余三部分别是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

《汉宫秋》是一部历史剧,取材于昭君出塞。

写的是西汉元帝受匈奴出塞,被迫送爱妃出塞和亲。

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作者是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关键字:女性悲剧历史命运的无奈引言: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正文: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也可以说是四大美女中唯一的一个正面形象,由其称号“落雁”即可看出。

一直好奇四大美女到底有多美,然而西施是大脚,貂蝉是大小眼,王昭君是溜肩,杨贵妃有狐臭。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冲末扮番王引部落上,诗云)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控弦百万为君长,款塞称藩属汉家。

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

若论俺家世:久居朔漠,独霸北方。

以射猎为生,攻伐为事。

文王曾避俺东徙,魏绛曾怕俺讲和。

獯鬻猃狁,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

当秦汉交兵之时,中原有事;俺国强盛,有控弦甲士百万。

俺祖公公冒顿单于,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

用娄敬之谋,两国讲和,以公主嫁俺国中。

至惠帝、吕后以来,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归俺番家。

宣帝之世,我众兄弟争立不定,国势稍弱。

今众部落立我为呼韩耶单于,实是汉朝外甥。

我有甲士十万,南移近塞,称藩汉室。

昨曾遣使进贡,欲请公主,未知汉帝肯寻盟约否?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多少是好。

正是: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

(下)(净扮毛延寿上,诗云)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诌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

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

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诌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

朝里朝外,那一个不敬我,那一个不怕我。

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

道犹未了,圣驾早上。

(正末扮汉元帝引内官宫女上,诗云)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

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

某,汉元帝是也。

俺祖高皇帝,奋布衣,起丰沛,灭秦屠项,挣下这等基业,传到朕躬,已是十代。

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

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毛延寿云)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有何不可?(驾云)卿说的是,就加卿为选择使,赍领诏书一通,遍行天下刷选,将选中者各图形一轴送来,朕按图临幸。

待卿成功回时,别有区处。

(唱) 【仙吕 赏花时】四海平安绝士马,五谷丰登没战伐,寡人待刷室女选宫娃。

汉宫秋第三折

汉宫秋第三折
第三折
马致远
第一组:唐姚,王一钊,易叶亿,张锦城,熊凌翌, 第一组:唐姚,王一钊,易叶亿,张锦城,熊凌翌, 张玲婧,杨晓雪,毕悦清,宋宇婷, 张玲婧,杨晓雪,毕悦清,宋宇婷,熊丁
约1250-1324,汉族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 1250-1324,汉族人,字千里,晚年号东篱,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元末明初贾仲 他是元代著名的戏曲家、散曲家, 明在《凌波仙》中称他为“曲状元” 明在《凌波仙》中称他为“曲状元”。所著杂剧 有十五种,今存七种: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有十五种,今存七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 江州司马青衫泪》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 西华山陈抟高卧》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西华山陈抟高卧》、《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 半夜雷轰荐福碑》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 疑存一种《孟浩然踏雪寻梅》 残存一种《 疑存一种《孟浩然踏雪寻梅》,残存一种《刘阮 误入桃源洞》 仅存剧目的有四种《 误入桃源洞》,仅存剧目的有四种《吕蒙正风雪 斋后钟》 吕太后人彘戚夫人》 斋后钟》、《吕太后人彘戚夫人》、《孟朝云风 雪岁寒亭》 刘伯论酒德颂》 散曲集有《 雪岁寒亭》、《刘伯论酒德颂》;散曲集有《东 篱乐府》。 篱乐府》
〖注释〗 注释〗 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1)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描写的是汉元帝 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番使:指匈奴使者。 (2)番使:指匈奴使者。 点破:指画得不美。 (3)点破:指画得不美。 刚刚。 (4)甫:刚刚。 形像:指画像。 (5)形像:指画像。 红颜”二句:语出欧阳修《明妃曲》 (6)“红颜”二句:语出欧阳修《明妃曲》。 语气助词,加重语气。 (7)生:语气助词,加重语气。 承望:想到。 (8)承望:想到。 (9)每:们。 10)大国使:指匈奴的使者。 (10)大国使:指匈奴的使者。 11)摇装:或作遥装,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 (11)摇装:或作遥装,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风俗。远行者在离 家前,选吉日出门,亲友送至江边, 家前,选吉日出门,亲友送至江边,被送者上船一会儿又折 回来,改日再正式启程。 回来,改日再正式启程。 12) 弹瑟琶的动作。 (12)撮:弹瑟琶的动作。

《梧桐雨》与《汉宫秋》30页文档

《梧桐雨》与《汉宫秋》30页文档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梧桐雨》与《汉宫秋》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元曲四大悲剧之《汉宫秋》

元曲四大悲剧之《汉宫秋》

元曲四大悲剧之《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元)马致远撰楔子(冲末扮番王引部落上,诗云)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控弦百万为君长,款塞称藩属汉家。

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

若论俺家世:久居朔漠,独霸北方。

以射猎为生,攻伐为事。

文王曾避俺东徙,魏绛曾怕俺讲和。

獯鬻猃狁,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

当秦汉交兵之时,中原有事;俺国强盛,有控弦甲士百万。

俺祖公公冒顿单于,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

用娄敬之谋,两国讲和,以公主嫁俺国中。

至惠帝、吕后以来,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归俺番家。

宣帝之世,我众兄弟争立不定,国势稍弱。

今众部落立我为呼韩耶单于,实是汉朝外甥。

我有甲士十万,南移近塞,称藩汉室,永为姻娅。

昨曾遣使进贡,欲请公主,未知汉帝肯寻盟约否?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多少是好。

正是: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

(下)(净扮毛延寿上,诗云)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

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

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

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谄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

朝里朝外,那一个不敬我,那一个不怕我。

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

道犹未了,圣驾早上。

(正末扮汉元帝引内官宫女上,诗云)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

某,汉元帝是也。

俺祖高皇帝奋布衣,起丰沛,灭秦屠项,挣下这等基业,传到朕躬,已是十代。

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

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

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毛延寿云)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有何不可?(驾云)卿说的是,就加卿为选择使,赍领诏书一通,遍行天下刷选。

将选中者各图形一轴送来,朕按图临幸。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精选文档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精选文档

《汉宫秋》:人性的解禁《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

明人臧晋叔把它列在《元曲选》之首,清人焦循《剧说》更推崇其为“绝调”。

《汉宫秋》是一个末本戏,以汉元帝为主唱,他是一个从被蒙蔽到发现真相,处于难堪境地后更加凄怆孤独的人物。

但是,他的妥协决不仅仅是因为他软弱个性等个人因素,使元帝陷入困境的也不仅仅是番王。

实际上,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未把批判的矛头鲜明地指向胡、汉中的哪一家,而是将《汉宫秋》作为命运人生观的一种文学图式,着意表现了一种困境,一种不可逆转的沮势,与一种兴衰不定、生死无常的幻灭感。

在传统的阅读中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过分强调王昭君形象的历史内涵;二是走进了民族矛盾的犄角,从而使对作家、作品的研究陷入了矛盾、尴尬的境地。

笔者以为《汉宫秋》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它本身所能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意蕴阐释,还在于作者对帝王形象的人性解读以及生存意识的觉醒上。

另外,作者对戏剧“情”的诗化处理方式也增添了《汉宫秋》的魅力。

一、帝王形象的解禁汉元帝,这位自诩“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的堂堂汉室之胄,自以为外有安邦之武将,内有定国之文臣,四境太平,天下无忧,又有昭君这样的佳人相伴,该是何等的舒心惬意!可一旦呼韩邪单于来犯,满朝文武都成了“忘恩咬主贼禽兽”,“满朝中都作了毛延寿”,这才深切地感到原来自己“空掌着文武三千万,中原四百州”,帝王的荣光威严和不可一世之尊在刹那间崩塌下来。

当他仅想做个怜香惜玉的情种,仅想和昭君做对小家子平民夫妻也不能时,这种原有的尊贵无比、美满无边的帝王感觉就破灭得更彻底,由此带来的惶恐、悲伤、凄怆就更强烈。

正像原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突然变得阴郁愁苦、忧心忡忡。

汉元帝也有相似的悲剧领悟。

当其独恋椒房旧纱窗,幻听到孤雁哀鸣,“丧失”的感觉就更深入骨髓了。

这种“丧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失其所爱;另一方面则是原来自足平衡的心理世界的丧失。

作为帝王都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无法抗拒命运对人的播弄,无可奈何的他意识到了为人的悲哀,领悟到了尊贵繁华的帝王事业的虚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宫秋》之
悲剧帝王汉元帝
系别:中文系
班级:师本3班
学号:090101323
姓名:何洪芳
《汉宫秋》之悲剧帝王汉元帝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民间的广泛流传,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样一位绝色倾城的普通女子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安居乐业,甘愿自己受苦远嫁匈奴换取两国的和平相处,是一位值得历史为之颂扬的人。

可是马致远的《汉宫秋》编改了正史中“昭君出塞”的故事,他是在此基础上做了自己的修改。

在《汉宫秋》中昭君的形象是明显,典型的,她的命运是悲剧的,但是《汉宫秋》这篇戏剧是以汉元帝为主唱,所以我认为汉元帝应该是主角,他的形象虽然只是昭君形象的“辅”,但是他也有复杂性格的形象。

很多人在读这篇时都只关注到王昭君的形象,只看到昭君的悲剧命运,但是我觉得真正悲剧命运的人物是汉元帝,王昭君只是悲剧命运下的牺牲品。

所以作为一位帝王,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才是悲剧的。

首先,汉元帝在爱情上是笃诚专一,始终不渝的。

昭君和亲,是汉元帝内心痛苦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位被爱若掌上明珠的妃子(明妃),是让敌人强行勒逼走的。

所以“昭君出塞”对他的打击很大,一位帝王,连自己心爱的女子都保护不了,那他还有什么能够拥有的。

文章从第三折起转入了戏剧的高潮,第三折唱了一出“别虞姬楚霸王”感人肺腑的戏。

作者以“健捷激袅”的双调,传达出汉元帝和昭君生离死别的悲愤之情。

番将的催行和尚书的催归,使其感情变化层层加剧,他由倾心昭君的美貌进而倾心她对汉民族忠诚的美德,因此失去这样一位女子他深感悲痛,这时作者改用急促的节奏、一唱三叹的声调,表达了元帝捶胸顿足的伤痛。

〔七兄弟〕以下三曲,字字着色,语语生情。

通过元帝之口,再现了昭君依依惜别之情;她“临去也回头望”,此时此刻,连千里关山也为之动情,更何况汉元帝。

〔梅花酒〕:“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回咸阳会更让他烦恼,人去物留,财物生情。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这一唱三叹、愁肠九转的曲词,表现了元帝离愁别绪的心理活动,作者通过描写深秋原野的萧瑟悲凉,短促的音节有力地烘托了元帝寂寞悲伤的情怀。

在昭君面前汉元帝放下了皇帝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她。

所以当单于索取昭君时,他才会极大震惊,可是他也无奈,各种矛盾包围着他,现实环境和他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他只能把这种难以忍受的痛苦完全倾注到于昭君的离愁别绪上来。

霸陵桥畔,临别之际,他把泪水化为缕缕柔情,更是叮咛途中记得饿了吃东西,渴了喝水,这是一个帝王对深爱的女子最好的情话,关心爱护,无微不至。

完全是柳永所描绘的“执手相看泪眼”送别情景,完全沉浸在双方的不舍之中。

汉元帝的痴情,对昭君的始终如一,更集中的表现在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场中。

秋夜、汉宫、幽梦、孤雁,更引起元帝的无限伤感和对昭君的刻骨思念。

自从昭君出塞后,元帝百日不曾设朝,一天到晚浸泡在忧愁悲思与烦恼郁闷中,他望着昭君的挂像说“烧尽御炉香,再添黄串饼。

想娘娘似竹林寺,不见半分形;则留下这个影、影。

未死之时,在生之日,我可也一般恭敬”,在元帝的身上,没有那种人走茶凉,见新忘旧,对昭君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往情深,不能忘怀。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态度和专一情操,作为一个帝王做到对一个女子这样的情深义重,可见,元帝爱昭君是爱到骨髓里头了,甚至在梦中晕昭君相会,但是,孤雁的叫声惊破了他的幽梦,像锥子一样刺痛了他的心,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伤痛和思念。

〔么篇〕:“伤感似替昭君思汉主,哀怨的作薤露哭田横,凄怆似和半夜楚歌声,悲切似唱三叠阳关令”。

深宫的荒凉,雁叫声的凄厉,与人物和精神状态完全融合在一起。

孤雁叫出了汉元帝个人的无限愁思,也叫出了当时整个时代的无
限悲哀。

所以最后元帝的内心独白:空虚、寂寞、孤独、悲哀、思念、、、、、、他对昭君坚贞不渝的感情,这正是他性格中放出光辉,值得肯定的一面。

他虽然拥有着一份感情,他的人生却是悲剧的,他不能真正拥有自己所爱的女子,自己所爱的女子是被别人硬抢走的,身为帝王,用自己深爱的女子换取国家的安定,昭君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爱情幸福而负命出塞,变成了汉朝外交上的牺牲品;再者,爱妃被夺,身为帝王,绝对是去了威严和尊严,变成了软弱可欺、卑微渺小的可怜虫。

所以。

和亲自然就成为一代帝王难以启齿的屈辱生活。

最后他最大的悲剧是他政治上的失败。

剧中一开始的汉元帝,昏庸无能,是个风流天子,沉醉于女色之中,在楔子、第一折、第二折中,作者主要通过元帝的演唱,刻画了他昏庸、好色的性格,而这种性格正是酿成他和昭君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他不思政事,贪图享乐,治国御敌平庸无能。

他身为帝王,缺乏政治远见和清醒头脑,不能明察秋毫,审时度势,把握机宜,他的出场诗便是对自己思想行为的很好概括:“边塞久蒙议和策,从今高枕已无忧。

”很明显,他是想借“议和”来苟且下享乐的生活,根本没去想怎样才能长治久安。

既然他有“高枕无忧”的想法,有“后宫寂寞如何是好”的想法就不会有什么奇怪的,他为排遣郁闷,消除寂寞,派宠臣遍搜天下挑选美女,以致沉缅酒色而废国事,造成番强我弱的被动局面,落得个悲剧结局,这也是他咎由自取。

在大兵压境,社稷危如累卵的时候,竟然还说:“四时雨露匀,万里江山秀,忠臣皆有用,高枕已无忧。

”一味地不理国事,乃至番使突然强行索要时,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将领士兵,一个都是养兵千日,关键时刻却缩头缩脑,一个都没有用。

最后把希望寄托在朝臣上,但那些朝臣都是事不关己,只会空谈,拍马屁。

在“兵甲不利,又无猛将”的关键时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只好以深爱的女子抵御侵略,来保全皇位,换取片刻的安宁,真是可悲可叹。

其二,宠幸佞臣,祸国殃民,善恶不辨,昏聩不明。

选贤任能,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保障。

《汉宫秋》中的汉元帝却善恶不分,贤愚莫辨,一成不变地认为“四海晏然,八方安静……皆赖众文武扶持”!竟会把做事欺大压小,全凭险佞奸贪,哄得他喜欢的毛延寿,当作“忠臣”信赖,并为其加官进爵。

及至上当吃亏以后,才猛醒过来:“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你们干请了皇家俸,着甚的分破帝王忧?”才明白毛延寿这帮人,只会文武班头,高呼万岁,舞蹈扬尘。

等到捉拿罪魁祸首时节,早已把残局抛给他,叛国投敌,逃之夭夭了。

那些未逃的文臣武将也都没有半点之计,而且还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

汉元帝的亏就吃在“哄”字上边。

不管毛延寿等人说什么,元帝都是“有奏必依”,言听计从,他只是个软弱无能,有名无实的皇帝,到头来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所以,作者笔下的汉元帝一个被损害,被侮辱的人物形象,他的昏庸、怯弱、无能,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主观原因,而朝臣的腐败,奸臣的拨弄和匈奴的侵略则是客观上的原因,特的不幸命运是可悲可叹的,但是这只能有他自己来负责,他性格中这些浑浊的一面是应该受到鞭挞和唾弃的。

他唯一值得赞扬的是他对昭君的那份至死不渝的情意。

人们也从这方面对他产生了同情。

所以我一直认为《汉宫秋》中最具有悲剧性的人物是汉元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