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宫秋》有感
汉宫秋

《汉宫秋》读后感在几乎每部悲剧中,从一开始就有一种在劫难逃的气氛。
《汉宫秋》中王昭君的悲剧命运仿佛就如天生注定般,强大到使人无法抗拒,定数的力量总是让仁无法抵抗。
究其悲剧命运的来源,要分析昭君及其周围人的方方面面。
一是昭君容貌出众,使其在秭归县众多女子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得以被勾选在册。
若是长相不佳,昭君此后的生活该是完全不同的。
二是奈何家道贫寒,无法拿出毛延寿索要的百两黄金。
倘若家中宽裕,拿出钱财,就不会同毛延寿有诸多瓜葛。
三是不幸遇到奸佞小人毛延寿。
俗话说,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毛延寿这样一个贪婪卑鄙的形象,既是直接导致昭君悲剧命运的刽子手,又是挑拨胡汉关系的奸臣。
四是汉文帝的昏庸孱弱,纵使心中很想将昭君留在身边,依然抵不过臣子的劝说和环境的压力。
即使反对也束手无策,只得妥协让步,既然武力上不能将异族统治者驯服,就只能用爱妃和番和蕃方式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虽然戏剧的主角是昭君和汉文帝,但是我认为毛延寿形象是整部戏剧中推动情节高潮发展与转折点变化的关键人物。
在整部戏剧中,毛延寿共有三次出场,每次出场都使戏剧中的矛盾层层升级。
第一折中,在昭君的画像上点破绽,致使昭君的美貌被埋没,汉文帝寻声发现昭君的惊艳之处,由此诏诛贪奸,直接导致了汉文帝与毛延寿自身的冲突。
第二折中,毛延寿在戏剧中甚至叛国投敌,直接导致了单于与汉文帝的矛盾激发并且升级。
这个人物将昭君、汉文帝与单于三个主角的关系变得复杂,矛盾也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逐渐激化,加速悲剧的发展进程。
悲剧的种种矛盾,会使读者感到一种纠结和束手无策之感。
既然命运不可违,人在宿命面前如羔羊般无能,那我们人人就只能当一个看客。
戏剧中的矛盾层出不穷,读者在戏剧中面对这些矛盾时,会觉得人注定是个失败者,生活则是永恒的悲剧。
毋庸置疑,每个朝代都会有奸臣,但是因为汉文帝的昏庸无能,使这样一个贪婪、卑鄙的奸臣能在宫中作奸犯科,混得风生水起,这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悲哀。
《汉宫秋月》有感

15年年后
听一曲《汉宫秋月》,走在北京四环的小巷里,心中忐忑又沉着着,满怀浓浓的京味,仿佛听着是京剧,而自己是个老北京人。
在安静实则喧闹的小巷中穿行着,人们一个个从身旁远去,屋子远去,道路远去,天空远去,时间远去、、、穿行中眼中的景便也模糊了去,我不再是以眼去看,而是用心去看。
我一路穿行,从幼时的水泥管道中,从童年时养母鞋底下,从儿时左邻右舍的家中,从少年时回家的一长排冬青路上,从青年时去学校的喧闹的街道上,从成年时孤独的角落里,直到这安静的北京小巷。
一路上,我领悟了孤独,痛苦,不安,空洞,情殇,炎凉,寂寞。
领悟是我的收获,而我收获的还有友情,有的敷衍,有的铭心。
其实我一直在同一条小巷里穿行,只是两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穿行而不断变化。
我穿行,留不下人,留不下物,唯一留下的只有一些片段的回忆,最多是一个身影,但也只是个影子罢了。
我似乎梦到这小巷的尽头,似一片花海,像一片汪洋,我终于埋身其中。
我终于走累了,躺在花海中,随风徜徉,花香荡漾,我闭眼享受着。
心里也只回忆起,爱人的开心的笑脸,老父亲关切的笑脸,还有铁兄弟畅快的笑脸。
相信不论生活怎样对你,但你却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爱的人与爱自己的人。
我一生穿行过天涯海角,终于回到你身边,终于离不开也穿不透你的心。
一曲《汉宫秋月》结束,原来我已过完新年,躺在自己的床上。
汉宫秋元曲四大悲剧《汉宫秋》赏析(8篇)

汉宫秋元曲四大悲剧《汉宫秋》赏析(8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作者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元曲四大悲剧《汉宫秋》赏析【8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宫秋月》观后感篇一《汉宫秋月》观后感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是你在低泣么?那声声抽泣,如水凉夜,一点一点浸入我的心中。
你的脸不再美貌如昔,眉角是岁月的吻痕,是否,使在那怀恋昔日的种种?王孙公子芳树下,一朝病卧,再无相识。
仰或你只是略有姿色的宫女,在这美人如云,粉黛三千的地方,只如那秋草一般,进时十六今六十,只是在那月的阴晴圆缺里送走自己的生命?然而无论如何都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只是这肃杀秋色中的那轮秋月,凝着那一院霜色,再化作眼泪,滴上琴弦。
琵琶幺弦嘶哑,多少凄楚与悲剧都在那音乐里淹没了,而你,不过是其中之一。
你们是被关在笼里的鸟儿,在众多华丽的霓裳中被淹没,独自在角落抖动着那褪色的羽毛。
那片天空和那抹如霜皓月,被铁笼划成了碎片。
少年时绯色的梦,到在这枯黄的秋色里被碾转粉粹。
你独坐在那月下,素手调好琴弦,素手抚过,那音便如珠倾。
你被你所有的不幸与凄楚,都寄与这把琵琶,连同着,那个已经遥不可及的梦。
那长长的睫毛下,一滴滴翡翠较落,然而落的是泪,你心中却是在滴血呀。
那一道朱漆的宫墙,拦住了多少女子的幸福与幻想,它硬生生的将昔日的种种切断,带着血肉模糊,从此,便是一条不归路。
然而,即使出得了那宫墙,难道就幸福可吗?就离开了这囚笼,这天地间,又哪里是归路?不过是,从这张网,跳进了那张网。
在这混浊乱世里,女子的命运,只若那无根浮萍一般罢了。
你想飞向自己梦里那片天空,然而现实却冷冷地将你暴露在一片混浊喧哗里。
你说你羡慕褒姒,即使那爱情建立在怎个国家的**上,然而那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那样的的爱情,谁不羡慕。
可是,你既没有褒姒的。
美貌,他,也不会有幽王的痴情。
你们,只是这渺渺世界中的一颗尘埃。
高中生《汉宫秋》观后感700字

高中生《汉宫秋》观后感700字《汉宫秋》是西汉王朝王昭君的悲情故事。
她本是汉室宗亲、“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牺牲品,为了报答汉室宗亲和汉朝人民对她的怀念和尊重,她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传奇。
一部以中国古代女性为主要对象的戏剧电影《汉宫秋》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反思为主题。
该片取材于西汉历史时期民间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以反映汉朝宫廷生活和历史变迁为主要内容,表现出汉代妇女在封建制度和生活压力下渴望重归家庭中、追求爱情和自由、热爱生命并追求精神自由、敢于为理想而奋斗与献身之精神及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故事,展现其追求真善美,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健康向上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该剧在保留汉文化精髓和特色的同时,通过人物故事情节和音乐伴奏,着力塑造汉昭君敢于追求真善美、追求健康向上生活和追求精神自由等鲜明特色,展现了汉王朝宫廷生活和精神追求,以生动立体鲜活的艺术形象唤起观众对美好生活、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向往,激励观众在艺术舞台上奋勇拼搏,进一步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当代社会具有借鉴意义和历史启示作用,充分展现广大青少年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一、王昭君的历史地位汉昭君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的远嫁使匈奴与汉朝的友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为后世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昭君的远嫁,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一段传奇般故事的开端。
同时,在这段婚姻中还有其他几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其中最著名的是汉代一位美女——“双姝”:一位是王昭君和她的妹妹卓文君。
卓文君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而王昭君,因被认为是个美女而闻名于后世。
二、王昭君的人生经历王昭君,出生于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之中,父亲是王祥,母亲是王姬。
他从小就聪明美丽,性格活泼开朗,活泼可爱、聪慧灵秀、秀外慧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姑娘。
汉宫秋读后感一部关于宫廷生活的真实描写

汉宫秋读后感一部关于宫廷生活的真实描写汉宫秋读后感最近读了一部关于汉朝宫廷生活的小说《汉宫秋》,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向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丰富的宫廷世界。
在阅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宫廷生活的复杂、繁琐和残酷。
以下是我对这部小说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宫廷生活的复杂和繁琐在《汉宫秋》中,作者详细地描绘了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宫女宦官的起居作息、服装打扮、礼仪文化等等。
在这个以等级、权力和地位为重要衡量标准的社会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严格审视和评判。
宫廷生活不仅要求人们具有高超的文化修养,还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政治头脑和智慧。
宫女们需要掌握正确的礼仪和规矩,还要能够在异地、异民族之间成功地完成使命。
而宦官们则需要更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他们不仅是皇帝的近侍,还必须了解国家政策,把握政治大势,有时还需要献计献策。
二、宫廷生活的残酷和不公虽然宫廷生活被外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和荣耀,但在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残酷和不公。
在这个封闭的小社会中,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女官之间,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互相攀比、斗争。
宦官则更加残忍,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他人、陷害同类。
在这个似乎美好的宫廷生活背后,是无数人的无奈、抉择和牺牲。
三、宫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汉宫秋》不仅是一部从宫廷生活出发的小说,更是一部被历史感染的文学作品。
小说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再现了古代的文化礼仪、音乐艺术,展现了汉朝人民的科技成就和生活方式。
宫廷生活的价值不仅在于维护朝廷的正常运转,更在于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宫廷生活也反映出了社会的阶层和政治形态,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总之,《汉宫秋》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小说,它向我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不禁感叹宫廷生活的复杂和精致。
同时也激发了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让我想更进一步地了解这个神秘而又庄重的宫廷世界。
昆曲汉宫秋观后感

昆曲汉宫秋观后感昆曲汉宫秋是中国传统戏曲昆曲中的一部经典剧目,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广受赞誉。
近期,我有幸观看了昆曲汉宫秋的演出,深深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强大感染力。
昆曲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汉宫秋作为昆曲中的佳作,讲述了汉代宫廷之间的苦闷和纷争,以及皇帝与妃子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
这部剧目的台词曲调独特,旋律婉转动听,非常考验演员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技巧。
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被演员们的声音所深深吸引,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喉音、细嗓、颤音等传统唱腔技巧,使得每个角色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鲜活。
昆曲汉宫秋的表演形式独特,注重动作和表情的协调,舞台布景简约大方。
演员们紧紧围绕角色,通过独特的姿态和精准的动作来表达剧中的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
他们的身体语言如行云流水,流畅而有力,让人感受到他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对表演艺术的热爱。
我尤其喜欢剧中的舞蹈场景,舞姿优美、婀娜多姿,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
除了表演技艺的精湛,昆曲汉宫秋也蕴含着深远的文化内涵。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宫廷生活丰富多彩,而汉宫秋这一故事则以其细腻描绘了汉代皇帝和妃子们之间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演员们通过传神的演技,将汉代宫廷的气氛和韵味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仿佛时光倒退,穿越到了汉代宫廷的世界,亲历了那段充满荣华富贵和风华绝代的岁月。
昆曲汉宫秋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正因为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近年来,昆曲汉宫秋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不少戏曲学院和文化机构纷纷组织昆曲演出,并进行相关的推广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同时,一些专业演员也积极参与昆曲汉宫秋的演出,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
总之,昆曲汉宫秋这部经典剧目凭借其精湛的艺术表演、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通过观看演出,我对昆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并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宫秋读后感

汉宫秋读后感《汉宫秋》是一部以古代汉宫为背景的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汉宫内外的风景和人物,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宫廷之中。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其中的情节、人物和景色所吸引,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首先,小说中对汉宫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对宫殿、园林、湖泊等景观的生动描绘,使得汉宫栩栩如生,仿佛就在读者眼前。
尤其是对于秋天的描写,作者用了许多绚丽的词语,如“金黄的落叶如蝶舞飘落”,“湖水泛起微波,如同一池涟漪的琉璃”,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汉宫的秋日之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和美丽。
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对古代汉宫的景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宫廷官员、皇帝、嫔妃等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古代宫廷的复杂和多姿多彩。
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他们之间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也让我深有感触。
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作者通过她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的挣扎,展现了她们在宫廷中的生存状态,让我对古代妇女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小说中对于古代宫廷的政治斗争和宫廷生活的描写也让我深感震撼。
作者通过对权力的争夺、阴谋诡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宫廷的残酷和不堪。
同时,对于宫廷生活的描写也让我对古代宫廷的生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让我对古代宫廷的兴盛和衰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汉宫秋》让我对古代汉宫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将古代宫廷的风景、人物和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宫廷之中。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对古代宫廷的兴盛和衰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能够读到更多这样优秀的作品,让我对古代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汉宫秋读后感

汉宫秋读后感
《汉宫秋》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游览汉宫秋景的所见所感。
在这篇散文中,李贽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汉宫秋景的壮美和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李贽在文章中对汉宫秋景的描写极其细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用
“金碧辉煌”、“烟霞缭绕”等词语,描绘了汉宫秋景的壮美和宁静。
他描述了秋天的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地上,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这些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汉宫秋景的美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其次,李贽在文章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他说,“我年少时,曾有过向往,希望能够有一天游览汉宫,见证这壮美的景色。
如今,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憧憬。
同时,他还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说,“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唯有心中的美好才是永恒的。
”这些话语让我深深地思考起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对大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
大自然的美丽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体会到它的壮美和宁静。
同时,我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美好和真善美,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总之,读完《汉宫秋》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李贽的文字,我仿佛置身于汉宫秋
景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宁静。
同时,我也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美好和真善美。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让我对大自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汉宫秋》有感
今天我读完了马致远的代表杂剧《汉宫秋》,颇有感触。
读《汉宫秋》,我的第一感觉是新。
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版本的昭君出塞故事。
一般来说,昭君出塞最最正版的结局是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在胡地生有两男三女,然后寿终正寝。
(详见《汉书·元帝本纪》和《汉书·匈奴传》)。
而那个对剧情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毛延寿,在《汉书》中是没有独立传记的,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物。
《汉宫秋》一反史家之记述,从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立足点来写作,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我在正史中也找不到有关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是否产生过爱情的任何表述。
昭君出塞在正史中更像一场纯粹的政治秀。
但是在《汉宫秋》中,马致远花了众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们的爱情,大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味道了。
当然,马致远这样写,也是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当下越是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以后的分离就越是痛苦难当,越是能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这就是欲抑先扬手法的妙处。
在第三折写到元帝看到昭君“嫁作他人妇”而他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内心感受时,有三支曲子是不能不提的:
【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
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请原谅我又把原文重抄一遍,但这真的是整篇杂剧的生花妙笔。
尤其是中间的【梅花酒】,用AB→BC→CD→DE……的形式,实写汉元帝在昭君离开他之后回宫所走的路,其实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氛围:返咸阳,返咸阳怎样?过宫墙。
过宫墙又怎样?绕回廊。
绕回廊又怎样?近椒房。
……绿纱窗。
绿纱窗又怎样?不思量。
前面15个短句其实就是为了衬托最后的那个中心句“不思量”,环环相扣,扣住人心,大家看到上句就急切的想知道下句。
汉元帝今天所走的路,就是当年昭君走过的呀。
这路上见证了多少他与昭君在一起欢乐的日子呀!而如今,路还是那条路,美人却已远去。
汉元帝“小园香径独徘徊”,这个不能保护自己女人的男人,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这中间的三个“他”,三个“我”,在唱时,集中反映了汉元帝因悲伤过度而无语轮次的真情流露,一定能达到极佳的舞台效果!
《汉宫秋》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对比艺术的充分运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昭君与毛延寿的对比。
王昭君在剧中是美、善、正义的化身。
她宁可被点破美人图也决不向毛延寿行贿,展现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如莲花一般高尚的情操。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她又可以抛开一切荣华富贵,自愿去塞外和亲,有一股子“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革命牺牲”精神。
另外,她有很高的民族气节。
她宁肯自杀也不入胡地,誓死不和单于成亲,这就表现了其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较之下,毛延寿的行径则令人发指。
他先是撺掇元帝挑选民间女子来充实后宫,这本身就是荒唐之举。
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亲女离散的人间悲剧,很多花季少女一生的幸福就葬送在他手上。
大凡古代的忠臣、直臣无一例外的会规劝帝王要勤于政事,切不可沉于女色。
但那些奸臣、佞臣为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总是鼓动帝王亲近女色,遂至朝政荒怠。
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刘瑾鼓动正德皇帝兴建“豹房”,寻欢作乐,创下“一日
御女数百”耸人听闻的记录来。
“明朝之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但我觉得不全面。
我一直认为“明朝之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正德”。
虽然在正统、景泰、天顺、成化时明朝的国势就没有“仁宣之治”时那么好了,但总的来说这几位守成之君还是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而“弘治中兴”,的确有望使明朝历史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正德之荒淫、怠政的出现,彻底把大明帝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正德御女过多,导致精力分散,根本无法使后宫女子成功受孕。
所以正德无嗣,只能从皇室旁支兴献王那里选择了一个叫朱厚熜的来继承皇位,直接引发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大礼议”之争。
造成君臣隔阂,互相猜忌。
“争国本”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而在这无休止的内耗中,大明帝国已经显现出下世的光景。
更加倒霉的是,老朱家的血统里,兴献王的这一支好像尽出怪胎。
不巧,兴献王这一支“霸占”皇位有122年之久。
从“道士”朱厚熜到“口吃”朱载垕,再到“懒虫”朱翊钧,再到“病秧子”朱常洛,再到“木匠”朱由校,再到“疑心病人”朱由检。
天啊,明朝最后的国运居然被这帮人把握着,明朝不亡才怪!所以,当初如果朱厚照不要听刘瑾的话,老老实实的生下一个儿子,还轮得到他兴献王家族什么事?所以,武宗之荒怠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导火索。
所有奉劝帝王亲近女色的人都是自己想在其中捞好处的。
刘瑾想专权,剧中的毛延寿想发横财,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如果毛延寿想发财的心理我们或多或少还能理解一点的话,那他叛国投敌的恶劣行径真是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汉奸这号人在中国历史上还真不少见。
秦桧、张弘范、洪承畴、吴三桂到汪精卫,哪一个不是臭名昭著,哪一个不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剧中毛延寿两次阴谋而不成,最终“偷鸡不着蚀把米”,把命给赔上了。
看到这儿,所有观众自然是无不拍手称快的。
正义永恒,跳梁者,虽远必诛!而相较于昭君之高洁,这毛延寿真的是连草芥,连虫豸都不如了。
《汉宫秋》和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对和亲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的描写。
历史上昭君的出塞和亲,是在汉强胡弱、呼韩邪和元帝称臣的形势下安排的。
这一决策加强了两族的团结,确保彼此的安全,是令人鼓舞的一件盛事。
历代传诵的故事尽管人物情节千变万化,胡汉双方的阵势几乎始终如一,只有唐代的《昭君变文》把单于写得相当强大,足与汉王室相抗衡。
到了马致远的笔下,双方的力量出现逆转,匈奴方面倚势要挟,汉王室则忍辱屈从,这种胡强汉弱的形势,改变了和亲的性质,也导致作品主题、人物和情节的大幅度改变。
过去同类题材的作品均以昭君为中心人物。
或哀其不遇,怜其远别;或颂其美貌,嘉其胆识。
《汉宫秋》则一反传统,以汉元帝为中心人物,别出心裁地虚构了他和昭君从相遇、热恋到生离死别的爱情波折,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
又塑造了一味阿谀逢迎的中大夫毛延寿、只会“山呼万岁”的尚书五鹿充宗的形象。
把匈奴的强盛骄横、汉王室的羸弱衰竭同时搬上舞台。
这就把悲剧的主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抒写个人命运的不幸扩大而为描绘整个民族的屈辱苦难,使作品成为一幅具有时代特征的悲剧画卷。
再说说这部剧的价值吧。
这部剧是我国元曲十大悲剧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万古流芳的经典之作。
我要说的是,这部剧在当时还有一个现实作用,就是促成了汉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当时在元王朝“民族歧视”政策的压迫下,汉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部剧就是告诉汉族人民,要不甘于蒙元统治,要像王昭君那样起来反抗。
这真的是一次范围很广的启迪。
果然,在元中期以后,各种农民起义蜂拥而起,终于灭亡了元王朝。
总的来说,《汉宫秋》作为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在当时和现在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马致远也因为这部作品而一举奠定其“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地位。
《汉宫秋》与马致远,青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