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18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测试范围:第十二章时间:3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以下温度最接近25 ℃的是(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让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C.盛夏中午的温度D.人的正常体温2.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图Z-1-13.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Z-1-2所示,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图Z-1-2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4.如图Z-1-3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Z-1-3A.该物质为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在第 5 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D.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液态5.下列现象中发生了凝华的是( )A.杯子里的开水“冒白烟”B.泼水成冰凌C.冬天的早晨树枝上出现雾凇D.利用干冰生成了烟雾6.五莲山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

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从山中冒出的烟B.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C.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D.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7.小明同学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Z-1-4所示。

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图Z-1-4A.水的温度 B.水的表面积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8.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A.较小的密度 B.较小的比热容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9.如图Z-1-5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试题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试题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人体正常体温是()A. 35℃B. 36℃C. 37℃D. 38℃2.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A. 凝固B. 升华C. 凝华D. 先升华后凝华3.下列关于温度的描述中符合实际的是()A. 发高烧时人体温度可达40℃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10℃C. 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温度为50℃D. 加冰的橙汁饮料温度为-20℃4.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B. 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C. 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D. 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5.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 冰雪消融B. 雪松生成C. 露珠生成D. 冰瀑生成6.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 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B. 洒在地面上的水过一会儿变干了C. 秋天的早晨,树叶上出现了小水珠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变小了7.下图是某物质物态变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反映的可能是()A. 晶体的凝固过程B. 非晶体的凝固过程C. 晶体的熔化过程D. 非晶体的熔化过程8.户外温泉游泳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方式,下列对于冬季户外温泉的一些描述中正确的是()A. 温泉泳池上方的大量“白气”是由于汽化形成的B. 游泳圈从温泉池中取出后遇冷变瘪是由于圈内空气液化形成的C. 人们在温泉池中觉得暖和是利用热传递来改变人体内能的D. 泳池边的树枝上有大量“白霜”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9.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这是升华现象B. 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这是凝固现象C.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这是熔化现象D. 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液化形成的10.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 在高山上烧水时,温度不到90℃水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B. 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C. 衣柜里防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升华现象D. 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的枝叶是为了加快液体的蒸发11.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 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 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12.“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 “晶莹的露”是凝固现象C. “凝重的霜”是凝华现象D.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二、填空题13.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

2018年沪科新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2018年沪科新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解析版)

2018年沪科新版九上物理《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 通常情况,下列物质属于液体的是A. 酒精B. 冰C. 氧气D. 玻璃【答案】A【解析】【分析】物质分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最大,但小于液态;液态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密度较大;气态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密度最小,且容易被压缩.【详解】酒精是液体,冰和玻璃是固体,氧气是气体.故选A.2. 下列与中学生有关的物理量最贴近实际的是A. 体测用的跳绳长度约为50cmB. 跑1000m的速度约为15m/sC. 学生正常体温约为37℃D. 测试专用实心球的质量约为50g【答案】C【解析】【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详解】A. 体测用的跳绳长度约为2m左右;故A错误;B. 跑1000m的速度约5m/s左右,达不到15m/s;故B错误;C. 学生正常体温约为37℃左右;故C正确;D. 测试专用实心球的质量约2kg;故D错误;故选C.3. 一只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为4℃,在沸水中温度为94℃,放在某温水中的温度为22℃,温水的实际温度为A. 22℃B. 24.4℃C. 20℃D. 26℃【答案】C【解析】【分析】(1)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2)题目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1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4℃,中间是90个小格,首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3)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2℃时,距离4℃有18个小格,求出18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4℃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液体的实际温度. 【详解】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100944-℃=109℃;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2℃时,液体的实际温度109℃×(22−4)+0℃=20℃,故C 正确.故选C . 4. 一只自制温度计有81根均匀刻线,若把它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下降到第11根刻线,当把它插入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升高到第61根刻线.现选用摄氏温标,这个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A. ﹣5℃~110℃B. ﹣18℃~138℃C. ﹣20℃~140℃D. ﹣22℃~142℃ 【答案】C【解析】【详解】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则该温度计每一格表示的温度为 100026111-=-℃℃℃ 由于该温度计第11根刻线下面有10根刻线,故则该温度计最下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 (210)20-⨯=-℃℃第61根刻线上面还有20根线,即最上面的刻度对应的温度是100220140+⨯=℃℃℃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40℃选C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带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一位年轻的护士在忙碌中用同一支体温计分别连续测了甲、乙、丙三人的体温,中途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内,结果三人的体温都是39.5℃,有关三人真实体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个人体温都是39.5℃B.甲的体温一定是39.5℃C.乙、丙两人的体温都低于39.5℃D.乙、丙两人的体温可能会高于39.5℃2.下列示例中是为了防止熔化或者凝固产生不利影响的是A.冬天将室外水箱中的水放掉B.将玻璃熔化制成玻璃板C.冰冻食品可以保鲜D.发高烧的病人利用冰袋降温3.贵港市区夏季最高气温约为()A.10℃B.20℃C.35℃D.55℃4.为了让同学们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好习惯,物理老师让同学们对身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进行估测。

以下是他们交流时的一些估测数据,你认为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B.学生书桌高约为200mmC.中学生的脉搏跳动一般每分钟约75次左右D.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压强约为6110Pa5.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A.用地膜覆盖农田B.给盛有饮料的瓶子加盖C.把湿衣服晾晒在通风向阳的地方D.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6.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第4min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B.该物质的熔点为4℃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D.该物质的凝固过程持续了12min7.如图所示是温度计测量某种液体温度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8.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记载,最低气温记录为﹣52.3℃,对于这样的气温,你认为应该选用以下哪种温度计来测量(液态酒精、水银、煤油的凝固点分别是:﹣117℃、﹣39℃、﹣30℃)()A.水银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C.煤油温度计D.以上都可以9.如图所示,会“冒烟的”炒酸奶是非常受欢迎的路边小吃。

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答案解析)

初中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答案解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B.可以用体温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C.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D.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观察温度,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观察温度3.如图,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A.B.C.D.4.如图是某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像,下列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是50℃B.在AB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物质不放热,温度保持不变D.在CD段物质处于液态5.印度曾出现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属于晶体C.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D.沥青被烤化属于汽化现象6.某些宾馆的洗手间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分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提高了水的温度,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7.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B.汽化C.熔化D.凝固8.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B.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水蒸气凝华的现象C.深秋清晨的河面上经常出现“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汽化的现象D.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处喷出“白气”,这是壶嘴喷出水蒸气液化的现象9.生活中人们发现,如果不小心被同样温度的水和水蒸气烫伤,往往是被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第12章单元检测:温度与物态变化(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 第12章单元检测:温度与物态变化(含答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一、夯实基础1.下列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的正常体温为39.5℃B.洗澡水的温度大约为80℃C.人的心跳频率大约为1.2HzD.此时,教室的室温约35℃2.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3.央视新闻“大数据”播报让我们看到了数据的价值,同学们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数据.下列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B.两个鸡蛋的重力大小约为1NC.人正常行走的速度约为5m/sD.教室内的一盏日光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2A4.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 B.冰雪遇暖消融冬天江河结冰C. D.春天白雾弥漫阳光下露珠变小二、能力提升5.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A. B.冰雪消融露珠的形成C. D.霜打枝头冰的形成6.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A. B.冰化成水露的形成C. D.雾的形成雪的形成7.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8.下列物态变化事例中,属于汽化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清晨树叶上的露珠C.灯丝用久了变细 D.路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干9.放在燃气灶上的一锅水在加热时质量变少.加热过程中水主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 B.汽化 C.液化 C.液化 D.升华三、课外拓展10.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11.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A.杯中液态氮放热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12.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A.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B.树上的雾凇--凝华B.树上的雾凇--凝华C.草叶上的露珠--熔化D.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四、中考链接13.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14.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B.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C.秋天,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凝华现象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液化的缘故15.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参考答案夯实基础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能力提升5.【答案】A6.【答案】A【解析】解:A、冰化成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D、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不合题意.故选A.7.【答案】A【解析】解:AB、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冰吸收热量,熔化成水,使得食物温度降低,不易变质.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CD、刚从“简易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在食物的外包装上液化成为小水珠.选项C、D均错误.故选A.8.【答案】D【解析】解:A、冰雪消融,是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不符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符合题意;C、灯丝变细,是由固态升华成为气态.不符合题意;D、水被晒干,由液态汽化成为气态.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B【解析】解:锅中的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减少,是部分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此过程叫汽化.故选B.课外拓展10.【答案】B【解析】解:夏天温度高,盆里的水会不断蒸发,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篮子里的饭菜就不容易变质.故选:B.11.【答案】C【解析】解:A、液态氮的沸点为-196℃,在常温下立即沸腾,此时会吸收热量.此选项错误;BC、液态氮的沸点为-196℃,沸腾过程中液态氮迅速成为气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D、液态氮沸腾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奶浆和杯子的温度急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杯子,在其表面凝华形成霜.此选项错误.故选C.12.【答案】B【解析】解:A、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错误;B、树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正确;C、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D、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误.故选B.中考链接13. 【答案】C【解析】:解:A、春天,冰雪消融,属于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B、夏天,积水干涸,属于汽化过程中的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C、秋天,草木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需要放出热量.符合题意;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属于升华过程,需要吸收热量.不符合题意.故选C.14. 【答案】D【解析】:解:A、春天河里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体是熔化现象,不是升华现象,故A错误;B、夏天,从冰柜取出的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不是汽化现象,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秋天,草叶上结有小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这不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冬天,温暖的车内窗玻璃会变模糊,是因为车内水蒸气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的缘故,故D正确.故选D.15. 【答案】C【解析】:解: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放出热量,故A错误.B、冰山上的积雪既能熔化成水,又能由雪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B错误.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故C正确.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放出热量,故D错误.故选C.。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温度与物态变化 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铁丝网上的白霜屋檐下的冰凌A B冰冻的衣服晾干草叶上的露珠C D2.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手一靠近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温,也可能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干冰变小树枝上形成霜A B干手器将手烘干冰雪消融C D4.下列图像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晶体的图像是()A BC D5.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下面的图中,正确表示水沸腾时杯底气泡上升情况的是()A BC D7.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A.只有液化B.只有汽化C.先液化后汽化D.先汽化后液化8.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9.“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10.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熔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 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D.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20 min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2020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围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在公共厕所洗手处安装了自动干手器.将双手伸在自动干手器的出风口下,自动干手器自动送出舒适的暖风,使手上的水分快速(填物态变化名称).原因是舒适的暖风加快了手上方的,并提高了水的温度,从而达到快速干手的目的.12.汽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汽锅(如图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汽通过汽锅中间的汽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汽(选填“吸热”或“放热”)后(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13.如图所示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通过现象可以判定水(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杯口冒出“白气”,这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14.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填物态变化名称).15.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戴着面罩工作一段时间后,面罩会模糊不清,这是由于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面罩的(选填“内侧”或“外侧”).16.如图所示,烧瓶中刚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凉水后会,说明.17.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开州区雪宝山镇,有“巴山明珠,伊甸天国”的美称.该地1月的平均气温为-0.8 ℃~4.5 ℃,常出现雾凇奇观.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在树枝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8.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再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凝固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19.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温度计.熔点沸点酒精-117 ℃78 ℃水银-39 ℃357 ℃20.下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此过程(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21.下图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图像是(选填“熔化”或“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选填“吸”或“放”)热成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成小水滴,相互聚集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落大地.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2分)23.(6分)小芳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在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存在的错误之处是.(2)小芳同学在水温升高到90 ℃时开始记录数据,并根据数据画出了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而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3)从图乙中还可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24.(12分)某同学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在实验时观察到,海波在第4 min开始熔化,第8 min熔化完毕.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完成下列各题.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海波的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9.5 51 52.5 温度/℃答案图(2)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3)海波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海波的熔点是℃.25.(4分)小雨同学猜想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以下三个:A.水的表面积;B.水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C.水的温度.(1)小雨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你认为小雨在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是否有关.(2)接着小雨用电吹风的热风挡在上图左边玻璃片上方吹风,发现左边玻璃片更早干了.小雨由此得出,水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越大,蒸发也越快.你认为此过程存在的问题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卷教师版(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A)铁丝网上的白霜屋檐下的冰凌A B冰冻的衣服晾干草叶上的露珠C D2.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手一靠近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C)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温,也可能增大了水的表面积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3.如图所示的物态变化中,需要放热的是(B)干冰变小树枝上形成霜A B干手器将手烘干冰雪消融C D4.下列图像中,能正确描述液体凝固成晶体的图像是(C)A BC D5.有一天,雾、露、霜、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B)A.雾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液化而来C.霜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下面的图中,正确表示水沸腾时杯底气泡上升情况的是(A)A BC D7.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C)A.只有液化B.只有汽化C.先液化后汽化D.先汽化后液化8.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C)A.用冰袋给高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9.“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B)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10.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熔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C)A.该物质是非晶体B.第15 min该物质处于液态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D.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20 min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2020年云南省在全省范围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在公共厕所洗手处安装了自动干手器.将双手伸在自动干手器的出风口下,自动干手器自动送出舒适的暖风,使手上的水分快速__汽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原因是舒适的暖风加快了手上方的__空气的流动__,并提高了水的温度,从而达到快速干手的目的.12.汽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汽锅(如图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汽通过汽锅中间的汽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汽__放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后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13.如图所示是“观察水沸腾”的实验,通过现象可以判定水__正在__(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杯口冒出“白气”,这是水蒸气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14.如图所示是物质三种状态下的物理模型,丙图的物质处于__固体__状态,物质由甲图直接变成丙图的过程叫做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15.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戴着面罩工作一段时间后,面罩会模糊不清,这是由于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冷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面罩的__内侧__(选填“内侧”或“外侧”).16.如图所示,烧瓶中刚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凉水后会__重新沸腾__,说明__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__.17.雪宝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重庆市开州区雪宝山镇,有“巴山明珠,伊甸天国”的美称.该地1月的平均气温为-0.8 ℃~4.5 ℃,常出现雾凇奇观.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蒸气__凝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在树枝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这一物态变化过程要__放出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18.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__熔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糖浆,再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__放出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后就凝固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19.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__-3__℃.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 ℃,最低气温可达-88.3 ℃,依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__酒精__温度计.熔点沸点酒精-117 ℃78 ℃水银-39 ℃357 ℃20.下图是冰箱制冷剂循环路线示意图,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发生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汽化__,此过程__吸热__(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21.下图是某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该图像是__凝固__(选填“熔化”或“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该物质是__晶体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__吸__(选填“吸”或“放”)热成为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中,高空中水蒸气遇冷__液化__成小水滴,相互聚集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落大地.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22分)23.(6分)小芳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在图甲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存在的错误之处是__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容器壁__.(2)小芳同学在水温升高到90 ℃时开始记录数据,并根据数据画出了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而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从图乙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98__℃.(3)从图乙中还可看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__吸收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24.(12分)某同学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在实验时观察到,海波在第4 min开始熔化,第8 min熔化完毕.请你根据实验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9.5 51 52.5(1)在下图的方格纸上描点并画出温度—时间图像.答案图(2)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__.(3)海波是__晶体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海波的熔点是__48__℃.25.(4分)小雨同学猜想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以下三个:A.水的表面积;B.水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C.水的温度.(1)小雨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你认为小雨在探究水蒸发快慢与__水的表面积__是否有关.(2)接着小雨用电吹风的热风挡在上图左边玻璃片上方吹风,发现左边玻璃片更早干了.小雨由此得出,水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越大,蒸发也越快.你认为此过程存在的问题是__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的温度相同__.第11 页共11 页。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章节检测卷(带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章节检测卷(带答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章节检测卷(带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小天在使用电冰箱时发现了许多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他的判断正确的是()A.拉开冷冻室的门,有时能看见“白气”,这是汽化现象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凝固现象C.放入冷冻室的矿泉水结了冰,这是凝华现象D.从冷冻室中取出一瓶冰冻的汽水,过一段时间后瓶的外壁出现小水珠是熔化现象2.已知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0℃、―38℃,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2℃,要测量南极气温,应选用:A.酒精温度计B.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C.水银温度计D.煤油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可3.人造雪花是冬奥会雪道用雪的主要来源,它是由雾炮车喷射的微细水滴遇冷形成的小冰晶。

上述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凝固C.凝华D.液化4.炎热的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外表有“霜”,如图所示。

“霜”的形成是()A.熔化现象B.凝固现象C.升华现象D.凝华现象5.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清晨,河面上的一团团“白气”,是河里的水蒸发成的水蒸气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施放出的“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升华成的气态二氧化碳C.夏天打开冰箱门时,门口的“白气”,是冰箱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D.冬天打开热水瓶的盖子时,瓶口周围的“白气”,是热水瓶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6.有三种液体分别用相同的热得快加热,如图是加热时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b、c质量相同,b的比热小于c的比热B.如果b、c是不同种液体,b的沸点大于c的沸点C.如果a、b是不同种物质,它们的沸点相同D.如果a、b是同种物质,a的质量大于b的质量7.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现象,属于升华现象的是()A.金属盘底面水变多B.烧杯中冰变少C.推动液态乙醚变多D.碘锤中碘粒变少8.如图甲所示,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装有少量等质量的M、N两种固态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单元测试
[测试范围:第十二章时间:3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以下温度最接近25 ℃的是( )
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B.让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
C.盛夏中午的温度
D.人的正常体温
2.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热的是( )
图Z-1-1
3.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入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篮子,再把装有剩饭剩菜的碗放入篮子,用纱布袋罩好,就做成一个“简易冰箱”,如图Z-1-2所示,篮子里的饭菜放置大半天也不会变质,以上“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是( )
图Z-1-2
A.液化放热 B.蒸发吸热
C.凝固放热 D.升华吸热
4.如图Z-1-3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Z-1-3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
C.在第5 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5.下列现象中发生了凝华的是( )
A.杯子里的开水“冒白烟”
B.泼水成冰凌
C.冬天的早晨树枝上出现雾凇
D.利用干冰生成了烟雾
6.五莲山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

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从山中冒出的烟
B.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小水珠
C.是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7.小明同学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Z-1-4所示。

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
图Z-1-4
A.水的温度 B.水的表面积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
8.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 )
A.较小的密度 B.较小的比热容
C.较低的熔点 D.较低的沸点
9.如图Z-1-5所示是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Z-1-5
A.实验室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可以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
C.体温计测出的38.2 ℃属于人的正常腋窝温度
D.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
10.同学们都玩过肥皂泡泡,如图Z-1-6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 ℃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时拍摄的照片。

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

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图Z-1-6
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1.在超市的冰柜里出售的海鲜和肉类周围都要铺上一层碎冰,这是因为冰块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____(选填“吸”或“放”)热,从而起到保鲜的作用。

如图Z-1-7所示是冰柜里的温度计,则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

图Z-1-7
12.小李同学看了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_____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_____℃,只有当__________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13.在织布厂里,常有干湿泡湿度计,干湿泡湿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构成的,使用时,其中一个温度计的玻璃泡包着湿布,因为水在蒸发时要______,所以,包着湿布的温度计的示数要比另一个温度计的示数______,在相同室温的条件下,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值越大,就表明室内空气越______(选填“干燥”或“潮湿”)。

14.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

采用如图Z-1-8所示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______;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______。

图Z-1-8
三、实验探究题(21分)
15.小龙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如下:
图Z-1-9
(1)他按照图Z-1-9①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____。

(2)补全仪器后,给水加热至90 ℃时开始计时,读取温度计示数,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由表中数据可知,水从t=______min时开始沸腾;水的沸点T=______℃。

(3)根据数据可以推断,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8 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小龙观察并分别描绘了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两种现象。

如图②所示为水沸腾________(选填“前”或“时”)的现象。

详解详析
1.B
2.A [解析] 冰雪融化,冰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A符合题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需要放出热量,B不符合题意;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出热量,C不符合题意;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是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D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 夏天温度高,盆里的水会不断蒸发,蒸发吸热,具有致冷的作用,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篮子里的饭菜就不容易变质。

故选B。

4.B [解析] 从图像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 ℃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 ℃,故A错误,B正确;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从第5 min开始熔化,到15 min时熔化结束,整个熔化过程用了15 min-5 min=10 min。

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D错误。

5.C [解析] 开水“冒白烟”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泼水成冰凌,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树枝上的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符合题意;干冰生成烟雾,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小水珠,故D不符合题意。

6.D [解析] 雨后的山上总有很多的水蒸气,但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看不见的。

山顶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雾。

7.B [解析] 观察图中情景,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显然,小明同学研究的是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的关系。

8.D [解析] 在从青蒿这种植物里提取青蒿素时,不用水煮而是放在乙醚中煮,这是因为乙醚的沸点低;当乙醚沸腾后,继续加热,乙醚的温度不会升高,避免由于温度高而破坏青蒿素的有效成分。

9.A [解析] 实验室温度计和体温计都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A选项正确;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而水的沸点是100 ℃,不能将体温计放入沸水内消毒,B选项错误;人体正常体温在37 ℃左右,所以38.2 ℃不可能是人的正常腋窝温度,C 选项错误;体温计使用之前要甩几下,实验室用温度计不能甩,D选项错误。

10.A 11.熔化吸-2
12.60 不会60 醋全部汽化
13.吸热低干燥
[解析] 干湿泡温度计测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大致原理:干泡温度计放置在空气中,显示的是空气的正常温度;湿泡温度计下端包着湿布,湿泡上的水分蒸发吸热,因此湿泡温度计的示数比干泡温度计的示数低。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高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慢,温度下降的较少,干湿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小;反之,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较低时,湿泡温度计上的水分蒸发较快,温度下降的较多,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差较大。

14.升华熔化凝华
[解析] 图甲,在水中加热,水的温度约为100 ℃,碘的熔点为113.7 ℃,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

图乙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800 ℃,高于碘的熔点,碘吸热可能熔化,当停止加热后,碘蒸气放热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则物态变化为凝华。

15.(1)停表(2)5 99 (3)不变(4)时
[解析] (1)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还需要用停表测量加热时间;(2)水沸腾时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从第5 min开始沸腾,沸点是99 ℃;(3)根据数据可以推断,水沸腾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在t=8 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4)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温度,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地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所以图②是水沸腾时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